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万州二中高 2021 级高二上期中期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 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 酶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作用需要温和条件。‎ ‎【详解】A、高温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A正确;‎ B、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在酶的催化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C正确;‎ D、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D错误;‎ 故选D。‎ ‎【点睛】酶的作用需要温和条件:强酸、强碱和高温能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使酶失活,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 ‎2.下列关于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 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是ATP C.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D. 线粒体是合成ATP的唯一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而ATP是直接能源物质,B错误、C正确;合成线粒体的场所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D错误。‎ ‎【点睛】常考的知识点为ATP和ADP的相互转化:①酶不同:ATP水解是水解酶,ATP合成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3.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 不产生CO2 B. 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C. 在线粒体内进行 D.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CO2,A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错误;‎ C、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反应速率受温度、pH等影响,D错误。‎ 故选:A。‎ ‎4.下图所示为叶绿体中的某种结构及其上发生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B. 图中②上有光合色素 C. 图中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 D. [H]、O2 和 ATP 都能用于暗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结构为叶绿体中的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是光反应的场所,膜上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 ‎【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A正确;‎ B、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B正确;‎ C、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并将光能转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正确;‎ D、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用于暗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光合作用各阶段发生的场所,及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5.下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在 C 点之前限制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 A. 温度 B. 光照强度 C. 酶的数量 D. CO2 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AC段表示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光照强度在C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升高,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而是其它因素即CO2浓度与温度。‎ ‎【详解】A、C 点之前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加,说明C点前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A错误;‎ B、C 点之前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加,说明C点前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正确;‎ C、C点前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点后制约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C错误;‎ D、C点前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点后制约因素可能是CO2 浓度,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图的曲线:C 点之前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加,说明C 点前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升高,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制约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温度和酶的数量和活性等。‎ ‎6.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先解离染色再漂洗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最好选用新鲜肝脏中的 H2O2 酶做实验材料 C. 观察蝗虫精巢切片时,能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D. 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制作装片步骤是: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因为温度影响H2O2的分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肝脏中的H2O2酶做实验材料;精原细胞自身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色素提取的原理色素溶于有机物溶剂,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详解】A、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解离后先漂洗再染色,A错误;‎ B、由于温度影响H2O2自身的分解,所以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新鲜肝脏中的 H2O2 酶做实验材料,B错误;‎ C、蝗虫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故在观察蝗虫精巢切片时,能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C正确;‎ D、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溶于有机物溶剂,D错误;‎ 故选C。‎ ‎【点睛】知识易错点:H2O2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会加快,精原细胞既可以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也能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产生精子。‎ ‎7.下面是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的有关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2h 期间,细胞中存在染色质而无染色体 B.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可发生在 2h~19.3h C. 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 19.3h D. 19.3h~21.3h 期间 DNA 双链解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间期时间长。‎ ‎【详解】A、0~2h 时细胞处于分裂期,其中前期、中期和后期时细胞中有染色体,A错误;‎ B、有丝分裂中不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 C、根据细胞周期的概念计算,一个细胞周期=40.6-21.3=19.3h,C正确;‎ D、19.3h~21.3h 时细胞处于分裂期,不发生DNA双链解开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细胞周期概念的识记和掌握程度。‎ ‎8.在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直接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器有( )‎ A 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B.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C. 核糖体和叶绿体 D. 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1)核糖体:直接参与有丝分裂间期蛋白质的合成;(2)线粒体:为有丝分裂过程提供能量;(3)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错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核糖体直接参与间期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不参与细胞有丝分裂,C错误;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及功能,能结合两者答题。‎ ‎9.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每条染色体 DNA ‎ 含量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在 ac 段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B. cd 段染色体、染色单体与 DNA 分子数比例都为 1:2:2‎ C. de 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 D. 染色体和纺锤体都在 ef 时期消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其形成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后期和末期。‎ ‎【详解】A、前期时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图中ac段表示间期,A错误;‎ B、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与 DNA 分子数比例为 1:2:2,B正确;‎ C、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C正确;‎ D、ef段对应于后期和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在末期消失,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解题关键是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有关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衰老细胞核体积减小,染色质固缩 B. 细胞凋亡不利于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C. 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周期缩短 D.