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妨从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感受一下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编者按:文本和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实际上是人类的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是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的创造,体现的是他们的创造者的主体意志和思想愿望,他们对于他们的创造物是有主体性的。我们要感受和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是从它对我们现实人的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而更应当从他对当时社会、当事人的作用和意义来衡量。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这种遗产的本身,更是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过程。一代代的人要得到更迅速的成长,是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和创造的,而必须首先了解过往人类的创造成果和创造过程。在从事各项具体社会事业的社会成员则需要掌握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要通过现代知识分子的著作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文化遗产,以具体的从事各项事业,他们在这种文化传承的关系中更接近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位置。这也就有了社会文化中的三个主体的关系的问题。 这三个主体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创造者的主体性假若压抑了现实社会知识分子和一般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古代文化的创造者就被神圣化了、绝对化了。在这时,现实的人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俘虏,文化遗产表面上得到传承,但一代代人却失去了古代文化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它所导致的是现实文化的衰弱和现实社会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 27 - 若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并不尊重人类的、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不尊重过往人类的创造意志和创造精神,并不想感受和了解这些遗产是怎样被古代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一味根据自己的现实愿望和要求抹杀古代人的创造成果,他们的创造性也是得不到发展的。这种虚无主义态度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以外的所有人的主体性的蔑视,意味着把其他社会成员都置于自己的奴从者的地位,它抹杀了古代人对于自己创造物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压抑了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这正像一个教师既不想切实的感受文本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也不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的地位。这时,社会表面上很繁荣的文化,知识分子编织着五花八门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却不是从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与别人对着干的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你说向左我向右,你说向右我向左;你讲唯物我唯心,你讲唯心我唯物,其实他自己是什么思想也没有的。 但是广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也不能无视人类文化遗产的创造者的主体性,不能抑制和窒息的现实社会,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在这时,整个社会陷入愚昧和盲目,否认知识、文化、历史和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把狂妄当个性,把蛮干当创造,把迷信当信仰;整个社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盲目状态。 以上这三种社会状态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我们应当吸取这些历史的教训。 (节选自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由我们师生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 B. 作者、教师和学生衡量“文本”价值所产生的矛盾和差异需统一,不能对着干。 C. 古代文化被神圣化、绝对化,现实社会人就不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创造者。 D. 教师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解释文化遗产时,文本、师生三个主体性都会受到伤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类比论证,指出文化传承主体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B. 文章主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衡量文本的三个主体有差异、有矛盾的观点。 C. 文章分析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关系的问题,旨在强调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的使命。 D. 文章以反思与关怀历史的视角,论述了社会成员主体性膨胀导致的不良社会状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风影响世风,世风反映学风,我们要注意二者关系,以学风带动世风。 B. 对待前人的创造,后辈不是推倒重来,必须虚心学习,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C. 文化创造者和师生都是主体,唯有彼此尊重,文化价值才能得到良性的衡量。 D. “你说向东我说向西”或许有利于对话者衡量对方,从而利于它们的产生思想。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相关信息的综合与概括能力。