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D.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B.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C.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D.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手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B.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答案】1.D 2.C 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自诞生之日起”偷换概念,第一段说的是“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并非是“诞生之日”。B项,张冠李戴,“《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C项,“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二者是包容关系。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基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将论证推向深入。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强加因果,文章第一段说的是“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也可以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既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从国内外各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市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的垃圾,应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应在垃圾收集容器中内置垃圾袋,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 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 所以,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过去成熟的流程、专业能力。 (摘编自刘远举《高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2019年7月22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逼”出了日本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在日本,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可不予回收。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摘编自2019年5月20日“北青网”等)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今年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 B.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20世纪以买卖废品为生的来自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使北京的废品再利用率超越东京、新加坡等世界大城市。 C.在建立我国垃圾分类体系,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实践中,日本严格的分类标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D.日本曾经历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促使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6.我国要建好垃圾分类市场体系,应从过去借鉴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二分析。 【答案】4.C 5.A 6.①我国建立起一套国家层面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②拥有市场化、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③我国的废品分类具有专业水准,能够分门别类,细分细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一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以偏概全,由材料一可知,垃圾收集时情况会有不同,当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内置垃圾袋后,再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即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 发展”错误,选项化未然为已然,材料二中说“……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只是“有望”“似乎”,并非已经成为事实。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要建好垃圾分类市场体系,应从过去借鉴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然后到材料二中圈出成功的经验,并进行概括。 材料二第二段说“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由此可知,答案应在下文,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①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②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③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 ④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⑤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⑥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⑦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⑧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⑨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⑩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⑪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⑫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⑬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⑭那天晚 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⑮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⑯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一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既暗示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卢娜十多年来对明光书店全身心投入,但生意惨淡,连连亏损,而她始终也没想放弃,从中可见她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 C.