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第17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与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学案
第17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与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西欧各国强烈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 (2)形成 ①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③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3)影响 ①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②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冷战”爆发后,美国扶植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2)表现: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 ①外交政策: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目的:二战后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改变不合理的状况,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2)兴起 ①标志: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②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 ③主张: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3)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 4.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表现。 不结盟运动的实质: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参加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同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对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 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2)标志: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 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3)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4)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5.当今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左右各国外交的最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的高涨。如何处理民族国家追求本民族富强而导致的相互碰撞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民族主义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协调各国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成为当前国际关系面临的重要内容。 【易错提醒】 欧共体≠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漫画证史】 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 从漫画可以看出二战后美日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易错提醒】 不结盟≠不合作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原则,但是不结盟不是不合作,也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图解历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信息提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实质是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多极化。 【教材补遗】 尼克松主义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3)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联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特别提醒】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混乱,但根源仍在于其长期执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表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2) 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重点一 撼动两极格局的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读】 图中显示了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出现了中国、日本、西欧、不结盟运动等多个力量中心。 【结论】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史料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批涌入欧洲,欧洲的公司董事、银行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官员们和各国政府都充分了解这种局势。他们认为,建立更大的公司来对付日益激化的国际竞争是关键所在。 如果听任美国工商企业在我们西欧国家的关键工业部门称王称霸的话,那么,西欧和英国都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决定西欧工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将不是我们,而是他们了。 ——英国首相威尔逊的讲话(1969年11月) 史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出随着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欧洲出于保障自身经济安全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考虑,推动一体化不断发展。 (2)史料二中“一股股新的力量”指的是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这是由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国家利益的变化造成的。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西欧走向联合? 试答: (2)史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试答: 【提示】 (1)①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只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②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前提。③欧洲联合的特点是从经济领域联合开始,逐渐走向政治领域联合,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2)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历史追问】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的根本原因。 试答: (2)不结盟运动是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组成部分,不结盟运动就是参加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吗? 试答: 【提示】 (1)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没有。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 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条件及特点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 (3)外部因素是美苏的威胁。 (4)直接原因是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条件 (1)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 (2)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 (3)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5)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3.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 (2)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经济政治领域。 (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地参与。 重点二 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论点】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史料一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 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并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卫报》(2006年5月25日) 史料二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史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东欧剧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史料二中的信息“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和平的基础”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对世界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 (3)史料三中基辛格认为新的国际秩序不同于旧的国际秩序,具有多个权力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证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试答: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试答: (3)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试答: 【提示】 (1)1989年,东欧剧变,促进了全球化的扩展;使美国崛起并成为新世界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世界两极格局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世界形势局部动荡。 (2)有利于各国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 (3)美国在军事上是超级大国,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世界上还有多个权力中心,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算不上是超级大国。 【解读】 图片显示当前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这五种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制约、竞争。 【论点】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命题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选A。由题干图示可看出,从1945年到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中,亚洲、非洲国家数量总体上增多,所占比重总体上增加;而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的时期,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壮大,故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2.(2015·高考全国卷Ⅱ·T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命题点: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3.(2013·高考全国卷Ⅰ·T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命题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产生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西欧国家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舒曼计划,意图就是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西欧经济发展。由此分析可知,直接原因为战争重创的影响,故选A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欧洲一体化)1958年,法国、德国等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和葡萄牙等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这些组织的出现( )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B.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缓解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解析:选C。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国家的合作是为了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与“冷战”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欧洲的联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此时处于“冷战”时期,东欧与西欧的对抗仍然存在,矛盾并没有缓和,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 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 A.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解析:选A。据材料“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可知,美国承认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据材料“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可知,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故A项正确。 3.(命题点:不结盟运动的特点)读下表。 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宗旨和任务的变化 时期 宗旨和任务 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 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等 进入21世纪后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反映了其变化的特点是( ) A.继承性和延续性 B.发展及与时俱进 C.长期性和稳固性 D.民族解放的性质 解析:选B。从“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等”到“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的变化可以说明其发展及与时俱进的特点,故B项正确。 4.(命题点:多极化趋势的特点)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面的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 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解析:选D。从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俄罗斯、西方、日本、中国、印度等多极与多种文明发展,取代两极对抗,故选D项。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排除A项;“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的“始终”太绝对,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美国,排除C项。 5.(命题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其根本目的是( ) 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 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解析:选B。据材料“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故选B项。 6.