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教案:专题十二 区域特征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全国版)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区域特征分析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比较,既是对所学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总结,也是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选择。 年份 读设问知考向 2017 (全国文综Ⅲ,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天津文综,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2016 (浙江文综,7)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江苏地理,15)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核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1)特征 区域要素 具体内容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 地形特征 地形种类、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气候特征 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河流特征 水文特征 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特征 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河流分段与注入海洋等特征 开发利用 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分析 区域要素 具体内容 农业 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杻、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人口特征 从居民的语言、民族、宗教、人口数量与素质、性别比、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迁移、城市人口比重等方面分析 方法技巧 区域内地理要素的叠置分析方法 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获取信息与解读、描述及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1)从地形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从气候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读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3)从河流水文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017·全国文综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答案 (1)D (2)B 第一步:读材料,获取信息 信息①:景观图中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 信息②:江南水乡的形成与其地形和气候有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河汊较多,传统出行以水运为主。 第二步:明确设问,根据信息定结论 (1)设问中要求确定景观的地理位置。结合信息分析知,该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 (2)设问中“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为关键词。结合信息分析即可确定结论。 [题后反思] 该题组结合局部区域景观图考查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解答该题组首先应在准确获取图示信息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选择项获取结论。通过解答该题组,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掌握世界和我国主要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为分析问题提供条件。 命题点一 结合区域图示,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7·湖南岳阳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形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甲( ) A.自南向北流 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 C.使沿岸增温增湿 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2.图示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原因有( ) ①海运便利 ②农业发达 ③开发较早 ④水源充足 ⑤生态环境优美 ⑥气候适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图示为南半球大陆东岸中低纬地区,沿岸是暖流,由北向南流;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南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海洋渔场多分布在寒流沿岸或寒暖流交汇的地方。第2题,由图示大陆轮廓和纬度可判断该地区是南美洲的巴西东南沿海,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一带,此处建有巴西著名的海港,海运便利;是欧洲殖民者最先到达和开发的地方,开发较早;这里相比巴西其他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居。 命题点二 结合建筑特点,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吉林长春模拟)平潭位于福建省东部,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图所示的低矮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该房屋墙壁上有很多预留的小孔。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据此完成3~4题。 3.石头厝的特点与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石材建筑——防台风 B.窗子小——便于保温 C.墙壁多孔——便于采光 D.屋顶缓——防暴雨 4.下列地区的传统民居中,石头房屋相对较多的是(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草原 C.云贵高原 D.三江平原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石材建筑比较坚固,不用加强保温和采光;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第4题,结合信息知,石头房屋主要取材于石头建材,四个地区只有云贵高原多石头建材。 核心点二 区域差异比较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3.社会经济特征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方法技巧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其次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 (2016·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答案 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 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第一步: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甲地自然带为半干旱草原带,为高原山地气候;丁地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为热带季风气候。 信息②:甲地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丁地位于恒河谷地。 第二步:明设问指向,把握关键得结论 (1)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但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主要种植青稞或小麦。 (2)恒河谷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适于水稻种植。 [题后反思] 区域农作物分布与其所在区域特征关系密切。判断一个区域农作物类型,一方面应掌握其生长习性,另一方面要联系其区域特征。 命题点 结合地形剖面图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西安与汉中两地气候的主要差异。 (2)甲、乙两地海拔相同,甲地是常绿阔叶林,而乙地是针阔叶混交林,说明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比较丙、丁两地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 答案 (1)气候类型不同,前者是温带季风气候,后者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2)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不同。甲地位于山脉南坡,向阳,乙地位于山脉北坡,背阴,甲地的气温高于乙地。 (3)丙地: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 丁地:旱地农业,一年两熟到两年三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解析 第(1)题,从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比较西安和汉中两地气候的主要差异。第(2)题,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不同。