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2019版《导与练》总复习 第一篇 专题重难突破: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课件(48张)(全国通用)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考纲考情 系统构建 考向突破 微专题 考纲考情 明确目的 · 把握考向 考纲展示 真题示例 考情分析 1. 地壳物质循环。 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2018 · 江苏卷 ,5 ~ 6 2018 · 北京卷 ,4 2018 · 天津卷 ,4 2017 · 江苏卷 ,5 ~ 6 1. 结合地质剖面图或水平岩层分布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构造。 2. 联系不同河段的流水地貌分布图或区域图考查流水、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4.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18 · 全国 Ⅰ 卷 ,6 ~ 8 2018 · 天津卷 ,3 2017 · 全国 Ⅱ 卷 ,9 ~ 10 2016 · 全国 Ⅰ 卷 ,8 ~ 9 系统构建 知识重组 · 整体提升 考向突破 精研高考 · 综合提升 考向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真题回顾 1. (2018 · 北京卷,4)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 ( )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思路点拨 : 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 , 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 , 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C 项正确。甲为花岗岩 , 属于岩浆岩 , 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A 错误 ;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 : 断层 — 上覆沉积物 — 岩浆侵入 — 变质作用 , 因此 ,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B 项错误 ; 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 ,D 项错误。 答案 : C 2. (2018 · 江苏卷 ,5 ~ 6) 如图为 “ 某区域地质简图 ” , 该区沉积地层有 Q 、 P 、 C 、 D 、 S 2 、 S 1 , 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 , 回答 (1) ~ (2) 题 : (1)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 思路点拨 : 第 (1) 题 , 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 , 海拔先升高后降低 , 为凸地形 ,C 、 D 错 ; 从地层分布看 , 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 C 、 P 、 C, 其地层年代分布是老、新、老 , 属于向斜构造 , 岩层应该向下弯曲 ,A 对、 B 错。 答案 : (1)A (2)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 , 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 , 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 A. 志留系 B. 石炭系 C. 二叠系 D. 第四系 思路点拨 : 第(2)题,据图可知,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丙处地表岩层为D,因而从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比D老,最可能是S 1 和S 2 地层,对照图例可知为志留系,A项正确。 答案 : (2)A 考向透析 1.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第一步 : 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 一般而言 , 剖面图中底层岩层年龄老 ; 上层岩层年龄新 平面图中多根据图例判定岩层年龄。背斜岩层年龄中间老 , 两侧新 ; 向斜岩层年龄中间新 , 两侧老 若有侵入岩体 , 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年龄新 第二步 : 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弯曲或新老关系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 , 判定图示为向斜还是背斜 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断层构造 第三步 : 特定情况的 判定 地层出 现缺失 原因 :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地壳隆起 , 使当地地势抬高 , 终止了沉积过程 ;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 , 后来地壳隆起 , 原沉积物被侵蚀 ;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 , 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 侵蚀面 上覆有 新岩层 原因 : 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造成的 地层中 有侵入岩 原因 : 地层形成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 , 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地层形成的年代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构造 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 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 , 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 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块 , 常形成山岭或高地 , 如华山、庐山、泰山 ;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沿断层线经常发育成沟谷 , 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 , 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 常形成山岭 构造地貌 图示 实践 应用 资源 石油、 天然气 地下水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 , 为 “ 储油构造 ” 底部低凹 , 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 , 岩石破碎 , 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 建设 修建隧道、 避难所 挖凿水井 大坝、铁路等建设避开断层构造 原因 稳定、便于 排水 , 工 程量小 地下水 资源丰富 地质不稳定 , 易诱发地质灾害等事故 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一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17 · 江苏卷 ,5 ~ 6) 下图为 “ 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 。 读图 , 回答 (1) ~ (2) 题 : (1)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乙甲 D. 丙甲乙 (2)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 , 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 A.1 B.2 C.3 D.4 解析 :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 , 具体如下所示 : 答案 : (1)B (2)B 命题角度二 三大类岩石及岩石圈物质循环 (2018 · 广东佛山二模 ) 干热岩是温度大于 200℃ 、埋深 3 ~ 10 千米的高温岩体 , 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 , 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 , 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 (3) 题 : (1) 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 ) A.① 、乙 B.② 、丙 C.③ 、沉积岩 D.④ 、甲 解析 : 第 (1) 题 , 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 , 属于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分析可知 , 丙与沉积岩可相互转化 , 丙是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 , 甲是岩浆 , 经①冷却凝固作用 , 形成乙岩浆岩。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①、乙 ,A 正确。 