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绝密★启用前 肥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二语文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B.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是在太阳和月亮交界的静音中,走进了树的年轮,在年轮里找到了月亮的脚印,轻轻、轻轻的,轻得只有时间才能听到脚步声……一陈狂喜,我从梦中惊醒,摸摸头发,头发湿漉漉的;摸摸衣服,衣服上停着水汽。 ②原来,我坐在后龙山一块飞来石上瞌睡了。夜色下的山林盛满了银灰色的月色——无声、淡薄,是一种神秘的静。我站起来,伸伸膊胳,仰望月亮,月亮孤独、无言,是一种沉默的静,就像严肃的高考试场,当考生接到考卷,低头看考题的一刹那,考场里一种沉默的静音,这种静音是各种心态交织在一起在沉思,在沉思中孕育着前途和理想,每个考生的心都会随着某一试题飞向远方。月色饱满、宽厚的静,沿着地平线一直伸向远方,没有一点声音,静静地在孕育着生命。大地沉睡了,山林沉睡了,野兔、山猫进入了梦乡……走进月色,仿佛听到了小鸟的开门声,知了的梦呓声,毛毛虫在树叶背面的产卵声…… ③直立在月色中的千年古樟,树冠被无声的月亮勾画出银亮的绒边 , 这银亮的绒边就像跳跃着文弱的火焰,整棵古樟几乎被月亮照得通明。古樟下一株栀子花静静地开放着,我刚来时,它躲在黑夜里,瘦瘦的,青里带黄的叶片里藏着十几个花蕾。你选择了我坐在飞来石上做梦时,悄悄地在无声的月色中完全绽放了自己,我梦的时间有多长,长到能使一个花蕾绽放成鲜花吗? ④我弯下腰,扶起倒伏的栀子花,把脸贴着带露水的花瓣,没有声音,闻到一股香中带苦的味道。我把摸过头发,摸过衣服的手指放在鼻下闻了闻,也有一种香中带苦的味道,这是月亮上那个仙女的味道。苦难的栀子花像一个无人过问的哑女,静静生长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山林中,风吹雨打,野兔山猫糟蹋你,你沉默无言。你在月色的抚慰下,静静地吐着芳香,悠然的草木香,这香气含着几份苦味,比芳香多了些深厚,有点像农家小妹一样素洁婉丽,也像农家悠长而流汗的日子。 ⑤院子中的山茶花,沉默、哑音。深绿色的叶子和树干,一年四季落满了灰尘,像一个失音的女孩,没有听到它向上伸展的声音,只见它年年长高,开花。 ⑥院子中的石榴树,没有听到它枯萎的声音,只见它年年有枯死的树枝在风雨中落下,没有声音。静静的,静静地在三年内枯死。 ⑦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⑧静音在黎明的曙光中慢慢放大。 ⑨山林一点一点地亮起来,是一种麻麻的亮。乡村上空飘浮着一层薄薄的,影影绰绰的,像雾,不像,像风,不像——是被黑夜过滤过,经月亮星星筛选过,洁净无污染的寻梦声——静音。它随着黎明的曙光,抚摸天下万物,便有了四季花草,使花更艳,草更绿,水更清。我呼吸着新鲜无声的空气,沐浴在曙光的静音中,林旁立着一株野百合,郁郁的,散发出一阵阵醉人的浓香,洁白鲜嫩的花瓣上落满了露水,像刚刚沐浴后的少女,在黎明的静音中熠熠生辉。 ⑩紧接着,永思堂开始开门,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只是厚重,开门时发出沉长的磨动声。拔闩声,开门声,接着村民走动的脚步声,汽车喇叭声,各种生活的噪声撕碎了黎明的静音。 ⑪如此纯洁的静音,被生活的噪音揉碎,就像被时间揉碎了一个精美的梦境。 ⑫静音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环境,也是大自然的一种内涵。人都想在一种没有噪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⑬ 当代人用分贝衡量生活中的噪音,都想有一个理想的静音环境。我看电视,把电视打到静音键,怕声音影响儿子学习,儿子玩电脑,把电脑打到静音键,怕被我发现。人们追求理想中的静音,但事实上真正的静音是没有的,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磁场中,地球在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是会有声音的,所以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静音环境。 ⑭业余时间我喜欢画画,用的是本地一种特制的白裱纸,染制之后,色泽映现出古雅苍老,如同见到过去的日子。我摊开白裱纸,先画一轮圆月,圆月下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月牙河,月牙河是一幅长幅画卷,它记录了乡村的凡人细事,记录了四季花草,记录了随风飘荡的白云,记录了户部侍郎江一麟,衣锦还乡,牵着枣红马来河边饮水。记录了近代著名实业家,南通垦牧公司总经理江智源携巨款回故里重建永思堂……我欣赏自作的作品,静静的月色下,月牙河酣睡在月色中,一动也不动,没有声音,河水仿佛停止了流动,美术作品都是用静止的画面把人的思维带入故乡的昨天,今天、明天。 ⑮我放下手中的美术作品,家人已睡,夜已深,山峦、田野、乡村、河流都静得出奇,仿佛走入一个巨大的梦境。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年6期,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划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同时又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小鸟的开门声,知了的梦呓声,毛毛虫的产卵声”反衬了月夜的静寂。 B.第③段划横线句子中“无声的月亮”匠心独运,月光本就无声,作者刻意突出这一点是为了表现月夜的宁静;“勾画”一词生动,富有想象力。 C.第⑩段中“撕碎”一词用得很形象,它将噪声对黎明静音的破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似乎看见静音支离破碎的样子。 D.本文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静音,表达了对静音的向往,但同时作者又明白在地球上真正的静音是不存在的。 5.作者为何说“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6.作者在结尾处叙述自己描绘了一幅圆月月牙河图,有人认为此处是赘笔,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歪脖柳树”,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它为线索来展开,“歪脖柳树”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艺术风格独特。 E.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8.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周智光,本以骑射从军,常有戎捷,自行间登偏裨(piān pí)。