需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主要观点和文章重要概念,对照选项,逐一精准核对。这种题型考验学生对议论文文体内容的把握程度,有一定难度。加强训练,完全可以应对。A - 27 - 项,“直接使用”判读错误,与原文“我们要感受和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是从它对我们现实人的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而更应当从它对当时社会、当时人的作用和意义来衡量”相悖。 B项,“矛盾和差异须统一”判断错误,与原文“这三个主体是有差异、有矛盾的”相悖。C项,“现实社会人就不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创造者”夸大其词,原文“在这时,现实的人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俘虏,文化遗产表面上得到传承,但一代代人却失去了古代文化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它所导致的是现实文化的衰弱和现实社会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可见只是丧失了主体性地位,不是“就不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创造者”。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相关信息的综合概括能力,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正确判断,学生议论文基础知识薄弱的,这种题型不易拿分。学生需要加强议论文三要素知识点的学习。C项,“旨在强调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的使命”错误,应该是强调“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这一论点。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型需要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看法,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和设置陷阱的主要方法: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不合逻辑,等等。同时需要学生细心和耐心,仔细甄别选项和原文的区别。D项,“或许有利于对话者衡量对方,从而利于他们产生思想”与原文观点不一致,原文“你说向左我向右,你说向右我向左;你讲唯物我唯心,你讲唯心我唯物,其实他自已是什么思想也没有的”。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何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 27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代表丁小兵表示,我国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人口正在进入老年,中国社会在经历30年一胎化政策后,迈入老龄化阶段。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不见了计生委,新添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尽管计划生育仍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一项职责,但在部门名称中删除了计划生育字眼,这是政策重心转变的一个明确信号,意味着政府希望弱化生育限制,更多专注于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 中国的老龄化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对老年人的赡养和照料是家庭和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表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做到两个一体化,一是医养结合,医院和养老院一体化;二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融合,实现机构、社区与家庭三种养老服务一体化,“一定要有大型的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要有分支机构进到社区去,开展社区的养老服务,医养的服务要延伸到家庭,帮助实现居家养老,这三者形成统一整体,我们的养老服务效率才是最高的。” (选自《国际在线》) 材料二: (节选自《未来你将这样养老:看智慧养老如何破解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 27 -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元,占老年人口 18.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 近日,一场空巢老人和大学生签约仪式在武汉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举行。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老人则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大学生免费居住。 这个被称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由一家社工服务组织发起,社会反响积极。?签约大学生都要通过社工服务组织的把关和考核,社工服务组织还会给签约协议的双方建档,留有相关证件复印件,老人须出具一份房屋物品清单,以保障老人的权益。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还有数据显示,我国有约1/3的老人处于独居、空巢状态。“十三五”时期是应对老龄化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窗口期,能否利用好这段时间做好应对,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养老,是今天的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明天的问题,愿能让更多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选自《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只有让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这三者形成统一的整体,我国养老服务才会是最高效的。 - 27 - B. 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涉及医疗、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幸福的实现,需要包括老人自身在内的多方面的努力。 C. 医养结合是一种集医疗、康复、养老等为一体,将医院和养老机构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D. 