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9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
高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复习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跬步,不以至千里 文言 语法 实词 (120) 虚词 (18) 句式 第 1 讲 《 文言实词 》 实词的复习要诀 1. 重在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越多,理解正确率越高。 2. 巧于推断:对于不常见或根本没见过的实 词要试着去推断。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 词 、数词 、量词、代词 。 考试内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副词。 通假字包含:本字和借字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说:本字 —— 悦 借字 —— 说 一、通假字 1 、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同“穆” 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 通假字的类型 2 、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从:同“纵”;与“横”相对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 属:通“嘱”,劝人饮酒 )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身) 3 、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一夜飞度镜湖月 ” :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 “外连横而斗诸侯。”: 衡:通“横”与纵相对 “图穷而匕首见。” :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 “因击沛公于坐 。” 坐:同“座”;座位。名词 二、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 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单双音的变化 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1 、词义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 :“江”“河” 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 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 、词义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 :“臭”, 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谷”, 古代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 :“涕”, 古代指眼泪(不见复关,泣涕连连),现在指“鼻涕”; “走”, 古代是跑,逃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现在是“步行”。 4 、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 :“卑鄙”: 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风流”: 古代有才华,有功绩的杰出英雄,褒义词, 现在轻浮放荡之意,贬义词。 “讽” (委婉地劝告 - 讽刺) 6 、单音词与双音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亲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国 若能以吴越之从与中国抗衡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 余叩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父母兄弟,统指亲人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意外事故(名词) 1 、缘故 (名词) 2 、表原因的虚词 3 、用来,靠它来。 与外界隔绝 旁系亲属 爱人(女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很、大(副词)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没有出路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美人 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 妃嫔 侍卫人员 作祭礼的牲畜 函谷关以西 美貌女子 1 、方位词 2 、控制 为正义而死 山东省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指示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品头或书面意见 璧有瑕,请指示王 行为 举动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为 认为 以为神 可以 能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而 连词 吾从而师之 祖父 爷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指出, 给人看。 行,品行; 为,作为 把 … 当做 可以 … 凭 从,跟随;而,而且。 祖辈和父辈。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细说 指小人离间之言 详细叙说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长者 有德行的人 年长的人 以公子为长者 婚姻 姻亲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 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 ,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3 、词类活用 主谓句 主语 定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状语 补语 A , 主语 是陈述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代词充当。 B , 谓语 是对主语的陈述,回答主语“怎么样”,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动词及形容词来充当。 C , 宾语 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代词来充当。 D , 状语 是修饰,限制谓语的,就文言文而言,常用介词短语、副词来充当。 从主谓句说起 例: 寨中人 又 鹜 伏 矣。 名词 动词 动作的发出者 不是“伏”的发出者 主语 名词:野鸭子 作 状语 而是动作的修饰限制者 A ,名词作状语 B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一: 左右 欲刃 相如。 主语(名词) 宾语(名词) 应活用为谓语动词(杀) 例二: 范增 数目 项王。 