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鄂尔多斯一中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20年1月5日 第Ⅰ卷(选择题) 1.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A.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C. 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D. 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将诸侯及贵族所属的臣民收归自己,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封建统治尚未建立;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周王将土地和臣民收归于自己,没有提及贵族特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贵族特权在西周之前已经得到确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材料表明 A. 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B.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C. 项羽背信弃义导致其最后失败 D. 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由材料“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和“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说明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故选B; 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是血缘,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项羽的失败,排除C;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D。 3.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 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 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可以明显看出吴越时代(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水旱灾害)呈快速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耕经济过度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4.1776年,乾隆帝谕曰:“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如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妄肆狂狺(吹),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诸人所言,若(明政府)当时采用,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惟当改易字句,无庸销毁。”这体现出 A.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B. 清政府招抚明代知识分子 C. 官府罗织罪名迫害文人 D. 乾隆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无庸销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对明朝诸人书集的不同处理政策,反映了他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的意图,故D正确;材料体现了对传统伦理的褒扬,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明朝诸人书集的不同处理政策,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迫害文人,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能死节……立朝守正……材优幹济”的含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忠孝义礼的道德伦理出发,即可分析得出统治者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的意图,进行正确判断。 5.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A. 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 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 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 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军功是湘军成员晋升的主要途径,不同于往常的科举,说明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故A项正确;“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数据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功是湘军成员晋升的主要途径这一特点出发,即可排除其他不符合题意或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 A. 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 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D. 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表明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应该换女工为男工,不是出于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排除A;认为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的思想不利于妇女就业,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解体,排除C;材料说明妇女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情况不能自行处理,不能说明“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D项错误。 7.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B.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C. 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D.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考察、游历,说明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淡化,逐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反映了外交的近代化,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外交半殖民地化,排除AC;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并非都是先进中国人,排除D。 8.1928年中共六大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的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致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但是,秋收武装起义的政策之机械地应用,亦就发生有些地方的玩弄武装起义和军事冒险的行动。”这表明中共六大 A. 否定了城市暴动是革命的主要模式 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肯定秋收起义和土地革命口号的意义 D. 指出秋收起义导致军事冒险主义盛行 【答案】C 【解析】 材料对秋收起义及其影响做出了评价,没有涉及到城市暴动和城市革命道路的信息,故A错误;毛泽东在1928年开始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而不是中共六大,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秋收起义扩大了党在群众的影响,许多根据地的创立大多受秋收起义的影响,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肯定了秋收起义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于某些地区机械的运用秋收起义的政策,导致军事冒险主义产生,但材料没有表明军事冒险主义盛行,故D项错误。 9.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社会地位 D. 城邦意识对社会多方面的渗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在古希腊,公民属于城邦,因此结婚涉及城邦利益,在城邦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城邦,故D项正确;题干体现了公民的个人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故A项排除;社会稳定与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在古希腊,每个人有平等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古希腊城邦和个人关系。在古代希腊,城邦至上,人是城邦的动物,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从这一角度解答问题可以得出正确选项。 10. 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A. 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 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C. 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 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样城市化过程中问题众多,政府颁布并实行众多措施、比如颁布法律维持公共卫生,这说明城市化过程中管理城市的水平随之上升。故B正确;人口寿命提升没有体现,故A错误;材料明显有利于城市环境优化,故C错误;贫富分化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错误。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 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 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 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的农业投资增加,并不能说明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所以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无从得出,A错误;苏联片面发展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材料中苏联进行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B正确;苏联的农业政策调整属于国内经济改革,不是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C错误;材料中“1961—1964”是赫鲁晓夫在位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1964—1985 年”改革重点是工业,故D项错误。 12.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A. 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 B. 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 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D. 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属于浪漫主义。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料一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遣,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辑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和90年代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 【答案】(1)同:革命时期都否定传统礼仪;都呈现简约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后来都出现传统礼仪的回归。 原因:受民主革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近代工业文明的推动;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礼仪文化演变过程的理性反思。(答出三点即可) (2)20世纪初期:态度:批判传统礼仪文化。 影响:打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捍卫了民主共和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全盘否定,不利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0世纪90年代:态度:肯定传统礼仪文化。 影响:传统礼仪的回归,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但流于形式,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据材料二“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否定传统礼仪、简约化、平民化、传统礼仪的回归等方面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革命、工业文明、民主平等思想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批判传统礼仪文化、肯定传统礼仪文化的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和90年代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弘扬传统文化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反映出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话剧的梗概如下: 第一幕:戊戌改变后的某个上午,裕泰茶馆开业,掌柜王利发迎接各路茶客,有旗人前来歇腿喝茶的,有喝茶唱京戏的,有观赏斗蟋蟀的。刘麻子要把康六家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庞太监当老婆。茶馆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但常四爷偏要谈国事,一句“大清要完”,被请吏抓去坐牢。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 第二幕:民国初年茶馆渐衰,王利法迎合潮流实行改良,仍然难以为继。茶馆展现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外;刘麻子被砍了头……茶馆生意清淡,特务、兵痞常来敲诈勒索。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有名的艺人一次演出挣不上一顿饭钱。常四爷已难以生存,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法的茶馆就要被人霸占。他们含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暗,而大街上出现了阳光。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的知识,从上述话剧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话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情节:第一幕中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第三幕中,他的工厂被抢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折射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争后积极创办实业,希望实现以实业救国强国目标。 概述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因此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所增强。并开始维新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在二战期间处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加上民国政府的鼓励,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在抗日战争遭受打击,在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其命运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答案示例二】 情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导致民不聊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概述和评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撕毁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为取得美国援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美国取得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为内战需要,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最终国民政府失去民心,败退台湾。说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民心不可违背,内战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答案示例三】 情节:戊戌政变后裕泰茶馆开业,各路茶客谈笑风生,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清吏抓去坐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戊戌变法影响有限,大多数国民仍处于昏庸蒙昧状态。清政府在维新运动后强化了对人民的统治,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概述和评价:戊戌变法仅存百日,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化,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在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很快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戊戌变法失败表明:君主立宪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行不通。 【解析】 【详解】本题的题型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茶馆中三幕表演,找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能具体分析。在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戊戌变法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第二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在第三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掠夺导致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点睛】开放型试题关键就是要找准关键词,清楚定位材料的中心思路。该题应通过材料中找出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挤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 (2)特征: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关注国情。 作用: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时间1913年,结合所学知识,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时的时代背景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急严重,但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当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而张謇本人也提倡实业救国;张謇的经济法制改革既结合了本国商业发展的实际,也大量吸收了西方法律思想。 (2)特征:根据材料张謇在修订经济法规时注意协调官商各方势力;其在制定经济法律条例时广泛调查,听取政府部门、商人意见,而且在制定法律时尽量根据本国商人实际需要制定,关注本国国情。作用:根据所学,张謇经济法制改革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其修订法律能照顾本国商人,符合本国国情,因此有利于改善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等方面概括。 17.材料 李悝是魏文候、武候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思想: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重视农业;加强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管理;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此解;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概括得出: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概括得出: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李悝做《尽地力之教》……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得出:重视农业;“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得出:加强政府在经济上的管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得出:重视政治管理;“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得出: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上,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