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效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可分析出分封制能在当时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是后世容易形成分封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可分析出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存在利弊。“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可分析出刘绍玢主张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2.在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A. 和平崛起 B. 武力掠夺 C. 制度创新 D. 民主强国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确立民主共和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都逐步强大起来,可见他们都是因为制度得到了创新而崛起。C正确;这些国家大多发生了对外侵略,A排除;这些国家都是先走向强大,后武力掠夺的,B排除;秦国不是民主强国,D排除。故选C。 3.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可知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 4.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使“文入学士集团”组成了统治集团形成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但同时又“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故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在前期起了积极作用,后期“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尤其是名以后的八股取士。 A项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B项是自西周以来形成的政治制度;D项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故应选C。 5.有文献记载:胜业坊中有人“以小车推蒸饼卖之”。该文献记载的商业状况普遍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能为(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胜业坊是居民区,有人在坊中卖蒸饼,说明当时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空间限制,这种情况普遍出现是在宋代,C正确;汉唐时期对商业的管控较为严格,商业活动并未打破空间限制,排除A、B;清朝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排除D。 6.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提到:“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该材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证据,讲究公正 B. 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 C. 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 D.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是在强调罗马法是注重实际证据的,“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是在强调一人犯法一人治罪,是在强调公正,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成文法逐渐代替了习惯法,所以成文法与习惯法并不是并重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7.有学者认为,《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不能算是一个独立国家。她既没有财权,又不能征税,更无法维持一支常备军,对新生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起着消极的作用。而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因此,当时的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必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体制 B. 必须增加税收保障政府运转 C. 必须建立常备军来保卫政府 D. 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建立起邦联,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没有实权,使刚独立的美国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改变不合理的邦联体制。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只是指的税收一个方面,C只是从军事方面来说,所以BC说法片面,故排除;D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宪法制定的背景 8.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 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 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 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即能够体现A。由“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即能够体现B。由“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即能够体现出D。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主旨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不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9.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 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 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 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D. 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答案】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引入了英国模式取得了高效廉洁的效果,没有体现外交的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海关收入的翻倍,没有反映阻碍民族经济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近代海关制度的引入增加了中国的税收,并对洋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因此客观上对中国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 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 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答案】C 【解析】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秀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这体现的是革命史观;“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这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故选C。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11.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 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 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 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汽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符合设问要求,所以选A。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到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与设问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与设问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成为日益重要的新能源,与设问不符。故D项错误。 12.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对以上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 A. 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B. 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 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D. 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清政府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A项说的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政府放宽了设厂的限制;D项错误,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3. 2014年11月,中澳签署了意向声明: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服务领域和投资领域双方相互开放,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该意向声明 ①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要求,有益于中澳双方的互利合作 ②对中澳双方要求完全一致,双方处于完全对等的地位 ③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赢得竞争机遇 ④暂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国内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中澳双方均降低关税为零,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大趋势下积极赢取竞争机遇。但是适应全球化的同时也使更多的境外产品和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一些产业特别是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企业会遭受一定的冲击和压力。所以①③④正确,意向声明中对中澳双方的要求存在不一致的地方,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干要求。 14. 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对西方的影响,而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并没有涉及到西方,故①错误,②③④表述正确,故D项正确。 15.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欲杀则杀,欲捕则捕,不必有供,不必案律。”张曾敭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后其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 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 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 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时期民权意识逐渐觉醒,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项。 16.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 A.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B. 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 生产技术水平低 D. 产业结构不合理 【答案】A 【解析】 一战时期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因此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随着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次受挫,说明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A正确;B、C、D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表现,其根源依然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导致的,因此其不构成“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排除。 17.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 A. 《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 《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 《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主要围绕改革开放的一些思想障碍和束缚,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符合史实,故B正确。《标准只有一个》反映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1978年左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属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故C排除。