题目“把灯光调亮”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给阅读者提供好的读书环境,也可指卢娜心中那份期待与坚守,借书店传播知识与文化。 D.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的兴亡发展的观照,值得深思。 8.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 9.作家张抗抗在谈到《把灯光调亮》创作时说:“女主人公卢娜,一个平常的小城女子,白天卖书、夜里有梦。”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7.B 8.①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书店比喻为城市里的瞭望塔,形象地写出了书店对城市人的巨大意义;将雪片比喻为撕碎的书页,突出了卢娜对书的挚爱以及书店无人问津的失落和哀伤。②运用了拟人手法。以人格化的“巨手抛甩”这一动作描写来表现从天而降的雪花落下的情景,饱含人物情感,形象贴切。③插叙。以插叙形式写她面对残酷现实,独守冷清书店时的独特感受,将人物心理以形象化的方式委婉展现,丰富了人物形象。 9.①自嘲地笑是因为卢娜一心想要将“明光书店”办好,新换了灯泡,然而书店的处境却越来越艰难,是伤心的、无奈的笑。②当她对书店的未来快绝望时,突然而来的奖励基金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明光书店”和自己重获新生,她不禁喜极而泣。③面对自己一手经营的书店,卢娜由此回顾自己的人生,从高考落榜到开办书店,对知识、文化、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开书店关乎别人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她感动得再次流下了泪水。 作用:三次描写都属于细节刻画,互相照应,有利于全方位展示卢娜淳朴、坚韧的形象,也凸显了一个普通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她始终也没想放弃”说法有误,与文章不符,如五、六、八段说“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心里焦灼如焚”,由此可知,卢娜内心有过纠结,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然后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所写的对象,是如何来写的,有何效果。 “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使用比喻的修辞,把书店比喻成“城市的瞭望塔”,凸显书店对于城市人的意义,“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也使用比喻的修辞,把雪片比喻为撕碎的书页,突出了卢娜对书的挚爱以及书店无人问津的失落和哀伤,“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使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从天而降的雪花落下的情景。从叙述方式的角度来看,第三段写“……上买书”,第五段写“学生们走后……”,由此可知,第四段“去年……”属于插入的内容,展现出主人公独守冷清书店时的独特感受。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到“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的情境,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原因,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从文中来看,“自嘲地笑”在第十一段,“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结合上文卢娜为明光书店付出的 努力可知,卢娜想要把书店办好,但在现实面前,书店越来越难,“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展现出人物内心的伤感,这就是“自嘲地笑”的原因,笑自己的、书店的处境;第一次“流泪”在十一段,在卢娜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接到电话,“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由此可知,她“流泪”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是喜极而泣;第二次“流泪”在十三段,“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卢娜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从高考落榜到开办书店,对知识、文化、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开书店关乎别人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所以这里的“流泪”是因感动、感慨而流泪。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分析作答。至于作用,因为“笑”“流泪”都是对人物的描写,故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先是,魏忠贤既辑《三朝要典》,以《光宗实录》所载与《三朝要典》左,乃言叶向高等所修非实,宜重修,遂恣意改削牴牾《三朝要典》者。崇祯改元,毁《三朝要典》而所改《光宗实录》如故。六年,少詹事文震孟言:“皇考实录为魏党曲笔,当改正从原录。”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士柔愤然曰:“若是,则《三朝要典》犹弗焚矣。”乃上疏。疏上,不省。体仁令中书官检穆宗总记示士柔,士柔具揭争之。体仁怒,将劾之,为同列沮止。士柔上疏曰:“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当日国本几危,坤宁调护,真孝慈之极则,顾复之深恩,史官不难以寸管抹杀之,此尤不可解也。”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士柔亟以《五朝注略》进,乃得解。寻出为南京国子祭酒。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崇祯初,褒恤诸忠臣,翰林能文者或为之,而中书以为侵官。崇祯三年禁诰文骈俪语。至是攀龙家请给,去士柔草制时数年矣,主者仍以士柔前撰文进。中书黄应恩告至发诰语违禁,至发喜,劾士柔,降二级调用。士柔寻补尚宝司丞,迁少卿,卒。子琪诣阙辨诬,乃复原官。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节选自《明史·许士柔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B.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C.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D. 