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测试 2018.1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西方人也有 的艺术精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式的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 (2)读完《苏东坡传》后,我 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不管那是音乐、绘画还是书。 (3)学术交流活动中,即使是权威专家的话,我们也要持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小宜 ,更何况学术活动本来就倡导百家争鸣。 A. 琳琅满目 不止 人云亦云 B. 俯拾即是 不只 拾人牙慧 C. 俯拾即是 不止 人云亦云 D. 琳琅满目 不只 拾人牙慧 【答案】A 【解析】俯抬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浯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一)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1.看词义的轻重 如:妨碍、妨害 。2.看适用范围 如:边疆、边境、边界。3.看表达侧重。如:嘹亮、响亮、洪亮 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嘹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结合语意①应选“洪亮”,②应选“嘹亮”,③应选“响亮”。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2.看成分搭配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3.看词性语法 如:启示、启事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从色彩方面辨析 :1.看感情色彩 如:妄想、梦想、理想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 “梦想”是中性词, “理想”是褒义词。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 “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复兴号”高速列车运行时速由300公里/小时提高到350公里/小时,提速却不提价,让先前担心票价会借机上涨的人放了心。 B. 国庆黄金周期间,针对部分景区的乱收费乱涨价,物价管理部门不能只是走形式,而要依法处理,真正监管到位。 C. 根据某权威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我国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己对此高度重视。 D. 若消费者在商品跌价时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成分残缺,应在“乱涨价”后加“的现象”。C项,句式杂糅,“根据……报告”和“……报告显示”杂糅,可删去“根据”或“显示”。D项,不合逻辑,企业产品应该是先滞销,后积压。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是否属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D项,语序不当。将“杀死很多生物”移到最后。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夏天,李明给朋友写信,末尾用了“夏安”。 B. 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C.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D. 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信,落款是:××顿首。 【答案】C 【解析】“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用在此处不当。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是指在正确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准确合理地使用词语。它包括实词、虚词和熟语(包括成语)的使用。对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是一种“动态”的考查,一般放在句子中来判断其正误和选择恰当的词语。要正确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准确把握词义是关键,了解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特点,结合语境,知其同辨其异。注意易混虚词的比较选择和易误虚词的选择,特别注意关联词的运用。熟语,结合具体类型,分析语境,准确辨析选用。 4. 为了向普通读者介绍中国古代园林中“窗”的艺术作用,建筑学家引用下面哪句诗文最为贴切?( )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C.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D.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答案】D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新颖的考查方式,需要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解答本题一是要知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审美;二是要能理解选项中各诗句的含意。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正确的选项。 5.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诮燕》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风雨池塘斗颉颃,春来秋去一生忙。 ,辛苦营巢傍屋梁。 A. 君怜我处频迎语 B. 一生巧计输黄雀 C. 世间多少宽闲境 D. 燕子不知人意思 【答案】C 【解析】A项,写燕子的善解人意,不合诗境。B项,有嘲讽之意,但“一生”一词与上句重复,不符合作诗的规律。D项,“燕子不知人意思”,意为燕子不了解“我”的内心,抒写的是闺怨,不合诗境。 点睛: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用排除法,就本题而言,对选项中诗句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从标题看,本诗对燕是嘲讽的,可先排除无嘲讽之意的选项。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6. 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扶持) 故劳苦倦极(极点)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王入秦(归罪,责怪) B. 相引为曹(侪辈、伙伴) 从者病,莫能兴(起,起身)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给予)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C.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督) 周室微而礼乐废(衰败)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交付) D. 冠缨索绝(绳索)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弟子(约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思念) 短屈原于顷襄下(诋毁) 【答案】B 【解析】A极,疲困 C借鉴 D索,尽 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要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候。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改动) 【注】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 7.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陈述,述说 B.