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测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测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近些年文艺市场有诸多佳作。从《红海行动》等爆款电影,到《大江大河》等优秀电视剧作,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燃”是它们共有的标签。“燃作”正以火热的流行姿态,走红于当下文艺市场。‎ ‎②一部作品“燃”,必是作品中生起一团火,令人振奋,引人共鸣。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火种就是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大江大河》中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励志拼搏、《我在故宫修文物》数年如一日打磨一件国宝的工匠精神……看这样的作品,我们与其说被一个个人物故事“燃”到,不如说被涌动其间的进取、勇敢、专注的精神气质感染。“燃作”流行,折射出人们对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旺盛需求和热情接受,在当下丰富多元、竞争激烈的文艺市场,正能量题材依然是“刚需”。‎ ‎③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文艺成就,那些至今为人称道、传播甚广的文艺佳作,很多都充溢饱满的正能量精神。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养分;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在多少人的青春记忆里闪闪发光;《亮剑》《横空出世》等影视剧作,总让人内心激动、热血沸腾。这些“燃作”题材不同,形式多样,但无一不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无一不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④有人说,时代在变,现如今媒介日益发达,生活节奏显著加快,海量信息冲击之下,文艺还执着于正能量是否已经过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平台普及,文艺创作门槛在逐渐降低,确有一些不良创作风气,或以颓废为美,或以恶搞为能事。但事实证明,于思想上无精进、于情感上无促进的文艺作品最终会被市场和受众抛弃。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对真善美的需求只会持续炽热,对文艺作品“走心”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如何引领正向价值,呼应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是今天创作者的重要使命。正能量最易感染人,经由感染人实现提升人,正是文艺创作的永恒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正能量题材拥有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⑤当然,并非有正能量就是成功的“燃作”,还须有扎实的故事和优质的形态做支撑。正能量的故事若要避免主题先行,真正打动受众,需要精良的艺术水准、精妙的讲述能力。电影《战狼Ⅱ》成为标杆“燃作”,依靠的不只是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还有紧凑跌宕的故事剧情、引人赞叹的视效呈现。《林海雪原》若没有生动曲折的线索铺垫和故事设计,杨子荣的正气形象也难以生动鲜活。柴好方能火旺,好的内容设计、艺术手法就是一捆捆好柴,保证正能量的故事越燃越旺。‎ ‎⑥如今,大众文化形态日益丰富,我们有太多文艺样式可以为正能量题材赋能。一部影片可以收获几十亿票房、一条暖心的短视频可以收获数百万点赞,5G时代,我们诠释、展现正能量故事的手段会更加多元。此时,更需要文艺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真挚动情、振奋人心的好故事、好素材,以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批精品“燃作”,满足大众对优质正能量作品的真切期待。这是时代的呼吁,也是文艺创作者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王子潇《正能量文艺是刚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使得正能量成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来源。‎ B. 近些年来,“燃作”因为题材不同,形式多样,而为人称道,传播甚广。‎ C. 正能量作品带给人们精神养分,帮助人们提升自我,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D. 主题先行的作品没有“走心”,虽然故事扎实,终究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现象写起,然后归纳其特点,再阐述形成原因,逐步推进,由浅入深。‎ B. 第3段列举众多艺术作品,是为了证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创作成就突出。‎ C. 第4段论述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决定了正能量文艺必然成为“刚需”。‎ D. 用“柴好方能火旺”来证明好的内容设计、艺术手法很重要,生动形象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进取、勇敢、专注等精神气质,是成就“燃作”的捷径。‎ B. 于思想上无精进、于情感上无促进的作品,创作者没有完成引领呼应的使命。‎ C. 随着“燃作”的流行,以颓废为美和以恶搞为能事的作品会逐步改变创作风格。‎ D. 5G时代,文化形态丰富、文艺样式多样,成功推动了众多 “燃作”火热流行。‎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使得正能量成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来源”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火种就是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 B项,“因为题材不同,形式多样,而为人称道,传播甚广”错误,根据第三段,建国70年来文艺佳作为人称道、传播甚广是因为充溢饱满的正能量精神。