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较少,所以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A错误;‎ B、细胞凋亡为基因程序性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B错误;‎ C、癌细胞膜上糖蛋白较少,所以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错误;‎ D、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细胞衰老、分化、凋亡和癌变的知识点,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和癌细胞的特征。‎ ‎11.已知二倍体果蝇的红眼(D)对白眼(d)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灰身果蝇与一只白眼灰身果蝇交配,F1 雌果蝇中有 3/8 为白眼灰身,亲本果蝇的基因型( )‎ A. BbXDXD和 BBXdY B. BbXdXd和 BbXDY C. BBXDXd 和bbXdY D. BbXDXd 和BbXdY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F1雌果蝇中有 3/8 为白眼灰身,其基因型为B XdXd,其中一条Xd来自父本,即父本为白眼灰身,母本为红眼灰身。‎ ‎【详解】A、如果亲本是BbXDXD和 BBXdY,F1 雌果蝇都为灰身红眼,A错误; ‎ B、如果亲本是BbXdXd和 BbXDY,F1 雌果蝇都是红眼,B错误; ‎ C、如果亲本是BBXDXd 和bbXdY,F1 雌果蝇中白眼灰身占1/2,C错误;‎ D、如果亲本BbXDXd 和BbXdY, F1 雌果蝇中有 3/8 为白眼灰身,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遗传相关特点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①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②过程 B. 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基因型有9种 C. F1中不同于亲本的类型占7/16‎ D. F1个体产生各种性状是细胞中各基因随机自由组合选择性表达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都发生在①过程,A项错误;4种雌配子和4种雄配子结合方式是16种,子代基因型有9种,B项错误;子一代产生的不同于亲本的类型(A_bb、aaB_、aabb)为3/16+3/16+1/16=7/16,C项正确。个体产生各种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点睛】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简记:双亲纯种显和隐;杂交F1全显性;F2四性状——两个亲本、两个重组,比值恰为9∶3∶3∶1。9为两显性(性状),3为两重组(性状),1为两隐性(性状)。‎ ‎13.下图是某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是隐性遗传病 B. III—6 不携带致病基因 C. II—4 是纯合子 D. 在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分析系谱图:该病是伴性遗传,II—4是患者,其儿子III—6表现正常,III—7是患者,说明II—4是杂合子,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A错误;‎ B、III—6表现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 C、II—4是患者,其儿子III—6表现正常,III—7是患者,说明II—4是杂合子,C错误;‎ D、在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系谱图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推测各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也不同 C. 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详解】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非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A错误;‎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但表现型可能相同,如Aa和AA,B错误;‎ 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结果取决于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D正确。‎ 故选:D。‎ ‎【点睛】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15.下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只显示部分染色体),该细胞( )‎ A. 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B. B、b 的分离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C. 该图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2 个染色体组 D. 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 B、B、b 的分离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正确;‎ C、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图中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16.下列关于 DNA 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 分子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A+G)/(T+C)的不同 C. 复制均在细胞核内进行 D. DNA 双螺旋结构全部解旋后,才开始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A、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 B、每个DNA分子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B错误;‎ C、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C错误;‎ D、DNA是边解旋边复制,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复制、DNA分子的特异性,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特异性含义,任何双链DNA 分子中(A+G)/(T+C)都等于1。‎ ‎17.如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个体中都能同时表达 B. R、S、N、O 互为非等位基因 C. 白眼基因片段中有 5 种碱基、8 种核苷酸 D. 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选择性表达;DNA中含有4 种碱基、4 种脱氧核苷酸;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由于氨基酸的密码简并性,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变。‎ ‎【详解】A、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选择性表达,A错误;‎ B、据图示可知,R、S、N、O互为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正确;‎ C. 白眼基因片段中有 4 种碱基、4 种脱氧核苷酸,C错误;‎ D、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生物性状可能不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考查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和基因突变等知识,解题关键是识记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1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从而丰富了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 B. 地理隔离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 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杂交产生了三倍体物种无子西瓜 ‎【答案】C ‎【解析】‎ ‎【分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育,三倍体西瓜不属于新物种。‎ ‎【详解】A、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没有生殖能力,不能丰富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A错误;‎ B、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错误;‎ C、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三倍体西瓜不育,不是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混点: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有地理隔离,同样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19.下列关于单倍体、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基因型为 ABCD 的个体一般是单倍体 B. 所有的单倍体都是高度不育的 C. 体细胞含 4 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多倍体 D. 多倍体一定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凡是由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称单倍体;单倍体一般是不育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但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多倍体;多倍体不一定可育。‎ ‎【详解】A、基因型为 ABCD ‎ 的个体中不存在等位基因,说明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一般是单倍体,A正确;‎ B、如果是由四倍体的配子直接发育成的单倍体是可育的,B错误;‎ C、二倍体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是多倍体,但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混知识点: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不育的原因是减数分裂中联会异常(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或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20.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一个基因中增加了若干对脱氧核苷酸属于基因突变 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C. 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同种生物相互杂交的过程中 D. 发生在玉米花药中的变异比发生在根尖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详解】一个基因中增加了若干对脱氧核苷酸是碱基对的增加,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基因重组可发生在生物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物种可定向改变基因组成如基因工程,C错误;发生在玉米花药中的变异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比根尖(体细胞)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D正确。‎ ‎21.如图表示人的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胰岛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均可分布于甲中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乙中血红蛋白异常 D. 