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信 任 余显斌 他一声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像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着,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子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来,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从相遇到现在,从没断绝过。正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狸,变成了一只爱亲近人的小狐狸。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上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像是在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往回走,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饿得叽叽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着,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下了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很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的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必须有一定重量,夹子的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皮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看着他,眼光中一片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元。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像珍珠一样;只是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地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了,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因为作者主要想展现的是猎人的内心世界。‎ 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其中“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小说四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三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 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5分)‎ ‎6. 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 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位“垮掉的一代”代表威廉·巴勒斯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盖蒂……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垮掉的一代”对年轻的迪伦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促使年少的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B.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C.“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艾伦•金斯堡非常肯定迪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鲍勃·迪伦曾通过阅读来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 B.《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从那时起,迪伦开始刻意与60年代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 C. 199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论是艾伦·金斯堡、克里斯多夫·瑞克斯还是戴维·道尔顿,都对迪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80年代至今,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E. 60年代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而他不再创作抗议歌曲,因此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9. 作者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迷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苏武传》)‎ ‎(二)‎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馀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答苏武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B.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C.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D.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策名,指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这里指做官。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 C、古代帝王社祭之坛共有五色土,分封诸侯则按封地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茅土,给所封诸侯在国内立社坛。茅土之荐:指赐土地、封诸侯。‎ D、廊庙:殿四周的廊和太庙,是帝王与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此称朝廷为廊庙。“廊庙宰”,即特指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一中李陵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下令处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 B、选段一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耻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析真实感人。‎ C、选段二中李陵反驳了苏武所谓的“汉对功臣不薄”的说教。他用在汉朝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些功臣的可悲下场来说明汉朝最高统治者的薄情行为:萧何、樊哙、韩信、彭越、晁错等,他们都为汉朝的生存与发展竭尽忠诚,却受到了祸败之辱,甚至很多人死无葬身之地。‎ D、两个选段都通过李陵之口控诉了汉朝最高统治者的“负德”行为,揭露了汉朝皇帝的自私、残忍、忘恩负义,令两千多年后的读者读后,也为之触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5分)‎ ‎(2)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虞 美 人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4.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所见之景。“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 B.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贴云寒”,状飞行之高。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C. 下阙前两句写光阴荏苒,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怀。“雪满长安道”既点时地,又渲染出冷寂的气氛。‎ D.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与“江”有关的古代地理名词如“江表”“江左”“江淮”,分别指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下游以西地区、长江淮河地区。‎ E. 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15. 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蔺相如“望见廉颇”“引车避匿”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工作人员利用批发市场交易的高峰时间,以面对面的方式向广大商户和消费者进行宣讲,使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②如果我们每人向“希望工程”捐献一元钱,积羽沉舟,就可以救助许多失学儿童。‎ ‎③在此次展览中,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精选了76件敝帚千金 的珍贵文物参展,以汉唐文物为主,向参观者讲述扬州历史上的繁盛景象。