‎ D项,“没有‘走心’”错误,“走心”是指作品能感染受众,满足他们对真善美的需求。主题先行的作品是具备正能量的,能满足这一需求;“虽然故事扎实”也错,主题先行的作品具有正能量但不能真正打动受众,就是因为没有扎实的故事和优质的形态做支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证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创作成就突出”理解错误,由原文可知第3段列举众多作品是为了证明,虽然题材不同,形式多样,但因为具备正能量,所以得到受众持久的肯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无中生有,原文无“捷径”一说。‎ C项,“作品会逐步改变创作风格”于文无据。‎ D项,“成功推动了众多‘燃作’火热流行”理解错误,原文说“大众文化形态日益丰富,我们有太多文艺样式可以为正能量题材赋能”,只是有可能,并没有成功推动。‎ 故选B。‎ ‎【点睛】理解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材料二:‎ 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古代刑法中有“连坐” 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 材料三:‎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不过,也应承认,小型化的居住方式往往需要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作为依托。中国城乡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初期,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将会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因而,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要合理,方便快捷,收费合理;家政服务也有待改进,需要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从事这一行业。‎ ‎(摘编自《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 材料四:‎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扫剩饭。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摘编自《中国人为什么家庭观念重?》)‎ ‎4. 下列关于中国家庭变迁情况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一般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而现代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 B. 传统中国家庭中,亲情浓厚,关系亲密;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父母与子女的日常联系不再密切。‎ C. 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个人利益应服从家庭利益;进入现代社会后,子女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 D. 传统家庭中,女性附属于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现代社会中,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能独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子女被父母看成自己的私有物,而每个家庭又被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B.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个人和家庭荣辱与共,所以刑法中会有“连坐”或“株连”的制度。‎ C. 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我国三口之家、 单身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 D. 虽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的利与弊。‎ ‎【答案】4. B 5. A ‎ ‎6. 利: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和父母住一起,也可以选择自立门户,甚至独立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 弊:家庭的小型化给独居老人和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 独生子女的隔代抚养容易产生被宠坏的孩子,让他们进入社会后极易心理失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为“关于中国家庭变迁情况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B项,“进入现代社会后,父母与子女的日常联系不再密切”表述错误,材料三相关表述为“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选项表述与之矛盾。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 B项,“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个人和家庭荣辱与共,所以刑法中会有‘连坐’或‘株连’的制度”,原文相关表述为“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古代刑法中有‘连坐’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选项属于强加因果;‎ C项,“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D项,“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表述错误,对传统的家庭观念要辩证的分析,不能全盘肯定,如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材料二三四讲的都是现代家庭小型化的状况。根据材料二“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可以看出,现代家庭小型化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利。