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二)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 2020 届高三第三次 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 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 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 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 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 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 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 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 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 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 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 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 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然而,你 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 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 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 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 水流 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 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 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 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 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 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 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 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 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 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別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 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 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 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 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 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蘊来昭彰历 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 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 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 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 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 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 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 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 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 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 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 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 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 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 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 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 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 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 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 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 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 少历史思考。 D.《甄嬛传》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难能可贵 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近年来,大量古裝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 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 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其目的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则全是表 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 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6.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加以阐述的?试加以简 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养心殿中,道光皇帝屏退了众人,殿内一点斑驳的烛光映照着御笔,留下了细长的影子。 御案一旁,是决定大清未来发展的立储鐍匣。暮色已至,整个紫禁城里都很静,各个宫门也 都下了钥,“小心火烛”喊过了两遍了。 往日这个时候,皇帝早已经歇下了,寝殿外四个八个的有那么几名太监。唯独今天,这 里依然有烛火,却没什么人气。 这几个字是他刚刚在“中正仁和”匾额前“溜达”一百二十四圈决定出来的。殿门口侍 立着伺候他的太监穆水方,他爱管他叫“小方子”。小方子远远地看不着道光在“立储名单” 上到底写了什么,但那毕竟是秘密立储嘛,秘密的东西,是个人都愿意去偷偷瞟一眼。只见 道光深思熟虑后,叹了口气,写了些什么。小方子只见他的其中一笔是长长的一竖。 小方子心里知道,这太子立的是六爷了。 大家都知道,这未来的储君不是四爷奕詝就是六爷奕诉。既然其中一笔是“丨”,不是 六阿哥又会是谁呢? 但小方子心里清楚,他不会像当年和珅那样,在乾隆爷禅位大典前一天晚上,偷偷跑入 嘉庆爷的潜邸,告诉他被选为“继承人”的好消息——毕竟,和珅死的太惨了,小方子当年 可是听说过的。 道光撂下笔,等着墨迹干透了,才小心翼翼地把密旨卷好,封进了鐍匣内。招了招手, 指了指东面。小方子会意,知道皇上要把鐍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直到道光皇帝驾崩那一日,小方子都没有说出这个谜底。随着“上崩”从圆明园传出, 传向紫禁城,传向全国,这个谜底也总算是要揭开了。 毕竟是伺候过道光的老人儿了,小方子合计着怎么着也该自己享享清福了,不如这个时 候说出皇上——不,这个时候应该叫“先帝”——的接班人,让六阿哥好记着自己侍奉先帝 有功。 小方子在道光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伺候着。此时已经年逾七旬,从没出过什么差错,因 此他对道光感恩戴德。道光在位的几十年,以节俭治理天下,手下的大臣们每天也不得不跟 着皇帝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他后宫的妃嫔没有几个幸运的。他们不是从妃降为嫔,就是从贵 人到常在到答应,而自己却不断地上升地位,着实是不容易的。今天皇帝驾崩,自己没有功 劳还有苦劳呢,新帝继位一定会好好赏我呢!此时的他早把当年为和珅的顾虑抛到了脑后。 在一片哀嚎中,在一堆妃嫔和大臣中,他走了出来。 他在奕诉身边哈着腰,用白色的衣裳擦了擦眼泪,说:“六阿哥,还请您主持大行皇帝 的丧仪啊。”奕诉哭红的眼睛一亮,瞥了一眼小方子,又悄悄看了一下奕詝,低下了眼皮: “还是让四哥去主持吧,四哥是皇阿玛的嫡子。况且皇阿玛的遗诏还没到呢,不妨再等等。” 