主语(名词) 宾语(名词) 应活用为谓语动词(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待) C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一:项伯 素善 留 侯 张良。 例 二:王 怒而疏 屈平。 主语(名词) 宾语(名词) 主语 宾语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 D ,使动用法: 主语 谓语 宾语 主语 使 宾语 具有了谓语所具有的性质,特点(谓语有了使令性)。 就是主语使宾语动。 使 例:(其声) 泣 孤舟之嫠妇 使 E ,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 认为 宾语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特点。 即: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谁”或“什么”的一种用法。 图示: 主语 谓语 宾语 以 为 例: 孔子 登东山而 小 鲁 。 以 为 例: 成 以其小, 劣 之。 应为谓语动词 主观行为,故是意动(以 ------ 为劣) 注意: 使动意动与一般动词句活用为动词的区别: A , 一般动词句: 其宾语纯粹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 。 B , 使动,意动句: 宾语具有了相关谓语的属性。 名 词 活用 形 容 词 活 用 动 词 活 用 其 它 词 活 用 与 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名 词 名词 作 状语 名词 活用作 动词 名词 活用为 使动 名词 活用为 意动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第一、表示比喻。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第三、表示处所。 天下 云 集 响 应,赢粮而 景 从。 君为我呼 入,吾得 兄 事之。 草 行 露 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译为:像 …… 一样。 译为:当作 …… 一样。 译为:在 …… 1 、名词 活用作 状语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译为:用(乘,凭借) …… 翻译要具体对待 第六、表示时间。 君子博学而 日 参省乎己 译为:每天 [ 或在 …… ,或一 ……( 天天、月月、年年)地 ] 余自齐安 舟 行适临 汝。 函 封之 群臣吏民能 面 刺 寡人之过者 1 、名词+宾语 籍 吏 民,封府库。 以其乃 华山之阳而 名 之也。 2 、副词作状语 +名词 汉水 又 东 ; 二月草已 芽 3 、能愿动词 +名词 假 舟楫者,非能 水 也,而绝江河。 沛公欲 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 4 、名词+状语 今王 鼓乐 于此。 5 、 两个名词连用 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 ( 《 愚公移山 》 )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 说苑 》 ) 唐浮图慧褒始 舍 于 其址。 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 2 、名词 活用为 动词 动 词 动词 活用为 名词 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 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为动 动词 活用为 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翻译时,在动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 殚其地之 出,竭其庐之入。 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译为:到的人。 译为:埋伏的人(伏兵)。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3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若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此时就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将军身披 坚 执 锐 。 兼百花之 长 而各去其 短 。 君安与项伯有 故 ? 瑜等率 轻锐 继 其后。 是故 圣 益 圣, 愚 益愚。 译为 :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译为 :长处;短处。 译为 :旧交情。 译为 :轻锐的部队。 译为 :圣人;愚人。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 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 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 用为一般动词。 项羽季父也,素 善 留侯张良。 卒使 上官大夫 短 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 穷 ,绝无踪响。 其父虽 善 游,其子岂遽 善 游哉? 且夫 天下非 小弱 也。 译为: 善待。 译为: 说坏话。 译为: 穷尽。 译为: 善于。 译为: 变小变弱。 使 动 用法 意动 用法 为动 用法 特殊的 动宾关系 形容词 的 使动 使 动 用法 动词 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 ,是指 谓语动词 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 表达 使令式 的内容。 名词 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格式: 名 + 宾 = 使 + 宾 + 为 + 名 先生之恩, 生 死而 肉 骨也。 舍 相如广成传 舍。 先破秦入 咸阳者 王 之 。 齐威王欲 将 孙 膑 。 译: 使 …… 复活,使 …… 长肉 译: 使 …… 住在,或 意译 安排 …… 住在 译: 使 …… 称王,或 意译 称王天下 译: 使 …… 为将,或 意译 任命 …… 为将领 名词 活用为 使动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格式: 形 + 宾 = 使 + 宾 + 形 春风又 绿 江南岸。 焚百家之言,以 愚 黔首 臣闻求木之 长者,必 固 其根本。 秦王恐其 破 璧。 译: 使 …… 绿, 或译为 吹绿 译: 使 …… 愚, 或译为 让百姓变愚蠢 译: 使 …… 固, 或译为 固定 译: 使 …… 破, 或译为 撞(砸)破 动词 活用为 使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格式: 动 + 宾 = 使 + 宾 + 动 项伯 杀人,臣 活 之。 虽大风浪不能 鸣 (之)也。 卒庭见相 如,毕礼而 归 之。 吞二周而 亡 诸侯。 远人 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 之。 