根据材料三“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国城乡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初期,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将会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可以看出现代家庭小型化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了困难,前者是利,后者是弊。根据材料四“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因为规矩被破坏了。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可总结出,在现代家庭小型化中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弊。‎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鸣鸣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宜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丰富了人物性格。‎ B. 朱先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将他放在典型环境中,主要采用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 C. 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8. 文中的朱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况分析。‎ ‎9.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答案】7. B 8. ①爱读诗书。朱先生有坚持晨诵的习惯,无论是总督差人求见,还是去往劝退方升的路上,都不忘诵读。②不畏权贵。面对总督不阿谀奉承,与总督对话中言语不卑不亢。③忧国忧民。朱先生答应前往劝说方升,是为民请命,使百姓免遭涂炭。④勇敢从容。朱先生不带一兵一卒前往敌营,勇气可嘉,他肩负拯救古城的使命,表现得淡定从容。 ‎ ‎9. ①张总督表里不一,他吟诵古诗,表面上是为朱先生送行,表达一份不舍和祝福,实则是迫于无奈、应景之诵。②朱先生是触景生情,由咸阳桥联想到战火将造成生灵涂炭,吟诗抒发忧愤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B项,“主要采用……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表述不当,文中的心理描写很少,不是主要的描写方法。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中的朱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况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朱先生坚持晨诵的习惯,可以看出他热爱诗书;从朱先生对总督不卑不亢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正直清高、不畏权贵;从朱先生答应劝说方升,为民请命,可以看出他忧国忧民;从朱先生单身前往敌营,可以看出他勇敢镇定。‎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要紧扣故事情节。本题要求是“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张总督吟诵古诗,是迫于朱先生的要求“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而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表面是为朱先生送行,实际是迫于无奈的行为。朱先生吟诵古诗却是触景生情,“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先生由咸阳桥联想到眼前可能发生的战事,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至字幼邻,擢明经第,解褐单父尉。从玄宗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至顿首,呜咽流涕。至德中,将军王去荣杀富平令杜徽,肃宗新得陕,且惜去荣材,诏贷死,以流人使自效。至谏曰:“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或曰去荣善守,陕新下,非去荣不可守,臣谓不然。李光弼守太原,程千里守上党,许叔冀守灵昌,初无去荣,未闻贼能下也。以一能而免死,彼弧矢绝伦、剑术无前者,恃能犯上,何以止之!彼逆乱之人,有逆于此而顺于彼乎?乱富平而治于陕乎?悖县令,能不悖于君乎?律令者,太宗之律令,陛下不可以一士小材,废祖宗大法。”帝诏群臣议,太子太师韦见素、吏部郎中崔器等皆以为:“法者,天地大典,王者不敢专也。帝王不擅杀,而小人得擅杀者,是权过人主。开元以前,无敢专杀,尊朝廷也;今有之,是弱国家也。太宗定天下,陛下复鸿业,则去荣非至德罪人,乃贞观罪人也。其罪祖宗所不赦,陛下可易之耶?”诏可。蒲州刺史以河东濒贼,彻①傅城②庐舍五千室,不使贼得集聚,民大扰。诏遣至慰安,官助营完,蒲人乃安。坐小法,贬岳州司马。宝应初,召复故官,迁尚书左丞。丞相杨绾请依古制,县令举孝廉于刺史,刺史升礼部。诏有司参议,多是绾言。至议以为:“自晋后,衣冠迁徙,人多侨处,因缘官族,所在占籍。今乡举取人未尽,请广学校,增国子博士员,十道大州得置大学馆,诏博士领之,召置生徒。使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议者更附至议。转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大历初,徙兵部。累封信都县伯,进京兆尹。七年,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选自《新唐书·贾至传》,有删改)‎ ‎[注]①彻:拆毁,毁坏。②傅城:靠近城垣。傅:靠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B. 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C. 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D. 