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据《史记》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子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这说明当时( ) A. 分封对象都是王族的嫡系子弟 B. 嫡长子继承方式已遭人为破坏 C. 宗法继承具有嫡子与兄弟相结合的特点 D.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孔子自述身世时尝称:“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后人也以“殷汤之后”、“微子之后”等称呼孔子。由此推断,西周时孔子先祖可能受封于下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 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 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4.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 A. 皇帝独尊 B. 皇位世袭 C. 皇权至上 D. 君权神授 5.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蒙恬奉命修筑了一条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这一“公路”是指( ) A. 长城 B. 直道 C. 灵渠 D. 五尺道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囗囗囗囗,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 7.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说法错误的是( ) A.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立郡县制作为地方管理制度 B. “一郡之首”为郡守,掌有行政、军事、监察大权 C. 县级以下设置“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D. “亭”负责地方治安和公文传递 8.唐太宗贞观初年,分全国为关中、河南、河东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由职能、行政层级观之,唐代的“道”最接近于( ) A. 秦“道” B. 西汉的“州” C. 元代的“省” D. 明代的“厂卫” 9.西汉武帝元封年间全国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这些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加强中央对这些政区的监管,汉武帝为此设置了( ) A. 中朝 B. 刺史 C. 御史大夫 D. 同平章事 10.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唐朝的中书省 C. 宋朝的枢密院 D. 明朝的内阁 11.《续通志·职官四》这样描述古代某中央机构:“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该中央机构是( )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枢密院 D. 三司 12.中国历朝统治者重视民族问题,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唐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B. 元朝宣政院主管长官称“国师” C. 元朝中书省直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 明朝司礼监负责全国佛教和民族事务 13.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 A. 唐代的门下省 B. 宋代的枢密院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14.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扩大统治区域 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加强专制皇权 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15.明太祖朱元璋日理万机,史料记载,从洪武十七年9月14—21日八天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411件政事。这实质上表明( ) A. 废除丞相后,皇帝负担增加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内阁地位提高 D. 明代缺乏辅政机构 16.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7.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值的军机大臣不按照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军机处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 B. 军机处并不是国家正式机构 C. 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D. 军机处人员精干,事务清闲 18.下列官职或制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凡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②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③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④③ 19.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君臣相见的礼仪在不断地完善 B. 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 C. 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0.英人习惯上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称为“通商战争”,其原因可能包括( ) ①鸦片贸易涉及的道德问题 ②对战争根源的思考 ③对战争首先发动者的争议 ④对战争影响的预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1.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饮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 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2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 居住及租地权利 B. 领事裁判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门户开放”政策 23.咸丰十年,奕诉曾上奏道:“自开城后,该二国带兵二万余,分踞京城,所有城内仓库及各衙门,彼亦深知。倘有包藏祸心,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似属可信。”奕诉上奏所指的事件( ) A. 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C. 刺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得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24.下图是《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四个商埠分布图,其中沙市位于图中(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5.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中描述:“下午五时三十分,战斗结束,中国失去四舰,死伤一千余人;日舰三艘被创,死伤五百余人。此为中、日海军的主力战。”此次战役的直接影响是( ) A. 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B. 京津地区被列强武装控制 C. 激发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26.面对列强提出的和议大纲,清政府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随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 27.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经远舰”管带为( ) A. 丁汝昌 B. 邓世昌 C. 刘步蟾 D. 林永升 28.“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皇帝写给邓世昌的挽联。请问邓世昌牺牲于以下哪一地点(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9.下列关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说法错误的是( ) A. 台湾巡抚唐景崧弃众逃往厦门 B. 日军在大甲溪附近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 C. 台湾人民与刘永福领导的义军并肩作战 D. 缺乏清政府的支持是斗争失败的一大原因 30.“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发生了( ) A. 一二八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31.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为中共关于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发表谈话称:“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这一谈话表明( ) A. 国民党对联共抗日态度较积极 B. 国民党政府已经正式决定自卫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 D.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32.下列全面抗战初期的时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②卢沟桥事变爆发 ③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④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A. ②④③①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①④ 33.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适应形势变化而成功转变革命策略的重要会议,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策略转变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会议进行时国共两党尚未实现第二次合作 34.