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教师:路小刚 一、单选题(共30道,60分)‎ ‎1.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古代,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的制度是(  )‎ A.王位继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2.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 A.以年龄为准则    B.以血缘为纽带   C.以等级为核心   D.以德才为标准 ‎3.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  )‎ A.实行依法治国   B.百官胆小怕事   C.皇帝独裁专断   D.行政机构缺失 ‎4.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茶、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 A.有利于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B.导致汉王朝陷人混乱并短期而亡 C.迫使继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D.加快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 ‎5.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6.关履权著在《兩宋史論》中描述宋朝“状元登第,虽將兵数十万恢復幽薊,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由此可以推断:(  )‎ A.科举制在宋代地位至高无上          B.宋代的武将受到压抑 C.宋代文人没有民族的安危感          D.统治者不重视对祖宗的祭祀 ‎7.下表是对两汉孝廉家世可考者128人的分类统计,根据此表,对汉代察举制解读最准确的是(  ) ‎ 官僚子弟 ‎ 富豪 ‎ 平民 ‎ 贫民 ‎ ‎69.6% ‎ ‎6% ‎ ‎15.7% ‎ ‎8.7% ‎ A.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削弱了身份世袭制             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8.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監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9.宋真宗时期的王且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反映出科举选官(  )‎ A.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           B.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C.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           D.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 ‎10.《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待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11.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这反映出(  )‎ A.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           B.政出多门,官制混乱 C.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           D.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12.雍正帝挑选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谨慎小心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体现出军机处(  )‎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剧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           D.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13.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  )‎ A.获得了法定地位                 B.有政务的决策权 C.是中枢辅政机构                 D.成为实际的宰相 ‎14.内阁大学士蒋廷锡是清雍正帝时期的军机大臣,他(  ) ‎ ‎①必须亲自处理文书    ②只能承皇帝旨意办事    ③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④‎ 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明代嘉靖中期,官员“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六部尚书)矣”。这表明当时(  )‎ A.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严重威胁皇权 C.内阁与六部互相牵制             D.内阁官员权势很大 ‎16.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机构,下列各项关于公民大会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梭伦时代,财产最少的第四等级不能参与公民大会 ‎ ‎②梭伦时代,公民大会常设机构的成员由部落推选产生 ‎ ‎③伯里克利时代,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表决权 ‎ ‎④伯里克利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有人在评价梭伦施政措施时指出:“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这意味着 A.民主政治体制在雅典正式确立 B.梭伦改革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C.传统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宗族势力威胁到民主政治发展 ‎18.在征服罗马之后,中世纪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 A.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19.恩格斯曾说:“如果说国家和国家法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那末不言而喻,民法也应该说是如此,因为民法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要把各个人彼此间在一定情况下所有的正常经济关系确认起来”。这一观点较好地诠释了罗马(  )‎ A.公民法的特点                B.成文法形成的主要原因 C.习惯法的价值                D.万民法内容上的侧重点 ‎20.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英、德、美、法               B.英、德、法、美 C.英、美、法、德               D.美、英、法、德 ‎21.摩根说:“《权利法案》显然打破了世袭的权利,这种世袭权利是1660年旧政体复辟的基础,而被以议会为代表的民族意志所取代。……将它看作是彻底否定了关于政府的概念的历史转折点,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权利法案》(  )‎ A.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D.彻底否定了英国的君主政体 ‎22. 1861年,伦敦一家报纸经过统计后指出: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经由政府之手通过的。这表明(  )‎ A.英国内阁的权力比较大            B.英国内阁拥有立法权 C.英王的立法权开始被剥夺           D.内阁和议会权力平等 ‎23.近代某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在规定的颁布法律期限内,共和国总统可以通过一项材料确凿的咨文,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两院不得拒绝这一要求。”该宪法可能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4.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共有58席,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这些规定表明当时德国(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皇帝是政府首脑 C.议会“统而不治”             D.议会并无实际权力 ‎25.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其中有悖历史事实的镜头是(  )‎ A.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英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D.码头上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海关税额 ‎26. 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 “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  )‎ 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27.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  ) ‎ 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 其一 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 其二 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 其三 浙江舟山群岛 ‎ 其四 澎湖群岛 ‎ 其五 台湾全岛 ‎ 其六 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28.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 C.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 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 ‎29.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30.《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认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故而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以赢取朋友,及为将来的友好关系播下种子”。列强得出如此认识是基于(  )‎ A.调和在华利益冲突              B.清朝统治趋于崩溃 C.