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60分) 1.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A.性状分离 B.基因分离 C.完全显性 D.不完全显性 2.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3.下列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 ) A.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B.线粒体DNA基因 C.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D.大肠杆菌拟核DNA上的基因 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5.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 B.不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 C.核酸中含5种含氮碱基 D.可独立生活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7.某双链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2100种 B.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时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8.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A.1、3、5号试管内都呈蓝色 B.3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C.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 D.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号试管内呈蓝色 9.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0.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1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C.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都含有纤维素 12.一个自然种群中,假设由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组成,其中AA占30%,aa占20%,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30% B.45% C.50% D.55% 13.如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在该过程中不会出现( ) A.膜与膜的融合 B.ATP发生水解,释放能量 C.递质的释放和扩散 D.与递质结合后,受体分解 14.在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中,细胞分裂次数、染色体复制次数、着丝点分裂次数、染色体减半次数、DNA分子减半次数依次是( ) A.1、2、2、1、2 B.1、1、1、2、1 C.2、1、1、2、1 D.2、1、1、1、2 15.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多糖在细胞中均可作为储能物质 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认为,种群中出现的一切变异都是进化的前提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1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18.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血红蛋白、递质、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19.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使用下列哪种激素治疗(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性激素 D.生长激素 20.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的数量变化曲线为( ) A. B. C. D. 21.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22.如图表示细胞中一种常见的水解反应.下列化合物能发生此种反应的有( ) ①多肽 ②淀粉 ③纤维素 ④脂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假设一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若该DNA复制时发生碱基改变,则噬菌体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24.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25.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26.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量不尽相同 B.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按不同排列顺序脱水缩合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只通过脱水缩合进行连接 27.科学家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线粒体因子﹣﹣MTERF3,这一因子主要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能量的产生,此项成果将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根据相关知识和以上资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DNA也含有可以转录、翻译的功能基因 B.线粒体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线粒体因子MTERF3直接抑制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 D.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相关 28.如图1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图2表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有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A.若图1中b2为合成图2中X1的模板链,则X1的碱基序列与b1完全相同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图2中①过程发生差错导致的 C.图2中①和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核糖体 D.图2表示基因是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活动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9.已知激素A的生成途径为:基因A→mRNA→激素A,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A仅存在于特定的内分泌腺细胞中 B.与激素A合成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在通向肝脏的血液中一定存在激素A D.激素A的生成说明基因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30.甲、乙两图所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31.下图为人体内肾上腺素合成的简化过程.对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B.外界环境温度下降会降低催化肾上腺素合成的酶的活性,使肾上腺素合成和分泌减少 C.垂体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D.寒冷和低血糖刺激可以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 32.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33.若DNA分子上的某一片段是基因,则该片段( ) ①携带遗传信息 ②上面有密码子 ③能转录产生mRNA ④能进入核糖体 ⑤能动载氨基酸 ⑥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4.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35.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36.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37.不列关于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相同的同种生物,性状一定相间 B.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D.线粒DNA不能控制生物性状 38.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39.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40.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Ⅰ中,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需至少穿过12层磷脂分子 B.图Ⅰ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图Ⅱ中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激素Y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②③④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如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 遗传病,乙病属于 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Ⅲ﹣11的基因型为 ,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 (3)假如Ⅲ﹣12和一个正常的男性结婚,生育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病的孩子的概率是 . 42.甲图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的结构,乙图表示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2)静息时,乙图中①处内外电位呈 . (3)缩手反射时,将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可与B的 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B的膜电位变化. (4)为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 . 43.幼年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或受“环境激素”的影响,会引起儿童的性早熟.请回答以下问题: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 分泌,当它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垂体释放 增加. (2)目前治疗此类性早熟的方法是给患儿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缓释剂,其原理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持续作用于受体,从而使其对GnRH不敏感,进而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的过程受抑制,最终使 .水平显著下降.但此治疗方案可能会引起儿童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垂体分泌的 也会减少. (3)研究表明雌性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其生理,过程如图: 由图可知,雌性激素能促进 的增殖和分化,最终使 的产量大大提高,从而导致 (“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Ach无法发挥作用,引起肌肉无法收缩,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44.