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遑:闲暇 C. 冯敬之属尽害之 害:嫉妒 D. 乃短贾生曰 短:诽谤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征为廷尉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B.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 C. 文帝召以为博士 项羽于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D.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9.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牛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C. 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2)闻长沙卑湿,自以寿小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11. 贾谊给孝文帝提了哪些改革建议? 【答案】7. A 8. B 9. D 10. (1)各位老先生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2)(贾谊)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艮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 11. ①修正历法,②变易服色,③制定法令制度,④确立官职名称,⑤振兴礼乐。 【解析】 7. 属:写,写作。 点睛:在高三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介绍几种解题方法。(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四)、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五)、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8. 第一个“以”,介词,把、计。第二个“以”,介词,用A.于是,就C.担任,做D.于是,就。 点睛:该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9. “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职务。 点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10. 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准确解释: “中国”、“赞”、“义不可更屈” “诟病”、“欣然如初”;“吾有以屈之”。 点睛:高中学生在做文言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解答过程中的四个步骤,确保答案的准确: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候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地位。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将上述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11. 本题解答文中第三段“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的意思是“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从中可以概括出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五个方面的变革。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延尉。吴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的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书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三、古诗词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鹦鹉洲① 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暧,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注:①此地因祢衡作鹦路赋而得名。东汉末,祢衡恃才傲物,曹操想羞辱他反被羞辱,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逃给黄祖,后因与黄祖言语冲突而被害,时年二十六岁。 12.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表达特色。 13. 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颔联:借用典故(借代),借鹦鹉西飞,暗写(代指)祢衡被黄祖杀害。以乐景衬哀情,以鹦鹉洲树木青翠,反衬祢衡命运的悲惨。 颈联:运用比喻,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鹦鹉洲的美好的风光(以兰叶香、桃花开的春景,反衬出下文自己内心的孤苦之情)。 13. 对祢衡的才华的倾慕之意;对祢衡的悼念之情;借祢衡抒发孤傲自得之意;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山西诗句的表达特色,重点抓住诗句中的“鹦鹉西飞”的典故分析用典的手法,抓住“香风暖”“锦浪生”乐景和整首诗的情感分析“以乐景写哀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重点分析用典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3.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句中的“何青青”“迁客”“徒极目”“孤月”“向谁明”分析对祢衡的才华的倾慕、悼念之意,自己的失意、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句中的“何青青”“迁客”“徒极目”“孤月”“向谁明”分析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于是饮酒乐甚,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 ④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 ⑤可堪回首,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⑥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 ⑦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小人穷斯滥矣。 【答案】 (1). 汤之问棘也是已 (2). 扣舷而歌之 (3). 一日克己复礼 (4). 肇锡余以嘉名 (5). 佛狸祠下 (6). 仓廪实而知礼节 (7). 砯崖转石万壑雷 (8). 君子固穷 【解析】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本题在解答时应关注“棘”、“肇锡”、“佛狸”、“仓廪”、“砯崖”等字的书写。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5. 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16. 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17. 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8. 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答案】15. (l)描写太阳落山情状,烘托老人人生垂暮的苍凉;(2)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3)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老人内心的淡定。(4)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惘。 16. 不多余。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更有助于深刻地刻画老人形象。 17. 这样写符合少女对老人由浅到深、由疏到亲的认识过程,显得自然;(2分)结尾交代更能突出老人的淡定坚强的性格特点,对读者的震撼力更强。 