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得奸邪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B正确;题干列举人物不能对代表统治阶级,排除A;敬姜和颜元对劳动的作用认识相近,排除C;题干主旨是劳动和人的意识关系,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 2.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下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做法 A.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B. 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C. 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 导致了冗官问题出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代到汉代,通过乡、里、亭和什伍制度,强化了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官府的组织员力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减轻的信息,排除A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基层组织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B。 3. 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校勘人员往往是博通之才,要遵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因而后世收藏界有“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这说明了宋代 A. 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 B. 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 C. 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 D. 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善本”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具有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等特点,能反映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因此宋代“善本”的出现,适应了追求精致典雅的士人的文化需求,故C正确;这不是市井文化发展的产物,故A错误;“善本”和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无关,故B错误;“善本”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故D错误。 4.明末以降,随着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所用的纸、笔、颜料多来自南方,内容也常见南方元素,比如《采茶妇》(如图)山东聊城、江苏扬州、浙江余姚等地也是类似的年画产区。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 资本主义萌芽扩展到北方 C. 交通带动了经济重心转移 D. 商旅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所用的纸、笔、颜料多来自南方,内容也常见南方元素……山东聊城、江苏扬州、浙江余姚等地也是类似的年画产区”,这说明运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即商旅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A错误;材料没有雇佣关系,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扩展,故B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已经完成转移,故C错误。 5.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商品物美价廉 B. 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 C. 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 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攫取的在华特权,对华倾销商品,从而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其纷纷破产,故棉纺织业和制针等传统行业日益衰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又扩大了对原料的需求,因此推动了中国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西方商品物美价廉对中国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但不能说明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较快发展,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排除。C项,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顽强抵抗能力,排除。 6.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 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 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 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 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答案】B 【解析】 容闳肯定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但认为光有爱国热情还不够,必须正确引导,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所用。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众爱国热情的引导,并非民众缺乏爱国热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必须“纳入政府的领导”,排除C项;材料只针对“民气”的引导,没有涉及对民众的管理,排除D项。 7.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 A. 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 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 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共产党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前国人已经向西方学习其技术、制度和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没有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不能得出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的结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 8.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来看,这一认识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从而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故答案为C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D项;1938年中国抗战还处于艰难时期,不利局面没有实现扭转,排除B项。 9.195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指示江西省委烧制能反映中国民族特色的“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礼赠送给斯大林。为更充分表达毛泽东的深刻用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决定增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诗盘和墉生书“替天行道”楷书跋尾盘共110只为一套。现在,这套“水浒故事瓷盘”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瓷盘外交”直接有利于 A. 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B. 打破西方大国封锁 C.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 D.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1951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泽东以“水浒故事”制作瓷盘并印上“替天行道”等内容,不仅表明中朝等国的反帝决心,还表明中国政府对苏联支持的感谢,这有利于争取到苏联对战争的支持,故选A项。中国在1949年就已与苏联建交,共同对抗西方大国的封锁,B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项在1953年开始,排除;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不是“瓷盘外交”的直接影响,排除D。 10.下表能够反映出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71-1975年 4.0% 1958-1962年 4.3 1976-1980年 5.1% 1963-1965年 11.1% 1981-1985年 8.1% 1966-1970年 3.9% A. 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加快 B. 两次显著增长均得益于生产关系调整 C. 社会动乱对经济领域冲击不大 D. 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其突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1963-1965年、1981-1985年期间出现了两次显著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63-1965年开展国民经济的调整,1981-1985年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两次都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故B项正确;“持续加快”不符合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文革期间发展缓慢,排除A项;从文革期间的发展数据来看,社会动乱对经济领域冲击很大,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农业方面,没有与工业等其它领域进行比较,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排除。 11.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由此可知,罗马法 A. 强调法律至上 B. 蕴涵人文主义 C. 维护公民平等 D. 追求司法公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即充分重视每一个合法公民的价值和权利,体现了较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地位,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追求司法公平,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D。 12.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文化的权威不再是宗教宣扬的‘信仰’,而是科学揭示的‘自然”’。这一思想新变化 A. 动摇了封建专制理论基础 B. 否定了宗教的社会作用 C. 导致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 D.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18世纪中后期法国用“科学”代替宗教‘信仰’,说明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专制理论基础,A项正确;法国思想界崇尚科学,并没有否定宗教的社会作用,B项错误;第一次科技革命即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而不是法国,C项错误;用科学代替宗教信仰,是近代科学的产生的作用而非原因,D项错误。 13.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 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缓和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破坏,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导致国际关系恶化。故答案为A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是在1935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纳粹党1933年在德国上台执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二二六”兵变发生于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作家莫泊桑形容当时一位画家:“他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猎人。他……带着他的画布——用五到六幅画布描绘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与光影效果下的景观。他完成这些画作之后,便按天气的变化一张张排列。”下列作品与该画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光影效果下景观”所体现的是印象派的风格,而C项属于印象派,故C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B是现代主义立体派,D是浪漫主义,都不符合题意。 15.如图是联合国基于国民总收入(GNI)等数据计算出主要国家在2016—2018年应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建议。该图示表明 A.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 少数国家实际控制着联合国 C. 国际义务与该国实力基本一致 D. 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联合国会费的缴纳比例实际上是按照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来确定的,缴纳的会费多在国际事务中要尽的义务也应该更多,能够体现出国际义务与该国实力之间的一致关系特征,选项C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选项A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少数国家实际上控制着联合国,而且结合史实可知联合国现在并非少数大国控制,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多极化趋势,选项D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公羊传》是战国时期公羊高阐释《春秋》的著作,倡导“大一统”,主张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春秋公羊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之后衰微。