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1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解析版)
专题 01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 2017 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醉翁亭记》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醉翁亭记》“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 , , 。 3.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 干涉别国内政。 4.《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 。 5.《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6.《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 , 。 7.《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 (夏) ,(秋) ,(冬) , 。 8. 的《醉翁亭记》与 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不仅同是(朝代)伟 大文学家的作品,而且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 情怀,“ , ”,《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 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 , ”的千古名句。 【答案】1.环滁皆山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醉翁之意不 在酒 4.醉翁之意不在酒。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 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 风霜高洁,(冬)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8.欧阳修 范仲淹 北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易错成语勤温习 106.中学生应遵守中学生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 学生。(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改为“名副其 实”。) 107.去年就不断听人提起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不以为然,后来看了后 觉得是小青年关于网络情缘的浪漫幻想,不过尔尔。不料,现在它竟然这么“红火”。(不 以为然,不认为正确。根据文意,是说“没当回事”。) 108.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指跟着干坏事。贬义。) 109.沈某说,唐氏三兄弟已经回上海了,如果他们抱成一团,那可真是三人成虎哇。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 把谣言当事实。这里当作了“团结起来力量大”。) 110.这篇文章结构本来已十分严谨,编者无端在中间加了两段,真是狗尾续貂。(狗 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不是加在中 间。)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命 运 经典素材: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以其不朽之作《堂•吉诃德》 流传于世。塞万提斯于 1547 年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源于家境贫寒,他小时候不得不 经常跟父亲四处奔走谋生。22 岁时,他参加西班牙军队。在一次与土耳其的海战中,身受 重伤,左手致残。1575 年离开军队,回家途中却不幸遇到摩尔人海盗,他被抢到阿尔及尔 作为奴隶出卖,有过难以言尽的痛苦和艰辛。1580 年他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为了生计, 他在海军中充任军需职务,因涉嫌一起挪用公款,蒙冤入狱。三个月后,无罪释放,却丢掉 了一份好差事,一家人的生活无着落,重又徘徊在饥寒困顿中。当时一家七口人挤在一所下 等公寓的小房子里,楼上是妓院,楼下是小酒楼。正是在如此嘈杂的恶劣环境下,他在狭窄 的过道上放一张极为简单的书桌,从事《堂•吉诃德》的创作,并一举成名。 时新素材 “你是怎么移动和点选滑鼠的?”“你如何按手机按键?”我看着一大群建安国小的学生 问了画家谢坤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谢坤山很受周围人的注目,他喜欢讲笑话、发出逗趣的 怪声。画家谢坤山以嘴代手执画笔,绘画技巧极为精湛。16 岁时,他遭遇一场重大的电击 意外,双手和右腿下半部遭到截肢,并造成右眼失明。然而谢坤山并没有沉溺于这些令人绝 望的损伤中太久。他在自传中如此写道:“虽然我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但至少我有 个开始的决心。”他决定踏上艺术之路,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这一步却足以改变他的一生。 “刚开始,我试着用嘴巴咬住笔,但我没办法操控它.”他回忆着,“经过不断地练习之 后,我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我可以想像他当时眼中含有的自信,那时的他写下的不 只是一个名字,更为将来写下了无限希望。 学画更是比写字难上千百倍。刚开始,每画下 一笔,便在口中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痛苦程度不是他人所能想像的。但是,谢坤山并未因 此放弃作画。“相反的,我将画笔咬得更紧了.”谢坤山坚定地说道,“我知道一旦放弃, 结束的不仅是我的绘画生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做的努力,也都白费了。”对于谢坤 山而言,他是绝对不会选择放弃的。 不论遭遇什么样的阻碍,谢坤山总能看见事情好的一 面。他说:“如果选择去面对问题,那么你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机会。我们所拥有的总是比 失去的还要多。” 黄、橘、红、白等各种颜色的鲤鱼悠游在水波荡漾的莲花池中,栩栩如生的莲花似乎随着 微风轻摆。谢坤山表示:“若希望别人被我的画感动,首先必须先感动我自己。”这幅大尺 寸的画作,谢坤山必须站在板凳上才画得到最上面的地方。然而,所有挑战对他而言都是一 种激励。 谢坤山充满了孩子般的热忱。在我们的访谈当中,他的手机响起。只见他敏捷地 将手机推到桌缘,以他截除后的余肢按下按键接听。谢坤山用心灵激励人心,他也是一个精 力充沛的演讲者,平均一年发表 400 场演说!他如此说明着:“像我这样的人都能活得这么 快乐,一般正常人为什么还会感到不快乐呢?”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不禁扬起嘴角微笑着。 谢坤山让我理解了一个道理:实现梦想不一定要靠双手,一颗热情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清词丽句背一点 1.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 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要将阴影纸龙咬破, 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2.原来,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并不在别人的嘴里。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是他 们的事,只要自己遵循正确的想法,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看法,而 是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如果要下定决心做点事情,别人的观点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3.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它忽略了第三种情 况:和命运结伴同行。 4.命运对我们并无所谓利害,它只供给我们利害的原料和种子,任那比它强的灵魂随 意变转和应用,因为灵魂才是自己幸与不幸的惟一主宰。 5.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 命运。 6.命运将苦难编织在生命的丝线上,甚至,人从降生起就无法与苦难分开。 7.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败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8.命运变化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损智者大雅。 ☞技能再提高 论述类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中选用的论述类文本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过程。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 是比较成熟的试题,命题者积十年的出题经验,在陷阱设置方面绰绰有余。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 《高考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 (一)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 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 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 基础。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 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从内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 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二)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 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 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此考点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 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 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推断,是命 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 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想象虽也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去侧重于考查学生 的形象思维能力,后者一般不适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常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 二、揣摩命题陷阱,做到知己知彼 论述类文本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粗略归结出十种陷阱: (一)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 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 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秘诀: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 “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等。 (二)已然与未然(超前判断)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 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 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 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 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 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秘诀抓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 (三)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 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 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 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 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秘诀: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四)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 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秘诀: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五)选择与兼备(混淆逻辑范围)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 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 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以上。 秘诀:注意“或”与“和”,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六)原因与结果(因果不当或强拉因果) 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 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 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 叶中的精品。 秘诀: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七)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 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 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 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秘诀: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八)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 网络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 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络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络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秘诀:划出肯定否定词。 (九)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 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 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秘诀:忠实于原材料。 (十)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 2003 年 6 月 13 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 3 份报纸进 入前 20 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 270 万份排在第 9 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 186 万份排在第 18 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 150 万份排在第 20 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 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 8200 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 7080 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 3 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 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秘诀: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以上总结了有关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熟悉 了命题方便的规律,在复习时就能信心增强信心,为此,我再送同学们三句话: 1.