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考点二 第二节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考点二 第二节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www.ks5u.com 第二节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辨析词义,细察差别 ‎(一)辨析实词“4看”‎ ‎1.看词义 角度 例词 分析 示例 词义 侧重 匠心 侧重构思巧妙 这件艺术作品真是匠心独运 用心 侧重注意力集中 用心做事,就有好的回报 词义 轻重 干涉 不该管硬管,过问程度重 干涉别国内政 干预 多指应该管的,程度相对轻 事关隐私,不便干预 ‎2.看词性 品味→动词→品味语言;品味→名词→高雅的品味 ‎3.看色彩 角度 例词 分析 示例 感情色彩 熏陶 中性词,多指好的 在父母的熏陶下,他喜欢上了读书 熏染 贬义词,多指坏的 经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他熏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语体风格 窥伺 书面语 黑暗中,敌军探子躲在墙后窥伺着我方指挥所的动静 偷看 口语 语文老师大声说:“不要偷看课本!”‎ ‎4.看搭配 角度 例词 分析 示例 适用 范围 词汇 较大 英语词汇 词语 较小 ‎“高考”是个词语 使用 对象 赡养 多指供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 赡养老人 抚养 抚养孩子 指爱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扶养 指养护,多用于平辈之间 扶养兄弟 搭配 特点 充足 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比较具体的东西搭配 阳光充足、降水充足 充分 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 条件充分、理由充分 充沛 与表示精神方面的抽象概念搭配 精力充沛、感情充沛 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并予以说明理由。‎ 典例1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__。(蔓延/曼延)‎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蔓延。理由:“蔓延”比喻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如“火势蔓延”;而“曼延”指连绵不断,如“山路曲折曼延”。根据句意,应选“蔓延”。‎ 典例2 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________与品位。(蕴含/内涵)‎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涵。理由:“蕴含”有两个义项:①动词,包含;②动词,表示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某一种条件关系。两个义项均不能与“品位”并列。而“内涵”是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内在的涵养,符合句意。‎ 典例3 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反映/反应)‎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应。理由:“反应”与“反映”都可表示外界对机体刺激而引起其活动或变化。但“反应”表被动,可作动词、名词;“反映”具有主动性,只作动词。根据句意,此处应为名词“反应”。‎ ‎【即练即悟】‎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________,从营养成分、‎ ‎________、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________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________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解析 “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多用于古物的鉴定。“甄别”是指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色泽”指颜色和光泽。“色彩”是指丰富多彩的颜色。“终于”,副词,到底、最终。“最终”指最后。“适量”,指数量适宜。“适当”,合适、妥当。依据语段中的“研究”“分析”等字眼,第一空应选填“甄别”一词,突出“慎重”;和“成分”“硬度”等并列,着重强调颜色和光泽,不是强调颜色的丰富,所以第二空选“色泽”。“终于”表示所预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有时候也表示不希望的事情最终发生,和语境不合。由此可以确定选C项。‎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  产生  适合 B.提出  引发  合适 C.提醒  产生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 解析 “提醒”不仅是“提出”,还有“促使注意”之义,与后文座椅带来的身体毛病相照应。“引发”意为“引起,触发”,与“疲劳感”不搭配。“适合”是动词,与中心词“高度”不搭配,“合适”是形容词,与中心词“高度”搭配。‎ 答案 C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尼采知道,道德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________,人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和道德________,这样人才能对自己怀有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是人作为人而不是像动物那样生活所________的。‎ A.指路灯  批评  必需 B.指路灯  批准  必须 C.坐标系  批准  必需 D.坐标系  批评  必须 解析 “指路灯”能给人指明方向,而“坐标系”能替人找准位置,依据语境“人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道德评价”,应该选择后者。“批评”和“批准”的含义很容易区分,依据后文中“人才能对自己怀有一种信心”推测,应该是“批准”才会有信心。“必需”,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作定语或作谓语。“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由此判断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法”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重要的________,反映出散文这一文体从确立其独立地位到实现成熟的文体形态的过程。‎ ‎②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殊产品,即后代有意________前代的作品,也叫仿古瓷。高仿瓷作为目前收藏市场上的新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者的关注。‎ ‎③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________,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A.