……汉初出现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一次大转变的结尾,清末出现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二次大转变的开头。……到“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更是以春秋公羊学为他的“变法”理论依据。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春秋公羊学的精神是“改制”。康有为复活了所谓“公羊三世说”:“孔子生当据乱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欧美大变,盖进至升平之世矣。异日大地大小远近如一,国土既尽,种类不分,风化齐同,则如一而太平矣。孔子已预知之。” 材料二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大家,他在《春秋繁露》中说:“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他认为道是不能改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1)简述中国历史上春秋公羊学形成至第一次兴盛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与康有为对于春秋公羊学的解释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转型,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诸子百家兴起;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西汉初,需要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公羊学的思想主张为汉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不同:董仲舒主张维护纲常伦理,反对变革; 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依据公羊学提出社会发展变化的阶段理论,强调中国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原因:汉武帝需要巩固“大一统”事业,强化君权; 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传入中国。 【解析】 (1)根据“春秋公羊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之后衰微”这一信息可得出春秋公羊学形成至第一次兴盛的时间是从春秋到汉代,因此可结合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西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角度概括。 (2)不同:根据“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他认为道是不能改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可得出董仲舒主张维护纲常伦理,反对变革;根据“这是因为春秋公羊学的精神是“改制”。康有为复活了所谓“公羊三世说”:“孔子生当据乱之世。”并结合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可得出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依据公羊学提出社会发展变化的阶段理论,强调中国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汉武帝需要巩固“大一统”事业,强化君权的角度概括;结合晚清的时代背景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传入中国等角度概括。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仍是世界上先进国家,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每年有大量出口,西方只能以美洲白银支付。据估算,十六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为1亿两,合3000吨;而外国人的估算多得多,认为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000或1万吨。另一种估算是十七八世纪时,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千两海关) 年份类别 1867—1869 1870—1874 1875—1879 1880—1884 1885—1889 1890—1894 出口 总值 58041 66720 71332 70804 83484 107083 茶叶比重 56.04% 52.69% 48.22% 45.53% 36.98% 27.29% 生丝比重 31.44% 33.67% 31.25% 26.66% 23.57% 24.09% 进口 总值 64283 66422 72868 79050 102722 141932 鸦片比重 39.81% 39.12% 41.84% 37.49% 27.48% 21.10% 棉制品比重 28.86% 32.30% 26.82% 29.43% 34.70% 34.98%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增长依然高于工业制成品。到1990年,中国终于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9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1981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升至第19位;1997年,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行列;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居全球首位。 ——孙玉琴主编《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开始密切;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世界市场;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与世界开始隔绝;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积极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中国小农经济和传统手工业的发达,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的实行,西方国家的封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1)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几个阶段概括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即新航路开辟后,通过对外贸易中国与世界联系开始密切;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世界市场;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被迫与世界隔绝;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2)原因可结合所学,分时间段联系相关背景进行总结概括。如明清时期,主要是在西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下,与中国小农经济及传统手工业的发达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鸦片战争后,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与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关;改革开放后,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关。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新余县罗坊镇找了来自兴国县刚入伍的农民开了一星期的座谈会,写成《兴国调查》。调查近4万字。下面是其目录及简介: 序言:介绍了调查背景、内容和方法。因为敌人进攻罗坊,被迫结束了调查。 一、八个家庭的观察:细述了傅剂庭等8个家庭的人员组成、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 二、本区旧有土地关系:地主富农人数不过百分之六,却占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三、斗争中的各阶级: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等。 四、现有土地分配状况:详述了分田地、分山林等6个方面。 五、土地税(又叫公益费)。 六、苏维埃:介绍了区政府、乡政府等人员组成情况并指出存在的弊病。 七、农村军事化:介绍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红军预备队等情况。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兴国调查》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答案】伴随红军和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更好了解农村基本情况,毛泽东在深入调查农民家庭的基础上写成《兴国调查》。 《兴国调查》包括:地主和富农人口少但是占有土地比重大;农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等革命武装组织。 《兴国调查》通过大量一手材料,进一步认识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完善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及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成为党的优良作风影响深远。 【解析】 根据“1930年10月”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此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结合所学从《兴国调查》撰写的背景方面可得出伴随红军和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更好了解农村基本情况,毛泽东在深入调查农民家庭的基础上写成《兴国调查》。再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兴国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土地问题、武装斗争问题等。最后再进行总结,可从《兴国调查》对开展土地革命、巩固苏维埃政权、加强党的作风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回答。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中叶前后 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士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二战后 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964年77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合理解释。 【答案】趋势: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解释:19世纪中期印度是封建王公领导,中国是农民阶级领导,19世纪末20 世纪初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领导阶级不同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先进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 答出其他角度也可以得分如: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 【解析】 趋势:由材料“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可归纳为趋势为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解释:首先按时间列举出不同阶级领导的相应革命史实来证明归纳出的趋势。 其次,解释领导阶级发生变化的原因,原因方面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展开论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二 二战后改善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但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全球化逆动现象,已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与此相反,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则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担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逆动”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及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提出的原因。 【答案】(1)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2)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 原因: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初以前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弊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解析】 (1)胜出:根据材料一中“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二战等影响,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旧有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建立了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根据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秩序重建与竞争的史实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美国在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同时,也为美国商品打开了欧洲市场,有利于美国经济优势的稳定和发展。 (2)不利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全球化逆动现象,已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进程中,美英等推行经济保护主义政策,搞“全球化逆动”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二战后改善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案提出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二中“与此(近年来美、英等国的全球化逆动)相反,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则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担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为“中国方案”提出提供了物质基础;担当大国责任,改变20世纪初以前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弊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也是中国方案提出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