沛公旦日 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 使 …… 活 ,或意译为 救活 译: 使 …… 鸣 ,或意译为 敲响 译: 使 …… 归 译: 使 …… 亡 ,或意译为 灭亡 译: 使 …… 来 ,或意译为 招来 译: 使 …… 跟从 ,或意译为 带领 名词 的 意动 形容词 的 意动 意动用法就是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 活用作有 “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词 ,表示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 ( 1 )“认为(觉得) …… 怎么样” ( 2 )“把 …… 当作 …… 看待” ( 3 )“对 …… 感到怎么样” 意动 用法 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格式: 名 + 宾 = 以 + 宾 + 为 + 名 粪土 当年万户侯 。 后人哀之而不 鉴 之 。 以 先 国家之急而 后 私仇也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 。 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 。 译 :把 …… 当作粪土一样 译 :把 …… 当作教训 译 :以 …… 为先,以 …… 为后 译 :把 …… 当作客人对待 译 :以 …… 为师 名词 活用为 意动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人性质、状态。 格式: 形 + 宾 = 以 + 宾 + 为 + 形 太子 迟 之 邑人 奇 之,稍稍宾客其父。 渔人甚 异 之。 且 庸人尚 羞 之,况于将相乎? 大将军邓骘 奇 其才,累召不应。 以 …… 为迟 译 :对 …… 感到奇怪 译 :以 …… 为羞,对 …… 感到羞耻 译 :认为 …… 奇特 译 :认为 …… 奇特 为动 用法 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 [ 动+宾 ]=[ 为 ] +宾+动。 一般译为 :“ 给(替、为) …… 怎么样”。 既 泣 之三 日,乃誓疗之 。 译 :为 …… 哭泣 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 , 等死 , 死国可乎 。 译 : 为国事而死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 三者的区别 * 使动: 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 为动: 为宾语而行动。 * 意动: 匠人斫而 小 之。 [ 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 孔子登泰山而 小 天下 [“ 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 ] 华佗 脉 之。 [ 有替 宾语怎样的意味 ] 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怎样了。 其 它 词 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六王 毕,四海 一 。 朝辉夕 阴,气象 万千 。 (统一) (变化万千) 学习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从高考的角度说,一般不考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 蚓无爪牙之利 …… 用心一也 : 一:专一 五、一词多义 请同学说说下面划线字有哪些义项 群贤 毕 至 少 长 咸 集 —— 晋 · 王羲之 《 兰亭集序 》 众妙 毕 备、群响 毕 绝: 原形 毕 露、纤毫 毕 见: 毕 其功于一役、 毕 业典礼: 升旗仪式完 毕 : 全、都 全、都 完成 完成 毕 色愈恭,礼愈 至 : 寡助之 至 : 至 高无上、 至 关重要、 至 理名言: 水 至 清则无鱼 : 自始 至 终、 至 死不屈: 周到 极 极 / 最 极 到 至 宾客意 少 舒: 少 安毋躁: 少 见多怪: 陈涉 少 时: 少 男少女、 少 年老成、 少 壮不努力: 稍微 稍微、略微 与“多”相对 年幼、年轻 (音 shào ) 年幼、年轻 少 村中闻有此人, 咸 来问讯 康师傅方便面,老少 咸 宜 《 巨星总动员 》 并非老少 咸 宜 全、都 咸 五、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 一个词 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 。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 因此,整理总结一些常用的词并分列出它的义项、例句,对学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一直是中考的热点,我们应高度重视。 词: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词 义 解 说 例 义 项 例 句 本 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朝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见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代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畔 叛,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引: 会意字 本义: ①拉开弓 , 如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 “左右或引相如去。” 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 “引吭高歌” ④“抽”,“拔出”, “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之。” ⑤“拿”, “(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 ⑥“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 史记 · 田单列传 》 ) ⑦“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 ⑧“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⑨“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⑩“退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一词多义现象 鲜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味道鲜美: 数见不鲜: 鲜廉寡耻 : 鱼名 新鲜的肉 / 鲜味 / 颜色艳丽 一切 新鲜 的事物 少 少 颜色艳丽 新鲜的肉 / 鲜味 一切 新鲜 的事物 少 易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寒暑易节: 移风易俗: 几易其稿: 学习难,做人不易啊: 交换 交换 / 更替 交换 / 更替 容易 改变 / 变换 改变 容易 改变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 一 归纳比较法 二 构词句式推断法 三 词性 推断法 四 现代汉语组词法 五 联想推断法 六 语境联系法 归纳比较法 分组归纳辨析多义实词 摘录句子,标明出处,解释含义 在不同 课文 中的含义和用法( 查课文 --- 前后勾连 ) 在 成语 中的含义( 查成语词典 ) 现代汉语 中还保留的含义( 查现代汉语词典 — 古今对照 ) 构词句式推断法 青 树 翠 蔓 林 寒 涧 肃 叩 石 垦 壤 峰 回 路 转 ( 回 , 回环 , 转 , 拐弯 ) 群贤 毕 至 , 少长 咸 集 自非 亭午 夜分 , 不见 曦 月 朝 晖 夕 阴 晦明 变化 素 湍 绿 潭 含义相同相近 : 含义相反相对 : 含义相同相近 : 求 全 责 备 —— 求, 要求 责 — 民 殷 国 富 —— 富, 富裕 殷 — 登 峰 造 极 —— 登, 登上,到达 造 — 文 过 饰 非 —— 饰, 掩饰 文 — 扶 危 济 困 —— 扶, 扶助 济 — 比 肩 接 踵 —— 接 , 紧接着,紧挨着 比 — 心 驰 神 往 —— 驰, 往 向往 含义相反相对 : 党 同 伐 异 —— 伐,攻击;党, 偏袒 夙 兴夜寐 —— 夜,晚;夙,早 寤 寐 求 之 —— 寐,睡觉;寤,醒着 避 重 就 轻 —— 就, 不躲避 接近、趋向 词性推断法 急湍甚 箭 ,猛浪若 奔 戴 朱缨宝饰之帽, 腰 白玉之环 稍稍 宾客 其父 飞奔的马 腰佩 以宾客之礼对待 组词法 衔 远山, 吞 长江( 衔接 , 吞吐 ) 邹忌 修 八尺有余( 修长 , 修即长 , 指身高) 友人惭 , 下车 引 之 , 元方入门而不顾 ( 牵引, 引,牵、拉) 新老知识的联系推断 1 老知识 :又间令吴广之 次 所旁丛祠中 新知识:引 次 江北 《 赤 》 2 老知识:邹忌 修 八尺有余 新知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 竹。 