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科举科目之一,考中者必须明习经学,与进士科同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 B. 太子太师,西晋始置,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东宫三师”,东宫代指太子。‎ C. 举孝廉,唐朝开始实行,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D. 赠,指追赠,也叫追封、追晋,即朝廷给已故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爵,以示褒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至才华卓著,文学才能突出。贾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曾随玄宗入蜀,担任起居舍人,为玄宗撰写传位诏书,得到玄宗认可,贾至非常感动。‎ B. 贾至办事稳妥,能够安抚百姓。蒲州刺史为了抵御河东贼寇,毁掉许多房屋,百姓不堪其扰,贾至前往安抚,官府帮助百姓建房,平息了民怨。‎ C. 贾至看重法令,分析事理透彻。贾至认为王去荣犯法当死,不能因为他的才能就宽恕,应严格执法,很多大臣与他意见一致,最终说服了皇帝。‎ D. 贾至见解独到,得到朝廷认可。丞相杨绾请求按照古代制度,选拔人才,得到多数官员的认可,贾至提出不同意见,议论的人赞同他的观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2)“使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议者更附至议。‎ ‎【答案】10. A 11. C 12. B ‎ ‎13. (1)将军王去荣以偏将(副将)的身份率领几千士兵,不能整顿好军队,却挟带私怨杀了县令,有犯上的叛逆行为。‎ ‎(2)“让那些留在家乡的人,由乡里举荐;寄居在异地的人,由学校举荐。”议论者转而附和贾至的意思。‎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撰册”意为撰写册文,“既”的意思为“已经”“……之后”,作为副词放在句首,“既”之前需要断开,排除B、C两项;与“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的意思相呼应,应该是“乃父为之辞”与“又尔为之”,“今兹命册”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举孝廉,唐朝开始实行”错误,举孝廉汉朝开始实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蒲州刺史为了抵御河东贼寇”理解错误,由原文可知:蒲州刺史不是抵御河东贼寇,而是因为河东靠近贼寇。‎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偏裨”:“偏将”;“提”:“率领”;“行列”:“军队”;“逆”:“叛逆行为”。第二句关键点:“桑梓”:“家乡”;“流寓”:“寄居在异地”;“附”:“附和”。‎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贾至字幼邻,考中明经科,出仕任单父县尉。跟随玄宗巡幸蜀地,被任命为起居舍人,掌管起草诰命。玄宗传授帝王权位,贾至撰写传位册封的文书,文书献上之后,玄宗感叹说:“从前先天皇帝的诰命,是你父亲撰写的,今天这册文,又是你撰写的,两朝盛典,都出自你父子二人之手,可谓继承了美好的事业啊。”贾至叩拜,呜咽着流下眼泪。肃宗至德年间,将军王去荣枉杀了富平县令杜徽,肃宗刚取得陕州,并且怜惜王去荣的才能,下诏免去死罪,作为流放的人使他立功赎罪。贾至进谏说:“圣人平定叛乱,必定首先明示法律禁令,推崇礼法道义。汉高祖刚进入函谷关,便约定(制定)了三项法令,杀人者要偿命,这是不变的法令。将军王去荣以偏将(副将)的身份率领几千士兵,不能整顿好军队,却挟带私怨杀了县令,有犯上的叛逆行为。有人说王去荣善于守卫,陕州刚刚平定,除了王去荣没有人可以守卫,我认为不是这样。李光弼守卫太原,程千里守卫上党,许叔冀守卫灵昌,一开始没有王去荣,也没听说贼军能够攻下。因为他有一技之长就免于死罪,那些箭法绝伦的弓箭手、剑术超群的击剑者,如果也依仗技能犯上作乱,又怎样去阻止他们呢!那些叛乱的人,有背叛于此而归顺于彼的吗?有作乱于富平而治理于陕州的吗?触犯县令,能不冒犯君主吗?律令,是太宗制定的律令,陛下不能以一个将士的小才,就废弃祖宗的大法。”肃宗诏令群臣商议此事,太子太师韦见素、吏部郎中崔器等都认为:“法,是天地大典,王者不敢专断。帝王不能擅自杀罚,而小人得以擅自杀罚的原因,是权力超过了人主。开元之前,没有人胆敢擅自杀人,是尊重朝廷;现在有这样的事,是轻视国家。太宗安定天下,陛下恢复大业,那么王去荣不是至德的罪人,便是贞观的罪人。他的罪祖宗都不能赦免,难道陛下可以随便赦免吗?”皇帝下诏许可。蒲州刺史认为河东地区靠近贼人,就拆毁靠近城垣的五千间房屋,以使贼军不得以此作为聚集之地,民众大为惊扰。朝廷下诏派贾至安抚,由官府帮助百姓营建修缮房屋完毕,蒲州的百姓才安定下来。贾至因犯小法获罪,被贬为岳州司马。宝应初年,朝廷征召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升任尚书左丞。丞相杨绾请求按照古代制度,先由县令举荐孝廉给刺史,再由刺史将孝廉举荐给礼部。朝廷下诏有关部门商议,多数人赞同杨绾的提议。贾至认为:“自从晋代以后,士大夫迁徙,人们大多寄居异地,依据以封邑、官职为姓的宗族,落籍到所在之处。如今乡里举荐取人制度不能完善,请求广设学校,增加国子博士人数,十道大州可以设置大学馆,诏令博士掌管,招收学生。让那些留在家乡的人,由乡里举荐;寄居在异地的人,由学校举荐。”议论者转而附和贾至的意思。贾至改任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代宗大历初年,贾至升任兵部侍郎。几次进封为信都县伯,进任京兆尹。大历七年,在右散骑常侍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涛,完成各题。‎ 寺斋①睡起二首黄庭坚 其一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②。‎ 退食③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 其二 桃李无言一再风,黄鹂惟见绿匆匆。‎ 人言九事八为律④,傥有江船吾欲东。‎ ‎[注]①寺斋:指黄庭坚在汴京时的寓所,当时朝中党争尤为激烈。②夔(kuí):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神兽。蚿(xián)有百条腿的虫子。③退食:公事办完回家吃饭。④律;指律令。《汉书·主父偃传》:“所言八事,其八为律。”此处借用,“谓世途狭隘,动触法令,宁自放于江海也”。‎ ‎14.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化用了“螳螂捕蝉”和“夔怜蚿”故事,说明黠与痴、有余与不足都是相对的。‎ B. 第一首后两句动静结合,既有作者卧于北窗之下的静景,也有乘船欣赏一江风月的动景。