第(3)题,根据两地气候特征,从农业类型、复种制度和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比较种植业差异。 核心点三 地理信息技术 “3S”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英文缩写 RS GIS GPS 别称 人的视力的延伸 地图的延伸 特征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 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多要素的综合动态预测;计算机系统支持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作用 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及时监测和安排防灾、救灾 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应用举例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等 对区域内各种条件进行精确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 在野外调查时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利用GPS为飞机、轮船和汽车导航等 方法技巧 “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 (1)A (2)C 第一步: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图中展示的是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信息②:该数据库主要包括地下水、岩层、地形、土壤、水系和居民点等图层。 第二步:明设问指向,抓解题关键 (1)设问中“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为关键词。遥感主要获取地表地物的影像信息,结合各图层可判断①②④正确。 (2)设问中“农业适宜性评价”为关键词。此题实质是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即地形、土壤、水源等,对比分析可推断答案。 [题后反思] 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应用广泛,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掌握各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畴,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实际分析问题。 命题点一 结合打车软件推广,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及运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北京海淀区3月适应考试)“滴滴出行”是一款综合性的网络约车软件,具有查找附近可用车辆、规划最优出行路线等功能。据此,回答1~2题。 1.“滴滴出行”中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①GIS ②RS ③GP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网络约车软件的推广( ) A.投资巨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 B.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C.促进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D.实现绿色出行,解决城市拥堵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结合“滴滴出行”所具备的功能,根据各地理信息技术特点即可确定结论。第2题,该网络约车软件的推广,可以使乘客就近乘车,并规划最优出行路线,提升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率。 命题点二 结合软件运用,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选择(题型预测:选择题) 3.“我用脚步丈量世界”手机软件——咕咚,能精确追踪路线,并记录运动轨迹,并实时监测时速、配速以及运动时长。根据图示信息,该系统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RS和GIS B.GPS和RS C.GPS和GIS D.RS 答案 C 解析 结合各地理信息技术功能及该软件能“精确追踪路线”并具有“记录和监测”的功能,确定其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探究点 区域特征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2016·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2.(2013·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请据图1分别说明南非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2)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答案 (1)位于中、低纬度;热量充足;位于非洲大陆南端,三面临海;成为海上交通要道(海运条件优越)。 (2)a城市年降水量比b城市少;a城市雨季比b城市短。 a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b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解析 第(1)题,从纬度位置来看,中低纬度气候温暖湿润,是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区;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成为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第(2)题,a、b两个城市都是热带草原气候,根据气温降水统计图可知,a城市降水量少,雨季短,其原因应该从热带草原气候形成湿季的大气环流条件来分析。 方法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命题,对该题型的考查主要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图示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及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及成因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分析地理要素分布及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2)分析两区域或一区域内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其答题思路为: (3)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答题思路为: 下图为“世界某两地区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冬季降水较多,共同的影响因子有(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山地地形 ④沿岸暖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甲、乙两地所在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相同,但耕作制度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地形 D.降水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甲地为日本的本州岛,乙地为海南岛,两地冬季降水较多,都是由于冬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岛屿上山脉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影响因子属于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第2题,两地主要粮食作物都为水稻。甲地位于暖温带,热量相对乙地较少,仅能满足水稻一年一熟的需求;乙地位于热带,热量丰富,水稻可以一年三熟。所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3.(2017·北京海淀区下学期期中)伴水而生,人类的发展与对江河的认识、开发和治理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图示两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并任选其一分析其水文特征的成因。 答案 水文特征:与黄河相比,泰晤士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小。 成因:泰晤士河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小;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且植被条件好,河流含沙量小。 水文特征:与泰晤士河相比,黄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大。 成因:黄河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流经黄土高原植被条件差,河流含沙量大。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在明确两河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径流量及其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比较其差异并分析原因。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6·东北三省模拟)“超级自行车”能在行进过程中实时推送心率、血压、脉搏、速度、骑行距离等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据此完成1~2题。 1.这一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下列关于“超级自行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下,比汽车更便捷 B.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C.