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二生物 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 心室腔内的血浆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肺泡腔、小肠腔、膀胱腔都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其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ABD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消化道、尿道、生殖道等都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2.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正确;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B错误;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B。‎ ‎3.某学生午餐吃了芹菜炒肉丝、番茄炒蛋和米饭,2小时后,不可能被吸收进入血液的是()‎ A 维生素 B. 纤维素 C. 氨基酸 D. 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食用的食物在消化系统的消化道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但人体消化道内缺少水解纤维素的酶,所以纤维素不能被水解,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所以纤维素不能被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详解】某学生午餐吃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形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被人体吸收,但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不可能被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 A. 通过胰岛分泌激素调节血糖含量 B. 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C. 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 通过肺脏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因此血糖含量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所以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B错误;‎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 D、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D正确。‎ 故选B。‎ ‎5.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④组成的。‎ B. 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保持不变 D. ②和④之间相互渗透,它们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A正确;‎ B、①是血浆,含激素、尿素、CO2等物质,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中的成分,B错误;‎ C、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血浆中,血浆中NaHCO3与之发生中和作用,使pH基本稳定,C错误;‎ D、②组织液中的物质能进入④淋巴,但是淋巴这的物质不能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A。‎ ‎6.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A. ②③①① B. ①②③①‎ C. ③①②③ D. ②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肌肉注射时,药物进入组织液,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淋巴和血浆;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综上分析,D正确。‎ 故选D。‎ ‎7.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处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流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B处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 B. 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C. 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处传来的信息 D. 刺激D处时将会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传到A和C,A正确;‎ B、C处为突触,发生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传来的信息,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可以传到E处但是不能传到B处,故只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D正确。‎ 故选B。‎ ‎8.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A是突触小体 C. 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D. 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虽然肌肉不能收缩但仍有感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可知,①的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 ‎、③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⑥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 B、图甲和图乙的c都代表突触,因此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A是突触小体,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C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肌肉,所以肌肉不能收缩,也不能传到神经中枢,所以也不能产生感觉,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我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准确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图乙中反射弧的各个结构的名称。‎ ‎9.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B.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 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细胞一定不会产生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 C、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C正确;‎ D、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端的细胞膜可能成为另一个突触的突触前膜,因此也有可能产生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D。‎ ‎10.下丘脑存在饱中枢和摄食中枢。现用电刺激某动物下丘脑的某一区域①,该动物表现出拒食行为;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②,该动物表现出多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区域①是摄食中枢,区域②是饱中枢 B. 如果区域①损毁,将会引起多食 C. 如果区域②损毁,将会引起厌食 D. 下丘脑是摄食活动的调节中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区域①兴奋时,动物会拒绝进食,说明区域①是饱中枢,能够使动物感觉到不饥饿,如果此区域受损,动物将会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大量进食导致肥胖;区域②兴奋时,动物表现出多食,说明区域②是摄食中枢,能够使动物摄食,如果此区域受损,动物将会厌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区域①是饱中枢,区域②是摄食中枢,A错误;‎ B、如果区域①饱中枢损毁,动物将会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大量进食导致肥胖,B正确;‎ C、如果区域②摄食中枢损毁,动物将会厌食,C正确;‎ D、根据题干中“下丘脑存在饱中枢和摄食中枢”可知,下丘脑是摄食活动的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A。‎ ‎11.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 ‎ ‎ A. 2处 B. 3处 C. 4处 D. 5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是单向传递的,从图中可知,给予e神经上一点刺激,兴奋会传递到除c外所有的神经,所以有4处可测到电位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传递 ‎【名师点睛】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2.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家人一起边吃饭边聊天 B. 听到老师提问后有的同学举手,有的同学不举手 C. 某位打瞌睡同学的大腿被同桌用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 D.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时要正确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以及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的位置,注意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然后根据选项内容逐项解答。‎ ‎【详解】A、家人一起边吃饭边聊天要用到语言中枢等,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A错误;‎ B、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属于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B错误;‎ C、大腿被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无关,C 正确;‎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要用到语言中枢、感觉中枢等,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D 错误。‎ 故选C。‎ ‎13. 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荷尔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产素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含有9个肽键 B. 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适量催产素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C. 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 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催产素为九肽,主要元素组成是C、H、O、N,含8个肽键,A错误;‎ B、多肽口服后会被消化道相关酶水解,失去活性,B错误;‎ C、下丘脑既是脑一部分,能传导兴奋,也是重要内分泌腺,C正确;‎ D、激素调节比起神经调节,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广、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D错误。‎ 故选C。‎ ‎14.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肾上腺、胰岛 B. 