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20 届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共 12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 A 后的方框涂 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 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字体的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简短随意的手帖逐渐被保存 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 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 特别是到了唐太宗时代,因为对王羲之书帖的爱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 文人手帖,把原来散乱各自独立的手帖编辑在一起,刻石摹拓,广为流传,使王羲之和许多 南朝手帖,因此成为广大民众学习书写的汉字美学典范,产生《十七帖》一类官方敕定的手 帖总集版本,也促使“帖”这一个词汇有了确定书法楷模的意义。 因为“手帖”意义的改变,原来南朝文人书信的特质消失了。唐代的名帖,像欧阳询的 《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都已经不是书信性质的文体,连字体也更倾向端正谨严 的楷书,魏晋文人行草书法手帖的烂漫洒脱自在都已不复再见。 欧阳询的书法大家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宫》、《化度寺碑》,已经成为汉字 文化圈习字的基础范本,也都是楷书。欧阳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宫的《张翰帖》、《卜商帖》 和辽宁博物馆的《梦奠帖》,其中或有双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会晚过宋代, 摹拓很精。《张翰帖》近年北京故宫展出过,卷尾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题跋 王羲之字体的行草风格与他书写的内容有关,因为是写给朋友的段柬、便条,所以率性 随意,“行”“草”说的是字体,其实也是说一种书信体的自由。《张翰帖》不是书信,是从 《晋书·文苑传》的张翰传记中抄录的文字,是严肃性的史传,因此欧阳询的用笔端正严格 到有些拘谨,《张翰帖》一开始介绍张翰“善属文,纵任不拘”,文学好,为人任性不受拘束。 下面就是与顾荣的对话,结尾两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 而归……”一向端正严肃的欧阳询,似乎写到这样的句子,也禁不住笔法飞动飘逸了起来。 宋微宗曾经评论《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高宗也曾经评判过欧阳询的书法 “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猛锐长驱”、“四面削 成”、“险劲”、“刚劲”都可以从《张翰帖》的用笔看出。 (摘编自《听蒋勛讲最令他迷恋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不具备书法范本的功能,但到了王羲之时发生了 变化。 B.帖的内涵之所以由书信扩大到习字的书法范本,是因为手帖在魏晋时期的快速发展。 C.“帖”具有书法楷模的意义,与《十七贴》一类的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的产生有 关。 D.欧阳询的书法端正严格,但是《张翰帖》这一书信不仅笔法严谨,而且飞动飘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论证了“手帖”的意义改变后,指出唐代的名帖已经不具备书信的性质,而 且字体和前朝相比更倾向端正与严谨。 B.文章的第二段阐述了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收藏与“帖”书法楷模意义之间的 关系。 C.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证明了文体属性的改变对唐代名帖的风格有 影响。 D.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欧阳询的《张翰帖》用笔端正严格拘谨,说明欧阳询在为人 处事上远不如张翰那样洒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没有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与收藏,对南朝手帖的搜求,可能作为书法楷 模的“帖”的出现还将推迟。 B.由宋徽宗和宋高宗对《张翰帖》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能推测出欧阳询的书法在 宋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强的。 C.魏晋文人用行草写帖,唐代人用楷体写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体的属性对帖的字 体的风格有影响。 D.因为唐代的名帖《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已经不再是书信,所以这些帖的 笔法严谨而不飘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 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 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 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 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 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 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 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 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 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 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 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 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 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 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 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 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 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 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 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 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 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 使我深感内疚。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 闷日子。 B.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 满足,更预示着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 C.本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满含深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 式的追忆。 D.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文章,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愧疚和母亲感恩似的怀念, 读来扣人心扉。 5.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6.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注】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 28 个区县的 112 所城乡学校、438 个班级、19487 名初中学生作为调 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及学校领导。 (摘自《光明日报》2016 年 8 月 18 日)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 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 40.2%,母亲外出的 最少,占 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 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 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 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 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 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 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 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 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 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 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 2 个百分点;有 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 6.3 个 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 4 次,每月联系 4 次,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 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題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 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 9 次,每月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 孩子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摘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2016 年 7 月) 材料三: 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有了国家层面的制度,2 月 14 日,国 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 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职责,首次提出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帐的制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且规定了台帐的主要信 息来源: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后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 监护情况、就学情况;乡镇政府组织的重点核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 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 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材料四: 僵化的户籍制人为地把人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 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 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如果改变了产生留 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如果户籍制 不变,恐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摘自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面是(3 分) A.