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状元、榜眼、探花则是进士中的前三名。 B.疏,文中指上呈给皇帝的奏章。含有相似含义的词语还有“表”等。 C.出,可以指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文中指许士柔出京任南京国子祭酒。 D.阙,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又可代称朝廷,“诣阙”指入朝觐见君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士柔忠于职守,敢于上奏朝廷。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后,魏忠贤按自己编辑的《三朝要典》任意删改《光宗实录》,许士柔后来就《光宗实录》相关问题上奏。 B.许士柔推崇规矩,具有抗争精神。温体仁派中书官检出穆宗的总记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写揭帖争论;他在上疏中认为删改后的实录和历朝老规矩不符合。 C.许士柔赞扬孝慈,讴歌皇后恩德。许士柔认为皇后在太子危险时对太子进行调养保护,是孝慈的最高法度;史官轻易抹杀皇后的深厚恩德,更是不可理解。 D.许士柔针锋相对,招致奸人报复。许士柔就先帝实录之事上奏,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做揭文与他争辩,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 (2)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 【答案】10.D 11.D 12.A 13.(1)当时温体仁掌握政权,和王应熊等暗地里阻挠,事情就被搁置。 (2)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亲母亲,原来的实录里完备地写着保护的功劳,然而修改后的实录里却删去了,为什么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根据常识,“报闻”是指封建时代,天子批答臣下奏章时,书一“闻”字,谓之报闻,意谓所奏之事已知,不能分开,排除A。根据前文可知,“疏上”的主语是许士柔,“报闻”的主语是皇上,所以这两个词之间应该断开,可排除BC。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项,“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错误,“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作为朝廷的代称,“诣阙”指入朝觐见皇帝。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后,魏忠贤按自己编辑的《三朝要典》任意删改《光宗实录》”错误,原文“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先是,魏忠贤既辑《三朝要典》”,意思是崇祯年间,历任左庶子,负责左春坊的事务。在此之前,魏忠贤已经编辑了《三朝要典》,不是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后,是在之前。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当国”,掌握政权;“阴”,暗地里;“沮”,阻挠;“寝”,搁置。第二句得分点:“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父亲)的尊称,可翻译为“先帝”;“具”,完备地、详细的;“削”,削去,删除;“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判断句。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1622)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检讨。崇祯年间,历任左庶子,负责左春坊的事务。在此之前,魏忠贤已经编辑了《三朝要典》,因《光宗实录》的记载和《三朝要典》相矛盾,于是称叶向高等人所编撰的不真实,应该重新撰写,恣意篡改删削与《三朝要典》相抵触的地方。崇祯改元,烧毁了《三朝要典》,而被篡改的《光宗实录》如故。崇祯六年(1633) ,少詹事文震孟奏称:“先帝实录是魏党的曲笔之作,应当改正依照原来的实录。”当时温体仁当权,与王应熊等人暗中阻挠,事情耽搁置下来。许士柔愤然地说:“如此,则《三朝要典》也不必焚毁。”于是上奏,庄烈帝并未省悟。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详细做揭文与他争辩。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被同僚阻止了。许士柔又上奏说:“各朝的实录,没有不记载世系的例子。我所以选择揭发篡改实录事,正是因它与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亲母亲,原实录详细记载了她保护先帝的功绩,而修改的实录删去了,为什么?当时,太子差点儿不保,坤宁皇后调理保护,真是达到孝义、慈善的最高准则,父母养育的深厚恩情,史官轻易就用笔将它们抹杀了,这最不可理解。”奏疏呈上,庄烈帝答复知道了。温体仁更加不高兴。遇上温体仁教唆刘孔昭弹劾祭酒倪元璐,就称许士柔的族子许重熙私自撰写《五朝注略》,准备株连许士柔。许士柔赶紧将《五朝注略》呈献上去,才得以解脱。不久,出京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温体仁离职,张至发当权,更加谋划驱逐许士柔。在此之前,高攀龙被追赠官职,许士柔拟草稿送交内阁,没有发给高攀龙家里。旧制,追赠官职的诰令,属于诰敕中书负责。崇祯初年,对各位忠臣的褒扬、抚恤,翰林中能够行文的人有时行使了此事,而中书认为这是侵犯了官职权限。崇祯三年(1630),禁止诰令中使用骈体、华丽的语句。到此高攀龙的家人请求追赠,离许士柔草拟诰令已有几年,主事的人仍然将许士柔先前的撰文呈入。中书黄应恩告诉张至发,法令的语言违反了禁令,至发很 高兴,弹劾许士柔,将他降了两级官阶调用。许士柔不久补任尚宝司丞,升任少卿,直至去世。他的儿子到朝门申辩冤枉之事,于是才给士柔恢复原来官职,追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北返的飞离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D.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写出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答案】14.B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正北返的飞离诗人家乡的‘寒雁’”错。“寒雁”指深秋之雁,“关情”指南飞之雁鸣,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所以应该是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首先回顾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再理解尾联的意思,看使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是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意思是“船工捉得一条鲤鱼,据说它来自上游的乡关;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书中写着手足的眷念”,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本联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句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明确表示先尽孝后尽忠,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贞之情。 (3)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表明写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通古今之变, _________”。 【答案】 (1)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2)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陨”“究”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从前在张家界溪边徒步的情形,那里的山势地貌远比黑森林山区险峻壮观,游客__________,每隔一两里路,就有一个休息区,供给茶水小吃,各种招呼声____________;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要,( )。这里的山林是静谧安详的,__________的游客点缀其间,说话也是窃窃私语,声音稍大点就有山谷的回声。我们走了小半个时辰,终于见到了德国落差最高的瀑布。这一路走来的清凉惬意,森林的寂寥,已是十分难得的体验。 看完瀑布,顺着山路往下,就走到了热闹的小镇主街。黑森林博物馆是老房子改建的二层楼博物馆,门面小小的,进去才感受到什么叫_____________。博物馆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就从这里开始黑森林时间之旅吧!”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黑森林人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对时间如此执着,而时间也在印证着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黑森林人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B.就这样,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 C.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就这样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D.就这样,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着吃,不时窜出几只来 B.不时窜出几只,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来的食物 C.不时窜出几只,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了吃 D.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了食物,不时窜出几只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摩肩接踵 不绝于耳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B.熙熙攘攘 不绝于耳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C.摩肩接踵 不绝如缕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D.熙熙攘攘 不绝如缕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答案】17.B 18.C 19.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这种考查方式的病句修改,不仅要着眼于句子本身存在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前后的衔接上是否存在问题。如该句,存在着语序和搭配的问题。如“就这样”的位置,从前后文的衔接看,应该作为前置状语更合适,从后句看,应该紧承着“时间”,排除AC;“漫长”修饰的是“冬天”;从整个句意看,“消耗”不如“琢磨”好,所以B项最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从前文“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要”看,紧承的句子应该是“不时窜出几只”,排除AD;根据语境,猴子应该是先讨食物,然后才吃。所以C项最好。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句中侧重于人多,该用“摩肩接踵”。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句中是招呼声,应该用“不绝于耳”。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稀稀拉拉:稀疏的样子。文中修饰的是“游客”,选“三三两两”合适。别有洞天:形容风景奇特,引人人胜。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别有洞天”含有“引人入胜”的意思,选“别有洞天”。故选A。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如果说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而①_____。后者的运作流程是: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②_____ 、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③______。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得以大大增加。 【答案】 ①地震预警则与此不同 ②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 ③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第一个空对应之后的“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而”表转折,和“如果说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不同,填入“地震预警则与此不同”;第二个空对应“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填入一个类似的词语,排在第一位的,迫切需要知道的是时间,填入“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第三个空对应“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得以大大增加”,填入条件,即“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点睛】正确解答补写句子题,首先要弄清楚语段说的什么。叙事时,要搞清当事人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景物时,要抓住它的特点。论述一个观点的,要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还要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答案】关键信息:①7月12日;②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③旨在普及地名文化知识;④《光明日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材料的性质,如本题提供的就是一段新闻报道的文字,然后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接着就要看语段一共几句话,这几句话的中心是什么,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段文字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是“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举行”,时间是“7月12日”,地点是“京”;第二句话“旨在……”交代活动的目的——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第三句是说“光明日报》在该事件中的贡献——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四、写作(60分) 22.