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博爱的 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开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这样的一种核心对核心的关系——用来取代表面对表面的关系——是一种“中心关系”。西莫尔•魏尔曾经很优美地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可以是很一般的,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说话的方式则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所以一个有能力区别的人就会听得出来这些话的分量究竟有多大!”‎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 状态。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他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在《旧约》中,穷人是人爱的中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不仅是穷人,还有陌生人、寡妇、孤儿、民族的敌人、埃及人和伊多姆人。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在《旧约》里这么写道:“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当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乡人!”‎ ‎(摘编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则是以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为基础的。‎ B. 弗罗姆认为,人与人的共性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而要了解这种本质,就必须深入了解人。‎ C. 虽然每个人一生的路要靠自己走,但并非没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求助不代表自己弱小。‎ D. 深入了解人,就是既认识到人人平等,也要清楚人与人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多方面的差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定义“博爱”的概念、特点,然后从主体具有“爱的能力”延伸出博爱的基础、前提和内在必然性。‎ B. 本文以每段的起首句为该段的核心论点,层次清晰;全文围绕着“博爱”这个中心话题进行论证。‎ C. 本文作者在写作中需要加强自己的论证力时,也要引经据典,《圣经》就多次被拿来当做道理论据。‎ D. 例证法中的事例可以是较为具体的故事,也可以列举若干事实,第三段中的举例形式就是后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爱护动物,爱护一花一草,爱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体现着文中“博爱”的理念。‎ B. 《雷雨》中周朴园的那句极具分量的话“谁指使你来的”,正好可以给西莫尔•魏尔的表述作注脚。‎ C. 一个人拥有了“博爱”的情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不难了。‎ D. 中国民族魂鲁迅“俯首付为孺子牛”的情怀,与文中《旧约》所倡导的“博爱”观完全一致。‎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要清楚人与人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多方面的差别”扭曲原意,作者恰恰是让我们忽略人与人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认为它们是“不足道”的。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分析错误。第一段的首句起到引出博爱的作用;第二段的首句不是本段的核心论点,本段的核心论点是:人人都需要帮助。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本文中“博爱”的对象是“人”,不包含动物、花草、环境、地球。‎ B项,周朴园这句话是极具分量,但对照西莫尔·魏尔的表达就会发现,周朴园说话时恰恰是取决于自己的意志而且当时周朴园和鲁侍萍更不存在“息息相通”,因此不能给西莫尔·魏尔的表达作注脚。‎ D项,西方的“博爱”观中有爱自己的敌人一说,但鲁迅既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的一面也有“横眉冷对千大指”的憎的一面,显然理解有误。‎ 故选C。‎ ‎【点睛】议论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强调要整体感知,题目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整体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不断章取义非常重要。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做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捉鳖 朱树元 纪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给父亲捎了两条好烟。父亲说:“这烟老贵了。”‎ 纪伟说:“您只管抽,反正不要我花钱。”‎ 父亲又叨叨起来:“你走到今天不容易,得处处小心哪!”‎ ‎“我还是那句话,现金购物卡什么的一律谢绝。”纪伟说,“至于收两条烟孝敬您……”‎ ‎“先不谈这个。”父亲打断纪伟,拿起一根木棍状的工具,“走,咱捉鳖去,捉那只逃跑了的鳖。”‎ 纪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屋后的小河里生活着一只小鳖。纪伟瞅见过它,就缠着父亲给他捉。父亲用猪肝钓,鳖就是不咬钩。父亲埋伏在河边,用鱼叉戳,可是鳖迅速下潜,鱼叉仅擦伤了它的背壳。‎ 后来,鳖转移到附近一条宽阔的大河里,把远在鱼叉射程之外的河心作为透气点,平安地生活着,年复一年,长成了老鳖。‎ 父子俩来到了大河边。‎ 纪伟望着水面:“鳖呢?”‎ 父亲说:“别急.它马上就会现身。”‎ 过了 一会儿,河心果然浮出一只如小斗篷般的背壳带有伤痕的老鳖。‎ ‎“好大的鳖啊。”纪伟说,“可是它离我们有四五十米呢,怎么捉啊? ”‎ 父亲没有作答,而是捡起一颗石子,瞄了瞄老鳖。‎ ‎“别砸。”纪伟说,“会把它吓跑的。”‎ 父亲还是挥动了胳臂。扑通一声,石子落在老鳖附近。‎ 老鳖竟然没有逃跑。‎ 纪伟说:“咦,它咋不跑呢?它咋不怕呢?”‎ 父亲说:“刚开始砸,它跑,砸多了,它就不怕了。”‎ 纪体说:“您总砸它干啥?”‎ ‎“它个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我站在岸边时也敢大摇大摆出来透气,好像知道我拿它没辙似的。”父亲说我嫌它碍眼,招我生气,就用石子砸它,想把它赶走。”