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2017
玉溪民中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2、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后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 A.周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命令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 孟子指出天子可以讨伐诸侯,同等级的诸侯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 A.仁政 B.徳治 C.守礼 D.非攻 5、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6、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8、《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 )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9、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10、习近平主席认为黄宗羲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而有学者则称黄宗羲为千古学者中对君主第一“狠人”。以下史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 A.工商皆本 B.君主为天下第一大害 C.经世致用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11.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 )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12、世纪时梵蒂冈一位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20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13、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 ) 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14、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 A.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弟子 C.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15、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 A.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16、、《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17、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 A.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 D.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18、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19、《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0、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取得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 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22、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较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 B.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 23、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4、有学者指出:“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自清末立宪。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段话意在强调 ( ) A.中国的宪政史开始于清末 B.《临时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宪政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C.近代中国是不可能实现宪政的 D.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曲折艰难 25、在1949年12月16日同毛泽东谈话时,斯大林曾说:“ 考虑到雅尔塔协定,有关协定要在形式上保留”,但同时他重申,“ 苏联军队也可根据‘中国方面的请求’实际上撤离。”这反映出斯大林的主要意图在于 ( ) A. 以老大哥的身份来有限度帮助新中国 B. 与新中国结成战略同盟关系 C. 要求新中国在政治立场上与苏联一致 D. 严格遵循雅尔塔体系的规则 26、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的西迁 B. 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 C. 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 D. 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27、从1957年到1978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人只有70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l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压制 B. 人口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 C. 农业生产力呈倒退之势 D. 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 28、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款规定:“WT0成员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确定相关产品价格和成本时可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用中国的成本和价格,一种是可以不使用中国成本和价格如何选择,由成员国确认中国是否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来定。”这反映了 ( ) A. 中国入世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B. 中国入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中国入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D. 美日欧在国际贸易中执行双重标准 29、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 ) A. 美国金融的崛起 B. 荷兰商业的繁华 C. 殖民霸权的更替 D. 英国科技的先进 30、“直到19世纪初……一位官运亨通的首相同时要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否则便会在政治航道上触礁翻船。”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 (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首相主要对国王负责 C.责任内阁制尚未成熟 D.三权分立制度确立 31、1947 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 ) A. 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有助于市场化机制的运转 C. 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 D. 便利于美国控制整个欧洲 32、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材料旨在反映 ( ) A.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 一直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 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33、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对此谈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 中美关系决定中日关系 B. 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 C. 是对两岸交流的充分肯定 D. 阐明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34、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 ) A. 推行两党制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 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D. 实行三权分立 35、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当地时间2017年2月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令。该事例表明 ( ) A. 特朗普颁布“禁穆令”违背美国联邦宪法 B. “分权与制衡”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特点 C. 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是最终司法裁决 D. 特朗普可以否决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 36、苏联市场上大多数商品,都是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出口的,所以在海关出口目录上,详细规定各类消费品的出境携带种类和数量,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政府鼓励发展民用工业的结果 B. 工业化进程中畸形的经济结构 C. 苏联综合国力长期落后于欧美 D. 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冷战意识 37、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38、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 ) A. 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 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C. 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 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39、俄罗斯学者今年提出新两极论,即文明世界与国际恐怖网络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并强调不管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模式,还是各极对立的多极模式,都没有反映现实,都不能成为确保国际安全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可取之处是 ( ) A. 当今世界仍没有结束两极格局 B. 共同应对恐怖势力方可保障世界安全 C. 单级和多级都不利于世界安全 D. 两极格局更有利于世界的平衡和稳定 40、《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该材料 ( ) A.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B.体现了全球化思想 C.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D.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第 П 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题(共3题,其中41题15分,42题10分,43题1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 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登个印度洋区城,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它对汉期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史流。 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等可以充当货币的贵重金属进行商品交易,但西欧本土的金银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马可·波罗行 纪》使欧洲人相信东方遍地黄金,西欧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增强国力、获得财富,都纷纷支持远洋探险活动。从1487年迪亚士首先开始探索到东方的线路,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摘编自齐涛《 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贫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 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 个国家和地区;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摘编自《 人民日报》 2015年2月13日 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10分) 三、 根据材料二概括与古代丝绸之路相比较,“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其建设的重大意义。(5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 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共10分)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共5分) 参考答案: 1—5:ACDCD 6—10:DACDD 11—15:CCBDA 16—20:CDAAD 21—25:BBBDA 26—30:AADCC 31——35:DBBDB 36—40:BDBBB 41. (1)相同: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不同:①背景不同:丝绸之路的背景是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②目的不同: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是汉初为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③交往方式不同:丝绸之路以友好往来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以暴力侵略掠夺占多。④影响不同: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带来民族灾难。(10分) (2)发展: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2分) 意义: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设“一带一路”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今世界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加强该地区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3分) 42.(10分)评分细则 论题1分,史实5分,论证过程3分(逻辑和结构),结论1分。 要点:①论题明确、观点鲜明②史实可以分解为政治上反侵略求民主(2分)和经济近代化(2分)思想解放(2分)③论证过程: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3分)“三段式”的格式和较合理的语言能体现出学生的罗辑思维能力。 答题示例 论题: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强资本 输出,瓜分世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 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 主化的尝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 危机加剧,清廷自救的新政加快了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 治近代化的里程碑。一战中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兴起,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为中国近代化 指出了新方向。 总结: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转型。 43:(1).原因: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6) 体现:殖产兴业、文明开化。(4) (2).途径: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2) 态度:赞同;福泽谕吉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或不赞同;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