小方子急了,在奕诉耳边耳语:“六阿哥,皇上密旨上写的可是您啊!” 奕诉的心里顿时有了底,微微正色,和奕詝并排跪倒一起。奕詝死去的母亲是中宫皇后, 而奕詝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嫡子,年龄上又长于奕诉。而奕诉是庶出,按照礼节,自然要跪在 后面。可是小方子的话给他打足了气,他也就有了胆子。 小方子的徒弟刘琦负责回紫禁城取匣子,这时刘琦已经到了圆明园的九州清晏殿,恭恭 敬敬地捧给小方子,说:“方公公,该您宣旨了!” 小方子接过,横扫了全殿,双手展开了圣旨,他知道,干了这么多年这个活,这次不同 寻常,或许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干这个活了。 可他展开的那一刻,神情却变了。圣旨上写着: 四阿哥奕詝立为皇太子 六阿哥奕诉立为亲王 这个圣旨,小方子不知道是怎样念出来的。他万万不会想到道光竟会开了这样一个先 例——遗诏上写了两个旨意。他不知道道光在这两个儿子中间的抉择是多么的艰难,更不知 “为君难”这三个字是多么难写。 奕诉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跪回到了原处,奕詝大哭喊着“皇阿玛”,而嘴角却上扬了些。 他定了定,对他的养母、奕诉的生母静皇贵妃说:“额娘,既然皇阿玛让儿臣善待六弟,亲 封了奕诉亲王的名分,儿臣自然不会违拗。小云子,传朕旨意,封六弟奕诉为恭亲王吧!” 小方子知道了,的确,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干这个活了。 (选自王怀初《红墙里的阳光》) 【注】①道光皇帝,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六位皇帝。文中的“奕詝”是清朝的咸丰皇帝。“奕 诉”是近代著名的恭亲王。②鏑匣:自雍正皇帝后,为了避免发生康熙皇帝晚年“九子夺嫡” 的惨剧,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即把储君的名字用汉、满两种文字写在黄纸上,放在一个锦匣 内,密封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等皇帝去世,派人去取出圣旨,继承皇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以晚清道光年间为时代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虚拟人物,合理编排了小说,颇有带 入感。 B.文章语言通俗近人,避免了一些历史小说死板、文绉绉的特点,如“溜达”等北方方言, 更口语化。 C.文章虽然篇幅较短,却用动作、语言等刻画了小方子、道光皇帝、奕诉等诸多人物,形 象特点鲜明,耐人寻味。 D.奕诉本来有了希望,却被泼了一盆凉水,为了避免奕詝惩治自己的大不敬,赶快跪回到 原处。 8.文章多次出现“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干这个活了”相关语句,有什么用意?(6 分) 9.文中的小方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 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 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 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 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 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 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 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 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日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 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 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 【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④并缘:相互依 附勾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 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B.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 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C.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 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D.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 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汉代始设于京师。 B.殿试,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C.通判,是官职名,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而设“通判”一职。 D.谥,是指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给予的带有褒贬善恶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沈焕治政能力强,受到三省推荐。当年大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个县搞救济工作, 他去了之后,这两个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了。 B.沈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他被召为大学录,早晚接见学生,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为 此同僚嫉恨他标新立异。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 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论学问。 D.沈焕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就上奏弹劾, 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 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15.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作者跟两个侄子强调他最深恶痛绝,而不愿他们有的行 为是“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 渴望,这两句是“ , _______”。 (3)《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连用两个比喻“ , ”来表达他 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农历四月,风儿是那样和煦,阳光是那样明媚,草木是那样旺盛,青翠蓊郁,满目葱茏, 鸟语花香,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欢歌。乡村的四月是绿织成的毯。此时的小麦经过一春的成长, 抽穗灌浆,已经进入最有魅力的青壮年阶段,( )。麦子们在不温不火的天地 里细细地 着阳光,把整个田野铺展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风儿吹来,麦浪蛇一般地 行走着,滚动着,麦田如海,波浪滚滚,潮涨潮落,蔚为壮观。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你就 会恨不得也变成一株麦棵——做一株麦棵是多么幸福呀。她是大海中的一滴,绿毯上的一抹, 队列中的一员,整齐划一,如阅兵的方阵,威武的雄姿, 的气势,构成北方四月田野 独有的图画。 沿着幽幽的小径走到麦田的深处,翻卷的麦浪令人 ,那跳跃着的绿海里吐出盈盈 笑语,让人心旌摇动,有放歌的冲动。凝望麦田,心情自然也随之飘浮轻飏,早已 的 心事随着心潮重新澎湃起来。 四月底,麦子泛黄。布谷鸟好像在催促着天下的农人千万不要大意,会准时叫起,要在 好天气时一定趁早把一年的心血抢回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显现出成熟的风韵,男性的健美和女性的端庄兼具 B.显现出成熟的风韵,兼具男性的健美和女性的端庄 C.男性的健美和女性的端庄兼具,显现出成熟的风韵 D.兼具男性的健美和女性的端庄,显现出成熟的风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品味 移山倒海 眼花缭乱 忘怀 B.咀嚼 排山倒海 头晕目眩 忘怀 C.咀嚼 排山倒海 眼花缭乱 搁浅 D.品味 移山倒海 头晕目眩 搁浅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布谷鸟会准时叫起,好像在催促着天下的农人千万不要大意,一定要在好天气时趁早把 一年的心血抢回来。 B.布谷鸟好像在催促着天下的农人千万不要大意,一定要在好天气时趁早把一年的心血抢 回来,会准时叫起。 C.布谷鸟好像在催促着天下的农人千万不要大意,会准时叫起,一定要在好天气时趁早把 一年的心血抢回来。 D.布谷鸟会准时叫起,好像在催促着天下的农人千万不要大意,要在好天气时一定趁早把 一年的心血抢回来。 20.以“之所以”开头,重组下列句子,使之符合逻辑,表达顺畅。