武汉市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亲情互换”模式,在追求学生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保障老人权益,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卫生健康委取代计生委,这表明政府已认识到我国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层面更多专注应对老龄化问题。 B. 情感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老人晚年生活中比较高级的需求。这些需求必须是在前两个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的新需求。 C. 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医养结合”时间表,表明我国应对老龄发展趋势信心足,目标明确,计划性强。 D. “亲情互换”养老模式比较明确的规定了大学生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这种模式对老人和大学生皆有利,不失为一种双赢。 6. 根据以上材料,对未来的养老事业提出你的建议措施。 【答案】4. D 5. B 6. 完善两个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老人需求有效利用未来科技;发动群众,集中社会力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D项,“追求学生利益最大化”表述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老人则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大学生免费居住”,可见是互利的。故选D。 【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再把备选项与原文内容对照,看有没有于文无据、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的错误。B项,“这些需求必须是在前两个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的新需求”表述于文无据,材料二看不出“情感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必须是在前两个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的新需求”。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可完善两个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做到两个一体化,一是医养结合,医院和养老院一体化;二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融合,实现机构、社区与家庭三种养老服务一体化。根据老人需求有效利用未来科技。比如为独居老师安装紧急情况求助设备。发动群众,集中社会力量。“亲情互换”养老模式值得尝试。 【点睛】探究题答题方法 做探究题,答案该怎样写?有些什么规范?总的来说,一般要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所谓观点,就是看法、意见、态度、立场、认识。答案要求观点要明确,态度要鲜明。一般采用这样的句式: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所谓分析,就是探究,是运用依据阐述观点的过程。分析可以有以下3种方式: (1)观点+结合文本分析 问题标志:“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这种分析过程一方面是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另一方面举文本中的事例进行分析的,要注意叙述简洁,材料与观点相互融合。 例如: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2)一方面的观点(或有利)+原因分析+另一方面的观点(或有弊)+原因分析。 问题标志:“对于某个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看法”。这种分析过程注意要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好的一面,又要提出自己中肯的看法,有利有弊,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 27 - 例如:黄霑对周杰伦、TWINS等歌坛新人的预言似乎都与事实相悖,他认为“中国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对此,你如何评价? (3)观点+结合文本分析+结合现实分析 问题标志:“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或“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或“你是xx,你是怎样做的” 例如:金蛋《谈文化问题──记者采访许嘉璐》第3题:许嘉璐教授说,国学的恢复恐怕要50年。对这种说法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观点+现实事例/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事例一般有两种要求形式:生活实际事例和一般事例。注意: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材料与观点相互融合。 例: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 27 -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 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 27 -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叙写寒夜的漆黑,以及“我”在黑夜里渐渐分辨清楚各种物象的感觉,经验真实,笔触细致,并为下文铺垫,引出“灯”这一写作对象。 B. 文章选材丰富,而且角度各异,分别写了平房灯、雪夜灯、姐姐灯、穷人灯、恩人灯等五种灯光,现实与回忆交织,联想广远,跨度极大。 C. 引用朋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一语,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 D. 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灯”除有像中的普遍意外,也应有时代意义,文章不仅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也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 8. 作者赋予了“灯光”哪些特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 散文忌散。