《李宗仁回忆录》在提到抗战时期一重要战役时这样写道:“当时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本海陆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炉,任其焦炼。……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这一重要战役是( ) A. 太原会战 B. 淞沪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35.该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胜利”是( ) A. 平型关伏击战 B. 台儿庄大捷 C. 枣宜会战 D. 百团大战 36.2005年第8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题是“山河抗战”,认为中国境内一些高山、丘陵、江河作为有利地形条件,对日军的侵略形成了有力的阻隔。如以“太行山:中国的天然长城”为题,可以直接作为论据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37.“尽管日军连续3天以飞机往复轰炸,但由于张自忠军队将士奋勇御敌,日军始终未能越过(山东)临沂半步,有效滞缓了日军第5师团主力南下的进攻前进。”这是抗日战争中某次大规模战役的片段叙述。这次战役是( ) 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枣宜会战 38.下列是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任务。该战役( ) A. 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B. 主要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 C. 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 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39.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都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始因为抗日战争( )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0.“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示警的烽火台,将急匆匆赶来救驾的八方诸侯给戏弄了一番。然而2012年初,清华大学整理的一组战国竹简上明确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打败了周王,西周因而灭亡;而且,竹简上没有关于“烽火戏诸侯”的任何记载。这说明( ) A. 历史传说可以证史,但必须与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B. 历史上的一些传说因口头以讹传讹而价值极低 C. 竹简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 D. 要澄清烽火戏诸侯真相,必须通过考古发现方可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目10分,共2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地方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断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 材料一: 材料二: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从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交通战略要道上的分封国为:晋(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蔡(武王弟叔度的封国)、曹(武王弟叔振铎的封国)、鲁(周公子伯禽的封国)、齐(协助武王灭商的吕尚封国)都在这条交通线上。在商人兴起的河北之地,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 ——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材料三: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郡县论》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材料中所提及的分封对象以及分封特点。 (2)指出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这体现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述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42.近代以来,日本两次入侵中国,都遭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抵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就把政治软弱和四分五裂的中国看成是扩张自己利益的场所,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离现场更近一些罢了。 ——据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整理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表现。 (3)材料三的文件出自中共召开的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此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答案】 C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可以看出兄终弟及,故A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子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说明王位继承仍以嫡长子继承为主,排除B;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可以看出兄终弟及,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子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说明宗法继承具有嫡子与兄弟相结合的特点 ,C正确;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可以看出兄终弟及,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子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得出兄终弟及和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得出结论。 2.【答案】 D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由材料“殷汤之后”、“微子之后”可知,微子启不是姬姓贵族,而是商朝旧贵族,图示中宋国是微子启的封地,D项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燕国、鲁国是姬姓贵族,结合地图排除AC项两项; 齐国是功臣姜尚的封地,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先识记封国的类型,然后结合地图分析出结论。 3.【答案】 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天子 即天下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可知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将国与家结合起来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C项正确。 根据和史料同姓诸侯与天子的关系及异姓诸侯通过婚姻则可知此时的政治依然以血缘政治为主;故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中所给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4.【答案】 A 【考点】秦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可以看出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的特点,A正确; B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得体的关键是掌握皇帝制的特点和表现,易错选C。 5.【答案】 B 【考点】秦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被后人成为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B选项符合题意。 AC选项不符合高速公路的要求,排除。 五尺道是在南方,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由材料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蒙恬奉命修筑了一条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结合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得出结论。 6.【答案】 B 【考点】秦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故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B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中等,封建有两个意思,古代的“封建”往往指的是分封制,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主要以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近代以后“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 7.【答案】 B 【考点】秦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下设置乡里等行政机构,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识记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包括背景、特点,运行、作用等。 8.【答案】 B 【考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解析】【分析】由材料……河东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可知,道是地方监察区,类似于西汉时刺史巡行的“十三州”B项正确; 秦代道是管理少数民族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 元代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排除C; 明代的厂卫是中央特务机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得出监察职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9.