义和团运动的教训              D.中国已被瓜分完毕 二、材料阅读(共40分)‎ ‎31.(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财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乏,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 材料二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艾、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粱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 ‎——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13分) ‎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4分)‎ ‎32. (13分)美国人向来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有一部近代世界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成文宪法。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 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 ‎ ‎——1787年《美国宪法》 ‎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它的精神实质。美国宪法不是单纯确立政府体制的法律文件,它奠基在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理念基础之上,与人类对理性政治与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吻合,它不是海市蜃楼式的,而是配以明确的原则。美国宪法有一个基本预设: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利益集团(群体)能够通过妥协不断修正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使各自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满足的同时也使宪法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具体关系。(2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利益集团的“妥协”有哪些?体现了哪些“明确的原则”?(7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宪法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4分)‎ ‎33. (10分) 从神话传说的神武天皇到现在明仁天皇,日本共经历了125代天皇。明治维新后,日本宣称天皇“万世一系”,天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裕仁天皇在位时期发动了侵略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的战争。日本战败后,在美国的主持下建立议会民主制,天皇仅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明治时代日本令人目眩五色的改革引发各色各样的响应。对改革的恐惧至少呈现在三个方面的政策及争论:恐惧政治权力失控、恐惧性别失控、高度关注“日本人是谁”这样的文化问题。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不能说这些问题已完全解决,至少政治领袖如伊藤博文以及重要的媒体人员、学者,已建立某种政治、社会及文化的正统原则。第一个且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天皇被建构为一个政治及文化中心,它可以稍稍舒解各种焦虑产生的压力。 ‎ ‎——摘编自安德鲁·戈登《日本的起起落落》 ‎ 材料二 所谓奉安殿,是奉纳天皇、皇后二陛下的御真影及教育敕语之处,以混凝土建造、有若金库的建筑物。依照规定,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时都得去奉安殿行最敬礼。每逢节日庆典,那帧“御真影”都会移至礼堂,装饰在讲台后方的中央,但都安置在伸缩式布帘中,学生们无法直接目视。在礼堂举行,以向御真影行最敬礼为开场的典礼相当折腾人,H觉得很讨厌。宣读教育敕语的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都绝对不可以发出声响。H会背长达三百一十五个字的教育敕语全文,不过这并不特别,因为到了四年级,很多孩子都会背。 ‎ ‎——摘编自妹尾河童《少年H·现人神》 ‎ 材料三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 ‎——《教育敕语》(1890—1948)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上层为应对明治维新引发的“恐惧”,通过哪些办法去树立天皇的绝对权威。(4分) ‎ ‎(2)日本的《教育敕语》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于1890年10月30日由明治天皇颁布。据材料三,分析《教育敕语》的适用对象及其颁发目的。(4分) ‎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日本天皇制得以继续保留的看法。(2分)‎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王位世袭制度是家天下色彩,不体现家国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与家国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君主专制强调皇权至上,与家国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的是宗法制的特点“家国同构”,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反映了这种继承方式(父子、兄弟相传)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不是以年龄为准则,故A项错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体现了的继承方式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不是以等级为核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继承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以德才为标准,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秦朝大臣绝对服从君主,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专断的时代特征,秦朝以法治国,法治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君主专制,并不是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皇帝独裁专断的特征,并不是反映百官胆小怕事,故B项错误;皇帝独裁专断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 ‎4.C ‎5.【答案】D ‎6.【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考中状元的荣耀远胜过从军将兵凯旋而归,没有涉及到科举制的地位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状元登第,虽將兵数十万恢復幽薊,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得出参加科举状元及第比从军将兵10万凯旋还荣耀,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色彩,不是武将受到压抑,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人的民族安危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祭祀的态度,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呈现察举制人才的出身,不能展现选举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列举的4个阶层并不包含社会的全部阶层,且各个阶层间的比例是不均衡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官僚子弟被推选的为69.6%,证明有百分之30%左右的官僚弟子并没有成为新的官僚,可见官僚世袭情况不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皇位继承的内容,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说明行省设置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故A项错误;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说明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不会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故B项错误;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至公无私”“至公如权衡”‎ 说明科举选官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材料不能反映科举选官提升官员的政治素养,故A项错误;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并没有体现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科举选官的公平性,没有反映其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说明给事中具有审核政令、封还诏书权力,应该供职于门下省,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故B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项错误;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说明中央机构存在事权的划分,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枢密院、中书,并未涉及多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事权的划分,并未涉及集体议政,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日趋完善是在唐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张廷玉虽为汉族官员,但是为官“谨慎小心”便于控制、鄂尔泰是心腹,自是不必说听从旨意,容易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清朝无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两位满汉官员任用,说民族团结太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便于皇帝控制,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内阁并没有法定的行政权或者决策权,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故B项错误;