‎ ‎“石子没什么威力,伤不了它;石块砖块扔不出那么远,碰不着它。”‎ 纪伟说,“它这是公然向您挑衅呢。”‎ ‎“但是,我现在有了捉它的办法。”父亲扬了杨手中木棍状的家伙,“用我新制的鳖枪。” 鳖枪长约一米五,最前端有一个小滑轮.后半端有一个绕着鱼线的大轮子。鱼线从大 轮子上引出,顺着木棍,从小滑轮中穿出。鱼线顶端,挂着一个鹌鹑蛋似的铅坠,铅坠和小滑轮之间的鱼线上系着一串带有例刺的鱼钩。‎ 父亲抡起木棍,让铅坠垂在身后,然后瞄好方向,猛地向前挥去。木棍画出一个半圆,甩出了铅坠。铅坠嗖嗖往前飞,越过老鳖上方落在水里。接着,父亲飞速转动大轮子,往回收鱼线,老鳖就被鱼钩钩了个正着。‎ 父亲把老鳖拽上岸,装进网兜。‎ ‎“您先麻痹它,然后攻其不备。”纪伟感叹道,“这一招真是厉害!”‎ 回家后,父亲进屋取出一盒烟,抽出一支抛向纪伟。纪伟麻利地接住,叼到嘴上。父亲说:“别急,你先看看这烟能不能抽。”‎ 纪伟捏着烟,看到烟卷中装的不像是烟丝,就将它撕开,把里面的东西抽了出来,一看,居然是两张卷着的百元大钞。‎ ‎“上次你捎回一条烟,里面全是钱。”父亲把手中的烟盒抛向纪伟,“这是其中的一盒,你自己瞧瞧吧。”‎ 纪伟没有接烟,而是惊叫一声,侧身让开,像是躲避来袭的利器。‎ 父亲又把老鳖拎到纪体眼前:“你好好看看它!”‎ 纪伟看到了老鳖的眼睛。老鳖的眼睛亮晶晶的,如一面小小的凸面镜,纪伟从老鳖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恍惚中觉得自己被关在一道栅栏里,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父亲拿开老鳖:“现在,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烟里的钱要么退掸,要么汇进廉政账户。”纪纬回过神来,“还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不是我的,我绝不能沾手。”‎ ‎“这就对了。”父亲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 纪伟认真地说:“我记住您的话了。”‎ 父亲说:“咱怎么处理这只老鳖呢?”‎ 纪伟想了想:“让我把它养起来,让它成为我的镜子,行吗?”‎ ‎“嗯,这个主意好,我看行。”父亲欣慰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2期《稻河》)‎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表现反腐倡廉主题微型小说,父亲通过独特的“捉鳖”方式,提醒、教育了自己的儿子,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 B. 父亲让儿子看那只鳖,就是要让儿子从鳖的眼睛里“看出”自己如果不能幡然醒悟,迟早有触犯法律的那一天,儿子果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C. 父亲带儿子捉鳖,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因此,以“捉鳖”为标题,精准概括了这一事件;除此之外,这样命题还能吸引读者,寓托主题。‎ D. 这只鳖自觉着安全,但是在“父亲”的不断戏弄下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捉;暗示了一个人面对诱惑如果麻痹大意,最终必将落人法网。‎ ‎5. 小说中的儿子“纪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条概括和分析。‎ ‎6. 小说中,父亲“捉瞥”对儿子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儿子刚回家,父亲就带着他外出“捉鳖”,你认为父亲的这次活动是时间巧合还是临时起意,抑或事先安排?请结合文中内容 选定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答案】4. B 5. ①有孝心。每次回家,都给父亲带礼物。尽管他认识糊涂,这些礼物也来路不正,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的心意。‎ ‎②廉政观念不强。他也知道不能收受贿赂,但是觉得收两条烟不算什么,没有筑牢思想防线。‎ ‎③知错能改。经过父亲的教育,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生怕自己走上犯罪道路,决心行动痛改前非。‎ ‎④性格上有些许任性妄为。小时候非要缠着父亲给他捉鳖;父亲委婉提醒他不要收礼时,他不以为意,都能反映出他性格上的弱点。 ‎ ‎6. 第一种答案:时间巧合。‎ ‎①父亲未必知道儿子何时到家,儿子也未必告知了自己到家的准确时间,于是儿子回家与父亲要去“捉鳖”时间正好巧合。‎ ‎②从父亲的一句“先不谈这个”,“走,咱捉鳖去”,再结合文中展现父亲为捉鳖所作的充分准备可知,父亲是急于捉到这只鳖的。‎ ‎③后文中父亲让儿子看老鳖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为父亲在捉鳖过程中或是捉到老鳖后的猛然感悟,觉得以此来教育儿子或许能收到效果。‎ ‎④儿子的这句“您先麻痹它,然后攻其不备”,客观上也对父亲的意识起到了促醒的作用。‎ 第二种答案:临时起意。‎ ‎①人物语言上:父亲的一句“先不谈这个”,明显是打断原有的对话内容,即父子之间的亲情相叙和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引导。‎ ‎②事件本身看:“捉鳖”并非当务之急,而且这只鳖已经在原地生活了多年,又被父亲屡次戏弄也不逃跑,没有马上去捉的必要性。‎ ‎③父亲心理推知:儿子收受烟卷却不以为意,父亲眼看苦口婆心没有效果,只得另辟途径以期达到教育儿子目的。‎ 第三种答案:事先安排。‎ ‎①父亲已经发现儿子上次带来的烟里全是钞票,认为有必要下次儿子再回来时提醒、教育一下。‎ ‎②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亲是了解儿子的性格的,能估计到光凭口头说教恐怕起不到作用,开头部分儿子的不以为意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③父亲说“先不谈这个”、“走,咱捉鳖去”,态度明确,语气坚决,不容商议,也能看出父亲的举动是早有计划。‎ ‎④儿子如果看到父亲捉鳖方式,或许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如果儿子没有这个悟性,父亲再用这只捉到的鳖明示儿子,后来情节的发展也符合这个逻辑。‎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B项,“就是要让儿子从鳖的眼睛里“看出”自己如果不能幡然醒悟”表述错误。父亲让儿子看的是鳖,不是鳖的眼睛。因为鳖被捉就足以说明问题。至于儿子看鳖的眼睛,那是从儿子的角度理解父亲的。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给父亲捎了两条好烟”,“上次你捎回一条烟” 每次回家,都给父亲带礼物,可看出纪伟有孝心。“至于收两条烟孝敬您……” 纪伟觉得收两条烟不算什么,可见廉政观念不强。他也知道不能收受贿赂,但是没有筑牢思想防线。“烟里的钱要么退掉,要么汇进廉政账户。”纪纬回过神来,“还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不是我的,我绝不能沾手。” 可见他知错能改。经过父亲的教育,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生怕自己走上犯罪道路,决心用行动痛改前非。