(5 分) 虽然关于“中产”的界定,无论学术界还是百姓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 “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被公认为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因此尽可能地减少极端贫 困人群和极端富裕人群,努力扩大中产阶层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6 分) 国画推崇以虚代实的留白,①__________ _。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 要有疏密,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凡作书法,既要注意黑的字形笔画的密处,②______ ___;③______ ____, 而字里行间的白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方能使之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图中文字:晚归,德溶先生雅属,廿四年子恺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 舍。A 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第一段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 所以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B 项,“全部内容”绝对化。第二段说“永恒的宁静 是其主要面目”。C 项,“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表达我 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曲解文意,第三段写“画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故选 D。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 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D 项,“反衬” 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故选 D。 3.A【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 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 中,B 项,不符文意,“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目的是论证 “在 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 项,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 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 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绝对化,原文第五段说“静之 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 没有关系,强加逻辑。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 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 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A 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 神”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一“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 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 知识。……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 心’”可知,原文并未提及“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故选 A。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 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A 项,“如果 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错误,强加关系,由材料三“但 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 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 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可知,“精品剧”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下的历史剧创 作“摒弃了历史思考”而不是“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C 项,“而近年的清宫剧则全是 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错误,范围扩大,由材料二“而 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別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借此隐射当下 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可知, 原文中没有“全是”一词。D 项,“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 种历史观和价值观”,说法绝对、以偏概全,由材料三“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 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 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可知,“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历史剧的 主要价值”;“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偏概全,还有“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 律”。故选 B。 6.材料二:结合近年清宫剧的弊病强调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材料三: 历史剧可以适当虚构但应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或要有历史思考)。材料四:对古代礼仪的高 度还原(尊重历史)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坚守匠心)。 7.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 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 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 项,道光皇帝没有语言描写。小说前半 部分写道光皇帝“这几个字是他刚刚在‘中正仁和’匾额前‘溜达’一百二十四圈决定出 来的”,“道光撂下笔,等着墨迹干透了,才小心翼翼地把密旨卷好,封进了鐍匣内。招了 招手,指了指东面”等都是动作描写。故选 C。 8.形成呼应,使文章情节更完整;第一句指小方子以为他再也不用传旨,可以享清福了; 第 二句暗示咸丰皇帝不会原谅小方子,肯定要被判罪,原来的身份也保不住;突出了小方子聪 明反被聪明误、容易糊涂的特点。 9.小方子是个爱揣度圣意、取悦他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得意忘形的御前太监。 10.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 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 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 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译文是: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营造高宗陵墓,百司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对安抚使郑汝谐说: “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是一 个职位名,作“充”的宾语,故应在“公事”之后断开,从而排除 D 项。“高宗山陵”是一 件事,即营造高宗的陵墓,就会牵涉到众多的办事部门,即这里的“百司”,所以在“百司” 前要断开,从而排除 BC 两项。“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是讲这些营造陵寝的部门花费(需 用、开支);“供给不暇”形容多。这个时候传主沈焕就有了长远的忧虑,故他向“安抚使 郑汝谐曰”,故“曰”后停顿。而“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是他陈述的内容。“安 乎”,表反问,强化语气。