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类型:A 宝鸡中学2019级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 史 命题人: 审题人: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① ‎ 竹简  隶书  一牛挽犁  素纱禅衣  水排 ‎② ‎ 心学  文人画  《萍洲可谈》  商业街  柳词 ‎③ ‎ 雕版印刷  《春望》  釉下彩绘  海上丝绸之路  坊市 ‎④ ‎ 刀形币  《小雅》  淬火工艺  青铜鼎  士 A. ①④②③ B. ②③①④ C. ④①②③ D. ④①③②‎ 2. 对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释准确的是 A. 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商业地区专业分工明确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3.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曲辕犁的发明是我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 B.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 C. 宋朝的市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4.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地私有制 B. 经世致用 C. 重本抑末政策 D. 资本主义萌芽 5.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 晚清《申报》评论说:“厘卡之多,犹不止倍于税关之数,其司事巡丁之可畏,亦不止倍于税关之吏役。”这种状况的直接危害主要在于 A.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B. 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 C. 有利于外国商品的倾销 D. 使晚清政府更加腐败 2. 鸦片战争后,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的商品率有所提高。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商业资本的急剧增长,投机现象严重 C. 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国内市场商品化程度高 D.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增加 3.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 A.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出现了产业革命 B. 民国建立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情 C. 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主题 D. 民国建立后,市场竞争加剧,投资环境恶化 4. 下面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 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的流行反映了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 B.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对中国服饰进行改良的典型服装 C. 由孙中山设计,所以命名为中山装 D. 它是直翻领和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6. ‎“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句话表述的意思是指新航路的开辟 A. 引起了“商业革命” B. 引起了“价格革命” C. 促进了世界的交流 D. 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7. 有人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欧美各国“竞相开放”。产生上述变化的前提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 C. 英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8. 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 ‎ A. 西班牙 B. 英国 C. 荷兰 D. 法国 1.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有可能出现的是 A. 人们大量购买进口产品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一片和平景象 D. 各国纷纷降低关税以缓解危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这些国家的 A. 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 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 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3. 下列各项是苏俄(联)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或政策,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②企业不论大小,一律收归国有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②①③④ D. ④②①③‎ 4. 下列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B. 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C. 苏联社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相当严重 D. 高度集中的体制使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 5.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 推行实物配给制 C.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 实行余粮收集制 6.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这两种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 国家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力 B. 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都是适应战时的需要 7.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赞同当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A.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认为当时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 否认当时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 ‎1990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其主要内容是 A. 多元化、多党制 B. 自由化、市场化 C. 民主化、两党制 D. 市场化、多元化 2. 列宁指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措施中,不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A. 对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B. 实行实物配给制 C. 对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 D.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 某书中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B.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改变了农业优先发展的状况,实行工业优先发展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 A. 斯大林模式适应于世界各国 B.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C.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 D. 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 5.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总产品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6%~7%,国民收入保持在6%~8%,工业生产保持在7%~9%,居民实际收入保持在4%~6%。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苏联 A.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 利用了商品市场来扩大生产 C. 多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 在两极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 6. ‎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 58%~65%。这说明苏俄 A. 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 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 C. 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 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7.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 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 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 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1.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 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 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 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 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 斯大林体制建立 3.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 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 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4.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的54%,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A. 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B. 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 C. 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 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 5. 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相似点在于 A. 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B. 合作领域已深入到政治层面 C. 都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D. 都是跨亚洲、美洲两大洲 6. 下列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③其成员包括中国在内 ④标志着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已加入这个多边贸易组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善 B. 世界经济霸主的更替 C.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D. 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 8. ‎2010年5月,希腊发生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股市动荡。面对危机,希腊所在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决定对希腊实施紧急援助。该组织最可能是 A. 北约 B. 欧共体 C. 世界银行 D. 欧盟 9. 下表是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1945年12月 ‎1947年10月 ‎1949年8月 ‎1950年11月 ‎1951年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 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 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 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 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1. ‎2014年7月,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友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美国征收了不当关税。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充分照顾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B.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 C. 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 迫使美国摒弃对外贸易壁垒 2.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来调节彼此间的金融和贸易关系.这就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战前相比有了改进.促成这一改进的主要动力是 A. 新的科技革命的开展 B. 美国利用美元图谋称霸世界 C. 跨国公司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D. 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运行 4. 冷战结束后,欧盟东扩吸纳了东欧国家,但欧盟不但未能因此而强大,反而导致了欧盟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致使元区面临解体的危险。这佐证了 A. 区域集团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C. 第三世界国家正在迅速地崛起 D. 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5.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    ——布罗代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二 ‎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6分)‎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业改革的原因、方式?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的影响。(7分) (4)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3分) 宝鸡中学2019级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历 史 ‎1-40:‎ DCBCB BABBA BDCBC ‎ CDAAC ABDCC BDACD CCABD ABCAA ‎ 41.(1)关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4分) (2)体制: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影响:为苏联快速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但由于集体化对农民积极性的严重挫伤,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6分) (3)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的发展。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7分) (4)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