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绝不是随心所欲地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半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形体都经历了由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二个阶段的演变。 B. 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C. 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 我国每个朝代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B. 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C. 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逐层深入分析。 D. 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汉字形体的发展可知,一种新的字体常常要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 B. 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 汉字简化的原因是社会在不断发展,而汉字又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汉字弃繁就简。 D.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汉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都经历了由图形化到线条化……”错误,原文是“大体上经历了”; C项,“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错误,原文第三段是“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而不是“异体字”,而且“严重阻碍”表述也错误,原文是说“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 D项,“每个朝代都有汉字正字法”错误,原文第三段“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逐层深入分析”错误,都是文字本身发展的原因,并无外因。“首先……,其次……”的表述也看不出是递进关系,所以“逐层深入分析”表述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由原文推出只是因为“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属于以偏概全; C项,“汉字简化的原因是社会在不断发展,而汉字又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错误,原文中谈及汉字简化的原因有两个,“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选项的表述以偏概全; D项,“没有统一规范,就失去交际作用”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从原来的人际点对点传播演变成了点对面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加恶劣。 肆无忌惮地传播谣言,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解难得的社会信任,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当虚假信息和谣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谁能为它们的飞速传播踩下刹车呢? 动物园的大象丢了!这个怎么听都像魔幻电影情节的网络谣言,就发生在五天前。据北京警方发布的通报:本月10日,一网民在网上发布的“海淀区动物园丢失一头大象”的警情通报引发了关注。经核实,这个消息是谣言,造谣人员毛某某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的虚假信息与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一是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无论是刑事法律还是民事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定,只是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加快诚信建设,诚信不单纯是自律。比如网民自律、企业自律,更多的是能够把诚信通过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央广网”,《打击网络谣言需要社会合力踩下刹车》) 材料二: 材料三: 近日,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医疗健康信誉管理专题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陈啸宏强调,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疗信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毛振华指出,信用医疗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医疗健康行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主体机构和个人行为,对于机构而言,信用管理有利于强化诚信在内涵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提升主体机构的社会品牌价值及行业影响力,提升个体公共道德观。 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广以公共道德为标准,运用市场手段,使失信者接受社会的“惩戒”,不失为我国医疗健康信用体系建设的前置措施,将有利于受戒者的教育与回归。独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及其开展的医疗信用评价认证工作具有独特作用,对加强社会监督,增强医疗健康机构与患者的信息透明与互动,客观公正地展示行业诚信情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以信用医疗为基石,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材料四: 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校长解释说,诚实就是对所有人都要以诚相待,有品位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诚实,因为诚实,所以要一诺千金,以坚强的意志实现诺言。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据了解,自从立了这块牌子,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使法律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就能有效控制网络谣言。 B. 日本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德国更是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的职责。 C. 微信朋友圈里的谣言类型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等七类。由图中数据可知,民众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高于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 D.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尤其重要,以“公共道德为标准,应用市场手段,惩戒失信者”是其前置措施,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的成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机构,都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B. 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中国当前的诚信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法理在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C. 根据材料二推断,不实报道被大量转发,可能会严重混淆民众视听,因此民众对相关媒体的报道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 D. 根据材料四可知,日本和德国尤其重视青少年时期的诚信教育,日本主要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方式实现这追求,而德国更侧重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6. 一、三、四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办法。②材料三侧重报道医疗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意义。③材料四侧重报道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的诚信教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如果使法律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就能有效控制网络谣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有效控制网络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一是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无论是刑事法律还是民事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定,只是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加快诚信建设……”; B项,“日本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错误,原文是说“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属于以偏概全; C项,“民众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高于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错误,由图中数据可知,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包括对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总和,共计42%;而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是29%。