答案 : (1)A (2) 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这是因为这里 ( ) A. 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 地壳的厚度较薄 C. 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 玄武岩地层广布 解析 : 第(2)题,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岩浆活动频繁,C项正确。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高海拔的高原不是主要成因,A项错误。地壳的厚度较厚,B项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不是干热岩的形成条件,D项错误。 答案 : (2)C (3) 可燃冰多形成于 ( ) A. 海岭附近的深海盆 B. 海沟附近的沉积岩 C. 三角洲附近的浅海 D. 高纬的较寒冷海域 解析 : 第(3)题,可燃冰多形成于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的板块交界地带,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应是海沟附近的沉积岩,B正确,A项错误。三角洲附近的浅海、高纬的较寒冷海域与板块构造无关,C、D两项错误。 答案 : (3)B 考向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真题回顾 1. (2018 · 全国 Ⅰ 卷 ,6 ~ 8) 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 0 、 T 1 、 T 2 、 T 3 ,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 3 >T 0 >T 2 >T 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 0 。 据此回答 (1) ~ (3) 题 : (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 A.T 0 B.T 1 C.T 2 D.T 3 思路点拨 : 第 (1) 题 , 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 , 对应 T 0 、 T 1 、 T 2 、 T 3 四个平坦面 , 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 0 , 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 ( 或堆积 ),T 0 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 T 1 、 T 2 、 T 3 平坦而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 , 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 , 故 A 项正确。 答案: (1)A (2)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 A.T 3 形成时期 B.T 2 形成时期 C.T 1 形成时期 D.T 0 形成时期 思路点拨 : 第 (2) 题 , 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 , 流速大 , 沉积物颗粒较大 ; 流速小 , 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 T 3 >T 0 >T 2 >T 1 , 说明 T 3 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 , 河流流速最大。故 A 项正确。 答案: (2)A (3)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思路点拨 : 第 (3) 题 , 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 , 有几级阶地 , 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 ; 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 , 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3)D 2.( 2013 · 全国 Ⅱ 卷 ,36 节选 ) 阅读图文资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 , 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如图所示区域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 ,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 , 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思路点拨 :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知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黄土高原东缘 , 温带季风气候区。本题为开放性探讨题 , 观点 A 主要从风沙堆积、流水沉积和人类活动加剧等方面分析 ; 观点 B 则主要从气候、水文及人的环保意识增强等方面分析。 答案 : 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 :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 , 北临内蒙古高原 ,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 , 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 风出风口后 , 在 M 地速度降低 , 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 : 位于半湿润区 , 降水较丰富 , 风沙发生季节短 (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 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 , 面积较小 , 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 位于山区 , 附近有水库 , 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 选其中一种观点 , 并提供论据即可 ) 考向透析 1.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判断的综合分析方法 分析某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的类型 , 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 影响因素 地区差异 表现 气候因素 ( 气温、 降水 )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 , 降水少 , 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 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地质地形因素 ( 基岩、地形地势 ) 基岩性质 石灰岩地区 , 由于岩石的可溶性 , 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地形与 地势起伏 地势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 而地势低的地区主要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生物因素 ( 植被覆盖率 ) 植被覆 盖率低 以侵蚀、搬运为主 植被覆 盖率高 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 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常见地貌形态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 , 碎屑物残留地表 , 形成风化壳 , 分布普遍 ;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 侵蚀 作用 风力 侵蚀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 如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 我国西北 ) 、戈壁、裸岩荒漠等 流水 侵蚀 塑造 “ V ” 型河谷、大峡谷、坡面沟谷 , 形成瀑布景观等 , 水土流失现象是其具体体现 ; 喀斯特地貌景观 ( 可溶性岩石分布区 ) 冰川 侵蚀 多分布于高纬、高山地区 , 形成冰斗、角峰、 “ U ” 型谷 ( 北欧的峡湾 ) 、冰蚀平原、冰蚀湖 ( 北美五大湖 ) 等 堆积 作用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 ( 出山口 ) 、三角洲 ( 河口 ) 、冲积平原 ( 中下游 ) 、地上河 ( 中下游 )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 ( 静止沙丘、流动沙丘 ) 、沙垄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冰川 堆积 冰碛湖、冰碛丘陵等 3. 典型地貌的判读 (1) 堆积地貌类型的判断方法 : ① 地貌类型判断法 : 根据材料显示的地貌类型进行分类 , 常见的类型如下 : a. 风力堆积地貌 : 沙漠、沙丘、黄土等。 b. 流水堆积地貌 : 洪积 —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河中或河口沙岛、河流入海口处的沙坝等。