范畴  仿照  申诉 B.范围  仿造  申诉 C.范围  仿照  申述 D.范畴  仿造  申述 解析 “范畴”和“范围”都表示界限和限制。但“范畴”用于理论、概念等抽象事物,“范围”用于具体事物。根据语境,句①应选“范畴”。“仿照”指按照已有的方法或式样去做,主要指计划、规模、方法等一整套全部模仿,对象多是抽象事物;“仿造”着重指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对象多是具体事物。根据句②中的“陶瓷”,应选“仿造”。“申诉”的词义较“申述”的词义范围小,它是指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要求;“申述”指详细说明(理由、来意等)。句③指明是“第一次庭审”,因此应该用“申述”。‎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________的楹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________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________起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解析 题写:除了书写的本义之外,更强调题写的动作和意义。“题写”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区别于一般性书写:特定的作者、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事物。题签:为书籍、卷册封面题写标签。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蕴涵:包含,动词。也作蕴含。涵泳:深入领会。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 答案 A ‎(二)辨析虚词“5看”‎ 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例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与之相似的虚词混用情况有: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动词)、未免(副词)——难免(形容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等。‎ 典例1 教育方式的创新________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偏执做法。(固然、诚然)‎ 解析 “固然”能作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固然”。‎ 答案 固然 ‎2.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 表并列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时……有时…… 既(又)……又……‎ 表选择的 不是……就是…… 是……还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 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表条件的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无论……都……‎ 不管……总是……‎ 表假设的 如果……那么…… 即使……也……‎ 表因果的 因为……所以…… 既然……就……‎ 典例2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________“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和、还是)‎ 解析 应选“还是”,与前面的“无论”搭配。‎ 答案 还是 典例3 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提升。(即使、虽然)‎ 解析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其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与下句的“也”属固定搭配。“虽然”往往与“可是”“但是”连用,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 答案 即使 ‎3.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是不如前者强烈。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难道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今天他没来,莫非生病了不成?‎ 典例4 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________慢一些。(未免、不免)‎ 解析 “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 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正是“做起活来慢”的原因,此处是对“他”的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因此,结合语气判断,应选“不免”。‎ 答案 不免 ‎4.看句间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典例5 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________江南绿油油的稻田多么迷人,我________不能忘掉西藏的青稞。(不管……也、尽管……还)‎ 解析 “不管……也”是非条件复句,意指排除一切条件,也要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目的;“尽管……还”表示转折,意思是前一分句陈述的事实作为条件所形成的结果,与后一分句所形成的结果是相反关系。‎ 答案 不管……也 ‎5.看位置辨析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典例6 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________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由于、至于)‎ 解析 “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一分句开头,应该放在“哪所”前。“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 答案 至于 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并予以说明理由。‎ 典例7 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偶尔/偶然)‎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偶尔。理由:“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作副词,修饰动词,与“经常”相对;“偶然”常作形容词,修饰名词,与“必然”相对。语境中用于修饰“飘落”,所以应选“偶尔”。‎ 典例8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必须/必需)‎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必需。理由:“必须”为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必需”为动词,表示一定要有,因此,只能是“必需”。