请以“和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和气 “中国人哪,都信这个理,家和万事兴。”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唱过这首歌。其实我想,家和万事兴应拓展到人和万事兴。看古今多少事应人和而胜,因不合而败。 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博得全国上下父勉其子,妻勉其夫,愿为君为国而战。终赢得“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美谈。可见“人和”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作战中讲究的“人和”说的就是这个理。彭德怀曾被几个兵绑了四天四夜,然而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忍受了这么大的耻辱,促进部队的和谐气氛,为战斗胜利奠定基础。 而历史上也确有因不合而离散甚至因此而送命的。张飞为一代名将,战场上披荆斩棘,却有一陋习,就是酗酒,而且还爱发酒疯,殴打士兵,终于有一次被不堪毒打的士兵杀死。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内部不合,导致生命的丧失,这不能不感发人们思考:该怎样做才能“人和”呢? 历史上对“怎么做”的最好例子大概就是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了。廉颇因蔺相如一介书生却一下子爬到自己头上很不服,宣言遇到他就要羞辱他。蔺相如因此总避开他,当廉颇得知蔺相如为了避免两人分裂而让别国趁虚而入而避他时,廉颇“负荆请罪”,两人从此并肩作战。一文一武,使秦国难以攻入。我想要做一到“人和”首先要学会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像张飞,像廉颇,不就是因为自己资格老,武艺高而看轻别人才引起不合吗?平等看待周围的人,周围人就会平等地看待你。 要做到“人和”,第二应该学会心平气和地交谈,当你发现有人要和你闹别扭时,你应该及时理清思绪,理清缘由,找他谈谈。 日本人认为一朵花不美,太单调,而满树樱花,满园的樱花就会产生震撼人心的美。这大概也与日本经济发展会如此快的原因,他们知道一人的力量有限,而人合则人多力量大,于是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其实“樱花精神”与我国的集体经济大同小异,集体精神间新时代的精神,而人和则是发挥集体精神的前提,所以“人和万事兴”该是新时代新人类的行为准则。万事和为贵,人和万事兴。 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始终心平气和,那么,人才能进步,家庭才会和谐,企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如此,才能“天下大同”。 【解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要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本题的题目是“和气”。写作要求:体裁是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作文题目是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写出精彩的佳作的基础,认真审题是关键。“和气”百度百科给出了七种解释,分别为:①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②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③温和的气度。④指态度温和。⑤和睦融洽。⑥指和睦的感情。⑦犹元气;中气。⑧指调和血气。根据这几种解释,可以扩大“和气”的外延,围绕和谐、和解、和缓、和气、温和、平和、和舟共济、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等立意均可。可谈论“和气”的意义:对个人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传统文化、公民个人的文明积极健康的作用。并进一步思考“和气”应该有原则问题,加强辩证性。 选材时可典型、恰当、广泛、多角度(个人,单位,民族,国家,正反,古今中外,课内外)地关注时代信息:(1)“和谐社会”、中国同心结、周恩来:“求同存异”;(2)将相和、齐桓公与管仲、唐朝君民、越王勾践上下齐心“父勉其子,妇勉其夫,兄勉其弟”、昭君出塞(化解民族矛盾)、成吉思汗(九头鸟的故事)、和平共处、海尔集团“上下和衷共济”;(3)科学家:集体协作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宇和李政道)、平和心态:霍金;(4)乒乓球女将王楠、张怡宁单打时是“敌人”双打时却能夺冠、中国女排的合作夺冠、登山运动员结队而行。 反面的素材:三个和尚没水喝、安史之乱、台独分子、美国动辄干涉别国内政、滥伐森林、围海造田、污染环境、婆媳不和(刘兰芝,焦母)、太平天国内部纷争、李自成的政权的内部不和、斯大林家庭不和、《六国论》中六国不和,以地求和。 结构示例: 本则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可由“和气生财,静以养身”表明自己的观点:要以一个平和的心理,面对任何一件事物。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从:人与人之间要和气,才能社会和谐;家庭与家庭之间要和气,才能邻里和睦;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气,才能世界和平三个分论点角度分析。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积累: 1、卡夫卡说:“每个人所拥有的,不是一具躯壳,而是一串成长的过程。”这一串成长的过程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善,和平的相处去获得。生命不仅是一声旅程,更是一首赞歌,需要以“和”去谱写,需要我们以“和”去传唱。 2、“乌台诗案”将苏轼推到痛苦的顶峰,但他却淡然处之,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桂疏桐之夜,看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如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扬动,只愿“沧海济余生”。苏轼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到一丝平衡,他以一种“和”的心态去面对,笑谈人生,在与社会的和好相处之中,他探寻到其中的美,找到生命的价值。 3、“二战”结束后,中国没有向日本索赔,1972年,又同日本关系正常化,这就是以一种“和”去获取友爱,这样的美,不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吗?亚洲杯决赛上,中国球迷打出了标语;“足球是世界的,钓鱼岛是我们的。”这其实也是以一种“和”,与世界相处。 4、著名物理家法拉第待人平和,他12岁就帮人家装订书籍,他整理过的书他都看过,并认真做了笔记。有一次,他捧着自己厚厚的笔记本到一名教授家拜师。教授还没有看笔记,只见法拉第对人和和气气的,就收下了他为徒。于是,当初的“和”使法拉第走上了成功之路。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 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