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高三语文 2017.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是画家蒙克的挪威。 不知此时是什么季节,既使在夏天,这个伸延入北极圈内的国家,太阳依然运行在遥远的天位上,把薄淡而吝啬的光线,斜斜地几乎贴着地表照射过来。 ① ,甚至一棵树的阴影,依然透出清冷。太阳已经完全(遗忘/遗落)了这块边地,轮番而至的暴风雪、弥漫的黑昼笼罩着 ② ,长达半年之久。只有靠雪的反光才能(辨别/辨识)这个寒彻的世界。雪压脊顶的零落低矮的木房子,萎缩在山根林旁的避风处。灯光,胆怯地透过结着冰花的小窗,淡黄而朦胧,似乎为这个存在于地球边缘的人间守望。 (暂且/姑且)断定这是将要日出的早晨,或许远天下黑黢黢的丛山顶巅,隐隐抹上了霞光的嫩红,天际灰云的边沿也微微暖紫,然而山谷林莽的夜色依旧沉重,迷漫在冷杉林里的云气与夜色混合,还有渊深的湖面包含的黑色,全都沉滞混沌。兽未醒,鸟未鸣,但在某处的一幢涂成棕红色的房子里,有人已经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bó) 既使 吝啬 B.黢(qū) 弥漫 笼罩 C.混(hún) 萎缩 朦胧 D.幢(chuáng) 林莽 混合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落 辨识 暂且 B.遗落 辨别 姑且 C.遗忘 辨识 姑且 D.遗忘 辨别 暂且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 ②险峭的峰峦、山坡的密林和坚冰凝封的峡湾 B.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②险峭的峰峦、坚冰凝封的峡湾和山坡的密林 C.①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 ②坚冰凝封的峡湾、险峭的峰峦和山坡的密林 D.①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②坚冰凝封的峡湾、山坡的密林和险峭的峰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门票的实际售卖价格竟低于票面价值,与开票时近万元高价票“秒没”的现象南辕北辙。 B. 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在当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长江沿线省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C.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别有用心的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机制在一系列生理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 好的教育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引导人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优秀人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雾霾天气来临,华北、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已达严重污染程度,各地纷纷制定了应对措施。 B. 在第六届杭州国际毅行大会上,数万人走过美丽的杭州城,没有留下一片垃圾,我们不仅收获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更收获了民众的参与热情。 C.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损害了我们的切身利益,威胁着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D. 在冬至日,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汤团,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承载着对温馨过往的回忆,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法令行则国治 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述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东汉孝明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十天之内,剧贼伏诛。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崇尚以法治国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荀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空文。相反,如果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开始,让法律活在人民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逐渐培养人民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当程序加以修订完善。如果一定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好的法治文明会变成海市蜃楼,国家也将危机重重。“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给出了经验和教训。 ⑤ 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国很快强大起来,一时称雄列国。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迅速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商鞅)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经验为基础,帮助秦孝公改革政事。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令的权威。秦国迅速强大,最终平定六国。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功?原因很多,但其中枢纽,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一贯坚持。 ⑥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法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所谓良法,虽然有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具体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可一成不变,而是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烈反抗,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而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⑦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时代需要之“良法”的追求。这样的良法,一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2日,有删改) 6.关于“法令行则国治”,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来的,王符认为,消除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源远流长,像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儒家圣贤认为法律必须由合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致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D.就算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用和权威,逐渐培养起人们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7.下列关于“行法令”和“定良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行法令”贵在坚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明帝杖捶茂才的故事,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出处,同时阐明了“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②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⑤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的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王问太公①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 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②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 【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②大明:旭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见其阴 阴:暗地里的活动 B. 