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模块2第7单元第16讲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模块2第7单元第16讲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

第16讲 两次工业革命 ‎ 人类文明进程的“分水岭”——第一次工业革命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前提和条件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条件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贸易与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技术 手工工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 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市场广阔;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二、过程 ‎1.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2.核心内容 ‎(1)生产手段从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 ‎(2)生产组织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3.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扩展: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5.重要发明 类别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棉纺 织业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英 珍妮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英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克隆普顿 英 骡机 动力 ‎1785年 瓦特 英 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交通 运输 ‎1807年 富尔顿 美 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 英 蒸汽机车 三、影响 ‎1.经济方面 生产力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生产组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经济结构 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城乡结构 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别 手工工场和工厂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手工劳动为主,后者实现了机器大生产。‎ ‎2.政治方面 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变革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文化 ‎(1)经济思想: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2)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3)促进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公民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 ‎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哲学领域,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孔德创立了唯心主义的实证主义哲学。在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先是与浪漫主义齐头并进,以后则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主流。在史学领域,实证主义成为法、英最主要的学术流派。‎ ‎——马克垚 ‎4.生态方面: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5.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条件 市场 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 交通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表现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影响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市场的主导,攫取巨大利益 亚非拉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 客观进步性: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一是在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压迫、奴役殖民地人民,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二是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传播到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相对落后的社会体制。‎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 ‎►探究 工业革命的条件、影响 史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一,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的。‎ ‎[解读] 史料一指出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三个条件是市场、资本和劳动力。‎ ‎[试答] 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史料二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的使用使工厂大量涌现。‎ ‎[试答] 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史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思考] 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良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读] 史料三表明工业革命造成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试答] 直接影响:改良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 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改良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贫富分 化严重 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东西关系 的逆转 亚非拉等落后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快,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环境污 染严重 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引发经 济危机 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导致世 界大战 工业革命创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这就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 以唯物史观多元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另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首先,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工业文明带来灾难或“文明社会”;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文明所导致的阶级矛盾、贫富差距、殖民扩张、环境问题等方面论证“灾难”;结合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论证“文明社会”。‎ 答案:观点: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评析: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 多元视角认识工业革命对欧洲国家社会转型的影响和带来的社会问题 ‎(1)社会转型方面 ‎①促使生产方式转型: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化大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②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③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经济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④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促进了1815年以后各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这些学说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⑤促使社会政治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上的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⑥促使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公办教育得到发展,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大众化教育开始形成。‎ ‎(2)社会问题方面: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石家庄一模)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  ) ‎ ‎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 (千夸特)/年均 年份 ‎ 小麦 ‎ 大麦 ‎ 燕麦 ‎ ‎1830—1839 ‎ ‎3 743 ‎ ‎659 ‎ ‎1 494 ‎ ‎1840—1849 ‎ ‎10 667 ‎ ‎2 182 ‎ ‎1 834 ‎ ‎1850—1859 ‎ ‎19 326 ‎ ‎3 586 ‎ ‎3 523‎ ‎1860—1869 ‎ ‎33 697 ‎ ‎6 894 ‎ ‎6 990‎ ‎1870—1879 ‎ ‎50 406 ‎ ‎11 088 ‎ ‎11 938‎ ‎1880—1889 ‎ ‎70 282 ‎ ‎14 849 ‎ ‎14 162 ‎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C [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促进英国进口谷物增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故选C项。]‎ ‎2.(2019·武汉调研)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 时期 流行词汇 ‎ ‎15、16世纪 ‎ 新航路、新教 ‎ ‎17、18世纪 ‎ 革命、殖民扩张 ‎ ‎19世纪中期 ‎ 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 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 A [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选A项。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排除B项。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故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垄断组织兴起,故排除D项。]‎ ‎3.