‎ C. 第二首用桃李、春风、黄鹂等意象,描绘花事褪去、绿树成荫之景,凸显时光流逝之感。‎ D. 这两首诗处于同一题目之下,均为琐事杂感,而且主题相近,都流露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15. 两首诗艺术手法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4. B 15. ①第一首诗开头两句用比喻,螳螂自以为狡黠去害蝉,实际上为雀所害,成为大痴。夔用一条腿行动,自以为有余,可怜蛟的多足无用。作者以此比喻当时朝中的派系斗争,表现对党争的厌弃。②第一首诗后两句虚实结合,实写作者退朝回来,悠然卧于北窗之下;而泛舟五湖,欣赏江风明月,逍遥自适,则是梦中所见,属于虚景。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③第二首诗开头用了拟人手法,不说桃李花飞,却说“桃李无言”;不说绿树成荫,却说绿“匆匆”而来,极言成荫之快,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和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B项,应为虚实结合,作者卧于北窗下是实写,乘船赏一江风月是作者梦见的情景,属于虚景;且“退食归来北窗梦”一句不是写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本题中,先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这两首诗主要涉及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类,因此,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即可。解答时,既要点明哪种艺术手法,又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印证,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修辞上来说,这两首诗都有用典,无须分析。不同之处:第一首诗开头两句用比喻,螳螂自以为狡黠去害蝉,实际上为雀所害,成为大痴。夔用一条腿行动,自以为有余,可怜蛟的多足无用。情感上,作者以此比喻当时朝中的派系斗争,表现对党争的厌弃。第二首诗开头用了拟人手法,结合诗句,不说桃李花飞,却说“桃李无言”;不说绿树成荫,却说绿“匆匆”而来,极言成荫之快,从情感上,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从表现手法上来说,第一首诗后两句虚实结合,实写作者退朝回来,悠然卧于北窗之下;而泛舟五湖,欣赏江风明月,逍遥自适,则是梦中所见,属于虚景,从情感上,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其二不涉及。‎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足羞”“谀”“沮”“佛狸”“祠”,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希望你们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希望、 信仰。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总是能给于人们希望。《管子》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应的影子:( ),给充满挑战的未来带来希望。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上是向好的,历史的车轮总是向着光明与希望滚滚前进。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总是 的, 会经历曲折和磨难。文化的传续也往往会遇到坎坷与阻碍。在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坚定的信仰才能使人们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始终保持对美好与高尚的不懈追求。历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创造出来的。青年正处于树立信仰的关键阶段,青年的价值选择和道路选择决定了人类的未来。同学们,你们要始终保持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心,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做出正确的选择,信仰的道路以希望之光照亮,让希望点燃你们前行的火炬。‎ 一一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竖立 大体 一帆风顺 难免 B. 树立 总体 风平浪静 未免 C. 树立 总体 一帆风顺 难免 D. 竖立 大体 风平浪静 未免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也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困惑提供启示和借鉴 B. 发生在历史上的事情,也都可以在现实中为我们的困惑提供启示和借鉴 C. 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也都可以为今天的困惑找到启示和借鉴 D. 发生在历史上的事情,我们也都可以为现实中的困惑找到启示和借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让希望之光点燃你们前行的火炬,以信仰照亮希望的道路。‎ B. 让希望照亮你们前行的道路,以信仰之光点燃信仰的火炬。‎ C. 以信仰照亮希望的道路,让希望之光照亮你们前行的火炬。‎ D. 以希望点燃信仰的火炬,让信仰之光照亮你们前行的道路。‎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个空,竖立:多用于具体事物。树立:多用于抽象事物。“信仰”属于抽象事物,选用“树立”。‎ 第二个空,总体:整体。大体:大概,基本上。此处是说发展趋势,应该是整体上,选用“总体”。‎ 第三个空,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文本说到“历史的发展”。则此处应该取顺利的意思,选用“一帆风顺”。‎ 第四个空,难免:不容易避免,强调客观上。未免:不能不说是……,强调主观上。此处强调客观上“会经历曲折和磨难”,选用“难免”。‎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合适的衔接句。‎ 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与前一句“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应的影子”相照应,此处陈述的应该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在今天的意义,排除B、D。