“纪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屋后的小河里生活着一只小鳖。纪伟瞅见过它,就缠着父亲给他捉。”小时候缠着父亲捉鳖;父亲委婉提醒他不要收礼时,他不以为意,都能反映出他性格上的弱点:有些许任性妄为。整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多角度分析小说结构及理解材料安排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抑扬等。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选择哪个观点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具体分析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结合人物语言、行为、动作、心理以及文章主旨等方面分析;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等。比如认为是事先安排。从内容上看,父亲说“先不谈这个”、“走,咱捉鳖去”,态度明确,语气坚决,不容商议,能看出父亲的举动是早有计划;父亲是了解儿子的性格的,小时候缠着父亲捉鳖,现在劝儿子不要收礼时,他不以为意,父亲能估计到光凭口头说教恐怕起不到作用,所以事先想好安排去捉鳖。从情节上看,父亲已经发现儿子上次带来的烟里全是钞票,认为有必要下次儿子再回来时提醒、教育一下;父亲先通过让儿子看自己捉鳖的方式暗示、启示儿子,结果儿子没有这个悟性,父亲再用这只捉到的鳖明示儿子,情节的发展正符合这个逻辑。‎ ‎【点睛】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兮以来 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冬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乏皮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玉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率,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甲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冬,公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 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节选自《苏武传》)‎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甲考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节选自《张衡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克制(自身欲望)‎ B. 臣诚恐而负赵 见欺:被欺骗 C.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 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谋划自身安全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虞常果引张胜 B. 毕礼而归之/衡乃诡对而出 C.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D. 其一人夜亡,告之/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9.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译文:我知道犯了欺骗大王罪过的人都被判处了死刑,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B.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译文: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战死了,只有虞常活了下来。‎ C.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文:假使谋害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投降。‎ D.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答案】7. A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A项“约束:克制(自身欲望)”错误,“约束”指盟约。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牵、拉/供出;‎ B、连词,表示承接;‎ C、发难/揭发;‎ D、这件事/苏武。‎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A、“当诛”意为“应该被处死”。‎ B、“生得”意为“被活捉”。‎ D、“疾恶”意为“痛恨”,“目”意为“使眼色”。‎ 故选C。‎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译文:秦王斋戒五天以后,就在大殿上设下九宾大礼,招请赵国的使臣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未曾有过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叫人把璧送回去了。如今抄小路已到赵国了。好在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只要派一个小小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刻就会把璧送来。现在凭秦国这样的强大,要是先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该受惩罚,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听后,面面相觑,“嘻”地都发出惊怪声。左右侍卫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忙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得不到宝璧,却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相如,仪式完毕之后就送他回了赵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苏武传》‎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张衡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①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善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②阳敗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起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 ‎,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戎边。