这一写作原则在本文的谋篇布局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7. C 8. ①灯光的指引,给黑暗里的人安慰与鼓舞;②灯光的无私,为异乡人、陌生人甚至时隔千年的后来人燃着;③灯光的永恒,在人间不会灭。 9. ①本文以“灯”为陈述主体和线索,所有材料始终围绕“灯”展开。②设置段首过渡句,提示思路,关联材料,如“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等,思路清晰,承转明了。③情感线清晰,从“感觉到窒闷”写起,继而“心渐渐地安定”,以“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收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分析错误,根据本句的上下文语境,可知本句中“米”代表的是物质生活。人活着除了需要物质之外,更需要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如果没有“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就会“永沉海底”。引用朋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一语,意在强调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故选C。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此类试题时,要找到相应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对语段的分析,体会语段所体现的内涵。答题时找准区位,提出关键的句子,分点作答。本题中,作者赋予“灯光”的特质从“指引”“无私”“永恒”三个角度展开,如“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可得出第一点。“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可得出第二点。“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可得出第三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围绕中心谋篇布局的分析能力。在给文章布局谋篇时,应该主要从三全方面考虑进行:①根据主题进行布局谋篇;②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布局谋篇;③根据具体的文体进行布局谋取篇。本文中,以“灯”为陈述主体和线索,所有材料始终围绕“灯”展开。设置段首过渡句,由“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写到“夜是漆黑的一片”,再写到灯光。这样便能够提示思路,关联材料。写了灯光可以指引方向,温暖人心,写了灯光的无私与永恒。情感线清晰,结尾写到“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首尾呼应。结合全文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以为常。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 - 27 - 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弘疑,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于是贤门下生博士义倩等与宗家计议,共矫贤令,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大河都尉玄成为后。贤薨,玄成在官闻丧, 又言当为嗣,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征至长安,既葬,当袭爵,以病狂不应召。玄成素有名声,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欲让爵辟兄者。案事丞相史乃与玄戍书曰:“古之辞让,必有丈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蒙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仆素愚陋,过为宰相执事,愿少闻风声。不然,恐子伤高而仆为小人也。”玄成友人侍郎章亦上疏言:“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街门下”。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实不病,劾奏之。有诏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巳受爵。宣帝高其节,以玄成为河南太守。 数岁,玄成征为未央卫尉,迁太常。坐与故平通侯杨恽厚善,恽诛,党友皆免官。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庙,当晨入庙,天雨淖,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有司劾奏,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玄成自伤贬黜父爵,叹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作诗自劾责。 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 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初, 贤以昭帝时徙平陵,玄成别徙杜陵,病且死, 因使者自白曰: “不胜父子恩,愿乞骸骨,归葬父墓。”上许焉。 (节选自班固《汉书·韦贤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B. 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C. 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D. 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B. 博士,可指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也可指职宫名,秦、汉时就设冇此官职。 C. 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本文所指即此意,后来也指显贵所乘的四匹马的高车。 - 27 - D. 有司,官吏的通称,也可指官吏所属的部门;古代设它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核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韦玄成好学修业,待人谨逊。他年少好学,继承父亲的学问,以明经入仕;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在步行,他就和仆从下车,让认识的人坐着自己的车回去。 B. 韦玄成力辞嗣爵,品格卓然。在父亲去位后,他心怀谦让,不原辞官回去担任家族的继承人;为把爵位让给兄长,他以生病发狂为借口来拒绝朝廷的昭命。 C. 韦玄成看重传承,极有孝心。他对自己犯错而致使父亲的爵位被削感到十分难过,感叹自己没有脸面主持祖庙的祭杞;临终时,他向朝廷请求与父亲合葬。 D. 韦玄成多所任职,文采过人。