【答案】 B 【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创建了刺史制度,B项正确; 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设置的,排除A项; 御史大夫是秦朝中央三公之一,排除C项;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起于唐太宗, 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这些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加强中央对这些政区的监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10.【答案】 A 【考点】中枢政务机构 【解析】【分析】 由材料皇上同意让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了诏书可知李藩行使的是封驳审议的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是重要的决策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选择A,排除B; 宋朝的枢密院掌军权,排除C; 内阁是明朝的顾问机构,无驳回诏书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结合所学知识中的机构和功能回答即可。 11.【答案】 D 【考点】中枢政务机构,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 材料“至宋而专掌财赋”反映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时增设的三司使(三司的长官),其分割了宰相的财权,D项符合题意; 尚书省、门下省是唐代的行政部门,排除AB; 枢密院在宋代负责军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结合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 12.【答案】 B 【考点】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元朝的民族关系,明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排除A; 元朝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管辖吐蕃地方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主管长官是国师,B正确; 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排除C;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准确是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和关系。 13.【答案】 C 【考点】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权势很大,地方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C项符合题意; 唐代门下省省负责审议,排除A项; 宋代的枢密院掌管军事,排除B项;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关或决策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行省制的目的,实行和评价。 14.【答案】 D 【考点】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结合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可知,这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的地理优势,D项符合题意; AB 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划分行政区属于地方制度,不属于加强皇权,排除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答案】 B 【考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丞相后,为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帮皇帝处理政务,而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B项符合题意; A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殿阁大学士、内阁等的职能和性质。 16.【答案】 D 【考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了票拟权,但仍需服从君权,D正确; 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 明朝的内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内阁掌握了票拟权,但仍然需要服从于王权。 17.【答案】 B 【考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入值的军机大臣不按照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可知明军机处不属于正式的国家机构,B项正确;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具有一定的权力,A说法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排除C; 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入值的军机大臣不按照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结合所学知识中军机处的职责分析即可。 18.【答案】 B 【考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是元代的行省;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是清代的军机处; 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是宋代的三司; “编、检、讲读”表明其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表明其尚不是权力机构,是明代的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顺序为宋元明清,B 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官僚机构以及职能和特点。 19.【答案】 C 【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枢政务机构,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皇帝为丞相(立)”“君臣皆坐”“(群臣)……立”“(群臣)跪”可知自汉朝至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正确; A项由B项所致,不属于“本质问题”,排除; 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矛盾和解决措施。 20.【答案】 B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而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人禁烟,英国借此发动侵略战争,英国为逃避鸦片贸易涉及的道德问题而提出, ①正确;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②正确; ③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英国的打开市场的预期目的部分达到,④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 21.【答案】 D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英双方协定”可以看出无论关税高低都是侵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但清朝官员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D项符合题意; 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区分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概念。 22.【答案】 C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结合1843年清王朝与英国签订的《虎门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以得出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区分历史概念。 23.【答案】 B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员认为英法两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要求扩大通商权益,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B相符合题意; AD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排除; 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4.【答案】 B 【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①是重庆, ②是沙市, ③是苏州, ④杭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 《马关条约》开放的四个商埠,然后对照图片分析出结论。 25.【答案】 A 【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国失去四舰,死伤一千余人;日舰三艘被创,死伤五百余人。此为中、日海军的主力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影响。 26.【答案】 C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结合条约的内容可知,AB都有割地,不符合题意,排除; D不是清政府签订的,C条约没有割地和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结合天悦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易混项是D。 27.【答案】 D 【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故D项正确; ABC项不符合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28.【答案】 B 【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海海战中弹药用尽,邓世昌指挥战舰开足马力撞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结合图片可知 ② 符合黄海海战,B正确; ①是平壤,排除A; ③是辽东半岛,排除C; ④是威海卫,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然后对照地图分析。 29.