‎ 典例9 去图书馆,________去电影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或者/还是)‎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是。理由:句中表示疑问语气,所以应选“还是”。‎ 典例10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________,学习是无止境的。(因而/因此)‎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理由:“因而”一般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选“因此”。‎ ‎【即练即悟】‎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_____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____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______你还不引人注目。而______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 甚至 因为 如果 B.虽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即使 或者 除非 只有 D.即使 甚至 因为 如果 解析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选用。三个句子,第一空横线上的词语应当与后面的“也”配对,选用“即使”,它表示让步,还没有发生。可排除A、B两项。“从你身边走过”与“站在你身边”是递进关系,选用“甚至”,可排除B、C两项。“如果”表示假设,与“哪怕”呼应,“只有”表示条件,与下文不吻合。‎ 答案 D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世纪风靡一时的“葫芦娃”“一休哥”“阿凡提”等,时至今日来看,画面__①__完美、技术__②__不算高级,__③__这些鲜活形象,真正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__④__这些动漫形象为什么能够立得住,有特殊年代反复播放的客观原因,__⑤__最主要的__⑥__凭借自身形象的深入人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未必 也 但 ‎/‎ 但 还是 B 不一定 ‎/‎ 可 而 但 还是 C 不一定 又 可 ‎/‎ ‎/‎ 当是 D 未必 又 而 而 ‎/‎ 当是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仔细阅读所给文字,知道⑤是对前面所说意思的转折,需用“但”,由此,可以排除C、D。②当用“也”表前后并列,同时也有强调的意味。B项没有使用“也”,显然强调意味不够。‎ 答案 A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亚投行成立后,新任行长宣布亚投行的主要结算货币将是美元的做法非常好,__①__更有益于亚投行的运行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__②__新任行长没有把亚投行当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平台,__③__反而会给人民币带来更多益处,__④__把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能使其他国家与中国打交道时更有信心,__⑤__对中国充满信心,无形中会使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赖有所提升,__⑥__更多地使用人民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只有 ‎/‎ 如果 那么 甚而 B 因而 如果 那么 不但 而且 ‎/‎ C 就是 ‎/‎ 因此 虽然 但是 尤其 D ‎/‎ 虽然 但是 因为 而 进而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与前文的关系是一种顺承关系,可以不填写虚词;也可以认为是倒装的因果关系复句,填写“因为”“因而”等。②③之间是转折关系复句,可以填写“虽然……但是”;不能认为是假设关系,因为前文已经确定了亚投行以美元结算。④⑤句是因果关系。⑥与前文是递进关系,可以填写选项给出的三个词语。再根据排除法,可以得到答案是D。‎ 答案 D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的体质需要锻炼,__①__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__②‎ ‎__不管是在野外劳动__③__在厂房的工业劳动,对脑力劳动都是一种调剂。__④__多数学生劳动回来,都变得更健康了。__⑤__不锻炼身体,__⑥__课堂上学得很多,将来也未必有大的作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可是 或者 不过 所以 即使 B 而 因为 或者 可是 可见 而 C ‎/‎ 因为 还是 所以 如果 即使 D 而 可是 还是 所以 不过 而 解析 整个语段是个议论性语段,其论点就是第一句话。首句论点与后面的成分之间是因果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根据“不管是”可以断定第三个空应填“还是”,而排除带有“或者”的A、B两项。第四个空前后是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排除表示转折关系的A、B两项。第五个空之后是假设论证,据此可以排除A、B、D三项。最后两个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因此可以排除B、D两项。‎ 答案 C ‎(三)近义词语快解“3方法”“2步骤”‎ 在一句话中,词语都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因为有特定的语境,所以词语的含义与题干的某些信息必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可通过分析比对两者的对应关系,快速排除迷惑项,找出正确的选项。具体可以按以下3个方法、2个步骤作答。‎ 典例 (2016·江苏卷,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3方法:‎ 方法一:搭配法,即根据空缺处所填入词语与句子内部相关内容的搭配是否恰当进行选择,如第二空主语是“生活”,不强调机警,一般不与“机敏”搭配;‎ 方法二:‎ 语境法,即指根据空缺处前后所要表达的内容要点进行判断,如第一空根据上文语境可知,此处是强调一种状态,而非行为,故选用“与众不同”;‎ 方法三:关键语句照应法,即根据空缺处与上下文照应的相关语句进行判断,如第三空后面分号的前后两个分句是相互对立照应的关系,与“默默耕耘”对应的应是“浮躁”而非“焦躁”。‎ ‎2步骤:‎ 第一步,熟词义,辨差别。“与众不同”指“与众人不一样”,强调有特色,有个性,重在状态;“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重在行为。“机敏”指“机警灵敏”;“敏锐”指“(感觉)灵敏,(眼光)锐利”。“焦躁”指“着急而烦躁”,一般用于心理;“浮躁”指“轻浮急躁”,一般用于性情。‎ 第二步,据语境,定答案。第一空后面“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是一种状态,故选用“与众不同”;第二空的主语是“生活”,且后面有“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故选用“敏锐”;第三空根据两个词语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下文对应的“默默耕耘”,可知应选用“浮躁”。因此可确定答案为B。