元帝时,他曾担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等职,后担任丞相长达七年,操守端重稳当,虽不及其父贤能,文采却超过父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 (2)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韦玄成深知那不是父亲平素的意思,就假装犯了痴狂病,睡在床上大小便,胡乱说笑,神志错乱。 (2)圣明的君主以礼让治国为贵,应当优礼相待韦玄成,不要委屈了他的志向,让他能安于平民屋下。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古人推辞谦让,一定要有令人欣赏的高尚道义,所以能让后人尊崇。如今您徒然污毁自己的仪表,蒙受耻辱,装作疯癫的样子,你的美德黯淡而得不到发扬。你所依托的理由太微不足道了。句中,“必有”的宾语是“有文义可观”,因而“必有文义可观”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微哉子之所托名也”。是倒装句,“微哉”是感叹,前后都应有停顿。排除C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D项,有司,“也可指官吏所属的部门”错误。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在步行,他就和仆从下车,让认识的人坐着自己的车回去”错,原文说的是“外出时遇见知识渊博者步行,韦玄成就让仆人下去,而与智者一同坐车,送他一程”。C项,“临终时,他向朝廷请求与父亲合葬”分析错误,原文意思是“让我的骸骨回去葬在父亲的墓旁”。D项,“操守端重稳当”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守正持重不及父贤”,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须注意以下关键点的翻译:(1)“雅”平素的;“阳”假装;“病狂”犯了痴狂病;“便利”(随意)大小便。(2)“贵”以为尊贵;“优养”优礼相待;“枉”委屈;“衡门”平民。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 27 -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译文: 韦玄成字少翁,因为父亲而被任命为郎,经常随侍皇帝骑马出行。他年少时就好学,研习父亲致力的学问,特别谦逊,尊敬士人。外出时遇见知识渊博者步行,韦玄成就让仆人下去,而与智者一同坐车,送他一程。他接待他人,对贫贱的人越加敬重,因此名声一天天广为人知。由于对儒家经书有深刻理解,他被提拔为谏议大夫,后又提升为大河都尉。 - 27 - 起先,玄成的兄长弘是太常丞,在宗庙里任职,掌管皇家的陵墓,事务繁重而容易有过错。父亲因为弘要做他的继承人,就命令他辞去这个职务。弘心里对这份官职很满意,不肯辞职。到韦贤病重,弘终于因为宗庙的事情下狱,罪责尚未判定。家族中的人问韦贤谁该继承他的爵位,韦贤又怨恨又遗憾,不肯说。于是韦贤门下的学生博士义倩等人与家族里商议,共同伪造韦贤的命令,派家丞向朝廷上书陈说韦玄成的美好德行,让大河都尉玄成继承爵位。韦贤死,玄成在任上听到死讯,又听说自己继承爵位,玄成深知这不是韦贤的本意,就装作发疯,躺在粪便中笑着胡言乱语,神智不清。韦玄成被征召回长安,安葬了父亲,应当继承爵位,他借装疯不听召见。玄成向来有美名,士大夫很多人怀疑他要把爵位让给获罪的兄长(辟读必,罪也)。案事丞相史(不知全名)就写信给玄成说:“古人推辞谦让,一定要有令人欣赏的高尚道义,所以能让后人尊崇。如今您徒然污毁自己的仪表,蒙受耻辱,装作疯癫的样子,你的美德黯淡而得不到发扬。你所依托的理由太微不足道了。我本就愚昧鄙陋,最为宰相执事,深感惭愧,希望能听到您的高见。要不然,恐怕您因为高洁的行为而受损害,而我则成了小人啊。”玄成的朋友侍郎章也向皇帝呈上疏折说:“圣明的君王贵在以礼让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应当妥善照顾玄成,不要枉费他的苦心。”而丞相、御史最后以玄成其实没病为由向皇帝弹劾他。皇帝诏令不要弹劾,把玄成带来授予爵位。玄成迫不得已接受封爵。宣帝赞赏玄成的节操,任命他为河南太守。 过来几年,玄成被征召回朝廷担任未央卫尉,又升任太常。因为玄成与以前的平通侯杨恽关系很好,杨恽被朝廷诛杀,他的同党和友人都被免官。后来玄成以列侯的身份在孝惠帝的庙里负责祭祀的事务,应当在早晨进入庙里,下雨泥泞,玄成不驾驷马车,而骑马到庙宇下。有关官员弹劾他不遵循礼制,玄成等几人被削低爵位为关内侯。玄成自己伤心使父亲传下来的爵位受到贬黜,叹气说:“我还有什么面目祭祀先人。”写诗谴责自己。 起先,宣帝宠爱的张婕妤生的儿子淮阳宪王喜爱政事,精通法律,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有意要让他继承帝位,但是太子是从小立的,又早早失去母亲,所以不忍废他。过了很久,皇帝要教育宪王,用深明礼让的臣子来辅佐他,于是任命玄成为淮阳中尉。这时,宪王还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去,玄成接到任命,和各位儒士在石渠阁探讨道德学问,并把他自己的观点列出来奏给皇帝。到元帝即位,用玄成做少府,又升任太子太傅,到御史大夫。永光年中,玄成取代于定国做丞相。 玄成做丞相七年,在严守礼制谨慎处事这方面不如他的父亲韦贤,而才华则胜过韦贤。之前,韦贤在昭帝时贬官到平陵,玄成(离开相位后)贬职到杜陵,生病快死了,于是他派使者为自己向皇帝说明心迹:“父子间的恩情无穷无尽,希望能够乞求陛下同意,让我的骸骨回去葬在父亲的墓旁。”皇帝批准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秋雨后 齐己 夜雨洗河汉,诗怀觉有灵。 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①。 静引闲机发,凉吹远思醒。 逍遥向谁说,时注漆园经②。 - 27 - 【注】①蟋蟀:多栖息于草丛间,一般在8月开始鸣叫。蜻蜓活动的季节主要在夏天。②漆园:庄子称为漆园吏,故后世多以漆园指代庄子。 14. 下列对这茁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秋时节,雨后的天空如洗过一般,如此景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和诗意。 B. 雨后静谧的环境引发诗人的闲趣,凉风又让诗人从悠远之思中回过神来。 C. 诗人虽然感到逍遥却无人理解,于是用为《庄子》作注来排遣这种落寞。 D. 本诗写最抒怀结合,协警见出诗人的才情诗思,抒怀则可见其人生态度。 15. 颔联中“新”“老”二字准确细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新”“老”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②“新”“老”细致地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C项,“排遣这种落寞”错误,由雨后天空明净引发诗情,蟋蟀的叫声和蜻蜓的影子富有生活的气息,以及“闲机”等词可知并非表达落寞之情。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颔联中“新”“老”二字准确细腻,蟋蟀:一般在8月开始鸣叫。蜻蜓活动的季节主要在夏天。诗句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 27 -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勾画出了塞外雄浑的景象。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来作比,从正而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句,写山琵琶女梦中啼哭满脸泪痕的浓凄苦;“________”—句,写山诗人听间琵琶女的遭遇后泪洒衣襟的情景。 