于是高祖患之,岁奉匈奴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复反,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孝文即位,复修和亲。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遣丞相灌婴 将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其明年单于遗汉书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后,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节选自《汉书•匈奴列传》)‎ ‎[注]①韩信:秦末汉初将领,分封为韩王,故称韩王信,以与同名的汉初名将韩信区分。②冒顿:匈奴单于名,读mò dú。‎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乡”中的“乡”通“向”,这里的意思是指士兵们弯弓搭箭,向外发射。‎ B. “几何”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表示数量有多少,本文中的意思指长时间。‎ C. “少止”即“稍止”,在这里表明刘邦的怀柔政策起到了一些减轻侵略的作用。‎ D. “蛮夷”是古代对华夏民族、九州地区以外的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B.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C.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 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D.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韩王匈奴南犯,御外敌高祖亲征。汉匈战争初始,韩王信就在匈奴的围攻下投降了。有汉将相助,匈奴势力大增,侵人汉地直至晋阳,刘邦只得亲自率兵抵御。‎ B. 匈奴王设计诱兵,汉天子被困孤城。冒顿匿强而示弱,不断诱使汉军冒进,然后派大军一举包围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先头部队,并且切新了刘邦与后方部属的联系。‎ C.‎ ‎ 匈奴人疑虑频生,高皇帝逃出生天。刘邦之所以能脱险,先是冒顿妻受贿后故弄玄虚,后因事先与冒顿约好会师的韩王信及其两员大将失约未到,冒顿生疑而撤围。‎ D. 汉匈间打打谈谈,边境上总无宁日。这段时期,总有汉朝兵将投降,每当这种事件发生,匈奴就会乘势发动进攻,虽然汉朝恩威并施.但始终无法消除边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 ‎(2)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正碰上冬天十分寒冷,下起了大雪,被冻掉手指的士卒占十分之二三,于是冒顿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 ‎(2)汉朝与匈奴订立盟约成为兄弟,不互相侵犯对方的边境,(为此)汉朝送去馈赠给匈奴的物品特别丰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核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弯弓搭箭,向外发射”解释错误。应是“面朝外”。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句子意思为,第二年,匈奴写信给汉朝。汉朝商议攻打和和亲两种政策哪种更有利。公卿们都说:“单于刚打败月氏,正处在胜利的有利时机,不能攻打他,况且得到匈奴的土地,都是低洼盐碱地,不能居住。还是和亲特别有利。”汉朝答应了匈奴的请求。“单于新破月氏”是主谓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和亲甚便”主谓结构,“汉许之”主谓宾,各自断开。排除B。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与冒顿约好会师的韩王信及其两员大将”理解错误。“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起利期”是冒顿与韩王信的两员大将约定,没有与韩信约定。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会,正碰上;卒之堕指者,定语后置句,被冻掉手指的士卒;阳,通“佯”, 假装。(2‎ ‎)约,订立盟约;昆弟,兄弟;输遗,送去馈赠。‎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译文:这时,汉朝刚刚平定了中国,把韩王信改派到代地,建都马邑城。匈奴大规模进攻马邑,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匈奴得到了韩信,于是率兵向南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高帝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正遇上冬天严寒下雪的天气,战士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于是冒顿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汉军追赶冒顿,冒顿把他的精锐军队隐藏起来,只出现了一些老弱残兵。于是汉朝出动全部军队,多半是步兵,共三十二万人,向北追击匈奴。高帝首先到达平城,步兵还未全到,冒顿指挥他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在白登山把高帝包围起来。七天之内,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助军粮。高帝就派使者秘密地送给阏氏很多礼物,阏氏就对冒顿说:“两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围困。如果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终究是不能在那里居住的。而且汉王也有神的帮助,希望单于认真考虑这件事。”冒顿与韩王信的将军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王黄与赵利的军队没按时到来,冒顿疑心他们同汉军有预谋,就采纳了阏氏的建议,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于是高帝命令战士都拉满弓,箭上弦,面朝外,从冒顿解围的那个通道一直冲出来,最后同汉朝大军相会合。冒顿于是领兵而去,而高帝也率兵归来,派刘敬到匈奴缔结和亲的盟约。此后,韩王信当上匈奴的将军,他同赵利和王黄屡次违背汉与匈奴所订的盟约,侵扰掠夺代郡、雁门郡和云中郡。过了不久的时间,汉朝将军陈豨谋反,进攻代地。汉朝派遣樊哙前去阻击他们。这时,匈奴因为一些汉朝的将军前来投降,所以冒顿常常往来于代地,进行侵扰劫夺活动。