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只有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 面的不良表现是最突出的。 B.打工父母与孩子见面和联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越好,不见面和不联系情 况最差。 C.如果想要让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每年父母与孩子见面的 次数要超过 9 次。 D.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 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有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结论表明,婴儿只有与母亲之间有连续不断的温 暖、亲密关系,才会心理健康。 B.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讲,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就不能 再建立儿童依恋,并且情感会不稳定。 C.从材料一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与城市儿 童和随迁儿童的相比都要低。 D.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前者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低,但 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 E.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根 本办法在于改革户籍制度,不要用僵化的户籍制度约束人。 9.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 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 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 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 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 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 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 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 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 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 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 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 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 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 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 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 其才干类此。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 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 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 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 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乾祐,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 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 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 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考中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 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 许仲宣精明能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 军需;曹彬需要数万件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如数交付。 C. 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 答复就让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 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与县令分掌县印时,县印丢失,上司下令逮捕县 府所有小吏,且把县令及主簿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县令听说后,仓皇失措,仲 宣却泰然处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15 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③ 青袍,唐贞观三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时的情景,诗人以 “一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B. 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 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 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 《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使得 景物富有层次感。 D. 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沧波” “明月” “细雨” “闲花” “斜日” “绿草” 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了诗人的深情厚谊。 15.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三)、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滕王阁序》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归去来兮辞》写作者归隐后登高舒啸临水赋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 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 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 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 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 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 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 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 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 而且笔法的变换、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 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 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 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 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够畅达,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 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 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 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 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下面一则书面通知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 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 6 月 23 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 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1) ; (2) ; (3) ; (4) ; (5) 。 21.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拿抽象的良心,来比具象的青山。清新 鲜活,巧妙精致。请从“秋雨、阳光、时间、美梦”中选择两个为本体造两个句子。要 求第一个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第二个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6 分) (1)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 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 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 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 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 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 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受,请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含意,自选角度,自 拟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 800 字,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2020 届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C。A 选项曲解原文,“最初不具备书法范本的功能,但到了王羲之时发生了变化”错;B 选项,强加因果;D 选项,《张翰帖》不是书信。 2.D。“说明欧阳询在为人处事上远不如张翰那样洒脱”原文无据。 3.D。结论分析有误,曲解原文。 4.B 5.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1 分);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1 分)。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1 分)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 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 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2 分) 6.