【答案】 C 【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分析】1895年4月,清政府同日本缔结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以后,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并没有组织清军抵抗,故A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 据所学可知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丘逢甲、徐骧的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日军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台湾军民与日军血战长达5个月,因此不是在清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故BD不符合题意; C项是中法战争,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区分历史相似问题。 30.【答案】 B 【考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 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三省全部沦亡,日本在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任命清朝废帝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统治东北,B项符合题意; A项是侵犯的上海,排除; C项是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 D项是侵犯的上海排;。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中东北三省这一空间信息。 31.【答案】 A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可以看出,面对民族危机,国民政府决定联共抗日,A符合题意; B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937年9月23日和 “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可以分析出国民政府而的态度,进而得出结论。 32.【答案】 B 【考点】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卢沟桥事变爆发于1937年7月7日; 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是在1935年8月日;八一三事件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意义。 33.【答案】 C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它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故ABD正确, C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瓦窑堡会议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 34.【答案】 B 【考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当时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可以看出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材料中的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这一信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当时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 35.【答案】 A 【考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A正确; 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排除B; 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排除C;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抗日战争过程中的事件和意义可以得出结论。 36.【答案】 B 【考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太行山:中国的天然长城,对日军的侵略形成了有力的阻隔结合地理知识可以分析出B正确,A在上海附近,排除; C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 ,排除C; D在宜昌,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识记历史事件地理位置。 37.【答案】 B 【考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原会战主要发生在山西,与材料中越过(山东)临沂不符,排除A; 徐州会战主要发生在江苏省,战争中张自忠率军奋战,使日军不能越过(山东)临沂,B符合题意 ; 百团大战是中共领导的抗战,与国民党将领张自忠将军不符,排除C; 枣宜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由于张自忠军队将士奋勇御敌,日军始终未能越过(山东)临沂半步,有效滞缓了日军第5师团主力南下的进攻前进中的地点提示,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 38.【答案】 D 【考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其意义是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历史事件。 39.【答案】 B 【考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独裁方针,国共双方又进行了三年解放战争, ① 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的意义。 40.【答案】 A 【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献是二手史料其真实性需要 通过与其他史料印证加以辨析,传说虽然比文献的可信度低,但并非毫无史料价值。不同史料有不同的史料价值,应该相互印证,寻找历史真实,而不是哪一类史料锚点必须与哪一类史料印证,A正确; 传说虽然比文献的可信度低,但并非毫无史料价值,排除B; C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 D必须通过考古发现方可实现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较大,答题的关键是区分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以及其运用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目10分,共20分) 41.【答案】 (1)对象: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姬姓贵族分封居多;分封的贵族色彩浓重;分封地域的特点: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姬姓贵族多分封与战略要地 (2)其专在下: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 其专在上:郡县制下君主和中央权力过大 思想主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 第一小问结合分封制的含义和内容从分封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和材料二“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交通战略要道上的分封国”的信息从“分封对象以及分封地理位置”分析。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之失,其专在下是说分封制的弊端在与地方权力过大;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是说郡县制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结合两者的得失可以概括出将两者结合,最后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1) 对象: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姬姓贵族分封居多;分封的贵族色彩浓重;分封地域的特点: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姬姓贵族多分封与战略要地。 (2) 其专在下: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 其专在上:郡县制下君主和中央权力过大 思想主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封制的含义、内容和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理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中上、下 的含义,结合两者的优劣得出思想主张。 42.【答案】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上,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2)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进行活体试验;制造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3)会议:瓦窑堡会议 努力: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从1895年开始,就把政治软弱和四分五裂的中国看成是扩张自己利益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和影响。 (2)根据材料 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结合日本侵华的史实分析出日本的罪行。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而中共中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 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上,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2) 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进行活体试验;制造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3) 会议:瓦窑堡会议 努力: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时注意多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2)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有历史史实得出历史教训。 (3)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概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