于是汉朝对此感到忧虑,每年奉送给匈奴财物,实行和亲政策,冒顿才稍为停止侵扰活动。后来,燕王卢绾造反,率领他的党徒数千人投降了匈奴,往来于上谷以东,给当地人造成苦难。到孝文帝刚刚继位时,又推行和亲之事。孝文帝三年的五月,匈奴右贤王侵扰进入河南地。于是汉文帝下诏书说:“汉朝和匈奴缔结和约,结为兄弟,拿来送给匈奴的东西非常丰厚。而右贤王离开自己的国家,往来进入我们的边塞,屠杀抢掠我们的人民,侵扰掠夺在上郡保护边塞的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能居住在原来的地方。特委派丞相灌婴率兵攻打右贤王。”右贤王逃跑到塞外。第二年,匈奴写信给汉朝。书信送到后,汉朝就商议攻打和和亲两种政策哪种更有利。公卿们都说:“单于刚打败月氏,正处在胜利的有利时机,不能攻打他,况且得到匈奴的土地,都是低洼盐碱地,不能居住。还是和亲特别有利。”汉朝答应了匈奴的请求。这以后不久,冒顿死去,他儿子稽粥当了君王,叫做老上单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吴子似①过秋水 辛弃疾 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湲。羡君人物东西晋②,分我诗名大小山③。‎ 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看君不了痴儿事④,又似巩流靖长官⑤。‎ 注:①吴子似:时任铅山县尉。有史才,并善诗,与稼轩交往颇密,常相互唱和。辛弃疾罢官二十余年,隐居铅山瓢泉。②东西晋:即东晋和西晋,两晋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③大小山: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赋,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或小山。④痴儿事:醉心官务政事。⑤靖长官:传说为唐时学道成仙之人。‎ ‎14. 下列对词中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作者描写了自己居所周围的环境,长廊如带,水石间杂,泉鸣低徊,可惜平时死人同赏,略显清寂。‎ B. 三、四两句,作者巧妙用典,称赞友人具有两晋文人雅士的风神,并请他为自己居所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峰命以富有诗意的名称。‎ C. 五、六、七三句可以看作是作者回答友人的询问,以自嘲的方式叙写出了目前自己遭遇罢官后,多年隐居生活的状况、心境和态度。‎ D.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子似好像一方面放不下当前的仕途国事,另一方面又有着隐逸遁世的追求,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 ‎15. “人间路窄酒杯宽”一句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请联系作者的境况解说这句话的意思和此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14. B 15. “人间路窄”是指辛弃疾在人生道路、理想追求中遇到的艰难坎坷;“酒杯宽”是指辛弃疾借酒消愁,只能靠“酒杯”走入幻觉中的广阔天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无奈、辛酸。辛弃疾一生立志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在遭遇长年冷落,失去一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后,只得向山水诗酒中求得排遣,自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并请他为自己居所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峰命以富有诗意的名称”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称赞友人才华横溢,如淮南王刘安手下那些创造出“大山”“小山”一样作品的文人们一样。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语言和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品读所给诗句,掌握整首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思路,然后结合标题、景物、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句字面意思是既然人间的路那么窄,我走不了,就在酒杯的世界里沉醉吧。一“窄”一“宽”,就是我的一生啊。“人间路窄”是指辛弃疾在南宋求和政策下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的人生道路、理想追求艰难坎坷;“酒杯宽”是指辛弃疾借酒消愁,只能靠“酒杯”走入幻觉中的广阔天地,来暂时摆脱人生失意、报国无门的痛苦。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无奈、辛酸。分析情感,要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解读。辛弃疾一生立志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但这不合南宋统治者当权派的心意,所以命运多舛,遭遇长年冷落,没有一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只得向山水诗酒中求得排遣,自适或者说逃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周瑜年少得意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形象。‎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 “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饱含丰富情感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辛弃疾的满腔悲愤。‎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 “________”,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_________”也挡不住砭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后,采取的行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小乔初嫁了 (2). 雄姿英发 (3). (2)把吴钩看了 (4). 栏杆拍遍 (5). (3)乍暖还寒时候 (6). 三杯两盏淡酒 (7). (4)肉袒负荆 (8).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一下词语的书写:栏杆、乍、盏、袒、荆 、蔺相如。‎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孛老 长弘化碧 盗跖(zhí) 鳏寡孤独(guān)‎ B. 