激素a是胰岛素,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 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A错误;‎ B、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其能够促进过程①,也能够促进过程②,B错误;‎ C、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其与肾上腺素都具有升血糖的功能,C错误;‎ D、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以及涉及到的相关激素,能够根据激素的作用确定激素的种类,进而确定甲、乙两种器官的名称。‎ ‎15.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据此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Ⅰ 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Ⅱ 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 Ⅲ 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 A.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题考查人和高等动物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如下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主要生理功能 化学本质 垂 体 腺 垂 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多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 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 多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甲 状 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胰 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升高血糖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血糖(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肾 上 腺 肾上腺 皮质 糖皮质激素 类固醇 升高血糖、抗过敏、抗炎症、抗毒性 盐皮质激素 类固醇 促进肾小管吸收钠和钾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 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糖升高,‎ 舒张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平滑肌 性 腺 睾丸 雄激素 类固醇 促进精子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激素 类固醇 促进卵巢、子宫、乳腺等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类固醇 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乳腺泡发育 ‎【详解】根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有降血糖的功能;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激素;注射激素Ⅲ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6.人处于高温环境中,下列关于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这将通过增加排尿量来增加散热 B. 由于温度高,有氧呼吸酶失活,此时身体供能主要靠无氧呼吸 C. 因大量排汗,将丢失水和Na+,这将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D. 因气温过高,将通过大量的排汗增加散热,调节体温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高温条件下,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来增加散热,进而维持体温相对平衡;此时人体损失水分和无机盐,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机体的平衡。‎ ‎【详解】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则排尿散失的热量减少,A错误;‎ B、环境温度高,但人体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则有氧呼吸酶不可能失活,人体仍然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供能,B错误;‎ C、因大量排汗,将丢失水和Na+,这将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C错误;‎ D、因气温过高,将通过大量的排汗增加散热,调节体温平衡,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 B.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 C.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但不是温度感觉的中枢 D. 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A正确;‎ 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但不是温度感觉的中枢,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 D、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D错误。‎ 故选D。‎ ‎18.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 A. 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感冒 B.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与抗体复合物 C. 注射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D. 皮肤接触花粉出现红斑和瘙痒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A、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感冒是利用特异性的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青霉素不是动物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C正确;‎ D、皮肤接触花粉出现红斑和瘙痒感是不正常的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点睛】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过敏反应、移植的器官被排斥、特定的抗体与抗原结合都属于免疫的过程,青霉素的杀菌作用不属于免疫。‎ ‎19.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杀死侵入细胞内的抗原 B.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C. 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 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后与抗体结合.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也不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详解】A、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导致抗原暴露,而不能杀死抗原,A错误;‎ B、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 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增值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而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C错误;‎ D、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是效应T细胞,D错误。‎ 故选B。‎ ‎20.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因素变化情况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次免疫的特点是迅速、强烈,因而患病程度应比前一次感染时弱,B正确。‎ ‎21.乙肝疫苗进入人体后将会 A. 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B.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体 C. 侵入宿主细胞并大量增殖 D. 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由于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详解】A、疫苗是已经灭火的抗原,故进入人体后会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起重要作用,A正确;‎ B、乙肝疫苗进入人体后将会刺激B细胞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再有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 C、疫苗是已经灭火的抗原,一般不能进入宿主细胞,C错误;‎ D、乙肝疫苗为抗原,乙肝病毒也为抗原,而抗体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A。‎ ‎22.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2、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的防御功能。‎ ‎【详解】减毒的蛇毒作为抗原,注入家兔体内,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结合少数抗原的直接刺激,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即得到抗蛇毒毒素血清,这一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 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 )‎ A. 输液不久后的动物 B. 患糖尿病的动物 C. 切除垂体的动物 D. 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 输液会导致血浆增多,动物通过增加排尿恢复血浆正常容量。摄入过多食盐,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患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原尿中含有大量的糖需要溶解在水中才可以排出体外,所以尿量多。注射清水,血浆渗透压下降,将会引起尿量增多。切除垂体,不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尿量不会减少。‎ ‎24.下列相关的叙述中, 正确的有几项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③水盐平衡的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 ‎④人体从炎热环境到达寒冷环境后,身体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增加 ‎⑤抗体、抗生素和溶菌酶等人体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起到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和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⑦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 ‎⑧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 A. 6 项 B. 4 项 C. 2 项 D. 0 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3、胰岛散布在胰腺内,理论上提取方法是直接研磨提取的,但胰腺能分泌消化酶,研磨会使胰岛素暴露在消化酶中而被分解。