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许昌高中22届高一年级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A.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来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郁神权色彩,故A选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宗法制无关,故排除B、C两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2.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A. 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 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 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 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答案】C ‎【解析】‎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而材料涉及的是商朝,故排除A;商亡周继,周朝“礼”的文化源头就是商场,排除B;由材料“君天下曰天子” “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这将王权神秘化,成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周代的“礼”的文化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信息,排除D。‎ ‎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分封”,诸如复辟六国贵族、分封同姓王、封建司马氏宗室分封诸子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中国古代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分化、削弱相权,D项不符合史实。‎ ‎4.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A. 主体呈平民化趋势 B. 社会功能逐渐减弱 C. 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D. 始终坚持儒学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中“典型”“世族(士族)”“大官僚”“绅衿富人”可知,宗族制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削弱、民众化,政治功能减弱、社会功能转强,因此其主体呈平民化趋势。故答案为A项。BC项,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社会功能增强,政治功能减弱,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坚持儒学主导,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划分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 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正确。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实施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6.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B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 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7.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 分散行使 B. 法制化 C. 独立运作 D. 世袭化 ‎【答案】C ‎【解析】‎ 这种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C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 ‎ ‎8.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 A. 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 B. 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 C.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 D. 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C项是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且与与经济联系不大,故ABD项不符合题意。‎ ‎9.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宋朝开国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二者都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解决了藩镇割据 C. 抑制了土地兼并 D. 削弱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退功臣进文吏”“杯酒释兵权”都是统治者削弱功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不符合题意,B错误;“退功臣进文吏”“杯酒释兵权”都是统治者削弱功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并且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C错误;“退功臣进文吏”“杯酒释兵权” 削弱功臣势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错误。‎ ‎10.吴宗国教授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写道,某朝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创新,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它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化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材料中的中枢权力机构是 A. 三公九卿 B. 内外朝 C. 二府三司 D. 内阁 ‎【答案】C ‎【解析】‎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解决。根据材料可知某朝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继承前代而作修改、整理。那么基本就可以排除A、B、D三项。A项中三公九卿是秦朝创立,汉承秦制,但是并未有大的修改,反而是新设内外朝。不合题意故错误。B项的内外朝基本只有西汉存在,不存在继承,所以错误。D项的内阁为明朝创立,但是只是临时机构,并不是法定的政权机构。而且清朝为了制约又开军机处,也不合题意。D项错误。C项中北宋的二府三司继承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又做修改使之更加适应君权的需要。符合题意,因此C项正确。‎ ‎11.“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 ‎12.下表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全国所有举子的城乡分布(不详除外)统计表。据此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进士 举人 贡生 总计 城 人数(名)‎ ‎721‎ ‎2237‎ ‎558‎ ‎3516‎ 百分比(%)‎ ‎58.19‎ ‎54.48‎ ‎47.65‎ ‎53.96‎ 镇 人数(名)‎ ‎227‎ ‎897‎ ‎355‎ ‎1479‎ 百分比(%)‎ ‎18.32‎ ‎21.85‎ ‎30.32‎ ‎22.7‎ 乡 人数(名)‎ ‎291‎ ‎972‎ ‎258‎ ‎1572‎ 百分比(%)‎ ‎23.49‎ ‎23.67‎ ‎22.03‎ ‎23.34‎ A. 封建教育具有较强功利性 B. 科举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科举的社会流动功能凸显 D. 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向农村延伸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镇、张一级考中的人数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从而可以看出科举考试扩大了考生的来源,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参与考试。增加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功利性,也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B;D项“开始”表述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13.封弥誊录制度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大发明,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此制度 A.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 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 C. 激发了官民的责任感 D.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的评价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弥誊录制度就是糊名法,即遮掩考生名字,以减少批卷者徇私舞弊,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可以避免讲求人情,由此选出的官员主要是依据自身才能,而不论出身,这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故B项正确;材料的措施是在打破科举制中的社会阶层的固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措施无法激发官民的责任感,故C项错误;题干中有关科举的制度,无法起到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 ‎14.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 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 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 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答案】D ‎【解析】‎ 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C项。‎ ‎15.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A. 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 B. 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C. 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D.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必须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这是在培养土司的国家认同感,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是在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 项错误;接受教育的是土司子弟,不是少数民族民众,故C项错误;地方分裂的基础是经济,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切合国家认同的社会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各地土司子弟”,由此得出答案。‎ ‎16.“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 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 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 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错误。‎ ‎17.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 宦官权力的加强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 宰相制度的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的抗争,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究其根本,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引发贤臣的不满和被另一些人利用,故选D。A说法比较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故排除A。C项与材料“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不符合,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存废,故排除D。‎ ‎【点睛】本题从不同大臣对君主的态度,来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要学会从材料里获取有效信息。‎ ‎18.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处的设立 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C. 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 D.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帮他起草敕令”和“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项;据材料“帮他起草敕令”可知不是政务的执行,排除A项;材料“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说明军机处仍旧是一个內侍机构,排除B项;据材料“帮他起草敕令”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能可知军机处不能决策,排除C项。故选D。‎ ‎19.中文的“城邦”是从“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 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结果。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 A. 小国寡民 B. 独立自治 C. 公民集体 D. 城市国家 ‎【答案】C ‎【解析】‎ 古希腊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从材料中的“‘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来看,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公民集体,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0.《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记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这里的“他”‎ 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C.