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哈32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一、二、三适用班级:高二学年) 一、选择题 1.“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实行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分封制之下,诸侯对周天子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随军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题干中所描述的烽火戏诸侯即可体现,正确的选项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2.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强调血缘亲情关系,注重家族辈分,认祖归宗都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BCD项不符合题意。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迷信的思想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土地和五谷(即粮食)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统治的根基,故D正确;材料中的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不出对祭祀的重视,故A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A、C,材料中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土地和五谷(即粮食)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统治的根基。 4.儒家经典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老子 B. 孟子、荀子 C. 墨子、荀子 D. 孟子、韩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因此排除ACD三项。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二者都是儒家代表,但是人性善恶观点相反,B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孟子和荀子 5.“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B.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C.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D.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A项正确;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是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B项;张骞达到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建立和西方联系的是丝绸之路,排除C项;“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表明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但丝绸之路不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排除D项。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D,解题关键是对“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正确解读。 6.1921年中共成立的条件包括 ①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广泛建立 ②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③工人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外反动势力力量的削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新文化运动后期,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①②③正确;④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7. 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中共二大的召开 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 【详解】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所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才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故选C项。 8.2017年是建军9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于2017年7月30日上午9时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我们的军队诞生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之中,又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今天他们又奋战在祖国需要的第一线。我们的人民军队诞生于 A. 武昌起义 B. 广州起义 C. “八一”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 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选C。 9.毛泽东有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 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材料中的红军“远征”指的是长征,根据所学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故选D项;A项错误,红军长征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华北沦陷发生在红军长征之后,故排除B项;C项是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策略,排除。 10.1937年,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该日本记者目击的是 A. 日军在旅顺对当地居民的大屠杀 B.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骇人听闻罪行 C. 日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 英美军舰炮轰南京制造的南京惨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分析的出这是指的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故选C。A项是在甲午战争期间;B项是在1900年进行的;D项是在1927年。ABD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考点: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1937年到1945年间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在日军侵华的过程中,1937年日军发动了惨烈的大屠杀,杀死南京同胞30余万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具体知识如抗战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等需要掌握。 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政治制度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一国两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基本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所以A项①②③是正确答案;因为一国两制形成于20世纪八十年代,属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④说法不符合题目要求,内容不全和有④的组合,即BCD三项均为错误选项。 1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大成果是 A. 颁布了《共同纲领》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C;1949年颁布了《共同纲领》,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有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④“一大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外交,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建国之初,我国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具体阐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而一大片政策是我国在六七十年代实施的对外政策,排除即可。 1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案】B 【解析】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这也使它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B正确。 15.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C. 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D. 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可知,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表明当时美国已开始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说明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故选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对中国不再是之前的封锁与敌视,排除C。 16. 20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 ) A. 一化三改造 B. 改革开放 C. 市场经济 D. 国企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醒过来是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站起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富起来是指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化三改造是指“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A不符合题意;B项改革开放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政策指导方针;CD项都属于改革的内容,不是政策指导方针,而具体内容。故选B。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社会主义经济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17.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是在十五大上,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联系所学十四大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18.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 A. 两种管理制度 B. 两种军事制度 C. 两种社会制度 D. 两种法律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C正确;“一国两制”并不是指管理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故ABD排除。 19.1978年以来中国GDP增长迅速,远远超过了同期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故D正确;1953 ----1957年“一五”计划是实施只是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排除A;B涉及的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故排除C。 20. 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当下最流行的是( ) A.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 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揭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1953年至1956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揭示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明显不符合“当今”中国状况,排除;D项符合表述客观,符合“当今”中国状况,正确。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何重大意义? (4)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案】(1)主要矛盾,中心任务。 (2)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并确立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请回答: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一国两制。1997年收复香港,1999年收复澳门。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通过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 (2)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可知是一国两制。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收复香港,1999年收复澳门,二者都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 (3)根据“‘台独’活动趋于猖獗”得出台独势力,根据“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得出国际反华势力。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知识即美德 达芬奇 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康德 (1)中外历史上,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纸上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 材料二 图片历史 (2)材料二中的三位历史人物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核心思想分别指导的近代化实践活动。 【答案】(1)苏格拉底;人非工具。 (2)核心思想:康有为,君主立宪;孙中山,民主共和;陈独秀,民主与科学。 近代化实践活动:康有为,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康德提出“人非工具”。 (2)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近代化实践活动: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开展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