树立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 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必须 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 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论述类文 本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 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 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3.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而 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 句。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 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 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 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 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 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 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 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 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 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 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 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 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 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 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 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 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 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 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 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 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 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 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 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 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 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 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 理解文章。 ☞基础提升练 一、【2017 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 7000 万元人 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 《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 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 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 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 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 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 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 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 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 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 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 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 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 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 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 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 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 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 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 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 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 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摘编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 即大有斩获,冲破 7000 万元人民币。 B.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 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 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D.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 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 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 代价值观的碰撞。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 记》人物塑造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 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 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B.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 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C.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 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D.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 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 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 的差别。比如本题 C 项,原文有“上古神话……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不是 “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 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 项,原文有“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 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意在凸显”不同于“凸显了”, 并且后面有“遗憾的是……”的说法。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 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 项,“以 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不是“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 的“核心”。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2017 届江苏苏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 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 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 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 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 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 子 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 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 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他 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 在天堂里。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 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 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 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这话梁任公 1920 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 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要不是 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 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 人文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是啊 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去弄 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过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 人未必受得了。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问题深得我心:你 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 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 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16.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6 分) 17.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6 分) 18.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 分) 【答案】 16.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 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 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2 分)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 (2 分,如答“苏格拉底的话”或“苏格拉底的妙论”给 1 分)恰如一剂苦口良药,可 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2 分) 17.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 大作类比,(2 分)批判(或“讽刺”)了国人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2 分)呼吁 跳出传统,寻求新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2 分) 18.首先,由海森堡的难题引出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的论述;(1 分)接着,分析中国人有一 种自认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2 分)然后,用马克•吐温的故事讽刺国 人的固步自封;(2 分)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努力去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1 分) 【解析】 16.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 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 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 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 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 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 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17. 【试题分析】题干“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这是一道考查情 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作用”, 作用类题 目的解答思路就是内容+结构。就内容而言,须要结合议论文这一文体特点。对此,我 们要首先明确马克吐温故事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论述什么问题时引用这一故事的。问题 定位在文章第三段,注意阅读故事后的相关文字,就可看出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 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从而来说明作者 要阐述的问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 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 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 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 情)。本题答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入手。 18.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技巧 1:辩明文体,选准角 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 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 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 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技巧 2:辨明重要文句。 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 句)。技巧 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 顺序词,B 关联词,C 指 代词,D 范围词,E 类别词,F 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 的词语。