同好相趋 趋:追求 C. 大谋不谋 谋:显现出谋略 D. 此亡国之征也 征:征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王其修德以下贤 其皆出于此乎 C.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B.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C.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D.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器量、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B.太公认为,国君要修养德行,谦逊地对待士人,施恩惠于百姓,不可随意兴兵;倡导和谋划用兵时,需要考虑天道和人道。 C.太公认为,国君要与百姓同疾苦,同情感,同憎恶,同爱好;国君要为百姓谋利益,不要掠夺民众和别国的利益。 D.“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中的“国”在这里指诸侯国,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国”意义相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5分) (2)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5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官名。 (1)诗歌五、六句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第三届世界互联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中国人民迎接各国嘉宾的喜悦心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诗赞赏古代圣贤推崇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精神。 五、(12分) 16.手机依赖症的表现是:无论是吃饭、聚会,还是走路、坐车,都手机不离手。请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写出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17.补写出春联的下联和上联,要求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特点。(4分) (1)上联:送献瑞灵猴看今岁风调雨顺 下联: (2)上联: 下联:诚信吐绿,文明古国谱新篇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古人有名有字,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才有字。 ①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② ,如东汉的张衡,字是平子;也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的朱熹,字是元晦。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杨绛:带着有香气的灵魂回家 崔滢 “聪明年轻的一代,只图消费享受;而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了。人世间只是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名利场’,或者干脆就称‘战场’吧。” 这是杨绛先生鲐背之年写下的句子,她把现代很多人为之挣扎的地方叫做名利场。而她自己则早已从中跳出,那里发生的一切在这位大家面前都是浮云,仿如看戏。 “我想,只有修得了大自在的人,才能把名利二字看得如此透彻,摆脱得如此干净。”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文明的社会既需要斗士,也需要智者。而实际情况是做斗士易,做智者难。” ①命运给了她105岁的寿数,却没有对她心慈手软。即便如此,这位有着轻柔南方口音的女先生将这些痛苦当作了修炼。 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三反运动”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批斗曾落在杨先生头上。正值中年的她思考了很多:“当时,我火气退去,就活像一头被车轮碾伤的小动物,血肉模糊的创口不是一下子就能愈合的。可是往后我受批评甚至受斗争,总深幸这场控诉大大增强了我的韧劲。” 遭受一场意外的打击,杨先生却将之看作很好的磨练,又让自己的修养上升一个境界。她曾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灵魂的香气仍存在于她的著作中,毕竟,她被命运磨练得不少,也收获了不少。 20世纪给了杨先生太多悲欢。既与所爱之人共度一生,被钱先生称为“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又把女儿钱瑗培养成了“生平杰作”。然而,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两个人在两年内先后去世,“我们仨”走散了。 在杨先生80多岁时,曾经幸福的家只剩她一人,但杨先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投入全部身心翻译柏拉图对话集中的《斐多》,并在2000年出版。 该书中,苏格拉底说:“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自身的修养,什么都带不走。”不灭的灵魂是杨先生所相信的,也是她的读者们愿意相信的,她在另一本书中说:“痛苦的意义只能是对不灭灵魂的修炼,否则生活就是没有意义的。” 原来这一切悲苦,都是对灵魂的修炼,让它能带着足够修养“回家”。但如果灵魂被腐蚀,兴许会散发臭味而不自知。如杨先生所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惭愧,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 百年修炼,杨先生保持了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她深居简出,悉心整理钱先生的手稿,并最终出齐皇皇72巨册的《钱锺书手稿集》。在104岁时,她还在写“杂忆与杂写的补遗”,并对自己的小友说,“还是要东想西想才好玩”。 在德国教授莫律祺看来,杨先生是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的结合,她有积极的世界观。他与妻子莫宜佳(《围城》的德语翻译者)对杨先生有个生动的总结:“先一个跟头翻到九霄云外再回归现实,再次启程前往新岸,②在堂吉诃德和桑丘、在美猴王和猪八戒之间来来往往。”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先生的处世态度,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即使到生命的最后,她跟死神也不争--她嘱咐,如发生意外,医生不要抢救。于是,今年5月25日凌晨1时30分,那带着香气的灵魂平静地出窍,“回家”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26日,有删改) 19.第一段引用杨绛先生鲐背之年写下的句子有何作用?(4分) 20.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分析画线①处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解释画线②处的含意。(2分) 21. 第三段说:“做斗士易,做智者难。”文中哪些具体事件体现了杨绛先生的“智者”形象?(4分) 22. 标题中的“有香气的灵魂”,含义丰富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七、(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用即真理。 ——[美]威廉·詹姆斯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巴金《灯》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1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A.即使C.混hùnD.幢zhuàng) 2.C(遗忘:忘记。遗落:遗失,散失;遗漏,漏掉;散失流落。辨识:辨认,识别。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姑且”有先不妨的意思,表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就一下,以后再做结论,重在强调让步。“暂且”表示这种情况是暂时的,重在强调时间短暂,稍稍带有让步的意味) 3.A(①句的“风”和下句的“阴影”做“透出清冷”的主语,②处按照空间顺序排列) 4. B(A.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C.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含贬义。 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5. D(A.“华北、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表意不明。 B.“我们不仅收获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更收获了民众的参与热情”语序不当。 