3 老知识: 曾 不若孀妻弱子 《 愚 》 新知识: 曾 不知老之将至 《 兰 》 (驻扎) (长) (连 … 都,竟) 联想推断法 1 、每 责 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2 、 薄 而观之 3 、若 贷 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4 、“ 治 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索求”之意。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词不离句,句不离开段,把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 语境推断法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注解 】 前一个“老”和“幼”作动词,后 一个“老”和“幼”作名词,宾语。 新大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实词 掌握实词意思要巧记 爱 “爱”在古代常有 “吝啬,舍不得” 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 “喜欢” 并加 以 “爱护” 喽。由“喜欢”可推出 “亲爱的,心爱的”( 如“爱女”) 安 ★“安”的本义即“ 安全、安定 ”;“安全”了就会感到“ 舒服、安逸 ”;后又用于使动义“ 使安 ”,由此又可推出“ 奉养 ”“ 安抚、安慰 ”等义。 鄙 “鄙”原义为“ 边邑 ”,边境自然环境“ 鄙陋 ”,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 轻视 ”;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 鄙人 ”。 道 ★“道”本义是“ 大路 ”。路的作用是“ 引导 ”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 途径、方法 ”;又特指“ 正当手段 ”(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 道理、规律 ”;道理和规律需要“ 述说 ”,而后成为“ 思想、学说 ”。 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 、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3 、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 、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1 、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 *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 乙事物。 *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 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 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 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 如: 曹操 … … 将顺江东下。 (“ 江” , 古专指长江 —— 今泛指一切河流。) (“ 肉” , 古泛指动物的肌肉 —— 今专指猪肉。)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 畜 —— 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 古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 ,属于中性词 —— 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2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 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 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 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 两个变成了一个。 如: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 “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3 、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六 王 毕,四海 一 。 *古今 一 也,人与我同耳。 * 一 人,一桌,一檀板而已。 *蚓 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 一 也。 *上下天光, 一 碧万顷。 (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统一) ( 相同、一样) (专一) (满、全) 4 、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 1 )完全相同。 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 2 )声母相同。 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 3 )韵母相同。 如: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 而赂秦。 ( 4 )声韵均不相同。 如: 秦伯说,与郑人盟。 “蚤”通“早” “亡” 通“无” “从”通“纵” “说”通“悦” 1 .连词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 ,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 表示多种关系 . 而 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 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 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 因此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 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关键。 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