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 ‎ 第Ⅰ卷 (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2.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3.学者黄仁宇认为:“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这种“斑马式”的组织是指( )‎ A.分封与宗法相结合 B.郡国并行制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郡县两级制 ‎4.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 A.汉代“外朝” B.唐代门下省 C.宋代政事堂 D.元代的行省 ‎5.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 ‎③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 ④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 ‎6.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 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 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7.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 ‎①小农经济 ②土地私有 ③精耕细作 ④男耕女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9.《风俗通》载:“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这一商业现象被彻底打破是在(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 ‎ 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 ‎11.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的流动性 ‎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的矛盾 ‎12.《清史稿》记载:“时英吉利货船求往江、浙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等处收泊交易,上不许,仍令照例于澳门互市,向粤海关纳税,并征船料。”材料反映出清朝( )‎ A.推行专卖制度 B.厉行“海禁”政策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禁止与外国互市 ‎13.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 ‎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 C.“大一统” D.君权神授 ‎14.《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众治” C.提出君臣平等 D.认为工商皆本 ‎15.“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 )‎ A.启蒙思想家 B.宗教改革者 C.人文主义者 D.古代儒学大师 ‎16.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 D.德意志的统一 ‎17.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8.下表是伏尔泰理想政府的构成条件。据此可知,伏尔泰( )‎ A. 否定宗教的社会功能 B.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 C.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 D.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19.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20.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四洲志》‎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21.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说明其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哪两大趋势?(8分)‎ ‎ ‎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6分) ‎ ‎(2)材料二中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8分) ‎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宏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材料二 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常常是后人对前人的思想不断解释的产物,这种解释可能是歪曲、可能是误会、可能是借题发挥,也可能是顺藤摸瓜式的深化。‎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 (1) 材料一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是如何解释和借题发挥孔子的思想的?其思想有何意义?(6分)‎ ‎24、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三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6分) ‎ ‎(2)据材料二、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 ‎2020届高二年级月考(一)‎ 历 史 试 题 ‎ ‎ 第Ⅰ卷 (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C项排除。‎ 点睛: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西周时期贵族的宗法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材料强调在官僚政治下,不会出现分封制时代的地方割据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不是行政首脑,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 ‎3.学者黄仁宇认为:“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这种“斑马式”的组织是指( )‎ A.分封与宗法相结合 B.郡国并行制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郡县两级制 ‎【答案】B ‎【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两种政体互不干涉,属于平行机构,正如斑马身上的条文,故B项正确;A是西周时期实行地方制度;C属于商朝政治制度特点;D属于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机构。‎ ‎4.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 A.汉代“外朝” B.唐代门下省 C.宋代政事堂 D.元代的行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意思相符,故设问指代的政治机构是唐门下省,B项正确。汉代“外朝”是三公九卿制,尚未出现中书省等机构,排除A。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与材料不符,排除C。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5.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 ‎③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 ④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具有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能,①正确。从材料“以平允庶政”和“断不至有权臣”体现出两者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②正确。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而不是由内阁、军机处统帅六部,③错误。材料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描述,两者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并未体现出扩大了统治基础,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6.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 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 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答案】B ‎【解析】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 ‎7.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 ‎①小农经济 ②土地私有 ③精耕细作 ④男耕女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 ‎8.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项中的现象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9.《风俗通》载:“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这一商业现象被彻底打破是在(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可知商品交易时间严格限定在白天,商业活动从清晨开启,日暮关闭;这一商业现象被彻底打破是在宋朝,商业的繁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项正确。秦朝和唐朝的商业活动时间受政府严格控制,与设问不符,排除AB。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繁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但迟于宋朝,排除D。‎ ‎10.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 ‎ 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没有体现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和政府田赋收入减少,故排除AB;豪强地主不断侵占农民土地导致自耕农比例减少,C项错误。‎ ‎11.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的流动性 ‎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的矛盾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是因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是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关,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BD三项。‎ ‎12.