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word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1.《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C.天下和合的天下观 D.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2.《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 ‘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C.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 3.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4.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5.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据此可知东汉“三纲六纪”思想( ) A.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 B.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 6.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7.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 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8.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 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要求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 D.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 9.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1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11.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了当时著作有14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转轮排字盘 12.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13.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14.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15.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 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16.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聘请美国传教士翻译瑞士法学家滑达尔所著《国际法》有关违禁品章节,并两次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致函,从《国际法》角度指出鸦片贸易的罪恶与不合法性。这反映了林则徐( ) A.与英交涉方式符合时代要求 B.促进了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 C.引发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D.主张清政府全面向西方学习 17. 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18.有学者认为:“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由此可见,该学者( ) A.坚持西学为用,变革器物 B.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 C.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 D.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 19. 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 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20.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第11—12页)”。 下列哪一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逻辑( ) A.对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B.对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C.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 D.正义与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隶 21.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 A.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B.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 C.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 D.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 22.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2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24.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首先发起了德国合唱音乐改革,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宗教音乐僵化、单调、枯燥、难解、非人性的乐风,使教会音乐变得更简单、更富于人情味,倡导音乐艺术要为广大教会会众服务。这表明马丁·路德将合唱音乐改革( ) A.视为宗教改革的内容 B.作为宗教改革突破口 C.当作宗教改革的核心 D.与宗教改革紧密相连 25.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 ) 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26.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 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说 27. 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它是以亚当·斯密提出的“商业社会”理论为中心而进行的另一种启蒙。亚当·斯密改变了18世纪法国一批思想家从政治的维度来思考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模式。这从侧面印证了( ) A.法国的启蒙原则无推广价值 B.英国已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自由主义源于商业发展需求 D.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独树一帜 28. “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主张自由创造和效法自然。他们一般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留着长发,不修边幅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这一流派是(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9.在莫奈的画中有如此场景:宁静的午后,深奥的黄昏,撑阳伞的美丽忧伤女子,草地上读书的少女,阳光下的田野和树林……一切都是那么优美、雅致、美妙,那明亮的调子总是给人一种希望、一种慰藉。材料体现莫奈的作品( ) A.追求主观化的艺术表现 B.重在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C.执着于对同一主题写生 D.采用夸张手法表情达意 30.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不断增加,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这表明电影( ) A.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 B.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C.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 D.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二、材料解析(40分) 31.(18分)版权保护历来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舶来品,其实我国是版权保护发源地,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朦胧的版权保护思想,至宋代已经出现了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的声明。 材料一 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在他所写的《东都事略》130卷中反映了版权保护思想。其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对于翻版者要“追版劈毁,断罪施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 ——改编自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正如清末叶德辉所言:“可见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坊翻板,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虽然民间早就存在保护出版利益的要求,但中国政府始终轻视对创作者以及典籍图册作坊的各种权利的认定、实施,而只注重与社会秩序相关的出版管制法令。其结果,个人的版权诉求只好往公序良俗、政治稳定之类的官方意向上靠,以求获得些许制度上的保障。在这个方面书商的对策的常见对策,正如叶德辉所揭露的“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遂其罔利之私。”……中国版权观念虽然产生久远,但直到1910清政府才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但它比西方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晚了二百余年。 ——改编自柳励和《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略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到清末版权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并不是全部)。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材料二 科学精神被引进和大规模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科学传播突破了科学的物质层面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开始出现了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科学精神由此进入了中国科学的殿堂。在新文化运动的诸多传播者中,以《新青年》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家和以《科学》月刊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起了主导的作用。由于背景和理论旨趣的不同,这两股主力科学传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然科学家致力于阐明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而系统地揭示了科学精神丰富而深邃的意蕴。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家,更注重运用科学精神改造文化,开启民智,并通过传播科学来推进中国的民主。科学派和人文派的科学传播者都触及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者,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作用。 ——摘编自张炎、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中所体现的近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传播科学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14分) 高二文科历史答案 1——30 CBCDA CBDCA AABBB AADDA CBABC CBBAB 31.【答案】(1)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宋朝重文,教育和科举考试向社会下层发展。(8分) (2)特点:以禁令形式保护版权,立法滞后;国人没有形成普遍的版权保护意识。(4分) 原因:专制统治下法制意识淡泊;商品经济不发达;儒家思想重义轻利;(6分) 32.【答案】(1)体现:崇尚理性;顺应自然。(4分)作用:推动启蒙思想家破除迷信,宣传人人平等;为启蒙思想家构建理性社会提供了帮助。(4分) (2)相同之处:都以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迷信与专制;都崇尚科学精神。(4分)不同之处:启蒙思想家把科学思想加以改造并融会贯通,为实现民主服务;新文化运动则分为两大阵营,即人文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其传播科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4分)原因:启蒙运动目标相对单一,即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文化运动目标相对复杂,一方面要在自然科学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普及科学,另一方面还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民主。(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