‎ 答案 B ‎【即练即悟】‎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__。阅读散文,我们能体味到鲁迅的________、冰心的________、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________。‎ A.情趣 冷峻深沉 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 B.情趣 冷峭阴沉 冲淡平和 至关重要 C.情调 冷峭阴沉 温和娴雅 举足轻重 D.情调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举足轻重 解析 情趣: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第一空的主体是人,应选“情趣”。冷峻深沉:冷酷严峻,沉着而严肃。冷峭阴沉:形容寒气逼人或态度严峻,话语尖刻。“阴沉”带有贬义色彩,第二空应选“冷峻深沉”。温和娴雅:态度温和、文雅(多形容女子)。冲淡平和:谦虚、淡泊,心态平和。根据冰心的人品和文品,第三空应选“温和娴雅”。至关重要:相当重要,在紧要关头是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关系到全局。前者的语义比后者重,与题干中“‎ 命脉和灵魂”地位相符的只能是“至关重要”。‎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________,反腐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________;在________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现在,在全国范围内________地进行着的反腐,就体现了党用制度约束权力的努力。‎ A.滥用 运行 法治 方兴未艾 B.乱用 行使 法制 方兴未艾 C.滥用 行使 法治 如火如荼 D.乱用 运行 法制 如火如荼 解析 滥用:没有限制地使用,指程度、数量等。乱用:任意随便地使用。结合语境,第一空应填“滥用”。运行:周而复始地运转(多指星球、车船等)。行使:执行;使用(职权等)。结合语境,第二空应填“行使”。法制:法律制度体系。法治: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结合语境,第三空应填“法治”。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如火如荼: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结合语境,第四空应填“如火如荼”。‎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多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________地接到陌生号码打进来的推销电话,对方________知道你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________知道你有没有买房买车、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子女。________垃圾短信也会经常不期而至。‎ A.莫名其妙 既 又 同时 B.无缘无故 既 又 同样 C.莫名其妙 不但 甚至 同时 D.无缘无故 不但 甚至 同样 解析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发生的事很奇怪。无缘无故: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结合语境,第一空应填“无缘无故”。“既……又……”是并列关系。“不但……甚至……”是递进关系。结合语境,第二、三空应填“不但”“甚至”。同时:同一时候,强调彼此之间同时 发生。同样:相同,一样。结合语境,第四空应填“同样”。‎ 答案 D ‎4.在下面一段话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抱怨中________。其实生活永远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说有,就该抱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棱角分明,遇事宁折不弯,还自以为是一种________,却常常碰得头破血流。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当是________。‎ A.蹉跎 执拗 外圆内方 B.徘徊 执着 外柔内刚 C.蹉跎 执着 外圆内方 D.徘徊 执拗 外柔内刚 解析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外柔内刚”,外表柔顺,内心刚毅。‎ 答案 C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30分钟 39分)‎ 题组一 对点练 注:每小题3分。‎ ‎1.(2020·山东省济南市期中考试)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耳畔。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__①__而下,气势之磅礴,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它挟带着雷霆蹿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__②__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__③__,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A.奔涌  到底  消逝 B.奔腾  到底  消亡 C.奔腾  究竟  消逝 D.奔涌  究竟  消亡 解析 ①奔腾:跳跃着奔跑,如骏马奔腾,黄河奔腾而来;奔涌:急速地涌出,如大江奔涌。第一处,根据前文“银帘”来判定,只能用“奔涌”。②究竟:含义与“到底”接近,多用于书面语,表示追究事情的真相,也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到底”,表示深究,口语化。第二处,根据文义,应使用书面语,选“究竟”。③消逝:消失,有慢慢远去的意味,一般指时光、声音或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消亡:消失,灭亡。第三处,根据文章内容,这里是指水,应该选“消亡”。故选D。‎ 答案 D ‎2.(2020·江苏省七校联盟期中联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行走到这样的关口,__①__是六月本身的温度,__②__考试的偶然性给人施加的压力,都容易让紧张感弥漫。对于孩子而言,多年苦读的成果,__③__在短短的几天内,得到抽查式的检验;对于家长而言,上考场的,是孩子,__④__不是自己,孩子的焦虑,自然容易__⑤__到家长身上。‎ A.无论  还是  正  却  蔓延 B.不仅  而且  正  更  漫延 C.无论  还是  将  却  蔓延 D.不仅  而且  将  更  漫延 解析 ①无论/还是:表条件;不仅/而且:表递进;此处属于条件关系,应选“无论/还是”。②将:表将来;正:表正在进行;此处表将来,应选“将”。③却:表转折;更:表递进;此处应选“却”。④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漫延:水向周围扩展;此处说的是“孩子的焦虑”,应选“蔓延”。故选C。‎ 答案 C ‎3.(2020·浙江省诸暨市阶段性考试)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他们这个文化采风小组在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布条坪村、达力寨村、梁家潭村和芭蕉坪村,重点__①__了最具原生态风貌的跳香舞及音乐作品。