‎ 根据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原则,而C项陈述列象换成了“我们”,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搭配不当,“光”不能“点燃”,排除A、B。‎ 根据语境,“前行”与“道路”搭配,不与“火炬”搭配,“希望”也应对应“火炬”,排除C。‎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无论推荐哪种花,只有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____________。一是起源于中国且分布广泛,②____________,也不能受地域限制,具有国家的标志特性;二是花姿圆润且花色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三是意蕴丰富,③____________;四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备了以上条件的花,还需经过评选和国家确认才能成为国花。‎ ‎【答案】 (1). 才有可能被确定为国花 (2). 既不能是外来花卉 (3).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先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 根据上文“无论推荐哪种花,只有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以及文段结尾“具备了以上条件的花,还需经过评选和国家确认才能成为国花”可知,整个文段是在介绍成为国花的条件。根据“只有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的提示,第一个空需要填写“才……”句式与“只有”相搭配,根据文段结尾“具备了以上条件的花,还需经过评选和国家确认才能成为国花”可知,推荐的花成为国花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第一空可以填“才有可能被确定为国花”这样的被动句式;据上文“起源于中国且分布广泛”可知被推荐花卉应当是中国的而非外来的,据下文“也不能受地域限制”的句式结构,第二空应该填“既不能……”的句式,所以第二空可以填写“既不能是外来花卉”;据上文“意蕴丰富”可知,被推荐的花卉应能体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第三空可以填写“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这样的动宾结构。‎ ‎21.仿照下面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兴民之业,以民为本是伟大复兴的康庄道。‎ 材料:‎ 里程碑 生力军 宣言书 咬定青山不放松 绝知此事要躬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 才做锋芒 逢山开路 青年才俊 ‎ 继续前进 学为底蕴 不忘初心 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 遇水架桥 ‎【答案】绝知此事要躬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开放是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为底蕴、才做锋芒,青年才俊是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理想信念是伟大复兴的宣言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和续写句子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本题要注意所给示例句子的结构:什么——是什么。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要严密,丽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要和学术、才气相关。只有理顺了逻辑关系,才能很好的作答本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断舍离”是 ‎ 《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断”就是不买、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人通过“断”和“舍”达到“离”的状态,即脱离不需要和没用的物品的包围,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的空间。‎ 很多人有收纳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习惯,即使用不上的物品也要买来存放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拾自己的物品时,自己不需要的或早已不用的物品也不会轻易舍弃,因为它们还有用,扔掉太可惜。于是,各种物品占据了大量空间。‎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断舍离 断舍离何则?本性自然非矫励所得自己做不到的违背本性的为什么要去强迫呢!不如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而别人没有的。‎ 拥有别人没有的,应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别人由而你不曾拥有的,应做到“则其善者而从之”。‎ 古人屈原曾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这句话意不在世上万物哥的其所,而在于物有所值,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拥有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才是生活的定数。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怎能不做到“过而能改”呀?‎ 断舍离,断的是“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拾荒老人8年自费寄失物上千件,这是一位名叫邱胜华的老人的故事,老邱在拾荒的同时又为自己谋了一份差事“信徒”,只要捡到证件,他就认真的从中寻找失主的信息然后自己掏钱寄给失主,8年时间,他一共寄出了1000多封信,花费了2000多元的邮费。