18. (1)写一位盲目老人从容安详地看落日,表现平凡人物内心的坚强。(2)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3)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4)写少女与老人的邂逅,表现平凡生活对于人生和艺术的启迪。 【解析】 15. 解答此题,要理解小说对太阳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故可从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时,要先从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太阳的语句,结合着具体意境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第三段,“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描写的是傍晚日落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从下文内容来看,自然是为烘托老人垂暮之年的苍凉感。以此类推即可。 点睛: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③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④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⑤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⑥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另外还须关注开头、结尾这种特殊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开头段往往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中间段一般具有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及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结尾段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的作用。一般来说,根据情节的发展,小说的结尾可以分为四类: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戛然而止的结尾。不同类型的结尾往往在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区别。1.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作用: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结尾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作用: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尾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4.戛然而止的结尾。作用: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16.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题问为该情节是否多余?从文中情节来看,该情节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更有助于深刻地刻画老人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多余的。但是,这道题也可以从多余的角度思考回答,可以说这个情节的出现与主题的关系不大,有偏离主题的嫌疑。 点睛: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17. 此题考查分析故事结构的能力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由题干“作者这样写的匠心何在”可知,此题换一种问法就是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有何目的?小说最后才点出老人是一个盲人,自然能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故作者是故意设置悬念。从女孩与老人的认识与逐步了解的过程来看,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符合行文发展,给人以自然之感。 还可从对老人的形象塑造、从少女对老人的敬意角度作答。 点睛: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一般体现为: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 18.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小说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人物命运与原因、小说的主题的理解,联系现实,可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启发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解。从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老人的坚强与乐观,作者是持赞美态度的;对老人的命运,作者是同情的,对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持批判态度;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作者对这种美好的人性对人的启迪与教育是持赞美的态度。 点睛:开放性试题,即探究题,它一般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的一种题型,它往往作为现代文阅读的压轴题,具有形式灵活、综合性强、分值高、难度大等特点。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完美地解答好此题,确实较难。但这种试题是拉分题,放弃它就会直接影响高考语文的成绩,从而影响整个高考的成败。所以我们头脑应清醒的一点是:题目再难,按照一定的方法技巧去做,也就不难了。该题型的解答技巧为:一、从题目入手。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就是文章的中心,有时还是文章的主要情节、线索或主要人物等。所以解答此种题时千万别忘了看题目。二、从题材入手。注意小说中写的什么人什么事,是伟人还是小人物,是大事还是平凡事。解题时就应考虑一下作者的意图所在。三、从主题入手(或从创作意图入手)。小说的意蕴都是很丰富的,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意蕴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2)要抓住题材进行仔细分析。(3)以鉴赏小说的艺术形象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研究。四、从艺术手法、结构、语言入手。注意小说的情节安排的巧妙、注意线索贯穿的巧妙、注意铺垫伏笔的巧妙、注意语言的表现力等等。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生一世”中的语文问题 戎国强 “说要爱你一生一世的男人,最后和你离婚了,算不算说谎?”这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选拔考试的一道语文试题,被一些学生称为“奇葩试题”,引起激烈的讨论。 《钱江晚报》昨天报道此事后,在读者中也引起讨论。从转载这一报道的公众号上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到,争议集中于两点:一是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二是拿这样的题目来考试是否合适?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该题的正确答案不被人们所认可,那就是说人们认为该题确实过于奇葩,就不适合拿来用作考题。 这是一道语文试题,它的“语文性”在哪里?首先在“说谎”二字。要判断“一生一世”是否说谎,先要确定“说谎”的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去衡量那个“男人”的行为——不但要掌握词义,还要会运用词义。该题假设的情景对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基础知识薄弱的,或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思维能力较弱的,都容易被“一生一世”带到沟里。 