所以,应该是民众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低于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中国当前的诚信问题”不正确,材料三并没有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中国当前的诚信问题。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一、三、四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可以结合材料一“肆无忌惮地传播谣言,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解难得的社会信任,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的虚假信息与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概括得出材料一侧重报道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办法;由材料三“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至关重要”“信用医疗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可以概括出材料三侧重报道医疗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由材料四“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可以概括出材料四侧重报道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诚信教育。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8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奶奶把她领进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了一层皮。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就是让你这么糟蹋的?”打那一下并不疼,但我很大声地哭。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儿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我看到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从邻居嘴里知道,“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一份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了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每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宝宝一样胖起来。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冲他点点头,没叫出口。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洗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是她最好的衣服。我低头看,新毛衣是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空荡荡的。 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我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院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了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 大学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泪流满面。 (摘自《新青年》,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 赵红霞在得知丈夫矿难中死去后“脚步扭了麻花儿”,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悲痛。 C. 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明她是个坚强执着的女性。 D.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8. 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表明她是个质朴又有灵气(眼睛也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于陈年往事的述说,直言“嫁死”,突出了她的直爽(率真)。③把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在金钱与人性的考量中突出了她的善良。④其他人物的侧面烘托。如矿长的话表现了她的吃苦耐劳。⑤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如每天搬动大铝盆儿,给豆芽儿换水,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等突出了她的执着、勤劳。 9. ①“黄豆芽儿”是小说的行文线索,贯串全文,使情节脉络清晰。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使情节摇曳生姿)。因为她炒豆芽儿而“我”不吃引出矛盾,为下文作铺垫;因生豆芽儿不易而使“我”感受到继母的辛劳,才有了文末叫“妈妈”的神来之笔。③由日常琐事“炒豆芽儿”切入,使故事的开展自然而不做作。④“黄豆芽儿”象征了人性的美好,使故事有余味。小说结尾写“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意味深长,感人至深。⑤使情节形成鲜明对比。“我”由讨厌吃黄豆芽儿到后来主动帮继母生黄豆芽儿,情节的变化包蕴的是情感的变化。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C项,“这表明她是个坚强执着的女性”理解有误,她的坚强执着,主要是通过“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表现的。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应该是说明她性格直率。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分析其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是“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解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了赵红霞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如赵红霞出场时“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是用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质朴;对她每天“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每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宝宝一样胖起来。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等叙述,是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她的执着、勤劳;而她直言“嫁死”,是用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了她的率真;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物质缺乏的时代,突出了她的善良和朴实;而矿长的评价“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她的无私奉献精神。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是“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黄豆芽儿”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贯串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本文的故事情节由“炒豆芽儿”切入,使故事的开展朴实自然;而“我”因为不吃她炒的豆芽儿而与她产生矛盾,在情节上为下文作了铺垫;这又与之后“我”体会到她的不易、感激她、主动帮她生黄豆芽儿,文末叫“妈妈”等情节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更加吸引人,“我”对她的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豆芽儿”象征了人性的美好,小说结尾写“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泪流满面”,耐人寻味,表达了“我”对她的深厚感情。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B.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C.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D.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御史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官职。明代洪武皇帝改御史所属官署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又设副都御史。 B.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专业运输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C. 籍田,古代吉礼。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寓有重视农耕、祈求丰年之意。 D. 经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御前讲席。宋代正式制度化,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此期间,南京凤阳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强盗去钧州,听说是他家乡就离开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2)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军事政务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经常窥伺边境。 (2)(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是最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怨恨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查学生题考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句中“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是假设关系复句,是说“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言无不尽”是固定成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和C项;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是因果关系复句,是说“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以太子年及四龄”是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御史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官职”错误,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错在“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在此期间,南京凤阳遭遇风雨灾害”,原文是“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即“南京凤阳遭遇风雨灾害”发送在马文升担任吏部尚书期间。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承平”应理解为“天下太平”,“既”应理解为“已经”,“兵政”应理解为“军事政务”,“废弛”应理解为“荒废松弛”,“时”应理解为“经常”。第二句中,“班列”应理解为“朝廷官员”,“耆硕”应理解为“年高而有德望”,“推心”应理解为“诚心诚意”,“莫”应理解为“没有人”,“望”应理解为“怨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军事政务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经常窥伺边境。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是最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怨恨他。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 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 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 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5. 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答案】14. C 15. 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对比手法”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这一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这是考查诗歌的题材。作答时可以从诗的标题、诗人、意象、意境、情感等角度分析。标题“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安西”是唐朝时的一个边塞地名;诗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宝刀”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描写了边塞雄浑阔大的意境;结尾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诗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十分充沛。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此诗作为边塞诗,题材特征非常明显。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3)《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千古江山 (2).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寻声暗问弹者谁 (6). 琵琶声停欲语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千”“觅”“摧”“栈”“暗”“琵琶”。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 ),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 ),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 。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义气用事,( ),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闭门造车 洞明 只要 自暴自弃 B. 韬光养晦 清楚 只要 妄自菲薄 C. 韬光养晦 洞明 而 自暴自弃 D. 闭门造车 清楚 而 妄自菲薄 18. 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在于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 B. 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C. 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 D. 关键就在于臣了的谋议不能得到采纳和施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B. 可谓一语打破了贾谊们这种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C.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贾谊们、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D.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以及贾谊们的痼疾。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一空,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不管客观实际,只凭主观办事。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根据语境,这里强调“不懂”隐藏才能,应选“韬光养晦”。 第二空,洞明:透彻地了解,比“清楚”程度更深,更贴合“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的语境。 第三空,“遇到顺境”和“遇到逆境”的情形构成并列关系,用“而”关联更妥帖。“只要”表假设,“遇到顺境”和“遇到逆境”的情形都是假设的情况。既然上一句论及“遇到顺境”的情形省略了“只要”这一关联词,那么“遇到逆境”时也没必要添加。 第四空,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妄自菲薄: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根据语境“有的甚至义气用事”“于事无补,于己有害”可知,这里强调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自暴自奔”更符合语境。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A、D两项与前文“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衔接时,均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错误。C项“施行和采纳”语序不当,应该是先采纳后施行。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橫线的句子“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不当,可以把“和”改成“或”,可以排除B和C项;D项“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以及贾谊们的痼疾”,并列不当。另外B项“打破……痼疾”也搭配不当。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①______,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②______,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③______。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答案】 (1). ①北京学界的大 (2). ②更因其富于包容 (3). ③也因北京的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阅读所给材料,找出语段陈述的话题,注意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然后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选出答案,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测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第①句由上文“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北京学界的大”的句子。 第②由首句“大,即能包容”,又开启“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之意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更因其富于包容”的句子。 第③文段倒数第二句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回归到“北京的大”这一中心话题,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当地的居民根据“也因北京的大”的句子。 21.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岀并做修改。 我校第五届“挑战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今年10月5日至6日在体育馆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信后,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垂爱。 【答案】①将“拨冗”改为“用心”或“精心”“隆重”。 ②将“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 ③将“拜读”改为“阅读”。 ④将“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 ⑤将“垂爱”改为“欣赏”或“青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交际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无论说什么话都要讲究一个得体,也就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说话要讲究敬称、谦辞和避讳。