暮霭 万恶不赦 自诩(xǔ) 舞榭歌台(xiè)‎ C. 箫瑟 暗香盈袖 孱头(càn) 繁文缛节(rù)‎ D. 帷幄 羽扇纶巾 蓦见(mù) 冠冕金皇(guān)‎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读音。积累记忆是解决字音字形题的根本办法。字音高考常考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A、“长”应为“苌”。‎ C、“箫”应为“萧”。‎ D、“蓦(mù)”应为“蓦(mò)”。‎ 故选B。‎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国粹”的京剧与元杂剧有着传承关系,比如,京剧中的很多剧目来自元杂剧,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也和元杂剧中角色名称一致。‎ B. 在两宋词史上,柳永、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故派”的开创者和代表词人,他们对宋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宋史》《元史》《明史》。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编写的,因而被称为断代史。‎ D. 孔子曾经整理并传授过六部先秦古籍,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它们被称为“六经”,后来《乐》失传了,现在看到的只剩“五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和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并不一致,比如元杂剧中就没有“丑”这个角色名。‎ B、“开创者”的表达不准确。他们对于流派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贡献,且流派是后人提出的。‎ C、《史记》是通史,不是断代史。‎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铺设海底电缆,可是一个高大上的技术活,弄巧成拙的例子_____。俗话说没有金钻,别揽瓷器活!铺设海底电缆,需要专业的电缆铺设船.这种船的先进程度和电缆铺设的复杂程度都________了想象。而且铺设好了也不算完。大家都知道,海洋环境因为“盐”的存在,所以有着很大的腐蚀性,更何况海底电缆______会遇到地震和鲨鱼,这就对海底电缆的外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人们发现,因为金属具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在深海压力之下,粒子交界处的金属外皮易于断裂。无颗粒状微观结构的物质才是外皮的最佳选择,而玻璃看起来虽然是固体,但在压力之下可以流动,因此可以视为液体。利用( )这一特性,未来海底电缆的外皮将由玻璃制成,而不用特殊的钢材或铝合金。每一种技术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______,海底电缆的存在,大大提升了与世界沟通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海底电缆的铺设方面,一定会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出现!‎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 数见不鲜 超乎 不经意 论证 B. 触目皆是 超乎 不注意 论证 C. 触目皆是 超出 不注意 论证 D. 数见不鲜 超出 不经意 论证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与钢材相比,玻璃的颗粒状的微观结构流动性更好 B. 玻璃没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 C. 玻璃比起钢材或铝合金,更适合做建筑材料 D. 一切固体几乎可以被视为缓慢流动的液体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铺设海底电缆,一定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技术!‎ B. 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海底电缆的铺设方面,一定会发现更加先进的技术!‎ C.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在海底铺设电缆时,一定会发现更加先进的技术!‎ D.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海底电缆的铺设上,一定会有更加先进的技术问世!‎ ‎【答案】19. D 20. B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及词语的能力。具体为辨析近义词语。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用在此处过于夸张,不合情理;“超乎”中的“乎”就是介词“于”的意思,说“超乎了想象”在语法上不通;“不注意”是指精力不集中,用在此处不合语境;“论证”是更强调推演过程,偏重于理论,与句中的“实践”搭配不当。应依次选择数见不鲜、超出、不经意、论证。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大前提——无颗粒状微观结构的物质才是外皮的最佳选择,小前提——玻璃没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结论——未来海底电缆的外皮将由玻璃制成。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线句子的语病是主谓宾搭配不当,或者认定句式杂糅亦可。只有D修改了错误。故选D。‎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对于一样事物会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①____,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的功能不一样。出于实际价值的需要,多数人会注重实用的态度。少数人会有科学的态度,人们最缺的是审美的态度,培养审美的态度,②_____,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③______?最重要的是学会超越实用需求,依靠形象和直觉获得美感的经验。‎ ‎【答案】 (1). ①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 (2). ②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3). ③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书面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第一空处在实用态度、美感态度与善和美中间,结合句式, ‎ 可知为“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第二空由后句“却”可知为转折句的前一句“虽”,引出的是不具有的东西,由上下句意,可推之为“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第三空,后两句说的是美感形成的途径。