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 . (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b激素和[ ] 激素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细胞代谢而增加产热量.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则其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中的 . (3)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 激素,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d激素;当d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调节. (4)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图中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会 . (5)长跑比赛中,运动员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60分) 1.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A.性状分离 B.基因分离 C.完全显性 D.不完全显性 【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代同时呈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解答】解:让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豌豆,F2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 故选:A. 2.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考点】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解答】解:A、细胞中每一种元素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其他元素替代,A错误;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含有氮元素,B错误; C、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C正确;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的作用都非常重要,D错误. 故选:C. 3.下列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 ) A.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B.线粒体DNA基因 C.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D.大肠杆菌拟核DNA上的基因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真核细胞细胞核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真核细胞细胞核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解答】解:A、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即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也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细胞核遗传,B错误; C、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 D、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 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 B.不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 C.核酸中含5种含氮碱基 D.可独立生活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解:A、病毒的增殖必须借助宿主细胞,而不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A错误; B、乙肝病毒只能寄生在肝脏细胞中,而不能寄生在呼吸道粘膜等其他细胞中,B正确; 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核酸中含有4种含氮碱基,C错误 D、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独立生活,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 【解答】解:A、细胞外液是指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又指内环境,A正确;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水、无机盐、激素、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等物质,B正确;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物质交换关系:血浆与组织液相互交换、组织液中的物质透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中、淋巴中的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血浆,C正确; D、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D错误. 故选:D. 7.某双链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2100种 B.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时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分析】1、DNA分子一般是2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某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腺嘌呤是35个,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胸腺嘧啶是35个,胞嘧啶=鸟嘌呤=65个. 【解答】解:A、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最多是4100种,因此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4100种,A错误; B、与第三次复制相比,第四次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是16﹣8=8,需要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8×65=520个,B正确; C、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C错误; D、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相邻的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故选:B. 8.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A.1、3、5号试管内都呈蓝色 B.3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C.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 D.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号试管内呈蓝色 【考点】酶的特性;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铜离子呈现蓝色,因此1、3、5号试管中均呈蓝色;2、4号试管加入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发芽的小麦种子中淀粉水解形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4号出现砖红色,2号试管室温条件下不出现砖红色,6号试管加入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由于小麦种子含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呈现紫色反应. 【解答】解:A、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是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铜离子呈现蓝色,1、3、5号试管中均呈蓝色,A正确; B、2号试管室温条件下不出现砖红色沉淀,4号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甲、乙两组实验结果不同,B错误; C、1、3、5号试管内呈现蓝色,2号试管室温条件下不出现砖红色,6号试管呈现紫色,C错误; D、6号试管呈现紫色,D错误. 故选:A. 9.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先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信息进行解答. 2、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解:分析甲图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甲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甲和①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可能是①③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故选:B. 10.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考点】酶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RN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的本质可能是蛋白质、有机酸、生物碱、脂质等. 【解答】解: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激素调节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又对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A正确;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是活细胞,因此一定产生酶,B错误; C、激素产生后,一般运输到细胞外,由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正确;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C.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都含有纤维素 【考点】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有的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解答】解:A、有的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参与激素调节,A错误; B、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B错误; C、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 D、纤维素只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12.一个自然种群中,假设由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组成,其中AA占30%,aa占20%,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30% B.45% C.50% D.55%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该题属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某基因占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即为该基因基因频率. 【解答】解:A、种群中AA占30%,aa占20%,则Aa就是50%,a的基因频率是(50+40)÷200×100%=45%,A错误; B、据基因频率计算方法得知a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是(50+40)÷200×100%=45%,B正确; C、50%属于Aa的基因型频率而不是a的基因频率,C错误; D、55%属于A的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B 13.如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在该过程中不会出现( ) A.