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私立求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铁岭市私立求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求实高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A 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小題。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 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 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 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 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 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 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 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 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 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 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 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 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 《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 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 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 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 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 - 2 - 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 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 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如果你不懂《红楼梦》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 它的意境之美妙呢? 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 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 20 世纪三大显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 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B. 《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 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C.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 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 D. 《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 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2.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 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 B. 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 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 C. 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 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D. 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 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 3. 【小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 书册形式上的体现。 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 - 3 - 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 C. 《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 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 D. 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 的思想文化内涵。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 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是对文章 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理解为“一直 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这是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 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是对第三段的概括,作者列举人名,意在说明“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 最高之境界,而不是说“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曲解文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 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 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无中生有, “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说法于文无据,“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 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 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意在说明“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并不 能说“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 - 4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 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 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 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 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显然,《博 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 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科都应坚守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 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只有各科老师 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 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 年 6 月 4 日) 材料二: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 8 学 分中的 1 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在实际教学的过 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 讨。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 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 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 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古今 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 - 5 - 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广泛涉猎,不仅能增长知识, 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 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 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8 年 12 月 3 日) 材料三: 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和活动的关系。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解处提 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 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同样,不妨拓 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 静态活动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 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 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适当布置仿写、鉴 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 作水平。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 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 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摘编自《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26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经历了断层式发展,也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 一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引领力度。 B.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 名著,而不能什么材料都推荐。 C. 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 益的非语文的读本,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 6 - D.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 我陶醉式的讲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 但也有解决的办法。 B.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 任务需要,应当向课内讲解倾斜。 C. 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利于学生应试, 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D. 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6.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 【答案】4. A 5. B 6. ①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②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 与课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③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 的健康有益的书籍;④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 选项“经历了断层式发展” 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引领力度”强加因果,与前文的题干够不成因果 关系。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 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 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 选项曲解文意,“应当向课内讲解倾斜”错误, 根据原文“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可 知,不代表向课内倾斜,也不存在“应当”。故选 B。 - 7 -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 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 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可 知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由“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 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和“教师的讲解 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可知教师应该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 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由原文“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 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 的书籍”可知教师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 的书籍;由原文“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可知教师重 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 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 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 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这原因从 姓上可以明白,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菜。玉太太和她的儿子靠卖菜过日 子,从此玉家菜园在本县成为人人皆知的地方了。菜园二十亩地,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 蔬菜,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时节都可得到极好的蔬菜。玉太太还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 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也便因此,收入数目不小。十年来,因祸得福,渐渐 成为小康之家了。本地新兴绅士阶级,因切齿过去旗人的行为,极看不起旗人,如今又是卖 菜,很少同这家来往,但这人家却依然受人相当尊敬。 夏日薄暮,玉太太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儿子侍立在身边。两人常常沉 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 - 8 - 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 儿子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备了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 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 正像一座座大坟。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 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①他蓄了许久 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 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②“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 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 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 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 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 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 理的祖母的幻梦。 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 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 再回家了。 - 9 -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 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 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 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苦笑 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 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内战不兴,天下太平,到秋天来地方有势力的绅士 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因为赏菊,大家在兴头中必 赋诗,有祝主人有功国家,多福多寿,比之于古人某某典雅切题的好诗,有吟诵玉太太写的 卖菜媪对于旧事加以感叹的好诗,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 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把一点 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忽然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一九二九年夏 7.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中划线①句表现了儿子既向往去北京读书又对离开母亲感到不舍,同时也担心母亲不允 许他去。 B. 文中划线②句采用语言描写,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儿子去北京,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 他离开家,留在自己身边。 C. 沈从文先生擅长营造物我交融、情随景生的抒情意境,文中菜园夏日晚景的描写,洋溢着 温馨、恬静的气氛,摇曳着散文的风姿。 D. 课文最后一段“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着 人物悲惨的命运,预示着玉太太的悲剧结局。 8. 简要分析玉太太形象特点。 9. 小说以“菜园”为标题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7. B 8. ①善于经营,心灵手巧: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且能把白菜制 - 10 - 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 ②尊重孩子:不阻拦儿子去北京;③有文化:能写诗; ④洞察人生:对外界变化和生活很了解。 9. ①菜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恬淡宁静的理想乡村生活(或田园牧歌生活)的追求。 ②菜园改称花园反衬了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玉家悲惨的命运。 ③寄托了作者希望掌控命运,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坚守。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 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 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 些硬伤。 B 项,“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儿子去北京,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他离开家,留在自己身边” 理解错误。划线②主要表现了玉太太身为旗人因战乱而命运变迁的感伤,对安稳平定生活的 期盼。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 心理、肖像、细节、神态),以及间接烘托(环境、情节、人物的衬托)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 征以及形象特点。解答此题,先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第一节中“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且能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 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表明她善于经营,心灵手巧。第十二节“要去,我不妨碍你。 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她不阻拦儿子去北京,表明她对儿子的尊重。第二节“做母亲的想着 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 如其境的好诗。”她看见美好的景象,心中想着古人的诗歌,表明她读过书,有文化。第十 节“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第十二节“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 也是灾难!”表明她对外界变化和生活很了解,洞察人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 - 11 - 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 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花园是菜园被乡绅强行占去的后改的名,反衬了现实生活的无奈 和玉家悲惨的命运。那群人在园子里吃喝、举办庆功宴,花园整日是热闹的。而当初的菜园, 玉太太和儿子过的是田园牧歌生活式的生活。以菜园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恬淡宁 静的理想乡村生活的向往。尽管被乡绅强占了去,但作者仍以“菜园”为题,这其中寄托了 作者希望掌控命运,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坚守。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 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 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 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 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 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 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 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 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 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郤,臣 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 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 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 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 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 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 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 - 12 - 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 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 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 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B.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C.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D.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B. “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 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 “黥布”的“黥”是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 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 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 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 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 刘邦卧病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 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 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 13 -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 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2)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 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 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中伤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 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中,“恶”的宾语是“哙党于吕氏”,即“樊哙和吕氏勾结”,而不 是“樊哙”;“即上一日晏驾”中,“即”表示假设,假设的是“上一日晏驾”,即“皇上 一旦驾崩”;根据以上两点分析,排除 AB;另外,“以兵”,是率领军队的意思,“尽诛戚 氏赵王之属”,是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的意思,它们的主语都是“哙”,因此,“则 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连在一起,意思是“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 赵王这些人”,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 项,“黥布”的“黥”不是姓。