‎ ‎【详解】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①正确;‎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 ‎③水盐平衡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③错误;‎ ‎④人体的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故人体从炎热环境到达寒冷环境后,身体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④错误 ‎⑤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抗生素不是人体产生的,⑤错误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起到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和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⑥正确;‎ ‎⑦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⑦错误;‎ ‎⑧胰岛素一般不能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⑧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③、⑤为易错项,由于忽略了水盐平衡调节的神经调节部分而出错,另一错因是看错了抗生素,误认为抗生素是人体自身产生的。‎ ‎25.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②①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③②②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是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形成④过敏反应;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是③免疫缺陷导致的;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②自身免疫病;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②自身免疫病;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①正常免疫,故选D。‎ ‎26.下表为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葡萄糖 ‎12.28‎ ‎3.89~6.11‎ mmol/L 钾离子 ‎3.23‎ ‎3.50~5.50‎ mmol/L 钙离子 ‎2.81‎ ‎2.02~2.60‎ mmol/L A. 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 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増大 C.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D.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表格分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该患者表现为:高血糖、低钾、高钙。‎ 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详解】A、血钙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与题干信息不符,A错误;‎ B、血钾浓度低会导致静息电位产生时外流的钾离子增多,从而导致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増大,B正确;‎ 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进肝细胞,C错误;‎ D、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增大,致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知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正确判断D项的关键!‎ ‎27. 下图表示人体通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蛇毒的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2、3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B. 细胞1、4、5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C. 细胞2、4的高尔基体特别发达 D. 物质a有特异性,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细胞1-5分别是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详解】‎ A.T细胞(细胞2)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细胞3)在骨髓中成熟,A正确;B.吞噬细胞(细胞1)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细胞4)不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细胞5)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C.T细胞(细胞2)能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细胞4)能分泌抗体,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C正确;D.物质a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28.如图是某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分析正确的是 ‎ A. 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 禽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T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D. 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该禽流感病毒清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称为靶细胞;A为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B为效应T细胞表面的受体,该过程表示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A、T细胞成熟于胸腺,A错误;‎ B、B物质表示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B错误;‎ C、禽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T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C正确;‎ D、A物质为淋巴因子,D错误。‎ 故选C。‎ ‎29.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两点分别为电表①和电表②两电极的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刺激a点,电表①不会发生偏转 B. 刺激c点,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C.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有三个神经元,两个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同一个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且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因为a点为电表①两极的中点,故刺激a点,又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故电表①不会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c点,由于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电表①偏转0次,电表②偏转两次,B错误;‎ C、兴奋由c传导到e时,中间经过了突触结构,故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D、由于b、c和d位于一个神经元上,故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D正确。‎ 故选B。‎ ‎30.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 B.‎ ‎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靶细胞内发生主要代谢变化是肝糖原的分解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 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①传入神经,②表示下丘脑,③表示传出神经;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血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Y对胰岛A细胞的分泌起抑制作用,所以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多,A错误。调图中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神经调节,下丘脑为血糖调节中枢,血糖调节的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该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补充血糖的含量,C正确。③为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之间通过化学信息神经递质传递信号,D正确。‎ ‎31.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32.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有关T细胞“刹车”分子研究的两位科学家,该“刹车”分子是T细胞合成的蛋白质,能抑制T细胞的激活,从而避免T细胞过度激活而导致健康细胞的损伤。研究者通过阻断“刹车”分子的作用,使细胞全力攻击癌细胞来进行癌症治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只有T淋巴细胞才有控制合成“刹车”分子的相关基因 B. 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与癌细胞结合形成细胞集团 C. 抑制“刹车”分子的合成可以提高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D. T细胞发现并攻击癌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T细胞合成了一种具有“刹车”功能的蛋白质,能抑制T细胞的激活,从而避免T细胞过度激活而导致健康细胞的损伤;而阻断该“刹车”分子的作用,使T细胞被激活,全力攻击癌细胞来进行癌症治疗。‎ ‎【详解】所有细胞都含有控制合成“刹车”分子的相关基因,但是只有T淋巴细胞控制合成“刹车”分子的相关基因表达,其它细胞该基因不表达,A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癌细胞结合形成细胞集团,B错误;促进“刹车”分子的合成可以减弱T细胞的功能,进而提高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C错误;T细胞发现并攻击癌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 ‎33.利用免疫学原理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如图是某人获得抗病毒抗体的两种途径及其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途径① 注射的是病毒疫苗,途径② 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 B. 途径① 通常用于免疫预防,途径② 常用于免疫治疗 C. 途径① 曲线下降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凝集沉淀 D. 途径② 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是病毒逐渐增多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途经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抗原,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途经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途径①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途径②注射的是病毒疫苗,A错误;‎ B、途径① 通常用于免疫治疗,途径② 常用于免疫预防,B错误;‎ C、途径①曲线下降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凝集沉淀,C正确;‎ D、途径②曲线在0~7天期间逐渐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浆细胞增多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34. 