技巧 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 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 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 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三、【2017 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文物的 四大主干。从原始社会的古代崖刻,到周代的石鼓文;从秦始皇东巡刻石,再到汉唐、宋元、 明清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塔铭……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歌功颂德、 记人载事的赞、颂、记、志、铭等,有各种经典文集、杂咏、题名、地图、谱系、楹联、符 咒、药方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 朝代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碑刻 500 余座、摩崖题刻 800 余处的泰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珍存着秦朝 《李斯碑》、汉代《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以及北齐《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纪泰山 铭》等一大批名碑。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称 “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 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 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 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 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在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 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 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 煌汉简之于汉史。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 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20 世纪 20 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的出土引起学界极大轰动,王国维、罗振玉、马衡等人 相继对之展开研究,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不仅让我们目睹今文经本原貌、今古文 经本差异,并可由此窥探两汉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秦汉以前经本流传中的错讹。 石刻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头和文字、书法、刻工相结合,成为中国在人类文明史 上特有的文化景观。泰山石刻中,有粗犷急就的凿石,也有精雕细刻的龟碑;有岩石小节, 也有万丈摩崖;有平民题迹,也有帝王御笔。小字如蝇,大字如斗,真草隶篆,代不绝书。 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其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其幽奥旖旎之秀,自然之美融合于石 刻艺术,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 石刻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它体积大,质量重,难以移动,易 于毁损,保存难度较大。秦泰山石刻是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所立,由中国小篆 的创始人——秦丞相李斯篆书,石刻约有 222 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德。然而这块 无比珍贵的国宝,历经 2200 多年的天灾人祸,现在仅剩下九个半字了。 (节选自 2016 年 10 月 10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刻是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之一,包含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多种文献资料,与 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同为重要的文物形式。 B.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物事迹、典籍经文、书法铭文、禳灾治 病、人文地理、诗词文集等,几乎无所不包。 C.石刻的书体繁复多样,因其特别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从而成为了研究中国 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D.石刻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史、经学史、 石刻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泰山石刻现存碑刻 500 余座、摩崖题刻 800 余处,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 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还珍存着一大批名碑。 B.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清聂剑光以及王恩礼、赖非都依据 其笔法、字迹、字径、书体和风格,怀疑为北齐人所作。 C.石刻记录的史实铭之于石,公之于众,比藏之于秘府的古书典籍更可靠,因而可以 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 D.石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宝贵的文物,它如同一面史册,记载着彼时 彼地的历史事实,可考证古籍、辅翼经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珍贵的文物,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的史料价值相比,石刻 之于两汉经学史的研究价值毫不逊色。 B.古书真伪之争,是近代古史辨学潮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一直为历 朝学者所关注的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 C.20 世纪 20 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出土,学者们相继展开研究,彻底揭开了汉魏石经 的真面貌,使古书真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D.石刻是中国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天灾人祸使它易于损毁,难以复原,因 其载体特殊,保存难度较大,更应重视和保护。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 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 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C 项就是“强加因 果”。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 单。B 项曲解原文、张冠李戴。原文是说三人观点各不相同:明孙克宏称“与邹县北齐 韦子琛同出一手。” 清聂剑光认为是“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所作。” 王恩礼、 赖非“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而作者说“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 人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 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错误选项的命制基 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 的差别。B 项就是曲解原文、张冠李戴。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作 者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为 C 项,C 项“20 世纪 20 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出土,学者们 相继展开研究,彻底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使古书真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夸大其 词。原文是“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并且提供了对比和窥探的文本证据。并非 争论有了结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四、【2017 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9 分)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 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 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 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 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 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 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 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 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 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 《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 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 马史诗》和 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 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 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 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 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 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 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 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 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 21 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 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 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 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 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 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 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 《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 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 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 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 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 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 21 世纪之 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 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 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 1.B 2.D 3.D 【解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 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 的差别。比如本题 B 项,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让“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 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 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 后”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 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比如本题 D 项,“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于文无据。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 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考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 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五、【2017 届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美学是以 孔子和孟子为代表,道家美学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禅宗美学是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 思想。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其实就是讲和谐,儒家尤其强调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出世”,禅宗的思想是“遁世”。 我们可以各列举一位唐代的诗人来说明。儒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杜甫,杜甫被 称为“诗圣”,因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李 白,李白被称为“诗仙”,因为他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禅宗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 是大诗人王维,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是典型的禅宗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 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 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王维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东西。比如,王维进朝做官肯定要 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禅宗。所以说,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只 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另外,一直讲“儒道互补,庄禅相通”,这八个字概括了三种 美学、三种文化相互渗透的特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过青岛崂山,就能 发现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 位,但是什么教派都能留下来。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分支,但是谁也不占统治地位。 