膜与膜的融合 B.ATP发生水解,释放能量 C.递质的释放和扩散 D.与递质结合后,受体分解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首先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即ATP水解释放能量);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后膜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改变;与受体结合后,递质被分解. 【解答】解:A、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B正确. 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C正确.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被分解,受体不能分解,D错误. 故选:D. 14.在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中,细胞分裂次数、染色体复制次数、着丝点分裂次数、染色体减半次数、DNA分子减半次数依次是( ) A.1、2、2、1、2 B.1、1、1、2、1 C.2、1、1、2、1 D.2、1、1、1、2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解答】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一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减半;细胞中的DNA在减一和减二时期都发生减半. 故选:D. 15.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多糖在细胞中均可作为储能物质 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考点】碳原子的结构特点;DNA与RNA的异同;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而水和蛋白质及其他的有机物中都含有氢原子,故氢原子的数目最多,注意并非含量最高. 【解答】解:A、人体活细胞中有机物和水中都含有氢原子,水的含量又最高,故氢原子的数目最多,A正确; 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不完全相同,共有的碱基为A、C、G,DNA特有的为T,RNA特有的为U,B错误; C、有些多糖不是能源物质,如纤维素,C错误; D、蛋白质区别于脂肪的特有元素是氮,而脂质有的则含有氮元素,如磷脂,D错误. 故选:A.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认为,种群中出现的一切变异都是进化的前提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哈迪﹣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解答】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达尔文研究的水平是个体不是种群,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如果该种群进行自交,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1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稳态失调造成的影响,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活动的紊乱.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也可能出现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但是不一定,A错误; B、儿童患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缺钙,B错误; C、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的血钙过高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血钙过高,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血红蛋白、递质、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渗透压,温度和pH)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错误. 故选:A. 19.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使用下列哪种激素治疗(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性激素 D.生长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A、胰岛素是生物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具体作用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血糖含量过高,随尿液排出而得名的.因此,该类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药物,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进而升高血糖,B错误; C、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与血糖调节无关,C错误; D、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可治疗侏儒症,D错误. 故选:A. 20.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的数量变化曲线为( ) A. B. C. 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随着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数量呈现S型曲线的变化. 【解答】解: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能在培养基中大量增殖;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也能在培养基中大量增殖,所以曲线都上升. 故选:B. 21.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分析题文: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解: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是逆着浓度阶梯进行的,B错误;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减少能量的供应,进而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 D、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故选:C. 22.如图表示细胞中一种常见的水解反应.下列化合物能发生此种反应的有( ) ①多肽 ②淀粉 ③纤维素 ④脂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单体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如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解答】解:①多肽也有大分子,能水解成单体﹣﹣氨基酸,①正确; ②淀粉能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能水解成单体﹣﹣葡萄糖,②正确; ③纤维素能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能水解成单体﹣﹣葡萄糖,③正确; ④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不属于生物大分子,没有单体,④错误. 故选:A. 23.假设一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若该DNA复制时发生碱基改变,则噬菌体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3、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即A=5000×2×20%=20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000个,C=G=3000个. 【解答】解:A、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该过程至少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3000=297000个,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场所、原料、能量和酶等均由细菌提供,B错误; 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100个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但其中只有2个含有32P,因此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2:=1:49,C正确; D、由于DNA上有非基因序列,基因中有非编码序列,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DNA发生突变并不意味着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24.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解答】解: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D. 25.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知识.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解答】解:人体进食后,因为糖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呈升高趋势,此时,胰岛B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同时胰岛素会抑制胰岛A细胞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所减少,以维持血糖的平衡,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6.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量不尽相同 B.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按不同排列顺序脱水缩合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只通过脱水缩合进行连接 【考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 【分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构成的蛋白质也各不相同.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蛋白质. 【解答】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数目也不完全相等,因此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量不尽相同,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的结构不同,但它们却具有相似的功能,都能催化淀粉水解,B正确; C、不同的蛋白质,其组成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因而在合成蛋白质时,氨基酸可按不同的排列顺序脱水缩合,C正确; D、氨基酸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结合,形成肽链.但链之间可以通过其他的键链接,如二硫键,D错误. 故选:D. 27.科学家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线粒体因子﹣﹣MTERF3,这一因子主要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能量的产生,此项成果将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根据相关知识和以上资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DNA也含有可以转录、翻译的功能基因 B.线粒体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线粒体因子MTERF3直接抑制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 D.