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说明内阁具有票拟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中枢辅政机构,故C项正确;内阁并没有法定行政权或决策权,与宰相的地位和职能不同,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军机处有官无吏,必须亲自处理文书,故①正确;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故②正确;军机大臣对军国大政有知情权,故③错误;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无法统辖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故B项错误;内阁的地位和职权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机构,六部是法定机构,不能互相牵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官员此时因为皇帝的信任权力过大,故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梭伦时代,财产最少的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公职人员,但是可以参与公民大会,故①错误;梭伦时代,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四百人议事会的成员由部落推选产生的,故②正确;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表决权,故③正确;伯里克利时代,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公民都有表决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7. C ‎18【答案】C ‎ 【解析】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不可能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个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并未涉及适用地域和对象的问题,故B项错误;其他国家吸收借鉴罗马法中的一些原则,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罗马法具有超载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但是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具有高度稳定性不太准确,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公民法的特点是注重程序,形式繁琐,与题目材料中的经济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成文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贵族利用法律的解释权欺压平民,平民反抗斗争的结果,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习惯法是比较原始的法律形式,激化了内部矛盾,引起平民的反抗,故C项错误;万民法内容上的侧重点即是侧重私法,私法就是处理个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故D项正确。‎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循序渐进”得出该国采用是温和改良的方式,结合所学应为英国,以宫廷政变确立君主立宪制;“借尸还魂”得出该国民主政治保留很多旧制度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应为德国,保留较多的专制残余;“循环往复”得出该国民主政治确立较为曲折,出现很多反复,结合所学应为法国,共和制度确立十分曲折;“独辟蹊径”得出该国的民主政体不同于之前的国家,是一种开创,结合所学应为美国,是第一个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选择B项符合题意。‎ ‎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世袭权利是1660年旧政体复辟的基础,而被以议会为代表的民族意志所取代”得出《权利法案》确立的民意机构议会的权力取代王权,成为权力中心,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体现应为1832年议会改革,与材料所给《权利法案》颁布时间1689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权利法案》确立英国为君主立宪制,仍旧保留王位世袭,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权利法案》确立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和民主的结合,没有彻底否定君主政体,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61年”、“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经由政府之手通过的”等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逐渐出现内阁权力膨胀——“几乎垄断全部立法提案权”,故A项正确;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中英王立法权已被剥夺,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内阁要对议会负责任,故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题干中该国家有总统,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期4年,故B项错误;近代法国总统任期7年,权力较大,故C项正确;德国国家元首为皇帝,故D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皇帝有行政权,符合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德国政府首脑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故D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甲午战后通过《马关条约》日本才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设厂的权益,时间为1895年,不可能出现在1843年上海,B项不符合史实,选择B项符合题意。‎ ‎26.【答案】A 【解析】该官员认为消息是“谣言”,又认为主要是走私鸦片,表明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故A项正确;一个官员的认识谈不上负主要责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该官员没有认为鸦片走私不足为虑,故D项错误。‎ ‎27.【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英国要求的割地是香港岛,与材料涉及地点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不涉及旅顺半岛,故B项错误;中法战争也不涉及东北地区,割让台湾岛等,故C项错误;材料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沿线和台湾澎湖等符合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 ‎28, C ‎29.【答案】D 【解析】材料中义和团根据对跟西方文明接触程度不同的人称为不同的“毛子”,是不同程度的蔑称,体现不了捍卫民族尊严,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抵制洋货,拥护清政府,谈不上打击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不同“毛子”的称呼反映了错误的认识,不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称呼反映了不能区分外国的侵略和外国的文明,带有盲目排外倾向,故D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是因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说明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主义的侵略,粉粹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基于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列强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材料不能体现列强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是因为调和在华利益冲突,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列强是基于义和团运动的教训从而产生的认识,并没有提及清朝统治趋于崩溃,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教训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粉粹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31.【答案】(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4分) ‎ 原因: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9分) ‎ ‎(2)简评:《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 (4分)‎ ‎32.【答案】(1)总统向国会报告联邦情况;特殊情况下,总统可确定两院休会期;相互制约。(任答2点得2分) ‎ ‎(2)妥协: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妥协;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3分) ‎ 原则: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联邦制。(任答4点得4分) ‎ ‎(3)原因:来自于它的精神实质(或有明确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判和妥协机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4分)‎ ‎33.【答案】(1)办法: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或“明治宪法”,神话天皇的身份);通过教育,灌输忠君思想。(或在学校建立奉安殿;强制学生每天在奉安殿行最敬礼;颁布《教育敕语》)。(4分) ‎ ‎(2)适用对象:上自天皇自己,下至黎民百姓。 ‎ 目的:通过加强“德育”,培养忠臣孝子(或绝对效忠天皇的忠良臣民)。(4分) ‎ ‎(3)看法一:天皇自古以来在日本被视为国家和民族的的象征,战后美国试图通过天皇对日本人的影响,来稳定日本局势。 ‎ 看法二: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是在美国、日本社会各界以及有关盟国之间的一系列曲折复杂的斗争中,依据力量对比而达成的妥协结果。美国以特有的优势力量,对日本天皇制的保留和改造起有主导和决定的作用。 ‎ ‎(本题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最多得两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