依据之前的话题“美感的态度”,可知应为“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9%”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正遭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弹和抵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们持支持态度,他们是从“企业文化”、“员工追求”、“幸福理念”、“拼搏精神”等方面给出的理由;而反对“996”的人则多为普通员工,他们从“报酬与付出”、“健康与时间”、“家庭与个人”、“制度与法律,,等方面纷纷吐槽。‎ 如果就此举行一场“我们是否应该提倡‘996’”工作制”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针对对方提出的理由,以“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作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总结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针对性强.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 ‎【答案】奋斗应提倡 ,996当退场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奋斗应提倡,996当退场。‎ 根据我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很显然,“996工作制”是违反劳动法的。‎ 舆论场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未终结,甚至不时还“高潮迭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个明显违法的做法为何一直屹立不倒,甚至在基本的是非问题上还纠缠不清?原因恐怕在于其中关联的利益,以至于996的辩护者们即使面对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都拒绝承认。‎ 毋庸讳言,996的辩护者们阵容是强大的,他们中不乏我们这个社会最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业家。他们的辩词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又天然带有主角的明星光环,因此具有强大的迷惑性。‎ 不仅如此,一些人还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996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不奋斗,哪来的未来?不996哪来的未来?为了未来,难道不应该996?为了未来,必须996!只能996!‎ 奋斗,必须是自愿,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对于企业强制推行的996而言,如果没有制度落实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的刚性,没有制度保障员工有坚实的未来,奋斗就无法存在。当员工缺乏长期合同的保障,随时都会被裁员,没有确定的回报来奖励责任感,甚至连加班费都拿不到,这时候奢谈奋斗无异于“何不食肉糜”。在人口红利的尾声阶段,强推996是一柄双刃剑,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必然透支未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不得不说,这碗由明星企业家精心烹制的鸡汤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显有毒,劳动者很难笑纳。还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毒鸡汤论调无异于对奋斗精神的解构,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消解,它一再被端出来,将对弘扬奋斗精神的时代主旋律构成干扰,有思想上造成混乱的危险。‎ ‎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它更多涉及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奉劝有心推动996常态化的人们:请在法律框架下,老老实实拿利益说事,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说词混淆视听,而是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我们需要的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奋斗精神,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敬业尽责的奋斗精神,把这些割裂开来,奋斗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方认为:奋斗应提倡 ,996当退场。‎ 我方陈词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为任务驱动材料作文。纵观题目设计,该题紧扣时事,有意识让考生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题目采用辩论赛陈词的形式,立意开放,可以从大佬角度论述提倡“996”很有必要,着重分析成功与奋斗或者吃苦付出的关系;也可以从员工角度论述“996”不值得提倡,着重探讨付出与回报,个人权益保障等问题。不论站在哪个角度展开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同时注意辩论文章的格式及语体特点。‎ 例文结构分析: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篇结尾重申观点,主题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分析问题。先正反论证观点的正确性。接着围绕“利益”说动机,联系现实谈危害。最后谈如何解决问题。‎ 素材积累 : ‎ ‎1、有人一直认为,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员工付出,员工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企业发展。因此,自觉自愿加班应该是一种必备的企业文化,也应该是员工必备的素质。企业兴亡,员工有责,只有企业健康发展,员工才能幸福与共。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类工作的终极目的——让自己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幸福生活。这一观点与此背道而驰。‎ 马云获得的财富、地位,离不开他的超负荷付出。