‎ ‎④VR体验馆内的电子墙上,刚刚还是太空邀游的壮阔画而,转眼变成了深潜海底的美丽图景,令参观者目不暇给。‎ ‎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一系列人物,尤其是诸多英雄人物,如程婴、公孙杵臼、荆轲等,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塑造,真可谓厥功至伟。‎ ‎⑥只要双方互敬互谅,自觉换位思考,你们一定会白头如新,经营好自己的温馨家园,共同感受到婚姻生活的幸福甜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对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B.意甲如今在欧洲五大联赛中已处下风,荷甲更是处境异常尴尬之甚,外援的涌入冲击着本土球员的培养,青训的断层造成老将长久徘徊。‎ C.《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美国当局虽然已经预测到飓风“马修”的规模并进行了救灾部署,可是,“马修”在真正席卷美国之时,还是给美国造成了重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今年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一边慢慢行进,一边说着“借光,借光”。‎ B.丁先生幼承庭训,数十年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学术大师,丁先生说:“我虽不敢言有所成就,不过差可告慰的是,总算没有折辱了祖上声誉。”‎ C.某演员获奖之后发表感言:“我拿到这个奖杯并不代表我的高度,而是代表我刚刚上路,有句话叫‘艺术无止境’,希望与各位共勉。”‎ D.《楚留香传奇》中,标兹王望着姬冰雁,道:“只有在下的大名还未请教过。”姬冰雁头也不抬,道:“姬。”‎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渐有春雷,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其实,(1)_________,大地回春,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惊蛰雷鸣最为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2)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3)________,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 21. 请将下列对联与所写内容一一对应。(5分)‎ ‎①膝花歌渭水 椿树笑蟠桃 ‎ ‎②日丽风和锦铺院 冬暖夏爽笑满堂 ‎③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④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⑤根深叶茂无疆业 源远流长有道财 A. 贺新居 B. 贺升学 C. 贺新婚 D. 贺寿 E. 贺开业 ‎① ② ③ ④ ⑤ ‎ 四、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 原文“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2. B 说法过于绝对。‎ 3. B 参见文章第一段,可得出作者观点,不论篇幅是否有限,都不应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http:///‎ ‎4. C【解析】文中前两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是“亮亮的”,第三次是疑惑,第四次是“闪着白白的光”。情感变化由信任到惊恐疑惑再到冷漠。‎ ‎5. ①善于伪装。他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它使老狐狸放松警惕 引出老狐狸并将其捕获,最终卖狐皮获利。‎ ‎②处心积虑。他设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他借助小狐狸来捕获老狐狸。‎ ‎③自私贪婪。他不立刻猎杀小狐狸,是想等小狐狸长大,皮毛更值钱时,再来捕获它。‎ ‎④冷酷无情。他猎杀老狐狸,毫不手软,丝毫不顾及小狐狸对自己的信任;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时,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办法用尽,一心只想猎杀。‎ ‎(答对3点即给满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6. ①从形象方面:“信任”凸显了人性中的残忍和兽性中的纯真,在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和猎人处心积虑设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的处心积虑,又突出小狐狸的单纯。(2分)‎ ‎②从情节方面:“信任”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导致了老狐狸的上当;信任被亵渎也导致了小狐狸对猎人的仇恨。(2分)‎ ‎③从主题方面:“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人性中的自私、冷漠和唯利是图,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2分)‎ ‎7. B 【解析】“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8. AD 【解析】B项“迪伦开始刻意与60年代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 不是在迪伦的《像一块滚石》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之后。 C项“199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错误。E项“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是在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的事,和民众对他不再热衷民权运动没有必然联系。‎ ‎9. “迷人”在于:‎ ‎①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 ‎②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③他的文学传统深厚,能将音乐与文学的价值和魅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圆融地体现出来。‎ 10、 A 11、 D 【解析】“廊庙宰”泛指高官,执政大臣。‎ 12、 A 【解析】苏武的哥哥和弟弟是被逼自杀,不是直接被武帝杀死。‎ ‎13、(1)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空:白白地;亡:同“无”;安:哪里。句意2分)‎ ‎(2)况且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厚:严厉;诛:惩罚;驰命:奔走效命。句意2分)‎ ‎14. BD【解析】B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江左”是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15.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希望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 能给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答对3点即给全分)‎ ‎16、(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7. A【解析】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使用正确。积羽沉舟:羽毛虽然很轻盈,但积集多了也能使船沉没;比喻积累小祸患就会铸造成大祸。不合语境,此处应为“积少成多”。敝帚千金:一把破扫帚,当千金那样贵重。比喻东西虽不好,但自己十分珍惜。不合语境,错误。目不暇给: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正确。厥功至伟:在某件事上,他(他们)的功劳很大,用来褒奖某人的功劳和贡献。正确。白头如新: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错误。此处应为“白头偕老”。‎ ‎18. C【解析】A项,表意不明。“王冰认为赵亮的文章有些观点是错误的”还是“王冰认为赵亮的文章有错误这个观点需要商榷”。B项,重复赘余,将“之甚”删掉;D项,美国当局虽然已经预测到飓风“马修”的规模并进行了救灾部署,可是,“马修”在真正席卷美国之时,还是给美国造成了重创。‎ ‎19.D【解析】D项,在下,谦辞,称自己。此处应为“足下”或“阁下”。‎ ‎20.动物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 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 春雷始鸣的时间不一(或: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每句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D A C B E ‎22. 略 译文:‎ 您辛勤地宣扬美德,在太平盛世当官,美名流传于四方,真是值得庆幸啊!‎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 您是汉朝之臣,怎能不说这种话?可是,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杀,周勃、魏其侯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具备担任将相的能力,却遭受小人的诽谤,他们都受迫害、屈辱,其事业也告失败。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他们二人的遭遇,谁不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