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 向公民开放一切官职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得出其改变了传统的氏族部落的行政划分,由此可知所述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AC均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 ‎21.有一次斯巴达国王问修昔底德:“若你和伯利克里摔跤的话谁会获胜?”修昔底德答道:“我能将他摔倒,但他会辩解说自己没有被摔倒,结果人们被他说服,即使这些人亲眼看到他被摔倒。”修昔底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雅典民主 A.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B. 凸显公民平等的原则 C. 导致公民道德的沦丧 D. 忽视公民的政治素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事实是即便伯利克里被摔倒,但他仍然能够说服人们,说明修昔底德认为雅典民主忽视了公民的政治素质,D项正确;修昔底德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性,并没有在说明雅典民主会造成公民平等原则和凸显公民平等,更不是导致公民道德沦丧,排除ABC项。‎ ‎22.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  )‎ A. 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B. 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故C项正确;“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没有涉及到公民权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没有涉及到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故B项错误;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D项错误。‎ ‎23.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强调国家利益、为国家作贡献的公民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故A正确;材料强调公民意识,无法体现民主政治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制的局限性、尊重人性反对神性,排除CD。‎ ‎24.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C.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可知,希腊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项错误。父母为战死的孩子而悲伤,为生还的孩子而庆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纲常伦理是中国古代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B项错误。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现象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放在首位,即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状况。故D项错误。‎ ‎25.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仍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A. 伯利克里对决策失误应该负责 B. 公民大会决定具有最终效力 C. 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雅典民主 D. 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答案】B ‎【解析】‎ 尽管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作了辩护,公民大会还是对他做出了判决,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故B项正确;这一决策是失误还应该有雅典公民共同负责,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陶片放逐法,故C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是材料的实质,故错误。‎ ‎26.下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理 索债(债务赔偿)‎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前五表的追补 后五表的追补 A. 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B. 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C. 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D. 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篇目可知,《十二铜表法》在内容上存在着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特点,主要是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民法,而不是主要以司法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十二铜表法》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与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无关,故D项错误。‎ ‎27.罗马法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A. 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 B. 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 C. 关注对个人利益的保护 D. 注重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讲述了妇女财产权的问题,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财产权十分重视,不管你是何阶级何性别,都受到保护,体现出法律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个人利益保护,不是人文关怀,故A项错误;B项中严格限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论述的是个人利益不是规范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 ‎28.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缔结契约,是无效的。这一规定 A. 违背了法律的规范性原则 B. 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依据 C. 禁止不诚信的人缔结契约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体现了重视诚信、名誉,这与罗马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注重商业信誉相一致,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罗马法得到发展完善,依据“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联系罗马法发展的背景分析即可。‎ ‎29.古罗马某一时期的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A. 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注重形式和程序,缺乏灵活与变通 C. 深刻折射帝国扩张中的困境 D.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B ‎【解析】‎ ‎“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但又缺乏灵活与变通,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帝国扩张中的困境,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是强调程序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 ‎30.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罗马皇帝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这反映出古罗马 A. 万民法仅适用于帝国陆地范围 B. 力图革除习惯法的不合理因素 C. 尊重公平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 D. 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规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可以得出,君主不能随意制定海外贸易法律,因为经济贸易有其自己的规律和原则,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无关。‎ 二、材料阅读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答案】(1)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转移;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渐进性;中枢权力机构之间彼此监督、相互制衡;皇权至上影响:有利于保证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内活动,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皇帝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使专制皇权得到扩张并不断强化。‎ ‎(2)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 ‎【详解】(1)特点一问,根据材料“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枢权力的转移、权力的运作机制、权力机构的变化、中枢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皇权至上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效率、专制皇权的加强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 ‎)根据材料“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奉不高等问题”,并结合明朝的史实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 ‎32.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 ‎(2)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主要措施: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推广中原地区的赋税、军事制度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积极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速了民族融合等 ‎【解析】‎ ‎【详解】(1)根据“设校尉管理屯田”得出设置相关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根据“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及府兵制”得出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赋税制度。‎ ‎(2)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的角度入手,具体答出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对国家统一和边疆的管理、对西域经济、对民族团结、对中外交往等方面来归纳回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伯利克里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毎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服。”‎ ‎——修昔底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他是否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是否具有真正的才能……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亊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亊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法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想家贡斯当这样评价雅典的民主:“古代人的目标是在有相同祖国的公民中间分享社会权力,这就是他们所称谓的自由。而现代人的目标则是享受有保障的私人快乐;他们把对这些私人快乐的制度保障称作自由。”‎ 材料四 苏格拉底批判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亚里士多德批评雅典和斯巴达的政府:“一个往往指使它所领导的各邦组织平民政体,另一个则就其势力所及而树立寡头政体,两邦都只顾本邦的利益而忽视各属邦的公益。”‎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伯利克里阐述的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四中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立足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 ‎【答案】(1)①主要特征: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轮番而治、政治为本、城邦至上。‎ ‎(2)立足点:水平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不利于国家管理。‎ 局限性:①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民主、男权民主。②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③容易导致无政府状态及亊实上的不平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在少数人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是他是否具有真正的才能……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可知伯利克里阐述的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是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为本、城邦至上等。‎ ‎(2)立足点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分析得出;局限性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两邦都只顾本邦的利益而忽视各属邦的公益”等信息,并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从民主的范围和实质、管理者素质、政府的无政府状态等角度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