《清史稿》记载:“时英吉利货船求往江、浙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等处收泊交易,上不许,仍令照例于澳门互市,向粤海关纳税,并征船料。”材料反映出清朝( )‎ A.推行专卖制度 B.厉行“海禁”政策 ‎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禁止与外国互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皇帝不允许英国货轮到中国沿海任意港口交易,只能到政府指定的澳门交易,说明此时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答案为C项。专卖制度不是对外贸易政策,且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项;厉行“海禁”是明代的政策,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允许在澳门交易,并非“禁止与外国互市”,排除D项。‎ ‎【点睛】‎ 闭关锁国政策与海禁政策不同。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清朝在广州设十三行专门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也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中外来往。海禁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但必须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列强的骚扰,但是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发展势头逐渐缓慢了下来,造成了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13.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 ‎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 C.“大一统” D.君权神授 ‎【答案】B ‎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表明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A这种主张为君主专制服务,但材料中的观点不是主张君主专制,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君权神授的主张是天子受命于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4.《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众治” C.提出君臣平等 D.认为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A项正确。“众治”是指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但与材料强调反对君主专制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君臣平等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工商皆本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15.“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 )‎ A.启蒙思想家 B.宗教改革者 C.人文主义者 D.古代儒学大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内容。人文主义者强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追求现世生活。题干强调的是有道德、自由的人追求财富,符合人文主义观点,故C项正确。A、B两项出现时间较晚;D项中国儒学家强调等级,故排除。‎ ‎16.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 D.德意志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也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故答案为A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财富的积累,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原始资本的积累,排除C项;德意志统一的时间是1871年,在这之前,世界近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早已具备,排除D项。‎ ‎17.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 ‎【解析】【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仍采用宗教异端的方式,人们仍然信仰上帝,只是不再通过教皇而是强调自我的作用,排除A; 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文艺复兴,排除B;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是对天主教会的不满,C正确; ​法国启蒙运动发生在在18世纪,在宗教改革后,排除D。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 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是对天主教会的不满。结合宗教改革的时间、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和方式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8.下表是伏尔泰理想政府的构成条件。据此可知,伏尔泰( )‎ A. 否定宗教的社会功能 B.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 B. C.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 D.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答案】C ‎【解析】表格中“君主权力必须约束在一定的界限以内”说明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把教会派出在政治以外”不是说否定教会的社会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标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表格中没有阐述政治平等的信息,故D项错误。‎ ‎19.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皆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项;根据柳永一人的行为得出 “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未免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的叙述更是偏离了材料,是无关项。以词为代表的宋代文学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柳永等词人的出现代表了这一倾向,A正确。所以答案选A。‎ ‎【名师点睛】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0.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四洲志》‎ ‎【答案】B ‎ ‎【解析】材料中涉及到了新谷、陈粮的分类与统计,与古代的数学有关,而《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故B项符合题意;《石氏星表》是由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家石申(一名石申夫)所著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与数学无关,故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数学统计无关,且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四洲志》是清代林则徐所编,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21.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说明其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哪两大趋势?‎ ‎【答案】(1)秦汉:开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政权实行三公九卿制、③地方推行郡县制;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 (2)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至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在政治制度沿革上的趋势都是皇权逐渐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 ‎【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得出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根据“劳动效率低下”得出劳动效率低下;根据“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得出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依据: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劳动效率低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可以从经营方式等方面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但近代因素从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落后性,原因从制度、政策,国内外市场,资金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宏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材料二 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常常是后人对前人的思想不断解释的产物,这种解释可能是歪曲、可能是误会、可能是借题发挥,也可能是顺藤摸瓜式的深化。‎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是如何解释和借题发挥孔子的思想的?其思想有何意义?‎ ‎【答案】(1)进步因素:提倡“仁”,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主张“德治”;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 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发展。‎ ‎(2)董仲舒在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内核,但同时吸取了道家与法家等一些主张,建立了新儒学。‎ 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 24.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三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 ‎(2)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