故选 A。 11.B【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 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 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 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 项,“殿试, 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错。其实,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由皇帝亲自主 持的。故选 B。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 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 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 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终于使显贵近臣悲痛之 心加强”分析有误。“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 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而不是事实结果。故选 D。 13.(1)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奏请贬退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 不起我。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 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 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 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 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 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奏请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 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司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 给很多,沈焕急切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 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 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 坏事的,索还任意收取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 改任婺源县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于是通判舒州。闲居时虽然抱病,但没有中断读 书,至诚地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人沦落。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 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 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 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 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学识较浅的人,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作者好奇,想一探 究竟”错。“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 的《水调》来弹唱。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 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 功力之深。故选 C。 15.①夜深风静想要回去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② 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朋友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两人的友谊纯洁深挚;③以景结 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16.(1)好议论人长短 妄是非正法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17.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 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 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从句子结构来看,前后两句应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据此排除 A、C 两项。从逻辑顺序来看,应先说“兼具男性的健美和女性的端庄”,再说“显现出成 熟的风韵”,据此排除 B 项。故选 D。 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品味:尝试滋味,品尝;仔 细体会,玩味。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语境是说麦子吸收阳光,在 成长,应选“咀嚼”。第二处,移山倒海:搬走山,移开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 魄。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与“气势”搭配, 应填“排山倒海”。第三处,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 无法辨清。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语境是说麦田的深处,翻卷的 麦浪给人的视觉感受,所以应填“眼花缭乱”。第四处,忘怀:忘记(多用于否定式)。搁 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语境是说什么样 的心事“随着心潮重新澎湃起来”,也就是重新又记起来,应填“搁浅”。故选 C。 19.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 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 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辨析。整句大意是写布谷鸟以叫声来 催促天下农人,B 项和 C 项结构混乱,“一定要在好天气时趁早把一年的心血抢回来”,主语 应该是“农人”,而选项为“布谷鸟”。D 项,语序不当,“一定”应该放在“要在好天气时” 的前面。故选 A 20.之所以尽可能地减少极端贫困人群和极端富裕人群,努力扩大中产阶层成为世界各国共 同追求的目标,是因为虽然关于“中产”的界定,无论学术界还是百姓的主观感受,并没有 统一的标准,但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被公认为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 21.①书法讲究疏密有致的简约 ②也要落实白的字里行间的疏处 ③字形笔画的黑处 布局固然需要设计精妙 22.【写作指导】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漫画 作文,写作前,先仔细阅读漫画,整体理解把握漫画的内容,明白漫画蕴含的道理。然后选 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 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果写记叙 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运用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审题:漫画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图画,画面上桌上摆着晚饭,墙上挂着一口钟,一盏 灯正亮着,暗示此时已经是夜里。图中父亲伸出手打算拥抱面前的孩子,而另一个孩子则趴 向父亲的背,想要父亲背他。第二部分是文字,漫画左上方写着“晚归,德溶先生雅属,廿 四年丰子恺画”。可以从以几个角度分析:①父亲归来则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刻。②日常生活 最普通的情景,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情。③家人准备好晚饭,孩子们在等待和期盼,这就是 晚归父亲最大的幸福。④家庭亲情的温暖,是那亮光的唯一意义所在。为了家,一切付出都 是值得。⑤我们现在早出晚归,家的意义越来越淡漠,逐渐变成一个放着床的睡觉的旅店。 这幅图意在提醒我们回归家庭,回归亲情。如有其他立意,言之有理亦可。 立意:平凡中的温暖;最幸福的时刻;家的温暖;回归家庭;亲人是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