“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 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黥布是受过刑的人,所以司马迁这样称 他,他本名为英布。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快速找出选项 - 14 - 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 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说法错误;因为原文中“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 附他人而成名”。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 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 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已,停止,作罢;微,假如没有,如果不是;谯让,谴责,责备;殆,危险。 译为: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 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第二句得分点:见,接见,召见;顾,难道;独,只;绝,诀别。 译文: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 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 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 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 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 “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 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 上陈列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 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 - 15 - 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 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 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 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 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 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 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 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 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门 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 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 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 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 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中伤说樊 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 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 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 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 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 16 -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 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 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 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 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 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 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高度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 宦海漂泊的感叹。 ②颔联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 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 不安。 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如流水”“今又起”悲叹时光流 逝,人生苦短,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 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 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 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 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 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 的作答这类试题了。选项 B,“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 诗人不安。故答案选 B。 - 17 -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最重要的是认真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同 时要注意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还要注意诗歌的创作背景作答知人论世。本题只要注意认 真理解诗歌内容即可: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 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 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 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 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 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第五、 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 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 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 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 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 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 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 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 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 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的《六国论》中就 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18 -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 出了愁绪之重,难以排遣。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至丹以荆卿为计 (4). 始 速祸焉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覆、隔离、荆、卿、焉。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有自己的创作原则。如“心师造化”,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月识心记” 写生自然,概括提炼物象的基本特征,获得艺术素材,再去创造图画的意境。“中得心源” 则着重于主体因素的积极发挥。宋人讲“胸有丘壑”,明讲“丘壑内营”,都是强调主体因 素的作用。作画的程序是要先求形似,但中国画不 存形写实 ,而求于以形写神, 遗貌取神,在形似的基础上,突出内在的精神。古诗云“笔在传石神”,( ),就不再 冥顽而有了神韵。古人更知其神情寄寓于物,借物抒情。文同画纡竹以示其遭遇,米芾画枯 木怪石以遣其 ,辽元代文人雅士大都以笔墨写愁寄恨。中国画的这种写意精神,心师 造化,画心相应,具有天人合一的卓越中国哲学精髓。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甚或 着眼于 栩栩如生 盘郁 B. 或是 着眼于 惟妙惟肖 盘郁 C. 甚或 立足于 惟妙惟肖 情思 D. 或是 立足于 栩栩如生 情思 - 19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顽石一块,经画家潜心用意,笔墨点染 B. 一块顽石,经画家潜心用意,笔墨点染 C. 顽石一块,画家以笔情墨致,点染勾勒 D. 一块顽石,画家以笔情墨致,点染勾勒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这种心师造化、画心相应写意精神,具有天人合一的卓越中国哲学精髓。 B. 中国画心师造化、画心相应这种的写意精神,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卓越精髓之所在。 C. 中国画这种心师造化、画心相应的写意精神,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精髓。 D. 中国画这种写意精神,正是心师造化、画心相应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之精髓。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 或是,表并列关系的选择;甚或,意为“甚至”,有递进意。语境是选择关系,应用“或是”, 排除 AC。 着眼于,对……关注、主要考虑;立足于,处于某种立场。此处指中国画不注重“存形写实”, 应用“着眼于”,排除 D。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 同活的一样。语境是“存形写实”,说明是模仿的逼真,用“惟妙惟肖”。 情思,情感,心思;盘郁,曲折幽深。根据“文同画纡竹以示其遭遇”可知,这里指表达内 心深处的情感,应为“盘郁”。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顽石一块”,强调了“顽石”,与后面的“就不再冥顽而有了神韵”承接紧密,排除 BD; “画家以……”,偷换主语,排除 C。 - 20 - 故选 A。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A 项,前句“的”应放在“写意精神”前,后句“卓越……精髓”搭配不当,“卓越”一词应 删去;“具有……精髓”动宾搭配不当。 B 项,前句“这种”是指示性定语,应放在定语的最前面,后句中“卓越”一词应删去。 D 项,“心师造化、画心相应”做“中国哲学”的定语,错。 故选 C。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 10 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 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①______?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这样解释道: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 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什么?②______。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 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 - 21 - 的核心就在于阅读。而且,我认为,③______。