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开发区滩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ww.ks5u.com 湖北省荆州开发区滩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60分) 1.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列车的速度和服务都在不断提高,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更带动了旅游、购物等一系列的消费。这反映了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③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升级起导向作用 ④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方式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是高铁技术发展影响消费,不是消费对生产的作用。②符合题意,材料高铁技术的生产带动了一系列的消费反映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消费对生产的作用。④符合题意,材料提到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速度和服务都在提高,反映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方式。故选B。 【点睛】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于:(一)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4、消费对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近年来,“马拉松热”席卷全国各地,各地跑步赛事一拨接一拨,也衍生了跑步经济这块蛋糕,购买、请专业教练指导、体验甚至买保险,加上可能产生的吃住行,马拉松牵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给赛事举办地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材料表明( ) ①新的市场需求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②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 ③我国居民整体消费内容从物质转向精神 ④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①:“马拉松热”席卷全国各地,马拉松牵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给赛事举办地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说明新的市场需求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①符合题意。 ②:“购买、请专业教练指导、体验甚至买保险,加上可能产生的吃住行”这些表明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居民整体消费内容从物质转向精神,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体现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有专家表示,没有经济的增长,分配就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没有合理的分配,经济增长也会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唯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和居民消费,我国经济才能真正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②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 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 ④理顺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至关重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再生产的知识,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生产、分配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制约作用,故②④正确;材料着重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故①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B。 4.41年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必将为世界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面深化改革 ①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有助于增强消费对发展的决定作用 ③需要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 ④需要推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改革的相关知识。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①③正确;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②说法错误,排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5.国资委日前印发了《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对在经营投资中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这一规定 A. 可以规范国有资产运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B. 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 C 能够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D. 能从整体上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在经营投资中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这一规定可以规范国有资产运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A项符合题意;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B项说法错误;这一规定能够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但不涉及优化国有经济布局,C项与题意不符;这一规定有利于规范国有资产运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不一定能从整体上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6.2018年2月7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未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领和指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关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它们都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故①正确;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②错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③正确;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可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故④错误。故选B。 7.王东毕业后利用专业知识返乡创业。2018年上半年,承包村集体的山林种植果树,收入10000元。在山下投资开办一家“农家乐”,请职业经理人经营,除去各项开支后,盈利30000元,用其中一部分挣得的钱炒股,赚了5000元。对王东所获收入理解正确的是 ①王东半年收入均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②“农家乐”收入是按管理要素进行分配 ③承包山林种果树收入是按劳分配 ④炒股所得是按资本要素进行分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我国分配方式的相关知识。张明承包村集体的山林种植果树的收入10000元属按劳分配所得,③正确,①中的“均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说法错误;投资“农家乐”盈利的30000元属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②错误,排除;炒股赚的5000元属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④正确。故本题选D。 8.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再次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提高5%左右。以下对该举措认识正确的是 A. 政府强化行政手段,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B. 政府履行再分配的调节职能,促进社会公平 C. 国家调节初次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D. 我国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增加居民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举措。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属于经济手段,A错误;调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属于国家在再分配领域调节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B正确;调整基本养老金水平不属于初次分配,C错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属于初次分配,材料反映的是再分配,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三看法”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一看分配的领域: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主要是企业,再次分配主要是国家。三看分配的手段:初次分配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再分配主要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进行。 9.典型的“橄榄型”社会,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往往超过60%。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也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加快步入“微榄型”社会,需要 ①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 ②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处理好公平问题 ③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④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说法错误; ②错误,无论是在初次分配中,还是在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公平问题; ③④符合题意,加快步入“微榄型”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为此,需要发挥财政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故选D。 【点睛】收入分配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对效率的影响: ①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 ②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对公平的影响: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异,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别。 ②如果这种差距和差别进一步扩大,将会因收入差距过于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 10.2019年1月1日施行的浙江省《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国企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急岗位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频斜。这样做是基于 ①协调利益关系,激发国企活力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激发职工积极性 ③通过再分配调节,维护社会公平 ④完善按要素分配促进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深化国企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急岗位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频斜。这样做是基于兼顾效率与公平,激发职工积极性,有利于协调利益关系,激发国企活力,①②适合题意;国企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通过初次分配调节,维护社会公平,不是为了促进效率提高,③错误;国有企业工资分配是按劳分配,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1.2018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是 ①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国家增发国债→重点领域扩大支出规模 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群众消费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③民生领域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 ④提供相应产品的企业生产扩大→就业人员增加 A. ①→④→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国家可以增发国债,在重点领域扩大支出规模,其中在民生领域政府投入持续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扩大,引起提供相应产品的企业生产扩大,从而就业人员增加,就业增加会,这样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增加会使人民群众消费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正确的传导路径是①→③→④→②,C符合题意。 A B D:其它选项中的传导路径都是错误的。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题解答可采用首尾法进行确定。即先确定第一个题肢或先确定最后一个题肢,如果先确定第一个题肢,可以以此往后推,如果是先确定最后一个,可以以此往前推。 同时要注意排除错误选项,按此步骤,基本上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12.下图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运行情况。为了实现制造业总体运行在扩张区间,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①制定政策降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支持实体经济 ③降低杠杆率,收紧信贷投放的规模 ④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增值税税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宏观调控的手段。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由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状况决定,不是由政府决定,①错误。 ②④:为了实现制造业总体运行在扩张区间,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增值税税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强货币流动性,②④符合题意。 ③:为了实现制造业总体运行在扩张区间,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增加杠杆率,适度放宽信贷投放的规模,而收紧信贷投放的规模是紧缩性货币政策,不利于实现制造业总体运行在扩张区间,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第一,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法律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或通过采取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法律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二是通过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 第三,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调整经济活动。 注: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直接、高效,缺点在于易出现滥用权力行为,因此须必要时采用之。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1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实施更大规模减税,坚持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报告还指出,今年基本民生领域的支出只增不减。一方面要减税降费,另一方面要确保民生的刚性支出只增不减。为此,政府应该 ①适度提高赤字率,上调国债发行规模以弥补缺口 ②削减政府开支,增加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 ③开源节流,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 ④优化支出结构,刺激社会总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方面要减税降费,另一方面要确保民生的刚性支出只增不减。为此,政府应该适度提高赤字率,上调国债发行规模以弥补缺口。同时要开源节流,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以增加财政收入,①③项符合题意;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要确保民生的刚性支出只增不减,因此政府会削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②项说法错误;政府优化支出结构,刺激社会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4.财政部表示,2019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下列选项符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的是 ①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财政收入 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④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都是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③④正确;①说法错误,增加财政支出;②属于货币政策,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 【点睛】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运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5.2019年继续保持打击骗税虚开高压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查处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企业108970户,定性对外、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可抵扣凭证582.5万份,涉案税额1108.93亿元。查处涉嫌骗取出口退税企业3545户,挽回税款损失147.87亿元。解决企业骗税问题需要 ①企业要依法加大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处罚力度 ②企业要自觉诚信纳税 ③公民要关注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④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征管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企业的骗税问题,针对该问题需要国家加强税收征管,作为企业而言则要依法诚信纳税,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税务机关要依法处罚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③选项是从公民的角度阐述的,不能解决企业骗税问题,排除。选B。 【点睛】全面认识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而能保证收入的稳定;同时,税收的征收十分广泛,能从多方筹集财政收入。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家在征收税款过程中,一方面要查明情况,正确计算并征收税款;另一方面又能发现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是在缴纳税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税务机关对征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采取措施纠正,也可以通知纳税人或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解决。 (4)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国家政权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国家政权的存在又依赖于税收的存在。没有税收,国家机器就不可能有效运转。同时,税收分配是凭借政治权力,对物质利益进行调节,体现国家支持什么、限制什么,从而达到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 16.2019年五一前后,湖北、广东、上海、辽宁、内蒙古等多地明确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上之前落地省份,已有近20省份出台技术工人增收方案。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行协议工资、日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形式。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 坚持和完善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B. 彰显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 C. 有利于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 D. 通过工资改革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各省相继出台技术工人增收方案。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行协议工资、项日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形式,这是让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不涉及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A与材料不匹配,但符合题意要求。 BCD: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通过工资改革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彰显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BCD均与材料内容匹配,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7.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目前全国各地正在落实有关政策。从200年到2018年,基本养老金实现“14连涨”,得到了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养老金连涨 A. 是政府通过再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B. 是现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体现 C. 提高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D. 表明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养老金发放属于再分配范畴,是政府履行再分配调节职能,促进社会公平,故A正确,C与题意不符;养老金的发放对象不是劳动者,不体现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故B不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设中,故D说法太绝对。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根本措施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把“蛋糕”做大) (2)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3)初次分配角度: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再分配角度: ①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18.2018年7月12日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指出,上半年,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已扣减出口退税)完成81607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和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14.7%和13.2%,新兴产业税收收入继续较快增长,零售业税收收入增长20.5%,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地区税收收入分别增长13.3%、19.5%、19.7%、10.9%,上半年税务部门的“税收账本”反映出:( ) ①我国税率大幅度提高,企业税负较重 ②经济质效继续提升,新动能茁壮成长 ③国内需求较为旺盛,区城协调发展态势较好 ④财政收入将大于支出,出现财政盈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半年税务部门的“税收账本”反映出经济质效继续提升,新动能茁壮成长,国内需求较为旺盛,区城协调发展态势较好,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我国税率大幅度提高,①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不出财政收支情况,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19.拉弗曲线(如下图)描绘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对拉弗曲线理解正确的是 ①当税率在一定限度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税收收入 ②劳动者收入因高税赋而提高,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 ③过高税率使经济主体收入减少,造成税收总额下降 ④低税率会给国家带来就业率和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拉弗曲线”揭示了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税收收入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税收收入反而会减少,这说明当税率在一定限度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税收收入,过高税率使经济主体收入减少,造成税收总额下降,故①③正确;劳动者收入因高税赋而降低,消费能力也会相应降低,故②错误;低税率意味着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这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从而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这可能会不利于劳动者就业,故④错误。故选B。 20.下表是我国某国有企业职工.2018年收入比例一览表。 根据表格可以推断出 ①投资方式多样化带来收入来源多样化 ②按要素分配已成为我国收入分配的主体 ③公有制经济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④我国确认各种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法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我国某国有企业职工2018年收入比例一览表说明投资方式多样化带来收入来源多样化,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①④适合题意;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错误;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1.2018年是“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起步年”,计划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安排7 320亿元,其中,国家铁路7 020亿元,国家财政支出占绝大比例,投产新线4 000公里,高铁3 500公里。在国家铁路建设过程中( ) A. 体现了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B. 体现了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C. 发挥了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D. 发挥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建设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国家铁路建设过程中,国家财政支出占绝大比例,发挥了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AB项均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2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下列对按劳分配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必须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②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就是按劳分配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④在实行按劳分配的不同企业中,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报酬可能有差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按劳分配。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政策,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必须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①正确。 ②: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都是按劳分配,②错误。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错误。 ④:在实行按劳分配的不同企业中,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报酬可能有差距,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注: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都是按劳分配。 23. 如今,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性收人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2014年王先生一家收入中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 ①购买基金获利8000元 ②买彩票中奖获得1000元 ③大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年收入10万元 ④大女儿领取失业保险金4000元 ⑤出租房屋获得租金8万元 ⑥二儿子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获利2万元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购买基金获利是家庭拥有的动产所获得的收入,房屋租金是不动产获得的收入,出卖商标是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①⑤⑥是财产性收入,②③④是合法收入,但不是财产性收入,故该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 24.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健全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单位内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科研人员进行现金和股权、期权奖励办法。这些举措的积极效应有( ) ①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②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③以分配为导向,刺激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 ④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劳动者权益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①③: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健全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能够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发挥分配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激励作用,以分配为导向,刺激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健全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不能缩小企业收入分配差距,也不能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②④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金、技术、管理等。 意义:其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5.“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 ①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②既要鼓励创业致富,又要倡导回报社会 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 ④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故①正确。 ②: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故②正确。 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故③错误。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6.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两个同步增长”: ①意味着国家富强了,百姓可以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 ②意味着经济建设发展了,居民收入就能增长,就能促进同步富裕 ③将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④将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保证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国家富强了,百姓可以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将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①③正确;②过于绝对;④不选,因为我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选C。 【考点定位】实现社会公平 【名师点睛】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1)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3)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4)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27.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应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④排除;①②是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措施,③是实现收入分配倍增的原因,符合题意应入选。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 28.2017年我国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国家实施这些举措有利于 ①完善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②提高居民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③调整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 ④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继续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这些举措有利于调整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完善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29.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这表明政府的转移支付( ) ①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 ②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 ③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贯彻落实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财政资金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①正确。 ②: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与居民收入的增加没有关系,②排除。 ③: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正确。 ④:政府的转移支付与按劳分配没有关系,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我国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衡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要,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30. “自动稳定器”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具有自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在经济繁荣时会自动抑制经济增长,在经济衰退时会自动促进经济增长。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自动稳定器”功能的是 A. 税务总局实施部分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降低企业税负 B. 因经济繁荣职工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进入更高等级 C. 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D. 中央银行为应对经济下行,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动稳定器”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具有自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在经济繁荣时会自动抑制经济增长,在经济衰退时会自动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的行为就体现了“自动稳定器”功能,应对经济下行,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而ABC则是不可随便变化的,体现不出自动稳定期的功能,所以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 二、非选择题(40分) 31.2019年以来,减税降费的“红包”一波接着一波。减税降费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短期看,在税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率确实会造成税收收入减少。长远看,减税降费往往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有利于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平稳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税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率会造成税收收入减少表明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②减税降费能刺激经济增长,有利于保持财政收入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减税降费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减税降费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考生可先回顾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情境分析:减税降费能刺激经济增长,有利于保持财政收入增长。 ②分配政策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情境分析:税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率会造成税收收入减少。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2.补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势在必行。A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财政在A市扶贫开发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 【答案】作用: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A市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贫困群体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施扶贫搬迁,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A市运用财政资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发挥了财政在建立社保体系、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原因:①加强扶贫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加强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③加强扶贫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扶贫脱贫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A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创新扶贫方式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财政在A市扶贫开发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试题分为两步,第一步,分析作用,考生运用财政的作用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作用一: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材料分析:A市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贫困群体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施扶贫搬迁,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二: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材料分析:A市运用财政资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发挥了财政在建立社保体系、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第二步,分析原因,侧重于分析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意义,可围绕缩小差距,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分析。 【点睛】本题“作用”的分析要按照知识要点+ 材料解读的方式予以解答;“原因”的分析,可从“意义”或者“必要性”上分析作答。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答案】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坚持共同富裕。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③增加居民收入,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⑤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民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民的阐述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的关键词“共享”给考生提示,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教材有明确而具体的阐释,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作答即可:①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坚持共同富裕。②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③:两个同步:增加居民收入,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再分配调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⑤: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点睛】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以“如何……”的形式呈现。可采用回归教材法,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本题的答题要点,教材有阐释,考生直接书写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