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相关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质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使用范围,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A、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含有DNA,能够完成转录、翻译等过程,A正确; B、线粒体内的基因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正确; C、线粒体因子MTERF3主要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不能合成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从而减少细胞能量的产生,而不是直接抑制呼吸酶的活性,C错误; D、线粒体因子MTERF3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说明这些疾病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D正确. 故选:C. 28.如图1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图2表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有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A.若图1中b2为合成图2中X1的模板链,则X1的碱基序列与b1完全相同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图2中①过程发生差错导致的 C.图2中①和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核糖体 D.图2表示基因是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活动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DNA片段,b1和b2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 分析图2:图2表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图2左侧表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右侧表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A、若图1中b2为合成图2中X1的模板链,则X1的碱基序列与b1不完全相同,将X1中的碱基T换成碱基U才与b1完全相同,A错误; B、图中①为转录过程,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DNA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图2中①是转录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②是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 D、图2左侧表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右侧表示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活动进而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C. 29.已知激素A的生成途径为:基因A→mRNA→激素A,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A仅存在于特定的内分泌腺细胞中 B.与激素A合成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在通向肝脏的血液中一定存在激素A D.激素A的生成说明基因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两个途径:一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A、所有体细胞的基因均相同,基因A存在于所有的体细胞中,只是在特定的内分泌腺细胞中选择性表达,A错误; B、激素A是分泌蛋白,而核糖体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 C、激素A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和靶器官中,因此血液中含有激素A,C正确;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根据题干不能确定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D错误. 故选:C. 30.甲、乙两图所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模板、场所和过程,需要注意其区别和联系. 【解答】解:A、甲图以DNA两条链为模板,而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且产物是一条链,因此确定甲、乙所示过程分别表示DNA的复制、转录.DNA的复制形成的子代DNA的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另一条链是来自亲代的模板链,为半保留复制,而转录的产物是单链RNA,不是半保留复制;故A错误. B、真核细胞内,DNA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其次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故B错误. C、复制和转录都需要DNA分子解旋,都需要解旋酶和能量;故C错误. D、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同种蛋白质可多次合成,故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故D正确. 故选:D. 31.下图为人体内肾上腺素合成的简化过程.对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B.外界环境温度下降会降低催化肾上腺素合成的酶的活性,使肾上腺素合成和分泌减少 C.垂体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D.寒冷和低血糖刺激可以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1、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而肾上腺素不是分泌蛋白. 2、肾上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外界温度降低,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会增多. 3、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激素,垂体分泌促肾上腺激素能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 4、从促进新陈代谢方面看,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从升高血糖方面看,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解答】解:A、肾上腺素是有机小分子,不是分泌蛋白,A错误; B、人是恒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下降时,体温能维持相对恒定,则酶的活性基本不变,另外寒冷时肾上腺素合成和分泌增加,进而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B错误; C、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错误; D、寒冷和低血糖刺激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它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代谢等,D正确. 故选:D. 32.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动物细胞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过程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放能过程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合成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需要消耗ATP,C正确;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33.若DNA分子上的某一片段是基因,则该片段( ) ①携带遗传信息 ②上面有密码子 ③能转录产生mRNA ④能进入核糖体 ⑤能动载氨基酸 ⑥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考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的碱基排列顺序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基因可作为模板能转录产生RNA,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着一定的性状. 【解答】解: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的碱基排列顺序中储存着遗传信息,①正确. ②密码子位于mRNA上,并非在基因上,②错误. ③基因可作为模板能转录产生mRNA,③正确. ④mRNA可进入核糖体,并非基因,④错误. ⑤能运载氨基酸的为tRNA,并非基因,⑤错误. ⑥基因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性状,⑥正确. 故答案为:C. 34.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解: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故A错误; B、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故B正确; C、基因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也决定了基因的特异性,故C正确; D、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间期或末期)或2个DNA分子(分裂期),故D正确. 故选:A. 35.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解答】解: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 故选:B. 36.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2、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后模,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解答】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被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质分开,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 B、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实现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如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Na+内流,如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Cl﹣内流,D错误. 故选:D. 37.不列关于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相同的同种生物,性状一定相间 B.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D.线粒DNA不能控制生物性状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 、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时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的控制,一个基因也可能影响多个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精细地调节者生物的性状,生物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①基因可以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A、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的,基因型相同,性状不一定相同,A错误; B、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B正确;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 D、线粒体DNA上含有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B. 38.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其他碱基同理. 