内环境的稳态只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胰岛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均可分布于甲组织液中,B正确;‎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在乙血浆中,C错误;‎ D、内环境稳态受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睛】内环境成分判断: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内的物质和消化道、呼吸道和输尿管中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2.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②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血液等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④有 3 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⑤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 A. ①② B. ①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①错误;‎ ‎②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而不是血液,②错误;‎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正确;‎ ‎④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但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④正确;‎ ‎⑤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⑤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需要间隔1个月、6个月再次注射第二针和第三针,连续接种的主要目的是 A. 疫苗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大量的抗体 B. 疫苗刺激T细胞产生大量淋巴因子 C. 二次免疫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抗体 D. 增强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杀伤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抗原),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详解】A、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接种疫苗主要是刺激机体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抵抗病原体,而不是疫苗刺激T细胞产生大量淋巴因子,B错误;‎ C、由于二次免疫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抗体,所以连续接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和抗体,C正确;‎ D、疫苗预防疾病主要是利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4.如图所示为人体某类免疫过程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B. 细胞 A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识别病菌具有特异性 C. 物质 I 和II都是免疫活性物质,都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 D. 细胞 A 和 B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I为淋巴因子,II为抗体。‎ ‎【详解】A、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A错误;‎ B、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识别病菌,但不能特异性识别病菌,B错误;‎ C、物质I为淋巴因子,不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C错误;‎ D、细胞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各过程的名称。‎ ‎25.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 能产生反射活动 C. 兴奋在①处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较②处的传递速度快 D. 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②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判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③④⑤在同一个神经元上。‎ ‎【详解】A. 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 能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兴奋在①处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较②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快,C正确;‎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有③④⑤,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知识点:只有反射弧五个部分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要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所以比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速度慢。‎ ‎26.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如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处理方法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X 生理盐水灌胃 时间 饲养14天 Y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A. 按照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蒸馏水灌胃 B. 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 C. 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可以用测定耗氧量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 D. 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需要碘元素,所以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Ⅰ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部位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依题意和表中信息分析可知,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所以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甲状腺激素灌胃,A错误;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B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耗氧量增加,所以可以用测定耗氧量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C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而131Ⅰ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所以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Ⅰ来检测甲状腺功能,D正确。‎ ‎【点睛】以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即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为切入点,结合题意和表中信息明辨: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甲、乙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因变量是耗氧量。在此基础上围绕“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判断各选项。‎ ‎27.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 Cl- 通道开放,使 Cl- 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甘氨酸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C. 突触能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转变 D. 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 Cl- 通道开放,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甘氨酸的释放能使下一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 B、甘氨酸是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正确;‎ C、突触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甘氨酸是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传递,解题关键是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特定器官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B. 生长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基因组的表达有关 C. 2,4-D 是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植物激素 D.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茎>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微量有机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 ‎【详解】A、植物体内没有特定的器官产生激素,A错误;‎ B、生长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基因组的表达有关,B正确;‎ C、2,4-D 是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C错误;‎ D、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如图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生顶端优势的植株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c B. 用A、B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基本相同 C.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c D. 若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m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在0-g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大;生长素浓度为g时,促进作用最大,因此g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生长素浓度为g-c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表现为抑制生长。‎ ‎【详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从而表现为顶端优势,所以,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c,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由于A、B点在图示中促进作用相同,所以用A、B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相同,B正确;‎ C、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故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c,C正确;‎ D、向光性实验中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且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所以若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同时小于2m,以保证背光侧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D错误。