(2019·昆明二模)据统计,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1 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同期,法国、美国等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的城市化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材料说明(  )‎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 B.英国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 C.法美产业结构优于德俄意 D.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 B [1851年,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当时其城市人口占52%,说明其城市化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故选B项;题干中并没有直接反映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比较法国、美国和德意志、俄国、意大利的产业结构问题,故排除C项; “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不能说明在1851年的时候,这些国家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故排除D项。]‎ ‎4.(2019·内江二模)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B.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D.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C [材料中人们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以避免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由此可知当时英国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技术革命加剧了环境危机,故排除A项;这是一则广告,而不是媒体的报道,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比较,故排除D项。]‎ ‎ 技术与产业的重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前提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最终确立 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金 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技术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用于工业生产 ‎2.中心: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3.成就 ‎(1)电的发明及广泛使用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4)科学技术推动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有学者对传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念提出质疑,认为……‎ 第二次技术革命(1870-1914年)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强化了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支配地位,也给第三产业增添了新兴部分,但并未带来三大产业之间的另一次结构转换(质变),因此不能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4.影响 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部门 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生产结构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生产组织 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世界体系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 ‎(2)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 ‎2.表现 ‎(1)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 ‎(1)积极: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艰难发展。‎ ‎(2)消极: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示意图 ‎►探究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史料一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得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多半是……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有了更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思考] 史料一体现了欧美近(现)代化历程的哪一主要特点?‎ ‎[解读] 史料一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工业革命主要是技术革新的结果;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试答] 特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紧密结合。‎ 史料二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美国创新史》‎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述其影响。‎ ‎[解读] 史料二说明的是福特汽车的“创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试答] 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研成果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探究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史料二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解读]‎ ‎ 史料一主要说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史料二说明了英国曾是世界市场的中心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独霸世界经济的格局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个中心。‎ ‎[试答] 基本特点: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②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③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④前期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⑤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的社会进步。‎ ‎(2)影响 ‎①积极:a.有利于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b.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c.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d.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a.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掠夺与奴役,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的市场,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形成的根源。‎ 以家国情怀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般情况下,如熊彼特所言,“当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没有其他要素的配合,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发展。这种情况,‎ 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解析:根据材料“当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 ……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可得出技术的运用和发展需要经济环境的推动和支撑,根据材料的意思可整理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和技术进步需符合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发挥作用。然后用最典型的蒸汽机发明和运用,最后进入蒸汽时代的史实进行证明即可。‎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阐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要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但在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推广和改进。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急剧扩大,对工业生产能力要求提高,对动力的需求增强,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良,并很快应用于生产领域。‎ 人类很早就认识了“电”,1831年法拉第就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是在生产领域一直没有出现突破性的技术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动力的要求更高,促使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并迅速推广,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技术的进步和推广需要依赖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论题:技术进步需符合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发挥作用。‎ 阐述: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如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但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郑和下西洋之后再无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明清政府逐渐走上封闭保守之路,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反而落后于当时的西方。指南针并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西方由此开启了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西方的社会转型。指南针之所以在西方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西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需要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才能发挥作用。‎ ‎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迈进。‎ ‎(2)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3)充分利用本国市场。当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4)合理调整人口政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5)我们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智力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各主要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这一变化(  )‎ A.巩固了英国世界强国的地位 B.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D.