【解答】解:设该单链中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A1,T1,G1,C1,其互补链中四种碱基含量为A2,T2,C2,G2,DNA分子中四种碱基含量为A、T、G、C,则A1=T2,T1=A2,G1=C2,C1=G2. A、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T,C=G, =1,即无论单链中的比值如何变化,DNA分子中的比值都保持不变,A应该是一条水平线,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即该单链中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比值互为倒数,对应的曲线应该是双曲线中的一支,B错误; C、===,即DNA分子一条链中的比值与整个DNA分子中的比值相等,C正确; D、=,即DNA分子一条链中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相等,D错误; 故选:C. 39.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和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①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②组织液增加,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膜(双层线粒体膜+单层肝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 D、②是细胞外液、③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正确. 故选:C. 40.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Ⅰ中,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需至少穿过12层磷脂分子 B.图Ⅰ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图Ⅱ中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激素Y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②③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分析: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要依次穿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即12层磷脂分子层;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②是促进作用图Ⅱ表示激素调节的分级管理,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激素X、Y的名称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据图分析: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即12层磷脂分子层,A正确; B、图Ⅰ中B液为血浆,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图Ⅱ表示激素调节的分级管理,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激素X、Y的名称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②是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D.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如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 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乙病属于 伴X隐性 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Ⅲ﹣11的基因型为 aaXBY ,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Ⅱ﹣8 . (3)假如Ⅲ﹣12和一个正常的男性结婚,生育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病的孩子的概率是 0 . 【考点】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3号和4号患甲病,出生正常的女儿9号,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号和2号都不患乙病,生患乙病的儿子7号,已知乙病为伴性遗传病,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1)根据分析,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Ⅱ﹣5不患甲病,为aa;Ⅱ﹣7号有乙病,所以其母亲携带乙病基因,则Ⅱ﹣5是纯合子的概率是.Ⅲ﹣11表现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Y.Ⅲ﹣13只患乙病,而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其致病基因来自于Ⅱ﹣8. (3)由于Ⅲ﹣12表现正常,其父亲患乙病,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Xb.和一个正常的男性(aaXBY)结婚,后代不可能患甲病,所以生育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病的孩子的概率是0.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显性 伴X隐性 (2) aaXBYⅡ﹣8 (3)0 42.甲图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的结构,乙图表示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乙图是甲图中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2)静息时,乙图中①处内外电位呈 外正内负 . (3)缩手反射时,将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可与B的 受体蛋白 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B的膜电位变化. (4)为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 线粒体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甲图: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 分析乙图:A表示突触小体,其膜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 【解答】解:(1)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因此,静息时,乙图中①处内外电位呈外正内负. (3)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将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信号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所以为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d (2)外正内负 (3)神经递质 受体蛋白(或糖蛋白) (4)线粒体 43.幼年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或受“环境激素”的影响,会引起儿童的性早熟.请回答以下问题: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 下丘脑 分泌,当它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垂体释放 促性腺激素 增加. (2)目前治疗此类性早熟的方法是给患儿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缓释剂,其原理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持续作用于受体,从而使其对GnRH不敏感,进而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的过程受抑制,最终使 性激素 .水平显著下降.但此治疗方案可能会引起儿童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垂体分泌的 生长激素 也会减少. (3)研究表明雌性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其生理,过程如图: 由图可知,雌性激素能促进 B细胞 的增殖和分化,最终使 Ach受体抗体 的产量大大提高,从而导致 兴奋性 (“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Ach无法发挥作用,引起肌肉无法收缩,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据图分析:雌性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可以引起免疫系统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其余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解答】解:(1)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持续作用于受体,从而使其与GnRH形成竞争性抑制,使垂体GnRH对不敏感,进而使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最终使性激素的分泌过程受抑制,使得性激素水平显著下降.此治疗方案可能会引起儿童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会减少. (3)据图分析,雌性激素能作为抗原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使浆细胞产生的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增加,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无法发挥作用,引起肌肉无法收缩,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促性腺激素 (2)性激素 生长激素 (3)B细胞 Ach受体抗体 兴奋性 44.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b激素和[ d ] 甲状腺 激素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细胞代谢而增加产热量.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则其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中的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3)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d激素;当d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反馈 调节. (4)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图中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会 增加 . (5)长跑比赛中,运动员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 舒张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分析图解可知:性腺细胞可以分泌a性激素;甲状腺细胞可以分泌d甲状腺激素;胰岛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B细胞)或胰高血糖素(A细胞);肾上腺细胞可以分泌b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单向的,只能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激素调节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的两种激素是[b]肾上腺素和[d]甲状腺激素.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3)人过度紧张时,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4)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5)炎热环境下,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d甲状腺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反馈 (4)增加 (5)舒张 2016年12月11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