【答案】 (1). 大漠孤烟直 (2). 长河落日圆 (3). 锲而不舍 (4). 金石可镂 (5). 梦啼妆泪红阑干 (6). 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锲、镂、阑、衫。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赵树理的小说,看上去多是 ,实则细致描绘社会变革给农民带来的心理悸动与精神变动。柳青则从农村和农民角度为时代,生活与精神描行立相,作了 的时代“书记官”。路遥作品中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抑或是议论,都有“我们”不断出现。“我们”使作品叙事方式不仅在第三人称里融进第一人称意味,而且是作者自然而然成为作品人物中的一员,并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局中。读者由此意识到:作者、读者和作品人物,都处于身历生活和思考人生的同一过程,是彼此勾连又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 由于运用严谨现实主义写法,灌注强烈现实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做到了思想精深与艺术精湛的 。 文学需要构筑时代高峰,高峰需要精品力作支撑。( )。 推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 - 27 - 地产生,正是我们重温经典、探寻经典成因的用意与期望所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鸡毛蒜皮 名下无虚 相辅相成 源源不断 B. 家长里短 名副其实 相得益彰 源源不断 C. 家长里短 名下无虚 相辅相成 联翩而至 D. 鸡毛蒜皮 名副其实 相得益彰 联翩而至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不仅使作品叙事方式在第三人称里融进第一人称意味,使作者自然而然成为作品人物中的一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局内。 B. 不仅“我们”使作品叙事方式在第三人称里融进第一人称意味,使作者自然而然成为作品人物中的一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局中。 C. “我们”不仅使作品叙事方式在第三人称里裝进第一人称意味,而且使作者自然而然成为作品人物中一员,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局中。 D. 不仅“我们”使作品叙事方式在第三人称里融进第一人称意味,而且使作者自然而然成为作品人物中的一员,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局内。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倾其心力与才力创作出来的时代精品成了经典,经过了时间淘洗 B. 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倾其心力与才力创作出来的时代精品 C. 经过不同时期淘洗的经典之作是重要的时代精品,不同时期的作家倾尽了心力与才力 D. 作家在不同时期倾其心力与才力创作出来的经典之作,经过时间淘洗后成了重要的精品 【答案】17. B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常见于邻里间的交谈。赵树理小说擅长写家庭日常生活琐事。这里应选“家长里短”。第二组: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下无虚: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 后比喻名不虚传。语境中指柳青是名声和实际相符的“书记官”,应选“名副其实” - 27 - 。第三组: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指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互相映衬。应选“相得益彰”。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联翩而至:形容人接连来到。语境中的是艺术精品,应选“源源不断”。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中,“我们”是句子的共同主语,关联词语“不仅”应放在“我们”之后,排除BD两项。“使作者自然而然成为作品人物中的一员”仍然属于“在第三人称里融进第一人称意味”,还没有递进关系,递进关系发生在下一句,“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局内”,关联词语“而且”应放在词句的前面。另外“融进”比“装进”更恰当。排除C项。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括号的上文指出,“(时代)高峰需要精品力作的支撑”,下文是“推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产生”,括号内应填写的是与“文艺精品”相关的内容。“经典之作”一般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时代精品,一般指的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傾其心力与才力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二者构成了一个判断,“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倾其心力与才力创作出来的时代精品。”分析可知,B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这则用稿通知,在语言表述上存在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董喜阳老师: - 27 - 您好!您的拙作《偏于故乡》我们已审验。感谢您对我刊的信任与支持!作品符合我刊的发稿要求,拟发在我刊2019年第6期,特此知会。 《时代文学》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持的大型文学期刊,在国内文学界、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龙源期刊网多次全文发表本刊文章。 特別声明:敬请投稿者文责自负。一炫发现抄袭等行为,本刊保留追责的权利! 《时代文学》杂志社 2019年5月20日 【答案】①拙作—作品(大作);②审验—拜读;③知会—通知;④主持—主办;⑤发表—收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本文存在的不妥有:①“拙作”是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作品,这里应改为“作品”或“大作”。②“审验”语气不够礼貌,应改为“拜读”。③“知会”是口语,与“通知”的语体不符,应改为“通知”。④“主持”与“期刊”搭配不当,应改为“主办”。⑤“发表”用在此处语意不当,这里应是“收录”。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下图展示的是著名学习专家爱徳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请描述出图中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原因。