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届高三学后结课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届高三学后结课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 )‎ 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 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 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 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 ‎2.据《逸周书》记载,周公在营建王城时,因郊区地域广阔,故“分以百县,县有四郡”。这说明周王室( )‎ A.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创新基层管理模式 C.普遍设置郡县机构 D.尚未推行分封制 ‎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形成了某种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力量,从而使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了一定的内在约束、校正和调节机制,增加了复杂因素,减少了风险系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弥补了君主制度的先天性缺陷,在一定水准上保证了政治统治的效能。下列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是( )‎ 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4.《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C.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5.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 )‎ 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 ‎6.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 ‎7.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关差、盐政、学差,以及将军、都统,驻各地区的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等,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 )‎ A.军机处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 B.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 C.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 D.军机处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8.1864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䜣就普鲁士公使李福斯扣押丹麦在华商船事提出抗议,并拒绝在普国公使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最终迫使李福斯释放丹麦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 )‎ A.着力改变弱国形象 B.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 C.完善朝贡外交体系 D.蕴含近代的外交理念 ‎9.鸦片战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 D.清政府积极维护关税主权 ‎10.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 B.废除清朝与朝鲜间的不平等条约 C.使朝鲜成为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 D.使日本清除了清朝在朝鲜的影响 ‎11.学者马勇指出:从他们已经走过的路看,假如洪秀全成功了,也一定是将中国拉向欧洲的中世纪,甚至远不如中国的传统帝制。马勇意在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难以摆脱阶级局限 B.无法调动农民参与 C.遭到中外联合镇压 D.缺乏先进建国方略 ‎1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运动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 A.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实践 ‎13.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允许其有竞选与公开活动的自由。陕甘宁边区政府这一规定主要目的是( )‎ A.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 B.分化国民党的阵营 C.争取国共合作的实现 D.创建新型民主政权 ‎14.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说明( )‎ A.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15.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七届二中全会( )‎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标志着中共成为新的执政党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16.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 )‎ A.新型政党制度推进政权建设 B.爱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 ‎17.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D.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18.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做准备 C.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19.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真诚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成为万隆精神的集中代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A.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B.解决了亚非各国的政治分歧 C.事实上结束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实现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 ‎20.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即美、苏是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 A.适应了国际局势的变动 B.强化了美苏军事集团的对峙 C.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改变了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 ‎21.梭伦改革后,雅典一、二等级公民负担昂贵的骑兵装备,充当骑兵;第三等级自备重装武器,充当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是轻装步兵,更穷的公民没有武器,只能划船、搬东西和呐喊助威。这表明,雅典的财产等级制( )‎ A.平衡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B.激化了城邦内部的矛盾 C.忽视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D.暴露了民主改革的局限 ‎22.在古雅典某一时期,教师、医生、会计、警察、公务员、银行家等职业基本上都是由奴隶担任,在经济事务尤其是公共工程中,也大致做到了公民、奴隶同工同酬;在雅典的街上,从穿着上几乎看不出奴隶和公民的分别,奴隶中甚至有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这反映了该时期雅典( )‎ A.能够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民主制度具有普适性特点 C.城邦制度深受人文主义影响 D.奴隶阶级成为城邦的主人 ‎23.罗马法学家弗罗丁斯认为,奴隶制是违反自然法的,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这是“万民法的一项制度。根据万民法,一个人可以成为另一人的财产。”据此,弗罗丁斯( )‎ A.认为万民法优于自然法 B.在某种程度上为奴隶制辩护 C.辩证分析了罗马法的价值 D.指出万民法有利于维护统治 ‎24.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具有平等原则 ‎25.英国议会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之分。1911年,新《议会法》通过,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权力扩大,现代议会制度确立;世袭贵族为主的上议院,至今仍然保留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掌握着最高司法权力。这表明英国议会制度( )‎ A.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求平衡 B.是对开明专制思想的实践 C.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D.和代议民主的精神相违背 ‎2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 A.美国应该建立一个强大中央政权 B.美国政治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 D.他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很失望 ‎27.20世纪初,美国众议员从最初的65人逐渐增加到435人。1929年,胡佛总统上任后要求国会制定全国议席分配法,把众议院议员席位固定为435席,最终国会通过了胡佛提出的法案。由此可知( )‎ A.美国国会受行政机构控制 B.胡佛抑制了州权主义扩张 C.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基石 D.胡佛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 ‎28.在法国1875年宪法中,赋予总统国家元首应拥有的全部权力。但是法国总统必须经过总理或部长的副署才能行使权力。这一规定( )‎ A.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原则 B.保障了保皇派的权益 C.借鉴了英国民主政治体制 D.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 ‎29.1809年,瑞典议会通过的宪法规定:设置由议会选举的行政监察专员,以议会代表的身份监督所有行政官员。20世纪初,英、法、美等国纷纷仿效瑞典的做法设立了类似的机构。这一政策( )‎ A.加强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 B.促成了立法权与监察权的统一 C.确立了议会在国家的主导作用 D.有利于遏制行政权的过度扩张 ‎3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C.第三世界国家调整了战略目标 D.南北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争端 二、材料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 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 ‎——摘编自《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 材料二 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人们在茶馆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不分生人、熟人,不管是体面官绅,还是下里巴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1950年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再加上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成都茶馆逐渐衰落。‎ ‎——摘编自贾玉英《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述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酒馆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6分)‎ ‎(2)据材料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酒馆文化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角度分析其原因。(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佛《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BBCBC 6——10 CCDBD 11——15 ABAAA ‎16——20 ACBAA 21——25 ACBBA 26——30 CDDDC ‎31.(1)作用: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场所;成为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市民劳动力雇佣市场;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6分,任答3点6分)‎ ‎(2)不同之处: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而中国茶馆文化不谈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2分)‎ 原因: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形成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社会氛围;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智未开,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6分,任答3点6分)‎ ‎32.(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因时而变;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8分,任答4点8分)‎ ‎(2)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传统继承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6分)‎ ‎33.【答案】示例一 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2分)‎ 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利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10分)‎ 示例二 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2分)‎ 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力,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