通过实地__②__、采集标本,泸溪县文化局将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和艺人,对这些民间音乐文化作品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丰富,__③__‎ 成文化精品,以全新的形式在舞台上充分展示给广大观众。‎ A.搜集  考查  演化 B.收集  考察  演化 C.搜集  考察  演绎 D.收集  考查  演绎 解析 ①搜集:指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侧重于通过一定的努力,到处寻找,最终把寻来的对象聚集在一起;收集:指使聚集在一起,侧重于把现成的对象集中起来,无须努力去搜索和找寻。结合句意“在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布条坪村、达力寨村、梁家潭村和芭蕉坪村”意在强调努力地到处寻找,句中应用“搜集”。②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考察;指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结合句意“通过实地”,句中应用“考察”。③演化:指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文中是“铺陈、发挥”的意思,因此,此处只能用“演绎”。故选C。‎ 答案 C ‎4.(2020·云南省昆明一中第一次摸底测试)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__①__存在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一些基层公务员每月只有2 000余元的收入,自己__②__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__③__,一方面应优先提高西部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应整体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使得升迁无望的基层公务员起码可以有收入的上升通道,__④__地涨工资。‎ A.其实 负责 然而 名副其实 B.确实 负责 因此 名副其实 C.确实 负担 因此 名正言顺 D.其实 负担 然而 名正言顺 解析 ①确实: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接上文,多含转折意)。句中没有转折意味,故应选“确实”。②负责:担负责任;负担:承当(责任、工作、费用等)。句中空缺动词的宾语是“各项社保缴费”,因此应选“负担”。③“然而”,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因此:因为这个,表示原因。句中下文做法与上文情况存在因果关系,故应选“因此”。④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句中无“名 ‎”“实”关系,故应选“名正言顺”。故选C。‎ 答案 C 题组二 综合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________”,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部分媒体行文________,背后是“眼球情结”在________。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剪裁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产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________,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用各种招式引诱受众眼球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权威的信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口头禅  浮夸  作祟  长此以往 B.顺口溜  失真  作祟  长年累月 C.口头禅  失真  捣鬼  长年累月 D.顺口溜  浮夸  捣鬼  长此以往 解析 第一处“口头禅”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而文中的“跪求”“哭晕”等不符合“顺口溜”这种语体,不属于“顺口溜”,所以选择“口头禅”。第二处和第三处综合考虑,“部分媒体行文”后的横线处,应该是表现“行文”给人的外在感受,后文是揭示这一表现的内在原因,所以选择“浮夸”和“作祟”。第四处,“长此以往”,长期地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而言)。“长年累月”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由下文“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 等内容可知,选用“长此以往”更合适。故选A项。‎ 答案 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B.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权威的信息。‎ C.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虽然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很重要。‎ D.由于受众受到各种招式吸引,使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真正赢得了读者的信任。‎ 解析 A项,“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语序不当,这段话处于语段的最后,是对上文的小结,从与上文呼应的角度来看,应为“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权威的信息”;C项,“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虽然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很重要”语序不当,语段强调的应是“真正赢得读者的,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权威的信息”,应放在后面,且“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语序也不当。D项,“由于……使……”成分残缺,“由于”和动词“使”,掩盖了句子的主语。故选B项。‎ 答案 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跪求”“哭晕”等词语却频繁出现在网络媒体上,已经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B.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标题、正文中频繁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C.所谓“跪求”“哭晕”在网络媒体标题、正文中频繁出现,已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D.所谓“跪求”“哭晕”等词语却频繁出现在网络媒体上,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已经令不少读者感到非常不适 解析 本题中,A、C两项与下文“‘跪求’‘哭晕’本是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语义重复,故应排除 A、C两项;根据语段后文关键语句“‘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可知,前文对“跪求体”“哭晕体”应有所提及,而且补写的句子中应该体现“跪求体”“哭晕体”的文风特点,B项符合要求,故选B项。