不因一文不名而放弃慈悲与善。‎ 段舍离,断的是“时间和钱财”。却成就了人生间最大的慈悲与善良。‎ ‎11岁的谢树华是一名孤儿,父母双双离世后,他便一直住在村里的寺庙里,虽然孤独、寂寥,但他不但聪明坚强,而且感恩,一有时间,他就会帮忙打扫寺庙,捐款箱里的香火钱,哪怕是一分一毫,他也从没拿过,他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善良淳朴,穷而不贪,他有着最动人的人性力量。‎ 断舍离,舍下心里的贫苦,获得精神上的自豪。‎ 旧去来兮辞是园林派代表人陶渊明的一篇表达胸意的文章。“归来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形像”。官场是黑暗的,污杂的对于本性自然的人来说,它便是深渊,但陶渊明及时醒悟,归隐田园,并没有使自己的身体被心二奴役,他不具有黑暗的心灵,但他拥有闲适自得的美好情怀,所以他是快乐的。‎ 断舍离,舍的是阿谀奉承,得的是怡然自得。‎ ‎“断舍离”,“断”就是不买、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人通过“断”和“舍”达到“离”的状态,即脱离不需要和没用的物品的包围,断舍离未尝不是好事,适当来一次,会使你得到不曾拥有过的事,也让你明白,自己拥有的不一定是好的,乐观面对生活,笑看人生。‎ 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 50 分 ‎ 内容25分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 表达25分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书写较工整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潦草 ‎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 发 展 等 级 10 分 ‎ 一等(10-8) ‎ 二等(7-6) ‎ 三等(5-3) ‎ 四等(2-0) ‎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有文采 见解、构思新颖 ‎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较有文采 见解、构思较新颖 ‎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文句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 ‎③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 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④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关于扣字数分的评分细则】‎ ‎①写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②写了400字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写了300字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写了200字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写了100字的文章,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⑥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⑦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⑧完全空白的,评0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寓意很明确,考生要注意“无用”“不需要”两个关键词,多角度立意:‎ 从材料的表层立意:‎ ‎(1)拒绝、舍弃不需要、无用物品。‎ ‎①不买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没用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宽敞、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焕然一新。‎ ‎②通过实践断舍离,人们将清空环境,清空杂念,享受自由舒适的生活。‎ ‎③要敢于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甚至是垃圾和废物,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处理它们,而是习惯了,麻痹了,环境变得拥挤,生活变得乏味。所以要敢于舍弃无用的物品。‎ ‎④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是浪费的表现,缺少生活的忧患意识等。‎ ‎(2)脱离无用的物品的包围。‎ ‎①放弃无用的物质,以真正的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质的奴隶。‎ ‎②不要过度迷恋或依赖物质,对物质的需求不可泛滥,要适可而止。‎ ‎(3)收纳自己不需要、不用的物品。‎ ‎①是对物品的价值的珍惜。‎ ‎②现在不需要的物品,不等于将来不需要,收纳它们,以备不时之需。‎ ‎③收纳自己不用的物品,环境变得拥挤,影响生活品质。‎ ‎(4)辩证的角度:‎ ‎①舍弃无用的东西,保留“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 ‎②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关键在人,是由人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 ‎③尊重个人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和方式。 ‎ 从含义的角度立意:‎ ‎(1)舍弃无用的物品,是释放精神负担。‎ ‎①扔掉看得见的东西,还要扔掉看不见的东西。从物品的断舍离上升到对耿耿于怀的过去、那些令你心酸的回忆、纠结不已的伤感等负面记忆的断舍离,解放心灵,找回生活的活力。‎ ‎②不考虑多余的事,思路就变得清晰,思想就会轻松。‎ ‎③断舍离能放下那些不需要背负着的思想包袱,让生活轻松愉悦。‎ ‎(2)收纳、储存无用的东西,是背负思想包袱。‎ ‎①储存无用的东西以备将来之需,是旧习惯、旧观念在作怪。‎ ‎②心中装着太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或精神负担,就无法轻装上阵,影响自己的心情。‎ ‎(3)辩证的角度:随时清理心中的负面内容,保留积极的内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