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 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 关键。 【答案】 (1). 语文的魅力在哪里 (2). 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场 (3). 中学阶 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 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 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1.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 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 2019 届高三毕业典礼。此时 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 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 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 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答案】①“莅临”改为“参加”;②“同仁”改为“同学”;③“忝列”改为“荣列”; ④“不吝赐教”改为“竭诚服务”;⑤“惠赠”改为“敬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得体辨析的能力。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 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 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①“莅临”,含有敬辞的书面语,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 语境是请同学参加毕业典礼,应改为“参加”。 ②“同仁”,指同事或同行,也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不符合“学生”的身份要求,应改 为“同学”。 ③“忝列”,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就是“有愧于排列在那中间”;该词只能用于自己, 不能用于他人,称呼名师应改为“荣列”。 ④“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不能用于我们, - 22 - 语境是我们愿意帮助母校,应改为“全力相助”或“竭诚服务”。 ⑤“惠赠”,敬词,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语境是赠送大家一句话,应该改为“敬赠”。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会反思的民族,才会有前途。人们在迎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时,纷纷写了这样、那样 的反思: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在灾难面前,人类理应结成一个坚实且温暖的命运共同体。” “也许这次疫情会改变中国人的集体性格,让浮躁的生活变得清寂而简单;在家里读书、 冥思、喝茶、健身、听音乐等等。” 以上观点哪一条最让你深有感触?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反思?请根据你的思考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 从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诗句“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 花园里的花朵”到鲁迅先生的一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从 2012 年习 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到如今全球共患难,同担当,无不彰显出人类本就 是一个整体。“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谁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 琼瑶”,我们应发挥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力量,风雨共患难,更好造福人类。 早在 2012 年,中共十八大便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但在这个高速发 展又相互联系的时代中,人类应该更早地意识到整个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加强。曾经 几次爆发的全球疫情或是金融危机,都在一次次提醒着人们人类之间的联系。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从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逆行者”们怀着舍生取义的心态, 来到湖北,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的生命。即使面临医疗防护物资缺乏、硬件设 施不完备等问题,但是他们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支撑他们的 正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强大的信念与毅力。当然,除了在前线的战士们,我们坚守在家中,也 为疫情的好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次疫 情才会如此迅速地得以控制。 然而,总有许多人认识不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一点,亦或是没有完全接受。当新 - 23 - 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美国以此为机千方百计压制中国;当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美国非 但不出力遏制疫情,反而在批判各国上乐此不疲;当试图将自己与国际社会拉开距离,独善 其身时,病毒已悄然降临,美国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受疫情危害的第一大国。在病疫这一人类 的公敌面前,多数国家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以 为报,永以为好”,而美国却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战友。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 化潮流不可逆转,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环境污 染、疾病流行等,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人类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世界需要这种责任感,这个课题很大,大 到无所适从;但它又很近,近到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特殊时期,我们都需要放下成见,心怀 一种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共同面对这场灾难。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是新材料作文。写作此文,首先理解材料,然后分析立意。考生在阅读材料时, 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材料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领会其中内涵。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意思是为 大家抱来柴火的人,不能够让他在风雪中冻死,为自由开路的人,不能让他被艰难的路上被 困住,这句话饱含了勘破世态人情的悲凉。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互帮互助,需要抱团取 暖。别人以善心温暖我们,我们也应回报扶危济困救济苍生的大格局大爱的人以爱。 “知识先于娱乐,理性先于狂热,敬畏先于征服,这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世界”,人 类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而在人类诞生之前,自然便悄然出现。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就像当 初恐龙想要主宰世界一样。人类是多那么地不自力,在自然面前,人类所当今所掌握的技术, 只不过是凤毛麟角。人类的下场,只会重演恐龙的悲剧——自生自灭。我们应该思考“维护 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在灾难面前,人类理应结成一个坚实且温暖的命运共同体”,当灾难发生时,生活在同一 个地球的人类谁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我们应发挥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力量,风雨共患难。 “也许这次疫情会改变中国人的集体性格,让浮躁的生活变得清寂而简单:在家里读书、冥 - 24 - 思、喝茶、健身、听音乐……”,经历灾难,让人们懂得了珍惜,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 么叫幸福,因为懂得生命短暂,我们才能更珍惜生命。只有在短暂中,我们才会懂得珍惜, 才会懂得细心体会,才会有一颗善良的心。 根据上述分析,然后结合题干要求“以上观点哪一条最让你深有感触”,从中挑选一条,确 定中心,谈谈自己的“联想和反思”。 参考立意: 1.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2.敬畏自然 3.风雨同舟,众志成城 4.珍惜当下 参考素材: 1.从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做出卓越的贡献,高尚的思想道德与坚实的 科学文化素养缺一不可。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 顿于荆棘。那么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在致敬科学前辈的同时,更要吸取他们的优秀品质, 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兼备,从老一辈科学家肩上接过振兴祖国的使命,勇于担当,投身 到祖国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去,为未来的科技强国事业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2.“岁在庚子,荆楚大疫。举国闭户,舟车无迹。唯我白衣,逆行无惧。一域有难,环宇戮 力。功成身陨,万民涕泣。英灵不远,魂佑天地。哀哉痛哉,伏惟尚飨。”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他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出了一条光辉大道,让我们的国家能够继续前进。他 们永远倒在了追求曙光的路上,但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因此,这三分钟,是向他们致敬,也 是告诉他们的英灵:我们永不忘记。 3.人类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向自然进军。于是,森林开始愤怒,它“点燃”了自己。澳 大利亚山火共造成 27 人死亡,烧毁面积达到 1030 万公顷,数千栋房屋损毁,数千名居民无 家可归,澳洲著名景点袋鼠岛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大火无情吞噬。 与此同时,开山挖矿、采煤,导致地面塌陷;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 耕地盐渍化;大量使用化学燃料,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地面塌陷,人们无房可居,被迫移 民;水土流失,淹没大量良田,荒废了无数土地;全球气候变暖更是导致海平面上升,最终 可能会淹没陆地。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人们终于明白:人对自然,始终应有一颗敬畏之心。 “道法自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谆谆告诫过我们。人类拥有了改造自然的力量,但是过 度改造最终会导致这种力量消失,甚至使人类自己消失。“享受在前,吃苦在后”是人类对 - 25 - 待自然的惯性思维,但是这个“苦”有可能是我们全人类都吃不起的。为避免最终与自然“同 归于尽”,人类需要敬畏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来不是、也不会变成自然界的主 宰。 行文结构: 文章开篇点明只有风雨共患难,才能更好造福人类,接着以新冠疫情为例,证明只有共同抵 御才能获得成功,然后以反面事例来证明自私自利会带来灾难,最后呼吁大家放下成见,心 怀责任感,共进退。 【点睛】审题要“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材料读懂,这一 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领会其中内涵。 (2)理清思路,提炼中心。在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就要 概括其中心,明确其主旨,从而确定写作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则要选取一点来 确定写作角度,从而确定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考生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写作要求。对于材料后的写作要 求,考生要仔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等文字,那么作文里最好要巧妙地 体现材料的内容,即要巧妙地“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 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此外,考生还要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字 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写作。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