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竞相开放”的局面,使得英国世界强国的地位相对削弱,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的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故D项正确。]‎ ‎2.“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 A.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 B.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 C.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C [这种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体制盛行于大型垄断企业之中,故B项错误;“泰勒制”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当时科学并未与生产深度结合,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 C.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D [美国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自由主义盛行,国会只是为了坚持自由主义理念,而不是为了中小企业的利益需求,故B项错误;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法案,表明反垄断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法案并未有效起到限制垄断组织发展的作用,说明垄断组织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即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9·全国Ⅰ卷·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明立意:本题以“万能蒸汽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抓关键:“修理过唧筒”是解决本题的最重要抓手。‎ 理思路:解答此题有两种办法:一是从所学知识入手,即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源于有经验的技师或工人;二是抓住“修理过唧筒”这一信息,由此分析,瓦特的“万能蒸汽机”的产生一定与生产实践相关。综上所述可知A项正确。‎ 练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 ‎(2018·海南卷·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A [根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练点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 ‎(2016·海南卷·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与时间1760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从18世纪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在19‎ 世纪中期完成,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故B项错误;题中“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可见英国国内已经无法满足原料的需求,不得不依靠海外市场,故C项正确;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农业商品化也相应地完成,与“迅速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 练点3: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2018·全国Ⅰ卷·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材料表明,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者将不同的新因素加入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中,最初研究者只关注了经济因素,而后期研究者加入了政治因素和资源因素,说明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故B项正确。]‎ 练点4:工业革命对英国阶级关系的影响 ‎(2017·全国Ⅰ卷·3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国民总收入提升的幅度大于工人阶级收入提升的幅度,意味着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 (2016·全国Ⅲ卷·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明立意:本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各地轨距不同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抓关键:“19世纪60年代”“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理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及铁路轨距不统一。一是根据时间判断此时美国南北方矛盾突出,经济交流受阻;二是根据“轨距不统一”判断,全国铁路无法通达,经济交流不便,综上所述即可明确市场不成熟,故A项正确。‎ 练点5: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和中国的制造业 ‎(2015·海南卷·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D [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因此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国所占份额减少主要在于欧洲工业革命后,制造业迅速发展,而非中国制造业衰退,故B项错误;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不是推动欧洲工业化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欧洲明显多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练点6:德国政府与发明专利 ‎(2015·海南卷·12)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 132项,1900年达到8 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C [海外市场主导着科技发明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德国的科技专利,未涉及其他国家,因此不能得出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德国从1850年到1870年统一再到1900年,专利授予数目激增,说明统一的政府有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引进技术发明不属于专利,故D项错误。]‎ 练点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2015·全国Ⅱ卷·33)下面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选B项。]‎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乌鲁木齐一模)经济史学家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力组织和推动的,这一自发经济现象首先兴起于英国当然有其社会人文因素。他们的依据是英国(  )‎ A.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市场需求的增长 C.科学技术的大突破   D.君主专制的削弱 B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直接得益于本国市场需求的增长,故选B项。]‎ ‎2.(2019·汕头一模)‎ 英国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 时期(年) ‎ ‎1787-1815 ‎ ‎1816-1820 ‎ ‎1821-1840 ‎ ‎1841-1845 ‎ ‎1846-1865 ‎ 高工资 农业区 ‎ ‎10.5 ‎ ‎19.9 ‎ ‎9.2 ‎ ‎7.4 ‎ ‎13.9‎ 矿业区 ‎ ‎20.1 ‎ ‎26.3 ‎ ‎25.3 ‎ ‎13.4 ‎ ‎0.0 ‎ 工厂区 ‎ ‎32.1 ‎ ‎25.1 ‎ ‎36.5 ‎ ‎39.7 ‎ ‎47.1 ‎ 由上表可知,1787-1865年,英国(  )‎ A.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B.机器生产加剧了工人失业 C.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 D.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C [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在农业区和矿业区,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逐步下降,而工业区的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比例较大,且稳步上升。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女性适宜从事轻纺工业,从而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大,故选C项。]‎ ‎3.(2019·蚌埠一模)18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立法严惩在外国居留逾六个月的技术工人;1785年,又制定法律禁止多种机器和工具出口。这些措施(  )‎ A.利于英国保持工业技术优势 ‎ B.阻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C.提高了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 ‎ D.促进了工业技术的迅速传播 A [18世纪中期,只有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材料中英国这些技术防护措施很明显有利于防止先进技术和设备外流,从而有益于其工业技术领先地位的保持,故选A项。]‎ ‎4.(2019·乌鲁木齐一模)19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1852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这说明(  )‎ A.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 B.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地理学的发展 C.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时间的标准化是工业化造成的趋同效应 D [由材料“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可知,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时间有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故选D项;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占主导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技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非世界地理学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世界市场,故排除C项。]‎ ‎5.下图是英国1600—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 ‎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B [根据图表可知,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总人口增多,西北部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东南部人口数量,这说明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经济地理发生变化,故选B项。]‎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  )‎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D [从“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世界联系的加强,反映出世界市场形成把工业文明的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