再一个是艺术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尤其是道家 和禅宗。刚才讲了儒家是“入世”,但是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 他们的精神家园。比如说中国画家中著名的“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清代“扬州 八怪”全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家和禅宗里面尽情地遐想。而西方就不一样了,西方很多知 识分子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如德国哲学家尼采,他是 19 世纪德国的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名著《悲剧的诞生》中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就算人 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 幕悲剧。”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尼采自己就没有做完这场梦和演完这幕剧,他在功成名就之 后反而自杀了,因为他钻研越深入,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也是一个 典型例子,茨威格就是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双双服毒自尽的,既不是经济原因也 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而中国的文人可以在艺术 里面找到精神的家园,失意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 1.下列关于原文“传统美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传统美学是由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家”组成的。儒家美学以孔 孟为代表,道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禅宗美学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B.就儒家、道家、禅宗“三家”政治思想而言,在唐代的典型代表是:“诗圣”杜甫 代表儒家思想,“诗仙”李白代表道家思想,“诗佛”王维代表禅宗思想。 C.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在我国,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都能保留下来, 世界上三大家教在中国也有分支。 D.中国的文人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由此可见, 中国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就是讲和谐。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 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B.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 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 C.道家思想是“出世”,禅宗思想是“遁世”,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 禅宗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唯一的精神空间。 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一同服毒自尽,既不是经济原因, 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他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具有相互渗透的特点,“儒道互补,庄禅相通” 就是很好的说明。 B.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青岛崂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可以和平相处, 互不侵犯。又如王维身上既在儒家的东西,也有道家的东西。 C.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失意时的精神家园,如中国画家中的“明代四大 家”“扬州八怪”等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禅里尽情的遐想。 D.西方很多知识分子缺少研究道禅一样的美学,所以他们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如 哲学家尼采就是其中之一。 【答案】 1.B 2.C 3.D 【解析】 1. 2. 试题分析:“道家和禅宗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唯一的精神空间。”“唯 一”这一修饰语,与原文理解有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 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C 曲解文意。 3. ☞能力捷进测 一、【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 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 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 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 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 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 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 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 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 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 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 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 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 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 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 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 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 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 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 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 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 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 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 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 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 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 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 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 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 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 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 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 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 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 1.C 2.D 3.B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 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 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 C 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 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理 解为不“疑古”的充分条件了,原文中并不存在这种条件关系。 2.试题分析:D 项“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 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有误,否定太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至 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可以推出答案。A 项根据第三段“历史 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都视为荒诞不经,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釆用”推断; B 项根据第三段“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 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推断;C 项根据第三段“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 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 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 《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推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 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B 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的“也能”概括成“不 能”。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 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 “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 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B 时间范围错误。 二、【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 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 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 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 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 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 “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 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 年代新媒体影响下 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 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 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 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 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 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 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 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 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 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 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 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 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 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 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 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 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 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 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9.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10.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3 分) 【答案】 8.B 9.C 10.①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②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 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 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 细微的差别,根据文本第一节内容“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 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 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可知,A 项“进而”错误,强 拉因果。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适合做选文标题的,实际上就是能够准确概括文意的,本文主 要讲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变革对各个方面的影响,故 C 项合适。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主要根据各个语段所讲的内容, 分别概括分析,归纳总结。本文主要讲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变革对各个方面的影响, 故 C 项合适。可以用排除法。A 项主要讲“中国现代小说”;B 项主要讲“中国现代文 学”;D 项主要讲“中国现代小说”,都不符合文本意思。