(命题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冷战”结束后,有些政治评论员对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态度由批 评转为赞扬,称赞它们具有控制军事冲突升级的能力。这是因为当时( ) A.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大国对抗的危险已消失 C.安理会的作用增强 D.破坏稳定的新因素出现 解析:选D。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破坏稳定的新因素出现”,如大国强权、恐怖主义等出现,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出现军事冲突升级的趋势,故D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宁德二模)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组织,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组织。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 C.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 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解析:选B。法国退出北约组织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和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这表明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故选B项。 2.(2020·洛阳统考)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其意在( ) A.加强东西欧的政治经济联系 B.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 C.消除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 D.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 解析:选D。“加强东西欧的政治经济联系”是一些具体的表现而不是其目的,故A项错误;“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也是一些表现而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C项错误;德国的做法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 3.到1968年,欧共体六国间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量的一倍。共同市场的影响扩展到前欧洲殖民地国家,它们与六国分别谈判签署了优惠贸易协定。通过共同市场,西欧得以在新的世界格局的构造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上述信息表明( ) A.西欧一体化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集团化 B.欧共体六国间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首位 C.西欧国家通过一体化增强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 D.经济发展推动了西欧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区域集团化,与材料中“前欧洲殖民地国家,它们与六国分别谈判签署了优惠贸易协定。通过共同市场”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欧共体六国间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通过共同市场,西欧得以在新的世界格局的构造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与六国分别谈判签署了优惠贸易协定。通过共同市场”是经济方面,未涉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4.(2020·衡水金卷高考模拟)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美国,对时任总统里根表示,美日两国是命运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日本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日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借美国保护进一步发展自己 B.为美国提供冷战的战略基地 C.进一步对抗发展壮大的中国 D.在东亚地区构筑冷战包围圈 解析:选A。据材料“日本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可得日本经济崛起后,力图争取政治大国地位,借美国保护进一步发展自己,故A项正确。 5.(2020·赣州期末)某组织规定,参加其会议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2)支持民族独立运动;(3)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4)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5)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该组织的成立( ) A.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推动了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选A。根据材料“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等可知,为不结盟运动,其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A项正确。 6.(2020·福州质检)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解析:选C。材料中“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优惠贷款”说明二战后美国态度的转变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与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有关,故选C项。 7.(2020·肇庆统测)“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 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选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8.(2020·新乡二模)1986年,美国和苏联的炸弹数和导弹弹头数已分别达到12 846枚和10 716枚,但截至1991年苏联解体,双方也无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一现象可以表明当时( ) A.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C.世界科技快速发展 D.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解析:选D。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苏虽然有众多的炸弹和导弹弹头,但双方无直接的军事冲突,这说明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故选D项。 9.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不久, 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 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 C.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 解析:选C。材料描述了一系列恐怖主义,没有涉及反对多极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民族的差异,故B项错误;恐怖主义造成了局部动荡,但世界总体趋向和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冷战思维对欧盟外交政策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2020·蓉城名校联盟联考)近年来,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希望不断减少美国在本国的驻军数量;2019年1月2日,美国石油勘探船冲进委内瑞拉海域作业后,委总统马杜罗强硬要求24小时内驱逐所有美国船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加剧 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欧、日崛起对美国冲击 D.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减弱 解析:选B。材料体现两极格局解体后,菲律宾、韩国、日本、委内瑞拉等国强调外交上的独立自主,这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故选B项。 11.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认为:“国际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多极化的基础之上。多极主义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它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这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 ) A.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 B.促进各种文化趋向一致 C.维护世界和平长期发展 D.实现各国地位真正平等 解析:选C。根据材料“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可知,国际社会的成员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彼此尊重,有利于国际的和平稳定,故C项正确。 12.(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 ) A.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 B.追求利益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C.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秩序 D.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 解析:选B。材料“美国优先”和“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说明美国追求利益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南充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比如“生苗”区使用苗语,而“熟苗”区则用汉语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的,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凤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重镇和大湘西的统治中心,成为汉文化、苗文化和土家文化融合的交点,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摘编自王亚力《从南方长城看长城文化》 材料二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的居民逃往西柏林。1989年11月9日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 材料三 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授权修建美墨边境墙的法案,到2009年1月为止,已经完成580英里,只剩120英里待修。特朗普以继续修墙为主打竞选口号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2019年2月21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美国联邦政府当天启动了美墨边境墙的修建工程。 (1)据材料一归纳王亚力关于中国长城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墙拆除带来的影响。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特朗普政府重启修建美墨边境墙工程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城墙”现象的认识。 答案:(1)长城是我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长城是我国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我国历史上异质民族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长城是民族文化的功能界线;长城是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 (2)影响:推动了德国统一事业的完成;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西欧一体化进程;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 的结束;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原因:防止非法移民;维护边境安全;兑现竞选承诺,谋求总统连任;打击毒品犯罪和走私;等等。 (3)城墙的修筑与拆除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城墙修筑的本意是隔离,却阻挡不了城墙两边的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14.(2020·长春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1947年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杜鲁门主义” 1951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煤钢联营协定 1960年 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作为收场 1964年 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1965年 日本对美国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80年 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加国只有80个 1991年 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 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从表格中获取一定信息,然后提炼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总结说明。由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论证可以从“杜鲁门主义”提出、两大阵营对抗、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朝鲜半岛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角度展开,最后以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等总结。 答案:示例一 趋势: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 说明:1947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提出,世界逐步进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一方面,全面“冷战”愈演愈烈。在欧洲,两大阵营的对抗尤为激烈,出现了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在亚洲,美国和苏联的“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在美洲,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与一次核战争擦肩而过。1980年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体现出美苏之间的“冷战”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连体育赛事也无法幸免。另一方面,局部热战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世界长期的动荡不安。 结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体现了两个超级大国、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相互对抗的基本趋势。 示例二 趋势:二战后的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并日趋加强。 说明: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逐渐进入两极时代。但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旧有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在欧洲,欧洲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亚洲,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与繁荣,日本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亚非拉,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之后,又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以上这些新兴力量,给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较强的冲击与挑战。 结论:二战后,两极格局之下产生了若干新兴力量中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的发展趋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