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练习: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练案26
练案[26] 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 D ) ①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汉字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④适合题意;①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是错误的。故选D。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C ) A.中华文化相互交融、日渐趋同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各具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中华文化各具特色,永不融合 [解析]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与材料不符,排除B。A中“日渐趋同”、D中“永不融合”均表述绝对化。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故选C。 3.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代称为琴,近代为区分琴与西方乐器中的琴,因此添加“古”字,称之为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琴被列入“非遗”,是基于( C ) A.保护古琴→民族文化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 B.保护古琴→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研究中国文明演进→传承民族文化 C.保护古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繁荣世界文化 D.保护古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类文明重要标志→民族文化交流 [解析] 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是基于保护古琴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繁荣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C符合题意。民族情感集中表达的是民族节日,不是文化遗产,A错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传统建筑的继承,B错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文字,D错误。故选C。 4.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B )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特有的 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正确;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等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正确;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错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不是中华文化特有的,③错误。故选B。 5.城市精神是驱动城市演进的灵魂。人们更青睐有独特气质、独特身份认同或独特精神的城市。曲阜的居民因保存下来的儒家文化遗产而骄傲;伦敦人以人文传统和对外开放为傲。打造城市精神需要( A ) ①根植历史,文化认同 ②独树一帜,突出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保护遗产,重在开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打造城市精神需要根植历史,文化认同,独树一帜,突出特色,①②适合题意;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文化遗产重在保护,④错误。故选A。 6.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B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故③符合题意;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与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①符合题意;②错误,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未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④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故选B。 7.在异国他乡,无论你身处何方,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和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都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材料说明( B ) ①中国字里有着中国魂 ②汉字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汉字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 ④汉字能维系民族情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④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文字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③错误。故选B。 8.从“马”的字多的时代是以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氧、氢、氮”等从”气”的字增多,说明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而“咖、啡、啤”等从口旁的字,则是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的音译词。这表明( A ) ①汉字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演变 ②汉字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从汉字使用的过程可以看出,不同时段侧重点不同,表明汉字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演变,其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③与题意不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其鲜明的特点,但不能说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因为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错误。故选A。 9.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表现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是( C ) ①美国动画《花木兰》演绎了中国传统故事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几千年前的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檀香刑》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④北宋的《资治通鉴》被历代的治国理政所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②③能够证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题意不符。故选C。 10.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说明( B ) ①汉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③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为各族人民所通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中的中国汉字发展史,说明汉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错误,错在“根本原因”;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说法错误。故选B。 11.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它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C ) ①观念创新创造了禅文化的新价值 ②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 ④文化交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未涉及观念创新,故①错误;文化交融有利于禅文化的发展,非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故④错误;材料说明禅文化由古至今传承而来,渗透人们的“三观”和修养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禅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融进多种观点,具有巨大包容性,故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12.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材料旨在强调( D ) A.我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B.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C.我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知识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解析] 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这主要强调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D正确;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A错误;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B错误;C明显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 回答本题时注意答题范围为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试题类型属于原因类,所以关键是回答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学生可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戏曲是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它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生旦净末丑、手眼神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 材料二 中国人对戏曲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节。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构成了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振兴戏曲艺术,使之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相匹配、与气象万千的伟大时代相匹配、与亿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戏曲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 (2)请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自觉的知识,说明各级政府应如何振兴戏曲艺术。 [答案] (1)①“我国戏曲是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生旦净末丑、手眼神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它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2)①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传统戏曲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自觉地保护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②各级政府要正确把握戏曲发展的规律,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引领和支持戏曲的发展。③各级政府要主动担当发展戏曲的历史责任,自觉地走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努力开创戏曲传承发展的新局面。 [解析] 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从时间的跨度长的角度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从曲艺形式的多样分析博大精深的特征。我国戏曲它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