所谓“一生一世”,婚恋行为是人生现象或者说是社会现象,在这道试题里,它是考生的思考对象;它要求学生了解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又能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包括了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语文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了词语、词组等语言材料,也不仅仅是组合材料的原则即语法;语言能力更是运用语汇、语法进行思考、思辨、表达的能力。因此,从语文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道成功的语文试题。 从考生角度来考量,这也是一道好试题。浙大是一所研究性大学,竺可桢学院则从已经被浙大录取的新生中选拔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尖端的研究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的核心,不就是思考能力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实质性问题,如何排除各种干扰找到研究方向、确定思路,这是研究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具体到这道试题,就是看谁能够从婚恋问题的表象中把握语文试题的核心问题。《钱江晚报》的报道提到浙大中文专业女生蒋同学——她说:“离婚有很多种因素,不一定代表着夫妻双方不爱了。”这个回答,清楚地表明,蒋同学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表达周密——她能够分辨“爱”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依据她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能力,是研究型人才所必备的。 就在大约十天前,有文章质疑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一部分被消耗在这类非语文的问题上,对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研究探讨就无法深入。从这个角度考量,竺可桢学院的这道语文试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提醒:守住专业立场,才有专业价值。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9. 请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思路。 20.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语文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并根据蒋同学这一事例,概括语文任务的内容。 21. 作者认为这道非常奇葩的试题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9. 首先由浙江大学竺可帧学院新生选拔考试的一道语文试题引出话题;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道题,得出这是一道好题的结论;最后再次回到讨论的话题,并指出它给人的启示:守住专业立场,才有专业价值。 20. ①语文能力包括掌握词语、词组等语言材料,组合材料的原则即语法,运用语汇、语法进行思考、思辨、表达的能力。②语文的任务是运用语文清晰合理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看法。 21. ①从语文的专业角度来看,这道试题包括了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②从考生角度来考量,这道题考查了研究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另外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这道试题提醒我们: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守住专业立场。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点睛:这类题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然后再理清论述的思路。而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论证结构,不外乎是“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梳理文章内容要点。第一问,概括语文能力包含哪些内容,从第四段“这道试题包括了语文课的核心内容”后面冒号的解说文字里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问,根据蒋同学这一事例,概括语文任务的内容,可以从“具体到这道试题,就是看谁能够从婚恋问题的表象中把握语文试题的核心问题”领起第六段内容,结合段末总结句“蒋同学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表达周密——她能够分辨“爱”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依据她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整合出答案:语文的任务是运用语文清晰合理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看法。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整合答案要点。首先要找到概括的角度“从语文的专业角度来看”“从考生角度来考量”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这三个方面,然后再分析内容要点打出理由。最后一点有难度。 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再摘选关键语句组织答案。 七、作文(7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了?”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学生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呐呐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烛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从众的智慧 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需要在大众中发展,而绝不是随大众漂流。 一如那水中的石子,有的随着小溪穿越千山,最终化为大海的淤泥,而有的石子,则岿然不动,任凭流水冲涮,化为光滑完美的鹅卵石。众,是人的指南针,可它却不一定总是指向正确的方向。 从众,是一种智慧,而不盲目从众,则更是一种智慧。 不盲目从众,才能彰显个人的可贵。不盲目从众的人生,就如那茫茫青草丛中的一枝红花,也如那漆黑夜空的一轮明月,又如平凡沙粒中的一颗珍珠,个性的光华只有在不盲目从众的人身上才能闪耀,盲目的从众,会让那万绿丛中一点红花还未开放就已枯萎;盲目的从众,似一团黑云,遮住月光的皎洁;盲目的从众,会让闪耀的珍珠了随之风化,重新化为平凡的沙子。个性的人,拒绝平庸,拒绝盲目的从众! 不盲目从众,才能让个人的品行在磨砺中升华。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社会中,盲目从众只会让我们迷失自我,归为草芥。在“文官爱财武将惜死”的恶俗中,盲目从众只会留下千古骂名。人的品行,就如莲花,只有不随淤泥俱黑才能升华;人的品行,如梅,只有不随百花向严寒低头,才能成就清高节操;人生的光辉,不能在从众中埋没,举起情感的大旗,唤醒盲从的人们! 盲目从众,会让人们逐渐失去自我。生活的每个脚印都需要自己去踏出,永远踩着别人的脚印走的人,只能像木偶一样,机械地做着别人的影子永远活不出自我。 盲目从众,会让黑色的天穹变得更加黑暗。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众人齐涂,再纯洁的纸,也会变得污浊不堪。 盲目从众,会绊住我们独立的脚步。从众,让人学会了依靠,学会了懒散,在依靠中放纵,放纵自己在别人的臂弯中生活。一旦坠下,便会摔得遍体鳞伤。 然而,从众又是必然的。当众人都坚持真理时,我们需要从众;当众人都期盼美好时,我们也要从众期盼明天的美好;当众人都憧憬未来时,我们也要从众对未来充满信心。从众,也是一种智慧。 不盲目的从众,才能彰显人性之美,才能彰显人生智慧。 