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 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 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7.B。B 项,“不见面和不联系情况最差”错。 8.C E。 A 项“婴儿只有与母亲之间有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错,原文是说“应该 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B“儿童就不能再建立儿童依恋”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儿 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D“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对未来却 更怀有希望”错,原文“有 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 6.3 个百分点。” 9.①父母层面: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1 分)②地方各级政府层面:要认真落 实执行《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 委员会要履行职责和义务(1 分)③国家层面:其一,国家需要出台政策保护留守儿童; (1 分)其二,改变僵化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 分)④社会 层面:公益机构可以多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1 分) 10. C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由易到难,把能断开的先断开, 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 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名词(代词):仲宣、夷 人;动词:谕、示、率服、会、召还、毕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D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一般指官 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解说有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12. D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 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 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D 项,“他逮捕县府所有小吏”理解有误,原文是“因逮捕县吏数辈及 令、簿家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7. (1)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就升 任潍州知州。 (2)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印匣)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 (印匣)交给许仲宣。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 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度”译为估量,“形势” 译为地势,“因”译为于是。(2)“窃取”译为私下盗取,“封识” 译为封存的标记,“授”译为交 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文翻译】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后汉乾佑年间,进士及第,当时十八岁。后周显德初年,初人仕 授官为济阴主簿,考官员外郎张义推荐他担任淄州团练判官。宋朝初年,许仲宣赶赴朝廷听 候调遣,皇帝在便殿召见他询问对答。许仲宣气概容貌雄伟,太祖喜欢他。提拔为太子中允, 领受诏命为北海知军。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 上呈皇帝,就升任潍州知州。起初,议论设立牧马监,下令许仲宣出行视察各州,获得很多 好地。跟随征伐并门,掌管出纳,四十多州的钱财和粮食全部能够调集。皇帝更加知道他能 干。开宝四年,主管荆南转运事。等到征伐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军队几十万,供应 不缺。南唐平定,靠运输粮饷的功劳升任刑部郎中。受职入朝谢恩时,召他升殿奖励表彰, 赐给绯色的官服。九年,下诏主管永兴军府事。太宗继位,许仲宣升为兵部郎中.乘坐驿马 召赴朝廷,赐金紫。授官西川转运使,恰值西南夷入侵掠夺边境,许仲宣亲自到大度河,以 叛逆和归顺的利害相告,以威力和福运宣示,夷人全 部归服。适逢言事官说,江南用兵时, 许仲宣吞没国家钱财,因此召回朝廷,下令御史台搜集全部财务会计簿查对,总共几年才完 毕,许仲宣没有欺骗和隐瞒。改任广南转运使,正值征伐交州,其地炎热有瘴气,士卒死的 达到十分之二三,大将孙全兴等人行军无纪律,许仲宣因此上奏朝廷,请求罢兵。不等朝廷 答复,就把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草拟文书告谕交州。交州就表示投降归附, 派遣使臣献纳贡品。许仲宣又上疏待降罪,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八年,许仲宣任左谏议 大夫。不久,召回,以本官暂时代理度支一职。许仲宣性情宽厚仁恕,倜傥而不约束白己的 言行,有心计。当初,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 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 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 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 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他曾经跟随征伐江南,都部署曹彬下 令取来陶器几万件,给士兵做灯具。许仲宣预先料到准备好,按数交给他。他的才干就像这 样。淳化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答案】14. A 。【14 题详解】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项,诗人以“一 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借代理解有误,根据理解这是诗歌中的意象,而并不是借 代的修辞,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 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15. ①《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 诉思念之情。②《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 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 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闷之情 【15 题详解】本题题干中问的是: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 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要注意结合两首诗歌的尾联进行对比不同的情感,李诗“吴洲如见 月,千里幸相思”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刘诗“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的同时,流露出对仕途的不 满情绪。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 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 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 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 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6、(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A 【解析】“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 绽。第一处,使用的对象是“作品《黄州寒食帖》”,从后面“一气呵成”来看,应是说作品 非常流畅,应使用“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 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 意走动。第二处,是说“其 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毫无做作之态”,这是说书 法的自由纯熟,应使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 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 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第三处,是说作品的严密自然,应使用“浑然天成”。“悠然自 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第 四处,从“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可知,此处应是说作品中自由舒畅的情怀,应使用 “悠然自得”。故选 A 项。 18.C 【解析】括号前面说“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 自由不拘”,后面说“尽显其书法个性”,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 进,“因此”才表因果,这就排除 AB 两项;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 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这就排除 D 项,应选 C 项。 19.D 【解析】“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笔法的变换、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章法的多 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这是一个递进复句,“不仅……而且……”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 前一句说“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根据承前来看,须有指代词指代前面的“情感抒发”, 这就可以排除 AB 两项;再比较 CD 两项,C 项,“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逻辑不通,故 选 D 项。 20.(1)“照顾到”改为“满足”;(2)“打算”改为“计划”;(3)“剩余的钱”改为“余额”; (4)“拿走”改为“领取”;(5)“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 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通知,通知是最常用的一种公文,语言要简洁准确, 规范。“照顾”,指照料,特别注意,加以优待。“照顾到”属于口语,不符合通知的语体要 求,故不得体,可改为“满足”。“打算”,意思是考虑、计划,口语,不符合通知的语体要 求,可改为“计划”。“剩余的钱”指餐卡中没有花完的钱,口语,不规范,不符合通知的语 体要求,当改为“余额”。“拿走”,属于口语,不符合通知语体要求,不得体,当改为“领 取”。“抓紧时间”,一方面口气过于强硬,不得体;另一方面口语化,不符合通知语体要求, 可改为“及时”。 21.【示例】 (1)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②美梦就像五彩的泡泡,美妙却易碎, 请轻拿轻放。 (2)①绵绵的秋雨如无尽的愁思。②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就像爱心一般让人从心底感到温 暖。 22、提示:   1、可以认证不能看重表面,而要注意实质。   2、可以论证事业成败,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3、可论证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