‎ 故选D。‎ ‎3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 B.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 C. 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D. 脱落酸和乙烯可在同一细胞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乙烯利是一种优质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A正确;‎ 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B正确;‎ C、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生长,C错误;‎ D、脱落酸和乙烯可在同一细胞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表示某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甲的过程需要在________催化作用下完成。 ‎ ‎(2)乙过程与 DNA 复制过程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 ‎ ‎(3)完成图乙所示过程,还需搬运氨基酸的“搬运工”参与,这里的“搬运工”是指____,该物质一端的三个碱基称为________________,可以与④物质上的三个相邻碱基互补配对。‎ ‎(4)图甲中的 DNA 分子,由 5000 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的腺嘌呤占 20%,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个。‎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A-U (3). tRNA (4). 反密码子 (5). 9000‎ ‎【解析】‎ ‎【分析】‎ 图甲表示转录过程,图乙表示翻译过程,图中①为RNA聚合酶,②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④为mRNA,⑤为核糖体,⑥为多肽链。‎ ‎【详解】(1)图甲表示转录过程,需要在RNA聚合酶催化作用下完成。‎ ‎(2)乙过程为翻译,与 DNA 复制过程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3)完成图乙所示过程,还需搬运氨基酸的“搬运工”参与,这里的“搬运工”是指tRNA,该物质一端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可以与④m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互补配对。‎ ‎(4)图甲中的 DNA 分子,由 5000 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的腺嘌呤占 20%,则胞嘧啶占30%,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0000×30%×(22-1)=9000个。‎ ‎【点睛】知识易错点:1.翻译时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2.DNA复制n次需某种游离的核苷酸数=DNA中该种核苷酸数×(2n-1)。‎ ‎32.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改善小麦的遗传性状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下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 ‎(1)科学工作者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选择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表示的技术手段最为合理可行。 ‎ ‎(2)F 过程常采用________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 ‎(3)图中的 A→B 遗传育种途径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 ‎(4) G、H 处理最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它的作用机理是能够抑制________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 (1). C、D (2). 花药离体培养 (3). 基因突变 (4). 秋水仙素 (5). 纺锤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B过程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D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EFG过程为单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HI过程为多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详解】(1) 小麦和燕麦属于不同物种,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可选择图中C、D表示的基因工程育种最为合理可行。‎ ‎(2)F 过程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图中的 A→B 遗传育种途径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4) G、H 处理最常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它的作用机理是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过程,分析题图中字母代表的育种方法和相应的措施。‎ ‎3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 1 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 A、B、C、D 表示激素),图 2 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结合图 1、图 2 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图 1 中激素____ (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引起____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此时胰岛 B 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 ________的一部分。‎ ‎(3)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 ‎ ‎(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 2 乙模式调节的,当人体内_______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答案】 (1). B、C (2). 胰岛素 (3). 效应器 (4). 反馈调节 (5). 细胞外液渗透压 ‎【解析】‎ ‎【分析】‎ 图1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为胰岛素;图2中甲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如果靶腺分泌的激素含量高,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则为反馈调节;乙表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垂体释放;丙为神经调节,其中内分泌腺和支配它的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 ‎【详解】(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经神经-体液调节,B甲状腺激素,C 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神经调节)模式调节分泌量,此时胰岛 B 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 效应器的一部分。‎ ‎(3)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反馈调节。‎ ‎(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 2 乙模式调节的,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内环境稳态的各种调节方式分析题图,掌握血糖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的对应方式。‎ ‎34.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由于其生理活性大大超过现有的五种激素,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激素。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油菜素内酯的作用与____________(填植物激素名称)相似。 ‎ ‎(2)本实验________(能/不能)证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若利用本实验数据进一步测定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请完成以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配制浓度在________mg/L 范围内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5 组;‎ 第二步:选取长度相等、叶片数量大体相等、生长状况相同的芹菜幼苗,随机均分为 5 组,‎ 并用以上浓度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分别处理; ‎ 第三步:将以上 5 组芹菜幼苗在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第四步:________。‎ 通过实验结果比较,确定油菜素内酯水溶液作用的最适浓度。‎ ‎【答案】 (1). 生长素(或赤霉素) (2). 不能 (3). 0.20-0.40 (4). 相同且适宜 (5). 测量并计算每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 ‎【解析】‎ ‎【分析】‎ 题干表格中各种浓度下平均株高都比对照组要高,说明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不能说明有两重性。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浓度0.1~0.5之间浓度出现了株高增加又降低的现象,最适浓度应该在0.2~0.4之间。‎ ‎【详解】(1)根据表格内容分析,油菜素内酯具有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或赤霉素)的作用相似。‎ ‎(2)表格中各种浓度下平均株高都比对照组要高,说明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有两重性。‎ ‎(3)分析表格数据,在浓度0.3时植物生长快,为了进一步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需要在0.2与0.4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进行实验。‎ 第一步:配制浓度在0.20-0.40mg/L 范围内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5 组;‎ 第二步:选取长度相等、叶片数量大体相等、生长状况相同的芹菜幼苗,随机均分为 5 组,‎ 并用以上浓度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分别处理; ‎ 第三步:将以上 5 组芹菜幼苗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第四步:测量并计算每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 通过实验结果比较,确定油菜素内酯水溶液作用的最适浓度。‎ ‎【点睛】本题考查进行实验的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对表格信息提取分析以及对实验设计运用能力: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操作步骤,注意控制无关变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