C.“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与“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不合逻辑) 二、(9分,每小题3分) 6.C(错误有二。其一,原文第③段末“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不等同于“中西先哲一致认为”。其二,“这两点同等重要”错误,据第④段可知,“执行既定法律”重于“制定更好的法律”) 7.B(“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错误。“并非”属于完全否定,与原文第⑤段意思不符) 8.B(“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错误。第②段运用例证法,意在论证“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征:征兆) 10.C(副词,才。A. 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副词,表婉商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11.D 12.A(照应错误,“恩惠”对应“保有天下”,“权势”对应“不失天下”) 四、(24分) 13.(1)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就会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击时,就会贴耳伏地;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表现出愚钝的神色。(“卑飞”“敛翼”“俯伏”“ 愚色”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观察他们的田地里,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邪之徒压倒了忠直之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败坏法纪(使法令败坏,使刑罚混乱),朝廷上下却不觉醒。(“胜”“直”“败法乱刑”“觉”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1)描绘了池塘边绿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的明丽景色。(2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了离别的伤感情怀。(2分) (2)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伤感之情。友人即将踏上漫漫长路远赴他乡,“高馆”送别,离愁别绪顿然而生。②表达了宦游之人的怀归之情。“流思人”“望归客”客居异地,思念亲朋,渴望归乡。③ 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无奈之情。“日暮”时分,“重城”分别,让人不由发出“何由尽离席”的感慨。(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4分) 15.(1)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示例:手机依赖症会偷走身体健康,疏远人际关系,埋下交通隐患。(内容恰当2分,修辞2分) 17.示例:(1)迎报晓雄鸡盼明朝国泰民安 (2)公正绽蕊,法治中华扬大美 (每小题2分。符合对联对仗工整、末字仄起平收的特点,1分;语意连贯,1分) 18. ①名与字各有用途 ②名和字有意义相同的(每句2分) 六、(18分) 19.①在内容上,表达了杨绛先生对人世间争名夺利现象的深恶痛绝。(2分)②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杨绛先生生活简朴、灵魂高贵的人生境界的评述。(2分) 20.(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绛先生寿命长但命途多舛的一生。(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2)杨绛先生是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的结合,她能够在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中自由往来。(2分) 21.①将“三反运动”中突如其来的批斗看作很好的磨练。②80多岁遭受失女丧夫之痛,仍全身心翻译柏拉图对话集。③深居简出,悉心整理并最终出齐《钱锺书手稿集》。④在104岁时,还在写“杂忆与杂写的补遗”,并感到好玩。⑤嘱咐医生,如发生意外,不要抢救。(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2. ①指杨绛先生摆脱名利、与世无争的豁达胸襟。②指杨绛先生将一切打击视为磨练的态度和自由平静的心境。③指杨绛先生直到晚年都笔耕不辍并以此为乐的价值追求。④指杨绛先生是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的结合,有积极的世界观。(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七、(60分) 23.建议参照201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说:“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势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果断毫不犹疑,就像天体运行那样不能改变,像四时更替那样不可变化。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 周文王在酆邑,召见太公说:“唉!商纣王暴虐到了极点,任意杀戮无辜之人,请您辅助我拯救天下民众,您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要修养德性,礼贤下士,施恩惠于民众,以观察天道的吉凶。当天道还没有灾害征兆时,不可先倡导征讨;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先谋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才可以谋划兴师征伐;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他暗地里的活动,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了解他的内心情况,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既看到他疏远什么人,又了解他亲近什么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情感。实行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实现;遵循正确的路线,统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达到;按一定的秩序建立礼制,礼制就可以确立;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全胜而不经过战斗,以大军临敌而没有伤亡,真可谓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 “能与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恶而相互帮助,同爱好而有共同追求。所以,就是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机弩也能进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夺取天下,就像猎逐野兽一样,天下所有人都有分享兽肉的欲望;也像同坐一条船渡河一样,渡河成功,大家都达到了目的;失败了,大家都遭受灾难。这样做,那么天下人就都欢迎他,而不会反对他了。不从民众那里掠取利益,就能够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不从别的诸侯国那里掠夺利益,就能够从别的诸侯国那里获得利益;不从天下掠夺利益,就能够从天下获取利益。不掠取民众利益,民众就拥护他,这是民众给予他利益;不掠取别的诸侯国利益,别的诸侯国就归附他,这是别的诸侯国给予他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天下就拥护他,这是天下给予他利益。所以,这种方法使人看不见,这种事情使人听不到,这种胜利使人不可知。微妙啊!微妙啊! “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就会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就会贴耳伏地;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表现出愚钝的神色。现在的商朝,谣言四起,社会动乱不已,而纣王依然荒淫无度,这是国家覆亡的征兆。我观察他们的田地里,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邪之徒压倒了忠直之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败坏法纪(使法令败坏,使刑罚混乱),朝廷上下却不觉醒。这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旭日当空,天下万物都能沐浴阳光;正义所至,天下万物都能得到利益;大军兴起,天下万物都会归附。圣人的德化真伟大啊!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才是最大的欢乐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