要求:不要出现图中的具体数字。 - 27 - 【答案】(1)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三成及以下的演示、视听、阅读、听讲等学习方式,一般都是被动学习;而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五成及以上的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学习方式,一般都是主动学习。 (2)原因: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就效果不一样,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主动学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本题著名学习专家爱徳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学习金字塔”示意图,该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和演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低于三成;一是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主动学习率高于五成;根据分析可以看出学习方式决定学习效果。 【点睛】图文转换题技法点拨 1.仔细读图,准确捕捉信息。 对试题中的图表要认真观察,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主题。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对于表格,要找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如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对于流程图,要抓住其中的时空、逻辑顺序等。 2.查找变化,找到比较角度。 查找变化,是审察图表中比较对象在不同的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等。找到比较角度,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按题目要求归纳概括。 3.把握要求,简要归纳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 - 27 - 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因此,分析题目要求和图表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要正确分析图表中的内容,重点分析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注意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及发展的规律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你随时可对某人某事拍摄,写文,上传于媒体;在这个时代,人人也都是“作家”,你有任代想法都可提起“笔”,这意发挥,形成文章(广义的),通过电子媒介与众人分享。这种自媒体写作虽然丰富多样,但也难免泥沙俱下。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启示或感悟?请你结合现实,以小明的名义,就“自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写作? ”这一问題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自媒体时代的“紧箍咒” 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你随时可对某人某事拍摄,写文,上传于媒体;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写作?为此,我们倡议: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时,孙悟空神通广大,却因紧箍咒的存在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媒体时代,我们言论自由,但自由不是放纵,我们是否也应戴上“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紧箍咒,让自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心有紧箍咒,弘扬真善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可到底该传播哪些信息呢?水滴筹,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利用手中自媒体传播消息,让更多的人参与,最终滴水成海,帮助他人渡过难关。朋友圈,外出踏青,一双慧眼撷取自然人文之美,拍下来分享给好友,让他们欣赏造化神奇,领略世间美好。抑或思考人生,品味生活,有真知灼见,发个微博,给迷茫中的人一点启迪和感悟。传播真善美,让我们的人生一路风光迤逦,让我们的社会一片和谐美好。 念好紧箍咒,抵制假恶丑,做自媒体时代的智者。 - 27 - 因为没有限制,信息发布者鱼龙混杂,传播的内容泥沙俱下。谣言止于智者,此时,我们要擦亮双眼,深思慎行,更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转发、推波助澜,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而给图谋不轨、动机不纯的人创造传播网络谣言的机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全面掌握事实之前,不做任何评论,更不给任何“无稽之谈”“以讹传讹”滋生的空间。让我们用自己的慧眼慎行,来保护自媒体的清风正气。 牢记紧箍咒,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做自媒体时代的仁者。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渴望自己的话语权得到重视,都期望自己的话语能左右事件的发展。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事实并不是那样,或者自己的观点不一定中肯,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全面呢?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网友曾一边倒地指责红色轿车司机,甚至让全体女司机中枪。可事实调查清楚后,却发现红色轿车司机也是受害者,当初在网络上横加指责的众多网友,谁曾站出来给那位司机道歉?愿我们都心怀仁爱,不做网络暴力的奴隶。 为此,我发出一下倡议: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牢记紧箍咒,让我们心中有敬畏,言行有底线,做一个自媒体时代的智者和仁者,如此方能让和谐社会到处欢声笑语,温暖如春。 倡议人: 小明 2019年5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审题】本题是时代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写作指令又特别明确。