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根据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 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 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 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分别概括 为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2015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 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 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 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 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 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 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 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 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 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 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 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 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 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 Q 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 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 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 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 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 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 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团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 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昨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 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 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 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 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 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 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 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 两层主要意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 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 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 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 心和灵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 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 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 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 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答案】 6.C 7.B 8.D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开头段的中心句是“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 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结尾段的总 结句是“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再看其他段落,可 分析出本文重点是讨论“性格元素模糊性”,把这些信息综合考虑,就可以得出本文的 主旨是在谈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所以答案应是 C 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试题分析:B 项,“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A 项信息 在第 2 段,C 项信息在第 5 段,D 项信息在最后一段。从历年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 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①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②偶然、必然有意混淆;③已然、 未然有意混淆;④以偏概全⑤张冠李戴;⑥因果颠倒;⑦误划类别;⑧无中生有;⑨偷 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这类题目是历年 高考山东卷必考题型,也是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论述类文本必考题型。解答这类题,关 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 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本题 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每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在文本中的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 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 8.试题分析:“‘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不当。《祝福》中的“我”是一 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 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性格元素的模糊性”并不缺失。 本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吃透原文,明确文本中所谈到的 “性格模糊性”的内涵,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逐一衡量选项所列现象,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 中 “ 阅 读 一 般 论 四、(2015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 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 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 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 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 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 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 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 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 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除买赊卖。从实际效 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 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 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 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 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 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 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 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 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 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 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 货币先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 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 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 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 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 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 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实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缓 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 子、 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 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 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 供了技术条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 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 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 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 1.A 2.B 3.D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首先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该文段论证的中心论点即 “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具体要筛选的内容包括论述文要探究文 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其次要确定筛选信 息的区间。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 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此题的筛选区间比较集中,就在文本的 第一二段。选择题最重要的是,需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 2.试题分析:B 项以偏概全,“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错,答 题区域在第三段“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该项以偏概全。A 项 对应文本第三段,原文表述为“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 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C 项对应文本第三段,通过原文归纳表述为“然后凭此类 纸质信用工具(即茶引、盐引)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 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D 项对应文本第三段,原文表述“为 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 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 用工具。”,可见,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的确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 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 的重要方面。“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 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 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找准区间,把选项与原文仔细核对,分析其中的因果、观点材料等之间的关系, 把握选项对文本的转述。考生只有做到了准确定位,仔细辨析,揣摩转述,并采用排除 法,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 五、(2015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 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 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 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 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 糖耗尽而断电。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 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 扩散所用的时间。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 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 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 体内烦人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 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12.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 (4 分) 13.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 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 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悔因血淋巴耗尽 而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 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给给电极,可利用人体 制造大功率的电池。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 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C.随着生物电池的不断更新,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 电力将更强更持久。 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 福于人类健康。 【答案】 12.原理,前景 13.C 14.D 【解析】 12.试题分析:抓住第一节中的“利用”“基于”的关键词,可以概括第一段介绍生物电池 的制作原理。第二段中从文段最后一句话,以及文中的对人体的作用的表述,可以概括 为介绍生物电池的作用或前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试题分析:选 C 项,文中说蜗牛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 短几分钟后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而选项以偏概全。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生物电池”这一概念的理解。题型和往年相同,应该在 学生平时的训练范围内。选项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难得不大。解答时要对 各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加以比对,找出表述上的差异,重点关注对象、形容词、 表修饰限制的副词等,看是否造成对象的扩大,修饰限制的范围、程度的变化等错误。 C 项说生物电池,而原文说的是蜗牛生物电池,所以 C 项错误。 14.试题分析:A 项“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说法不准确。B 项“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 了”文中没有涉及。C 项“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 将更强更持久”妄加揣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