‎ 答案 B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________的是竞技场上的________。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________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________。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熬”字,辩证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说服力 较量 相持 付诸东流 B.含金量 对峙 对抗 前功尽弃 C.说服力 对峙 相持 付诸东流 D.含金量 较量 对抗 前功尽弃 解析 综合第一、二两处空缺,结合前后文,主要是围绕“熬”的分量和境界展开,后文通过举例子“摔跤、柔道”,在关键时刻能立判高下,一、二空缺所在的句子是进一步强调后面的例子具有说服力。所以选择“说服力”和“较量”。“含金量”一般作主语,“较量”指一比高下,“相持”指双方对立、争持,互不相让。强调力量、毅力的持续。“对抗”指挑战、抵抗、对立、抗拒、抗衡,更多地强调状态。根据语境“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可选择“相持”‎ ‎。第四处,付诸东流: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付诸东流”的词义包含“前功尽弃”,故此处用“付诸东流”。故选A。‎ 答案 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问题是要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B.要做的是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 C.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 D.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解析 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问题是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熬’字,辩证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经辨析知这个句子的语病是搭配不当,“理性地认识,辩证地面对”,应改为“辩证地认识”“理性地面对”。最后一句中的“了”字也应去掉。这样就排除了A、B、C三项,故选D。‎ 答案 D ‎(3)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 B.熬出的是淡定,熬去的是浮躁;熬得的是成熟,熬掉的是幼稚。‎ C.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 D.熬得的是成熟,熬掉的是幼稚;熬出的是淡定,熬去的是浮躁。‎ 解析 根据前文的文句“人生征途,……的境界”,选项给出的语句要注意逻辑关系和顺序,“浮躁”“淡定”“幼稚”“成熟”以上几个词语根据文意的把握,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故选C。‎ 答案 C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坚持传统并不 ‎________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度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________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一些相声从业者对传统相声认识模糊,对笑的审美认识模糊,________前辈大师的文化自觉。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________,无底线媚俗,(  ),使之最终滑向泥潭。我们痛心地看到,当今相声舞台上,有人借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一时间沉渣泛起。粗俗、肮脏的字眼雾霾般弥漫,不仅是语言污染,更是对观众的心灵污染,与新时代文化格格不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意味着 开导 缺乏 哗众取宠 B.意味着 引导 欠缺 哗众取宠 C.说明了 开导 缺乏 夸夸其谈 D.说明了 引导 欠缺 夸夸其谈 解析 第一处:应该选择“意味着”。根据句式“我们被唤醒……意味着……”。第二处:“开导”指启发劝导,通俗地来讲就是让你开始明白,并引导你理解某些东西,侧重心理上帮人走出困境。“引导”是指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或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侧重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语境是通过行为,选择“引导”。第三处:“缺乏”指没有或不够。“欠缺”指不够、短缺。根据语境“……对传统相声认识模糊,对笑的审美认识模糊……一味……”可以看出,应该选择“欠缺”更为准确。第四处:“哗众取宠”指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不能受“来”“去”等趋向动词的修饰。此处应选“哗众取宠”。故选B。‎ 答案 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B.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C.有人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D.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解析 仔细阅读画线句子“有人借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句子中“借着”和“以……名义”杂糅,任意保留其一。再来看选项,B项,“打着……名义”搭配不当。C项和D项,“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语序不当。故选A。‎ 答案 A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原本已剔除的糟粕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揉进 B.原本已剔除的糟粕被生生揉进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 C.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揉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D.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揉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解析 从上下文看,整句陈述的对象都是“他们”,所填写的句子也不例外,而四个选项中A、B、D三项偷换了陈述对象,陈述对象不再是“他们”,只有C项“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揉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的陈述对象是“他们”。故选C。‎ 答案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