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镇陕州,与之昵狎(xiá)。朝恩以扈从功,恩渥(wò)崇厚,奏请多允,屡于上前赏拔智光,累迁华州刺史、同华二州节度使及潼(tóng)关防御使,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永泰元年吐蕃(bō)回纥(hé)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1ǐ)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chéng)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智光与杜冕不协,遂杀鄜(fū)州刺史张麟,坑杜冕家属八十一人,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惧罪,召不赴命。朝廷外示优容,俾杜冕使梁州,实避仇也。永泰二年十二月,智光专杀前虢( guó)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庞充。充方居缞(shuāi)绖(dié),潜行,智光追而斩之。又劫诸节度使进奉货物及转运米二万石,据州反。智光自鄜州专杀,朝廷患之。智光遂聚亡命不逞之徒,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结其心。 淮南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崔圆入觐,方物百万,智光强留其半。举选之士竦( sǒng)骇,或窃同州路以过,智光使部将邀斩于乾坑店,横死者众。优诏以智光为尚书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以授之。智光受诏慢骂曰:“ 智光有数子,皆弯弓二百斤,有万人敌,堪出将入相。只如挟天子令诸侯,天下只有周智光合作。” 大历二年正月,密诏中书令郭子仪率兵讨智光,许以便宜从事。时同、华路绝,上召子仪女婿工部侍郎赵纵受口诏付子仪,纵裂帛写诏置蜡丸中,遣家童间道达焉。子仪奉诏将出师,华州将士相顾携贰。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以其所管降子仪。贬智光为澧州刺史,散官勋封如故。是日智光为帐下将斩首,并子元耀、元干等二人来献。丁卯,枭(xiāo)智光首于皇城之南街,三子腰斩以示众。 (节逸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B.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C.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D.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裨在古代也称为偏将、裨将、副将,是佐助大将的将领。 B.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官。 C.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关税、厘金、营造工程,部长称为工部尚书。 D.散官就是负责一些闲散职务的官员的通称,待遇厚薄不一,如朝议大夫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智光出身卑微,靠战功升官。原来以骑马射箭从军,经常立战功,不久任副将。皇帝听信鱼朝恩的说词,多次赏赐周智光。 B.周智光心肠狠毒,迫害别人。周智光与杜冕之间不和,于是杀死州刺史张麟,将杜冕家属共计八十一人活埋,烧毁坊州的房舍三千多家。 C.周智光拥兵割据,为非作歹。周智光不仅杀死虢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庞充,还阻截地方官员给朝廷的进贡,纵容盗贼偷盗通州路的选举之士。 D.皇上令让郭子仪的女婿带口头诏令给郭子仪,命他率兵讨伐智光,见机行事。郭子仪奉命准备出师,华州将士相继叛离了周智光。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优诏以智光为尚书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以授之。 ②智光有数子,皆弯弓二百斤,有万人敌,堪出将入相。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任选6小题)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 ,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15.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 , ”句的注释。 16.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绵亘(gèn) 吮吸(shǔn) 蒙骗(méng) 心广体胖(pàng) B.勾当(gōu) 谄媚(xiàn) 翘首(qiáo) 自惭形秽(huì) C.崔嵬(wěi) 烙印(luò) 重创(chuāng) 大笔如椽(yuán) D.羞赧(nǎn) 荏苒(rǎn) 箴言(zhēn) 溘然长逝(kè) 1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庄子学说涵盖极广,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哲学。他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B.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仅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C.水是什么呢?水就是关系。在水中自由地翱游,闲暇时挣脱一切羁绊,到岸上享受晨风拂面,然后,一个华丽的俯冲,重新潜入关系之水,做一条鱼在波涛下微笑。 D.这些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遂若清谷,有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的苔藓,还有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排袅娜的狗尾巴草。 1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③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 , 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④大学生进驻社区是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尝试,他们虽然经验不足,甚至毫无经验可言,但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差强人意。 ⑤社区发动群众为地震灾区募集些急救物资,有些人不仅细大不捐 , 而且怪话连篇,极大地挫伤了组织者的热情。 ⑥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有调查显示大约45%的人认为自己有时拖延,而一半的人则认为自己总是拖延,由此可见,① 。拖延症并不是天生的,② , 可能是受身边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面对某些事无力应对。拖延症会影响到身心健康的。从表面看,③ , 但是对心理的影响却还是很深远的。人们经常会因为拖延耽误事,对拖延后的后果白责,严重的还会引起焦虑症。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生活圈子的宽窄有时会影响心灵空间的大小;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外在生活空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我们心怀阔远,我们的生活天地依旧会无限宽广。 你是如何理解心灵空间和生活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肥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1.C 2.A 3.D 4.A 5. 栀子花、山茶花在沉寂中无言地生长、开花;院子中的石榴树在沉寂中无言地飘落枯死的树枝,并最终在沉默中枯死。万物的生长和死亡都是无言的,所以说“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灭亡”。 6.不是赘笔。圆月月牙河图突出了画面的静谧、优美、朦胧的氛围,并用静止唤起了作者对乡村的怀念向往之情,使文章更具美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文章以月光美景开始,又以月光图结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7.A,D 8.①“奶奶”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如为孙子做衣做鞋。 ②对亲人充满疼爱之情,如“奶奶吃得不香”,省下粮食给孙子吃。 ③节俭,如不舍得吃黄油。④坚韧(坚强)面对苦难生活,如拖着病体支撑家庭。 9.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萧胜闻黄油香味,妈妈用黄油烙饼,小说情节发展紧扣黄油烙饼展开。 ②讴歌了至真亲情: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妈妈用黄油烙饼,体现了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③交代小说的社会环境:小说展示了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 10.A 11.C 12.C 13.①朝廷宽容任周智光让他做尚书左仆射, 派中使余元仙持告示亲自给他授予官职。 ②智光有几个儿子, 都能持二百斤的弓箭, 可抵挡万人,出征能够做将帅、入朝能够做宰相。 14. (1)凌万顷之茫然 (2)金就砺则利 (3)纫秋兰以为佩 (4)舞榭歌台 (5)白露未晞 (6)直挂云帆济沧海 (7)往者不可谏 (8)文章合为时而著 15.咏梅(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16.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昔衬今,以少女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17.D 18.A 19.B 20.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是后天形成的;拖延症并不会给身体造成影响 2 1. 【例文】 窝虽如蜂人心却大 ——写在沃尔夫香港蜂窝楼宇照片之后 蔡宏伟 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暑期,我随浙江嘉兴某所学校去江西广丰搞些扶贫献爱心之类的活动。自小生活在杭嘉湖平原的中学生一踏入群山环抱的红土地,异样的自然景观,异样的风俗礼仪,几乎是触电般地让他们领受到了世界的广远和自身的渺小。快二十年过去了,目前这群孩子是我教过的学生生活地域分布最为宽广的一届。 就在去广丰的途中,他们中的一位提到了香港和香港的孩子。香港地域狭小,生活空间有限,为了让孩子能拥有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每逢假期,香港的教育机构总要组织学生去世界各地旅游。据说,祖国内陆西北空旷的戈壁荒漠是他们的最爱。 此刻,面对德国摄影师沃尔夫拍摄的这组香港蜂窝状楼宇的照片,自然又想起当年那位学生的介绍。设想一下,我,我的孩子,就生活在这样的蜂窝里,上下左右是邻人的脚步声、摔凳子声、闲谈声、电视机声,前面可看到对面邻居晾晒的内衣和袜子,后面也复如是。处处是人的味道,时时是人的声音。既难以与林木、田野、溪流、鸟兽晤对,又不能专注地返视内心、省察灵魂。住在蜂的窝里,人的心能有多大呢? 要想心大,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时时记得走出蜂的窝,投身到广远的山野、湖海、荒漠。住在蜂窝的香港同胞他们的心之所以依旧很大,就因为他们懂得放手让孩子,也让自己去“行万里路”,由得自异域的广远的生活空间来促成自身心灵空间的丰盈。 或许让孩子多走出去,走远一点,尽可能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应该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可惜,在我们内陆,把孩子关起来写作业、上辅导班,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内容。学校一个学期搞一次春游或秋游,也只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在这样的生活空间里,孩子的心灵能得到健康发育、生长?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下子飞速提升,不是在四川老家受父兄严格教育的时候,而是出川后一路观赏山川景物,随生活空间的拓展而得“江山之助”,终于茅塞顿开,文思如泉涌。 随生活空间的拓展而带来的心灵空间的丰盈,又何止是个人的才艺的提高!古人说:“登高令人意遐,临深使人志清”,生活空间宽广了,一个人的胸怀也会变得宽广,气质也会演化得慷慨浑厚。 德国人沃尔夫拍摄的这组照片,或许会让我们感叹现代城市生活的拥挤,但图片背后香港同胞人住蜂窝而不忘心之大的淬砺故事,似乎更宜引起我们对教育现状的省察。 没有足够大的生活空间,人的心灵空间是难以走向丰盈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