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射到a、b、c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 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等 C. 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 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前两天因碘被吸收利用,放射性下降;两天后血液中放射性上升是合成的带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的缘故;第四天注射不同物质,曲线发生变化,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曲线下降;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加快,曲线上升;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 ‎【详解】A、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若a狗甲状腺功能正常,则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大于C,现在a小于c则说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A正确;‎ B、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b相同,B错误;‎ C、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所以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D正确。‎ ‎35.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B. 当X再次侵入人体时,只有①②③④⑤过程增强,才使得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C. 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D. e细胞具有寿命长、敏感性强的特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X是抗原,Y是抗体,b表示T淋巴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f表示吞噬细胞。‎ ‎【详解】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三种细胞中形成的蛋白质种类有所不同,A正确;‎ B、当X再次侵入人体时,只有抗原X直接刺激e记忆细胞,使其迅速增值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这样机体才会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B错误;‎ C、①②③过程都涉及到识别作用,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C正确;‎ D、e细胞是记忆细胞,具有寿命长、敏感性强的特性,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 ,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或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面上的_______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 (2). 树突 (3). 胞体 (4). 神经递质 (5).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6). 高尔基体 (7). 细胞膜(突触前膜) (8). 胞吐 (9). 受体 (10). 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d是突触,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分析图乙: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中的B是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者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是由于A兴奋时,神经递质由A中的突触小泡释放通过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导致B产生兴奋或抑制,故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细胞膜(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4)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能够根据神经节或突触的方向判断图甲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并能够分析图乙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突触的结构名称。‎ ‎37.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 ‎(1)甲模式中,如果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再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模式(选填甲/乙/丙)。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___感受器感受兴奋并传递到神经中枢,由下丘脑____合成并分泌,并由_______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 _________ 对水分的重吸收。 ‎ ‎(3)血糖含量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模式______(选填甲/乙/丙)调节分泌量。‎ ‎(4)动物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乙 (3). 渗透压 (4). 神经细胞 (5). 垂体(后叶) (6). 肾小管和集合管 (7). 胰岛B细胞 (8). 丙 (9).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后都会灭活;或都通过体液运输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神经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乙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属于激素调节;丙表示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内分泌腺),属于神经调节。‎ ‎【详解】(1)甲模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则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 ‎(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所以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乙模式;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兴奋并传递到神经中枢,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并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血糖含量升高时,一方面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分泌量,即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 ‎(4)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①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②发挥作用后都立刻被灭活;③都通过体液运输,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神经递质需要通过突触间隙进行运输,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 ‎【点睛】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38.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具有强大专职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如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DC细胞是由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成的,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DC细胞可通过________的方式将抗原摄入,其表面产生糖蛋白并特异性地与T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__结合,产生S1、S2信号分子,最终激发T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系列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________免疫。‎ ‎(4)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功能。‎ ‎(6)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研究思路是:建构HIV可识别的带有CD4‎ 受体的人体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骨髓)造血干细胞(只答“骨髓”不可) (2).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胞吞 (4). (特异性)受体 (5). 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6). 控制物质的进出与信息交流 (7). 淋巴因子 (8). 细胞 (9). 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 (10). 防卫、监控、清除 (11). 成熟的红 (12).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等结构,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无法扩增,蛋白质也无法合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树突状细胞的部分功能,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其表面产生糖蛋白并特异性地与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S1、S2信号分子,最终激发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详解】(1)由图可知,DC细胞与吞噬细胞功能相似,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 ‎(2)DC细胞摄入抗原的方式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的进出的功能;DC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能特异性地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3)T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刺激B细胞增值分化;效应T细胞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细胞免疫。‎ ‎(4)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 ‎(5)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6)根据题意分析,HIV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则可以建构HIV可识别的带有CD4受体的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由于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无法扩增,其蛋白质也无法合成,因此,HIV能识别和侵染CD4受体修饰的成熟的红细胞,但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了解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的作用,能够准确判断图中DC细胞发挥的作用。‎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