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D.属于技术指向型的产品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特征,能够“对数据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的为地理信息系统。第2题,“自行车比汽车更便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在长途运输中,自行车并不便捷。 (2017·湖北六校联考)下面是美国某州的印第安人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在内部还有数不清的梯子;门窗是后来才增加的。回答3~4题。 3.依据材料和景观图可以得出( ) A.当地干旱少雨 B.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利于泥土砖制作 C.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风沙 D.只用泥土建房是因为坚固 4.本地可以发展( ) A.大牧场放牧业 B.灌溉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根据景观图,墙厚窗小,说明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平顶,说明降水少。故可判断是干旱地区的民居。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御。第4题,根据上题的结论可判断该地是干旱地区,所以发展灌溉农业。 (2017·湖南岳阳模拟)红腹滨鹬有迁徙习性,常在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下图示意“红腹滨鹬迁徙路线”。读图完成5~6题。 5.近几年来,经停乙地的红腹滨鹬数量锐减,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推测其数量变化及呈集中分布状态的原因是( ) A.数量减少,滩涂湿地锐减 B.数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C.数量减少,人工捕杀增多 D.数量增加,空气质量上升 6.红腹滨鹬越冬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收割 C.青藏高原太阳火辣 D.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红腹滨鹬常在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在乙地停留的滨鹬数量逐渐减少,可能为为滨鹬提供栖息的滩涂数量减少,滩涂湿地锐减。第6题,红腹滨鹬在丙地越冬时间为9月到次年4月,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收割在春季;青藏高原处于冬季,较为寒冷;南半球期间为夏季,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2017·湖南湘潭市第一次模拟)雨燕是飞翔速度最快的鸟,北京雨燕每年三、四月来到北京,喜欢在老宅子里筑巢繁衍后代,七、八月飞离北京。科学家们通过光感应器定位,绘制出2014~2015年北京雨燕迁徙线路图,光感应器定位仪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得到的数据相对准确。读“北京雨燕迁徙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光感应器定位得到的数据可能误差较大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8.从图中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迁徙途中雨燕飞越了天山、东非高原等地区 B.城市化的发展严重威胁北京雨燕的繁衍环境 C.图中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跨越了两大板块 D.北京雨燕在南非高原时,稀树草原呈现一片枯黄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光感应器定位仪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得到的数据才相对准确,如果降水较多或天气多变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由图中线路可知,丙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象条件较差,误差较大。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甲到乙线路主要经过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结合天山位置判读,该线路应该在天山以北,之后经过阿拉伯半岛和东非高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的建设,旧城的改造,使得老宅逐渐拆除,雨燕失去筑巢环境;由图示可知,雨燕的迁徙线路经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等三大板块;雨燕在南非高原时,为南半球的夏季,为当地的雨季,草木繁盛。 (2017·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0.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11.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 9.C 10.D 11.D 解析 第9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10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第11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二、综合题 12.(2017·湖北三市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中图1示意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位置与地理要素分布,岛上盛产水果,并大量出口,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海运业、旅游业、对外贸易为其支柱产业。图2示意“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的气候资料图”。 (1)说出该岛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分析该国盛产水果,而粮食不能自给的自然条件。 (3)简述该国海运业发达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岛屿面积小,河流短小;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呈放射状水系;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故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冬季流量稍大,夏季断流);岛上以林果业为主,植被覆盖率较高,故含沙量小;无冰期。 (2)塞浦路斯多山地丘陵,适宜种植果树;夏季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水果糖分积累;柠檬、葡萄属亚热带水果,地中海气候能满足其热量需求;耕地少,夏季多旱灾,河流水量少,灌溉水源短缺,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3)该国位于非洲、亚洲和欧洲三大洲交界附近的地中海东部,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岛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湾;旅游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客货流量大;岛国对外联系依赖海运。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区域地形、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河流流程长短、径流量及其变化、含沙量和结冰期等方面说明该岛河流特征并分析原因。第(2)题,结合该国地形和气候特征,说明其不适于粮食种植是导致其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第(3)题,结合该国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市场等方面分析原因。 13.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相同的自然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植物具有根系发达、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等突出特征,简要解释植被特征形成的原因。 (2)比较、归纳是学习地理的常用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项目 区域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 相同点 不同点 图乙(从P到O) 热量 答案 (1)根系发达是为了获取更多水分,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为了减弱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存留水分在植物体内,以适应当地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2) 项目 区域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 相同点 不同点 图甲(从M到N)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或由较低纬向较高纬过渡) 热量 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向热带荒漠带过渡(或由较高纬向较低纬过渡)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甲经纬网知,该区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阴影部分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为保留植物体内水分,具有根系发达、树皮厚、树叶叶面有油质包裹等突出特征。第(2)题,结合图表比较项目,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填写相关内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