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见下表 类型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 — 冲积 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 , 地势趋于平缓 , 水流变慢 , 泥沙沉积 , 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 — 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 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 , 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 , 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 , 形成河漫滩。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 口的海滨 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 , 流速极缓 , 加上海水顶托作用 , 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 , 地势平坦 , 河网稠密 , 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②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判断 : a. 在干旱地区 : 一般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主。 b. 在湿润地区 : 一般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③根据沉积岩层的特征判断 : 岩层中含有水生生物化石的为水湿环境的堆积。 (2) 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 : ① 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 如下图 : ② 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 , 如下图 : 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一 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 (2017 · 全国 Ⅱ 卷 ,9 ~ 10)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 , 因坡度骤减 , 水流搬运能力降低 , 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 除甲地洪积扇外 , 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回答 (1) ~ (2) 题 : (1)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解析 : 第 (1) 题 , 据材料信息可知 , 洪积扇主要形成于山口 , 是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 ,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说明河流、沟谷众多 , 山口密集。读图可以看出 , 贺兰山东麓河流、沟谷众多 , 故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 答案 : (1)C (2)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 , 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 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 (2) 题 , 图中图例显示甲地洪积扇上游地形以低山为主 , 地势起伏较小 , 水流速度较慢 , 搬运能力弱 , 且河流较长 , 大颗粒的砾石容易在中上游沉积 , 故与其他洪积扇相比 , 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答案 : (2)B 命题角度二 风力作用与风力地貌 (2014 · 安徽卷 ,32)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 , 湖面辽阔 ; 枯水期水位下降 , 水流归槽成为赣江 ( 图 b) 。图中的沙岭沙山 (29.5°N 附近 ) 形成于 2 万年前 , 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 ( 脊 ) 槽 ( 谷 ) 相间的地形。 读图 , 回答问题 :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 : 由材料可知 , 沙山由松散的沙粒组成 , 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 , 而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的形成主要是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 答案 : C 微专题 强化技能 · 素养提升 地貌形成过程分析 1. 分析思路 有关地震、火山、高大褶皱山脉的形成原因 通常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形成 描述某些较大的地形单元或地貌 ( 如巴西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峡、北欧西侧的峡湾等 ) 形成原因或形成过程 ①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 , 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 ;② 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 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 ;③ 完善答案 , 如刚果盆地的形成 : 原是内陆湖 , 后来地壳抬升 , 河流下切 , 湖水外泄而成 描述局部小地貌的形成 过程 用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来解释 , 如喀斯特地貌、冲积扇、风蚀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要说清其形成位置、作用力名称及其特点、作用的结果 ( 地貌形状及其物质组成 ) 等 2. 地貌景观图的判读 (1) 整体规律 : 先确定该地貌景观以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为主 , 还是内外力作用兼有。岩石类地貌景观判断时一般先形成该岩石 ( 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 , 沉积岩经过沉积、固结成岩 , 花岗岩经过侵入冷凝作用 , 玄武岩经过喷出冷凝作用 ), 后地壳抬升 , 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 (2) 典型景观图的形成分析 景 观 图 形 成 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后经海浪侵蚀、风化作用→现有地貌 景 观 图 形成 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砂岩→后断裂抬升、外力侵蚀→现有地貌 景 观 图 形成 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 , 露出地表→外力风化、侵蚀 景 观 图 形成 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板块水平挤压 , 产生褶皱断层→岩浆沿断层喷出形成玄武岩→断块抬升 , 外力侵蚀 , 玄武岩不易被侵蚀 , 形成桌状山 景 观 图 形成 在沙丘的迎风坡 , 坡度和缓 ; 在背风坡 , 由于重力的作用 , 沙粒滑落 , 坡度较陡。风不断的吹送 , 沙粒则从缓坡向陡坡方向迁移 , 从而造成沙丘的流动 , 即形成流动沙丘。 景 观 图 形成 历史时期 ( 海洋环境 ) 沉积作用 , 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风化、流水溶蚀→岩溶地貌→地表崎岖不平 , 多峰林 , 地下多溶洞 【 提升训练 】 (2018 · 安徽宣城二模 ) 湖北省恩施市城中及郊区 , 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 , 其中之一俗称 “ 赤壁墙 ” , 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 , 经长期外力作用 , 形成了许多崖洞。由于砂岩质地疏松 , 易于修整开凿 , 自古以来 , 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的丹霞崖穴民居。 据此回答 (1) ~ (2) 题 : (1) 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动物挖掘 解题思路 : 第 (1) 题 , 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湖北省恩施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降水丰富 , 气候湿润 , 流水作用显著 , 故 B 项正确。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故 A 项错误 ; 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 故 C 项错误 ; 动物挖掘不属于外力作用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 (1)B (2) 由材料可知组成该地丹霞地貌的岩石属于 ( ) A. 岩浆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大理岩 解题思路 : 第(2)题,由材料可知,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红色砂岩为砂岩的一类,属于沉积岩。 答案 : (2)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