《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属于文革阶级斗争时期,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南方谈话 18. 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A. 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 B. 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 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 D. 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答案】C 【解析】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可知,反映的是女性思想的解放。结合时间“1919年”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故C正确。材料无法反映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排除A;B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排除;材料中的李欣淑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故D错误。 19.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义 C. 民贵君轻 D. 得道者多助 【答案】C 【解析】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符合孙中山宣传民主、反对专制的要求,所以得到孙中山的赞许,故C正确;A是从人性上说的,B是从个人的修养方面说的,D是从政治理念上说的,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A、B、D。 20.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 ) A. 反对君主制 B. 主张民主 C. 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 维护君主权威 【答案】C 【解析】 孔子创办私学,宣扬为政以德,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同样强调了知识和美德的作用,C正确;孔子并不反对君主制,排除A;孔子并未提出赞成民主制的主张,排除B;苏格拉底主张民主制,反对君主制,排除D。 21.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李鸿章、康有为、陈独秀等都是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B. 发动了社会变革运动 C.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D. 是掀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将 【答案】C 【解析】 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康有为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近代化,因此三者共同作用是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C正确;三者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另外两人主要成就是制度、思想方面,排除A;李鸿章注重维护封建制度,并未推进社会变革运动,排除B;李鸿章主张学习器物,并未掀起思想解放潮流,排除D。 22.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 A. 孙中山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毛泽东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以及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天火”指的是1918年,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C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2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追求现实的幸福,答案为B;“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的,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排除A项;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排除。 【点睛】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24.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 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 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 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时代符号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军阀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时期,买办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文革时期,80年代是不可能有QQ的,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均可能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三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材料一、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4)根据所学知识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3)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消极: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②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解析】 (1)根据“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可知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支持和拥护的态度。根据“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可知原因是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根据“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知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郡县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可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的一面在于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消极的一面在于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 ①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 ③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 示例二观点:材料观点正确。 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 ②发达 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所属观点进行评判和论证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判断题中所给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作出判断作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由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这一题实际上已经在题干里给出了方向,即肯定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否定题干中的观点,这两种是最方便说明理由的。如果肯定观点是正确的,则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只是技术条件不足;若否定的话,则要结合史实论述其实各方面条件都不足以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和观点,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请考生在第27、28、29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做答,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标示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材料 唐初在军事上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府兵制。府兵皆须自备粮饷器械等物品, “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高宗、武则天时期,土地兼并迅速发展,均田制逐渐瓦解,自耕农、半自耕农或丧失土地,或流亡他乡。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府兵之法寝坏”,卫士逃亡,兵源枯竭。开元初年,府兵“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 ——引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府兵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唐朝中期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答案】(1 )特点:兵农合一,自备粮饷器械;兵将分离。作用: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防止将帅拥兵自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士兵逃亡、兵源枯竭。 【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信息归纳特点。 (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土地兼并迅速发展,均田制逐渐瓦解,自耕农、半自耕农或丧失土地,或流亡他乡……卫士逃亡,兵源枯竭”等信息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及士兵逃亡、兵源枯竭”等角度归纳概括。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 ——引自新华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存在的不足之处。 【答案】(1)背景:①核武器技术在国家间的扩散加剧;②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③美苏为了保住核优势,维护大国利益。 (2)缺陷:①控制核扩散与允许为和平目的转让核技术相抵触,并不能完全制止核技术的扩散;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解析】 (1)根据“1968年7月1日 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可知这项条约签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正是美苏争霸时期,可结合所学从核计术扩散加剧、反核扩散舆论日益强烈和美苏为了维护自身大国利益等角度进行作答。(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不能完全制止核技术的扩散以及监督机制缺乏”等角度组织回答。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2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认为,“兵学之精,至今西国而极”,建设海防海军必取西方之长,方为“强国之由”。1887年他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时提出“兼采各国之所长,而不染习气,讲求武备之实用,而不尚虚文”。规定;‘每逢洋教习歇课之日,即另讲习书史试以策论,俾其通知中国史事兵事,以适于用。”他认为抗御西方国家的海上入侵,加强中国的海上防卫力量,不仅要“亟练陆军”,还要早铁路、广开学堂,追讲商务,讲求工政,大力发展制器、冶炼、造船、造械、开矿、修路、化学乃至种植、纺织力量,利用原广东机器局船坞,开设黄埔船局,并相继建造炮艇、炮艇数艘,同时,张之洞还委托福建船政局协造1000吨以上炮舰。1903年,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又以所节存的经费向外洋订造新式快船数艘。这批炮舰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军舰。 ——引自刘申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海防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海防思想的作用。 【答案】(1)特点: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海防建设同其它方面建设协调发展;自力更生与积极引进相结合。 (2)作用:推动中国海军近代化;增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一定程度上保卫了中国的海防。 【解析】 第(1)问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兼采各国之所长,而不染习气,讲求武备之实用,而不尚虚文”“不仅要“亟练陆军”,还要早铁路、广开学堂,追讲商务,讲求工政”“又以所节存的经费向外洋订造新式快船数艘”等信息归纳回答。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加强中国的海上防卫力量”“还委托福建船政局协造1000吨以上炮舰““这批炮舰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军舰”并结合所学从“海军近代化、保卫国防以及海防力量增强”等角度来归纳概括。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人物•蔡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