“拨冗”是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这里不符合语境,可以改为“用心”“精心”或“隆重”;“忝列”是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这里可以改为“亲临”或“莅临”;“拜读”是敬辞,指恭敬地阅读,这里可以改为“阅读”; “鼎力”是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这里可以改为“全力”或“大力”;“垂爱”是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可以改为“欣赏”或“青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②2019年7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意见”第14条当中写道:“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③《中小学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第三条:“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知情人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举报。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 上述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岀现真实的班级和老师姓名;不少于800字。 【注】文中涉及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一律以“《意见》”代替;文中涉及到“《中小学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一律以“《规定》”代替。 【答案】要赋予教师合理教育惩戒权 当下,中小学教师以体罚为主要内容的惩戒权早已被取消、禁止,“戒尺在手,学生俯首”已成往事,这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教学中的教导需要教育的秩序与教师的权威。没有惩戒,秩序和权威必然渐被消解。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并不等于权力相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与惩戒也并非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放眼世界,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国家不在少数,我赞成要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 近年来,“爱的教育”之热潮席卷教育界,赏识教育成为主流。这固然与媒体导向有关,其根源却在“中国式家庭”。孩子是“掌中宝”“小皇帝”,“2+4”模式的家长呵护,在家锦衣玉食、温言软语相伴。孩子一言不合,即成学校里的“熊孩子”“小霸王”。赏识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家长主张学生权利的利剑,老师不敢管、不能管,职业领域渐渐缩成了“授业”这一角天空。 教育本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只能算是授业解惑,是排在教孩子为人处世的“传道”之后的。赏识也得有是非标准,人本更指尊重人格。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不相悖,奖惩分明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玉不琢,不成器”,璞玉雕琢的过程虽苦,成器之后却是熠熠生辉。北宋丞相丁谓衣锦还乡时特地看望授业先生,称“小年狭劣,荷先生教诲,痛加梗楚,使某得成立者,皆先生之赐也”。 当然,惩戒要有尺度、有爱意、有温度。“尺度”便是依法、依理;“爱意”是指惩戒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不能简单粗暴;“温度”是给予学生温暖,惩戒结束后的沟通和观察需要持续。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师需要时刻警醒、更加理性,慎用惩戒权。 教学行为的效果需要师生共同作用,“教不严”固然可能因为“师之惰”,但如果变成“教得严,师之错”,那也不应该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听之任之,老师于心不忍;管之束之,家长于心不安。从何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社会、教师、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上须作出新的探索。当下,我赞成要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可以联系现实分析,近年有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见诸报端,体罚当然不好,但是过度渲染,让老师对学生完全不敢教育,孩子一点儿挫折都不能承受,这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如今,学校中的“熊孩子”“小霸王”越来越多,得出赞成要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也可以结合体罚过当造成危害的现象,指出通常情况下,批评教育时常会变成辱骂、羞辱,适度的体罚则有可能变成殴打、伤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明确界定惩戒、惩罚、体罚的定义和方式,以及实施程度,对于保护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要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 2、玉不琢,不成器 3、如何界定教育惩戒权? 4、教师的惩戒权如何监管 5、教育惩戒权应该如何实施 可用素材: 1、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求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人历来崇尚“严师出高徒”,也有很多类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的训诫,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是支持教师合理地惩戒学生的。 2、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而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3、权力必须有监管,也就是“必须把老虎放进制度的笼子里”,没有监管和约束的权力必然会导致灾害。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教师的惩戒权基本是教师或者校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圈子行为”。实施者一般是教师,监管者一般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这三者属于性质相同、利益密切相关的共同体,这种监督本身就属于自我监督。而一旦将惩戒权付诸法律效力,就必须有无利益相关的第三者来实施监督。 4、中小学班主任研修项目授课专家王维审认为,教育惩戒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一句“教师可以适当惩戒学生”就可以解决的。在内容上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程度的错误应该受到什么程度的惩戒,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惩戒权的行使上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程度的错误要有谁来执行惩戒,是教师学校还是专门的社会机构,都应该划分清楚。 5、“当学生行为违反教育规范时,教师首先应该提出警示,如果多次警示还不改,就要实施惩罚,确保让学生行为回归正常状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关于教师如何正确行使教育惩戒权,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老师行使惩戒权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年轻的老师,在行使惩戒权时会更加谨慎、小心,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行使惩戒权就不同于年轻教师。不同的学生也不一样。个性不一样的学生,或者因为不同原因违反教育规范的学生,对其行使惩戒权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 6、惩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关键。当然方式很重要,建议不要采取人身攻击、伤害自尊的话,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对于初犯者尽量宽容、理解,多以说服教育;对于顽固不化、屡教不改者建议强硬一些,适当加大惩戒力度,比如体力上的劳动、班级上的检讨等。 7、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明事理。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十字路口徘徊时,需要有人去指点、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师就是这个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惩戒学生的责任,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惩戒,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惩戒教育中,学生才能辨是非、知对错、懂权责。 8、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走向成熟。仅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有“惩戒教育”。如果说赏识是阳光,孩子在赏识的阳光下可以自信而快乐的成长,那么惩戒就是风雨,孩子在惩戒的风雨中才能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练,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行文结构: 议论文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要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然后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如下几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材料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