诚然如此,也不是每一个超负荷付出的人都能成为马云,都能获得相应的财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的价值越来被重视,而人的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劳动报酬。企业想让员工大量付出,又不想给予太多,这就好比想要马儿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如何能有良性循环?‎ 马云先生说:“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资源,我们带着巨大的使命,希望在未来能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不付出可以吗?不可以。”他强调员工必须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奋斗、奉献精神,唯独没有谈到“功成必定有我”的报酬理念。‎ 时间的付出、工时长不等于效率高,也不等于更加勤奋。企业要讲勤奋付出,更要讲合理回报。互联网企业一直标榜的是创新、平等、自由等理念,其愿景常常在于改变世界;但变相强制加班的那些企业,走上的却只是那些不规范公司的老路,通过强制灌输老板意志来进行公司治理。‎ 最终,有能力的员工可能会逐渐离他而去,没有能力的员工会留下跳“忠字舞”。创新在这些公司没有发生的可能,因为缺乏平等的土壤、自由的空间;成功也很难属于这些付出与回报不能对等的公司,因为那总会导致人心涣散。这些公司看起来所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但实际上它们都缺乏真正的互联网精神。‎ 美好的生活都是通过辛勤劳动、不懈奋斗获得的。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勤奋是一个优秀员工的必备素质,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只有赋予劳动相应的价值,梦想才能照进现实,困难才能迎刃而解,辉煌才能不是空想。‎ 因此,不能让“996”工作制,成为老板们手里“裹着蜜糖外衣的毒药”。新时代,奋斗是最靓丽的底色,但过度“劳作”,忽略家人家庭,甚至透支生命健康,若又不能获得应有的报酬,“996”又有何意义呢?若想要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决不能强迫“996”!‎ ‎2、 为什么企业需要996?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在预计时间内完成工作。所以能够很好地完成每天的工作也是考察一个员工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公司的因素之一,因此牺牲员工的业余时间来追赶工作进度。如果因为员工的惰性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影响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的业绩能否达标。‎ 不少管理者并非做开发出身,会认为“开发=流水线工作“(虽然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共性),所以“工作时间长=产出多“。而事实上,开发产出与工作时长仅仅是正相关而非正比关系!其次,玩过LOL的兰博吗?技能放多了会进入过热状态(6秒内无法施放技能),同样,员工一次性工作太久,后期效率会大大降低!‎ 大部分员工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为了糊口,而996工作模式每周工作的时间超过60个小时!这对生命健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连生命健康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糊口!部分人确实是愿意牺牲一时的健康来换取经济上的快速增长,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大部分公司给的加班福利并不遵循劳动法,甚至美其名曰自愿加班,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 对于这么长时间的加班,我们是否真的创造了与时间相等的价值,或者是说加了这么久的班,我们是真的比正常状态下创造更多价值了么?还是大家在做重复、反复和不确定性的工作,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和工作上。‎ 说了这么多,那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很多公司实行996‎ 工作制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内外部工作的协同管理,导致效率低下,只能用员工的时间和健康来弥补!!又由于经济形势不好造成企业经营下滑,企业自然需要开源节流,采用996制度,在无需增加成本情况下来提升工作效率。我非常赞赏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工作时间首先要保证工作按时完成,长久的执行996工作制度能否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否保证时间的充分利用实现最大价值是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的现实问题!‎ ‎3、从积极的方面看,非正常工作制虽然有悖道义,涉嫌违法,但“996工作制”的实行,对中国互联网、电商、通信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获得了发展先机。比如,“白加黑、五加二”的建设发展工作状态,为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中国铁路引领世界铁路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今天的盛大中国,无不是一代代人透支生命健康和宝贵时间,不断积累创造的。因此,我们才有更多的底气和自信,豪迈走向复兴梦想。‎ 从不利的方面看,非正常的工作制,确实存在诸多危害。主要有:一是影响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长期的高强度、超劳工作,特别是从事智力劳动,过早透支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对劳动者造成的健康伤害远远大于其获得利益。二是不利于家庭稳定。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长期的非正常工作,难以和亲人团聚,不能更好承担家庭义务,享受家庭的温暖,疏于情感交流,容易给人造成情感的系统性“坍塌”。三是不利于下一代成长。子女的成长是家庭最主要的大事。长期的非正常工作状态,难以发挥父母双亲对孩子的良好教育作用,实为重大缺憾。四是影响社会稳定。众多的劳动者,如果长期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对其健康、家庭等诸多不利影响之下,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群体性的集结,势必带来社会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