材料揭示了自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也展现了自媒体的优缺点。材料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考生有话可说。考生可以谈自己对“自媒体时代”的深刻认识,也可以写自己对于“自媒体时代”的体验和感受。从立德树人的层面,考查考生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的社会参与意识。从思维层面,考查考生对“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认识和理性评价。考生写作时要思考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到自律、他律,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注意要写成倡议书性质。 参考立意 1.“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 2.“自媒体时代”激浊扬清,抵制自媒体负能量。 3.“自媒体时代”,要正确使用话语权。 - 27 - 4.“自媒体时代”,做有责任的自媒体。 5.“自媒体时代”,请擦亮你的眼睛。 6.朋友圈(微博、QQ空间、快手、抖音)里的那些事。 7.自媒体,我的心灵后花园。 素材准备: 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借助一部手机天天在阅读,天天发表看法。人人——我们全体——自创了一个阅读和写作的新天地。换一句话说,人人都是自我阅读者,人人也都是自我写作者。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社会热点,同样的娱乐爆料,人人既是阅读者、消费者,也是评论者、写作者;人人都在用文字制造事件,人人也都在用文字消费事件。没有哪一个时代,能使得语言文字达到今天这样广泛应用的程度,我们已然进入到了一个语言文字狂欢的时代——也是一个语言文字被充分消费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谁又是老师,谁又是学生,哪里又是课堂?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师,每一个人都是学生,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就是我们的课堂。以前那种在课堂上“老师说学生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用自媒体“我说我写我交流”的时代。是的,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自媒体时代,我们也因此而得以“新生”。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个“老师一人拿着教本教、学生拿着一支笔被动地记和写”的时代了。师者的威权、教条和神秘在一个自媒体时代,突然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我们与学生站在了同一个地平线上,我们占有的资料,学生也同样占有,甚至学生比我们获取的途径更多,获取的效率更高,他们运用手机更灵便。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 27 - 在一个自媒体时代里,我们有些老师已然感到了不适应,是的,肯定会是这样。也就难怪,一些老师还在课堂上作古正经的进行教学时,学生们常常会用另一套自媒体语言来消解他,弄得我们的老师好不尴尬。可有些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君不见,大学校长毕业留言演讲,因为恰当地引用了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就立刻爆红,华中科技大学的“根叔”不就是这样的吗?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很有道理,因为这样的演讲,内容生动活泼,语言亲切自然,也才能走进学生心里。不要总以为学生离经叛道,其实他们才是时代的风气先锋。是的,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老师们,该醒醒了,让我们睁开眼睛看看吧,自从手机深入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后,阅读和写作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那种“静坐窗下读圣书”的图景或许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才能看见了!是的,一定的,纸质阅读和写作,尽管一定时间还会成为传统读书人的心结,但自媒体时代的风暴,一定会带来一场痛快淋漓的暴风雨——作为一个人文工作者,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面对,也必须思考: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中学生作文何为? 在一个自媒体时代,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日益变得碎片化。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已经不太愿意阅读千字以上的东西了,我们没有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也没有耐心(“节奏总是如此之快”)——可千字文曾经是短小精悍的文章的典范啊!更主要的是,我们也已经不太愿意写作千字以上的文章了,500字以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已经长得不得了,我们只愿意在140字以内“挥拳动腿”。即便是这样,我们还不追求完整性,一个段子、几句感悟,抑或是一张照片、一支玫瑰,我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享和分享。我们尤其乐于转发和评论。我们也不太追求“微言大义”,抑或是“春秋笔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追求深刻性。我们只享受发表、转发、评论的快乐,我们在自我创造的语言文字里狂欢和被消费。可以说,我们已经很少希冀通过一篇阅读和写作,来达到传送思想、抒情感怀的目的了,但事实上,我们又每时每刻都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只不过是,这点情怀可能上不了正席,入不了法眼。可我们也不追求上正席啊!我们追求的是自娱自乐。这就是自媒体时代的第一大特征:碎片化。 结构思路: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写作?”文体采用倡议书的形式。倡议书的内容,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分条列出,并说明理由。如本题倡导“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行文中,分列分论点,然后逐个进行论证。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要有称呼,有落款,开头与结尾,要有倡导的语言。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