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文言翻译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六忌” (一)忌错译词语: 其表现情况有多种,如用今义翻译、用古义中的不恰当义翻译、用杜撰义翻译、将不用翻译的专用名词翻译、对词类活用现象认识不清、对偏义复词现象认识不清、不识通假、不知互文等。 例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成: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本)书。 原句中的“书”在古代指“书信”,即“信”。这是用“今义翻译”所造成的错译。 例2、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译成:如果他们克制(做到)和谐,天下(的形势)就可以确定了。 原句中的“其”在这儿是语气词,可不译,译为代词“他们”错误。克,古义有“能够、完成、战胜、克制”等意思,在这应是“能够”的意思。这是“用古义中的不恰当义翻译”所造成的错译。 例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成:邹忌身长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异常美丽。 “日失”有两音两义。一读dié,太阳偏西;另读yì,与“丽”组词,义为“漂亮、美丽”。将原句中的“日失”译为“异常”是答题人的杜撰。 例4、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译为:阳嘉元年,(张衡)又造了(一个)根据风向测量地震的仪器。 原种的“候风地动仪”为专用名词,可不译。何况对此,有人认为是一种测报地震的仪器,有人说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地震的地动仪。最好的办法是不译。 例5、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现在把大钟放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叫,更何况石头呢! 原句中的“鸣”为使动用法,即“使……鸣”,译为“使……发声”。此为“对词类活用认识不清”所造成的错译。 例6、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译为:我有亲父亲和亲哥哥,性情暴跳如雷。 原名中“父兄”为偏义复词,偏指“兄”。“我有亲父兄”可译为“我有亲哥哥”。此为对偏义复词现象认识不清所造成的错译。 例7、距关,毋内诸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译为:(在)距关(很近的地方),不要让诸侯进来。 原句中“距”通“拒”,“抵御”之意,“内”通“纳”,“接纳”之意。可译为:“把守关口,不接纳诸侯的军队。”此为不识通假所造成的错译。 例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宫赋》) 译为:燕赵两国所收藏的宝物,韩魏两国经营所得的财富,齐楚两国的金银珠宝,(这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的努力,大肆搜括民脂民膏,(才)积累起来的如山的珍宝。 原句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互文。(互文: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的统治者拥有无数的金玉珍宝”。这是不知互文所造成的错译。 (二)忌漏译词语: 主要指两种情形:一是照抄不译;二是不抄原文,也不翻译。 例9、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译为:是芙蕖(这种植物),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人们观赏。 原句中的“是”照抄不可,它是“这样”的意思,可译为“这样看来”。 例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为:沿山而上五六里,有幽暗深遂的洞,进去很寒冷。 原句中“之”指“洞”,未译出。“入之甚寒”可译为“进到洞中(人感到)很寒冷”。 (三)忌随意添加: 例1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为:那些为了名利而想像鸢一样飞到天上,极力攀高,你争我斗的人,如果看到了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地平息他们那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想努力往上爬的心。 “鸢飞戾天”比喻那为功名利禄而极力高攀的人。“你争我斗”、“雄奇”、“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想努力往上爬”等定语添加不当。可译为:(那些)为功名利禄而极力高攀的人,看了(这些)山峰,(他们的)心(也会)平静下来。 (四)忌随意调序: 文言文翻译中,为使译文通顺,有时不得不调换语序。如例11、“望峰息心”即“望峰心息”。但我们不能随意调换语序。 例1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译为:堆积泥土形成高山,在这里(就会)兴起风雨。 原句中“风雨兴焉”不必调序,因为“兴”的动作就是由“风雨”发出,应译为“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五)忌说其大意。 “以直译为主,辅之以意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说其大意”恐怕比完全的意译走得更远。 例1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译为:不管身份,也不管年纪,谁懂得道理多,谁就是老师。 这是典型的“说其大意”,对照译文,我们根本无法对照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可译为: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六)忌译文有语病 有时,尽管是直译,但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犯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语义重复、有岐义、不合逻辑等语病。 例14、孰与君少长?(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译为:谁跟您比年长? 这里,尽管是直译,尽管将“少长”这个偏义复词也把握准确,但“语序不当”,可译为:(项伯)跟您比,谁年长? 例15、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日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为: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坟墓迁葬到这里,经历的时间只有十一个月呀。 译文中“坟墓迁葬”搭配不当,原因是成分残缺,而且漏译原文中的“而”所致。可将“去今之墓而葬焉”译为“距离现在(修筑好)坟墓并(将他们的遗体)迁葬到这里”。 二、文言文翻译“八字方针”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八字方针”:明确、直译、调序、增删。 所谓明确,是指明确不译词、通假字、活用词语、特殊文言句、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现象;所谓直译,是指逐词直接翻译;所谓调序,是指针对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在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求,合理调整语序;所谓增删,是指针对文言省略句及含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现象的句子,为使译文通顺,而进行的合理增加与删减。 例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要翻译这个句子,首先必须明确:①“句读之不知”与“惑之不解”为倒装句,即“不知句读,不解惑”;②“师”在这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学习、请教”等;③“不”通“否”,译为“不”。 其次可直译为:句读不知道,疑惑不解决,有的人学习向老师,有的人不向老师。 再次调序: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不向老师。 最后增删,这儿需要添加:不知道句读,没有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 实际做题中,不一定这四步都需做到,但基本的思路当是如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