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湖南高职对口高考常德市大联考语文试卷(4月)
常德市2017年上学期职三年级联合考试 《语文》 试卷 时量: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 暄哗 B.淳(chún) 淋漓尽至 C.伫(chù) 班驳 D. 幢(zhuàng)宁静质朴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 领略 繁杂 B.优美 领悟 繁复 C.幽美 领略 繁复 D.幽美 领悟 繁杂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与文段中划线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B、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C、他们不敢回家,怕家里人拖尾巴。 D、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阶级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C、 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 D、 我班涌现出了很多三好学生,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6、 下面是几幅对联,请按要求把对联序号填在相应地方。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窗书卷气,满室墨画香。 ②门前梅花月色,室内琴韵书声。③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④开窗明月白,倚枕竹风清。 大门 ;客厅 ;书房 ;卧室 。 A. ④①②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二、 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8、“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令:派、使 B. 故人来,方与之食 方:才 C. 遇故人而止之食 止:阻止 D. 宜其能服三军欤? 服:使......信服 10、下列"之"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吴)起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11、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三) 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1分) 12、 (1)匪来贸丝, (《诗经.氓》) (2)纵一苇之所如, (《前赤壁赋》) (3)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文人墨客,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并且都带有褒义?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生,红叶在上,人生有何可叹?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往往是世人赠予的或是追认的,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讨要的,明抢暗夺的。 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很可悲的。 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望,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着,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夜晚,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了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清晨五时,我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上,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场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3、本文第一段中,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6分) 答: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请对这一段作简要的赏析。(6分) 答: 15、文章第四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用意?(4分) 答: 16、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8分) 答: 四、语文综合实践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全面二孩”来了,你怎么看 【政策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但近年来,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使计划生育的目标和理论依据都受到质疑。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100上升到2004年的121.1:100。人口结构问题凸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上升到2014年的15.5%。另外,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过1.5亿户,独生子女养老负担沉重,而一些家庭的“失独”不仅成家庭灾难,也成社会之痛。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 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各种声音】 网友“初为人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高养育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孩子,从怀孕到分娩,从出生到成长,直到学成后参加工作,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我们这代人太累了,养育一个孩子,尚且困难重重,再生一个简直难以想象。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结果是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网友“平民布衣”:生个二胎是为了让大的有个伴,可有谁知道大的到底能不能接受? 增加一个弟弟(妹妹)来分享父母亲人的爱,他(她)的心理平衡不平衡?网上不是报道了一些孩子逼迫父母放弃生育二胎的事例吗? 大楚网:放开政 策后,生育潮是否会如预期般出现,政策都不应该是鼓励生育的唯一杠杆。“入园难”“入托难”的现实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许多家庭;生得起养不起的顾虑也绝非喊几句口号就能消除。如果真想鼓励民众生育,就应该用社会保障和福利消除民众顾虑,让想生的人生得起、养得起,还要养得好。 【漫画两幅】 17、请根据“政策背景”的内容,概括出“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原因。(3分) 答: 。 18、 观察漫画一,说说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父母为什么还纠结。(2分) 答: 。 19、请结合“各种声音”和漫画二,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打消父母生育二孩的顾虑。(3分) 答: 。 五、 应用文写作(12分) 20、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应用文。 李军是蓝天职业学校2017届毕业生,某日,在市人才交流中心看到XX公司的招聘信息,正好符合自身的条件。请你以李军的身份,给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王总监写一封应聘信。 要求:①格式规范,要素齐全。 ②行文中不得透露与考生相关的信息 六、 作文(4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怎么也救不出来。农夫看到驴在井里上不上,下不下,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非常心痛。眼不见,心不烦,农夫决定放弃。他邀请来许多乡亲准备把井填起来。人们用铲子把泥土扔进井里,泥土落在驴子背上,驴将背部一抖,泥土就掉进了井里,井里的土渐渐升高,驴的脚站在土里也渐渐升高,当井里的土填满时,奇迹发生了,驴便走出了井口。结果驴死里逃生了。 上面的文字引发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