【解析】材料分析: 一、开端——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并在“刚从果园里摘来”的诱导下问:“你们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 学生甲,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二、发展——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 学生乙等,说闻到了; 学生丙等,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 三、高潮——哲学家问三位默不作声的学生:“你们怎么啦?” 学生丁,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 学生戊,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学生己,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四、结局——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立意角度:1.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入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事物的真相,莫被现象迷惑,莫被假象欺骗,不人云亦云。2.从批评盲从、从众、轻信的角度入手。不盲从,不轻信。遇事要动脑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敢于质疑,不迷信,爱真理,对盲从、从众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批评。3.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入手。不唯上,只唯实,不跟风,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等。4.从人性的复杂性角度入手。批判无原则的立场、溜须、讨好、拍马屁,对圆滑、油滑的再认识,做人要诚实,讲实话,讲真话等。5.从思维习惯角度入手。批判经验主义的危害和对经验的辩证分析等。6.从对权威的认识分析角度入手。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怀疑权威,对权威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权威。 点睛: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要领 :第一,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 第二,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 第三,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 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23.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义断句。(限4处) 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4. 历史上,宋朝大儒 (姓名)曾将《论语》《孟子》《大学》《 》辑定为“四书”。他的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称之为 。 25. 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23. 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4. 朱熹 中庸 程朱理学(或理学、程朱道学) 25. 周济臣子,礼遇臣子,践行臣子之言 【解析】 23. 原文标点: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点睛: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 ,见.....于......等等。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点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 25.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文中主要讲了三个内容:“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周之亦可受也”。抓住了这几大内容,就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答案了。 点睛: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参考译文: 陈子问:“古代的君子在什么情况下才肯做官?” 孟子说:“做官的情况有三种,不做官的情况也有三种。有礼貌地出来迎接,对他的主张又打算实行,就做官;后来,礼貌虽未衰减,但主张的已经不实行了,就离职。第二种情况是,虽然没有实行他的主张,但能很有礼貌、很恭敬地迎接,就做官;后来礼貌衰减,就离职。最差的一种情况是,早上没饭吃,晚上还没饭吃,饿得走不出门,君主知道了,便说:‘从大处讲我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倾听他的言论,从小处讲我让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子,我引以为耻。’于是救济他,给他个官做,这也可以接受,以免饿死罢了。” 二、名著阅读 (一)选择题(10分) 26.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茶馆》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糅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 B. 《三国演义》“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是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对周瑜所言而提出的为将标准。 C.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利用公证人克罗旭叔侄和银行家台·格拉桑对自己女儿的企图,巧妙地让克罗旭到巴黎处理弟弟破产的事,使得债权人保留了债券。 D. 《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二人与翠翠一见钟情,都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大老”托媒人提了亲,“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E. 《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看了戏中戏《捕鼠机》后,煞有其事地跪地忏悔,哈姆莱特从他背后经过却犹豫不决,错过了最好的复仇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答案】BC .............................. 27.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以及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 B. 《边城》中爷爷在听歌的第二天,找到天保,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委婉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 C. 《三国演义》中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让董卓和吕布为争夺歌伎貂蝉而发生冲突:他把歌伎貂蝉纳为义女,将董卓请到家中,把貂蝉作为歌伎献给董卓;几天后,他请吕布到家,把貂蝉许给吕布为妾。之后,他就把貂蝉送到董卓府中。 D. 《白光》中,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象征升官发财的诱惑,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E. 《老人与海》以直观、浅白的故事,向读者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何谓生命的壮美。故事也启示人们:即使失败也要不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答案】AC 【解析】A宝玉没有“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C他先将吕布请到家中,把歌伎貂蝉作为义女许给吕布为妾。几天后,又把貂蝉作为歌伎献给董卓,并送到董卓府中。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二)简答题(20分) 28. 《阿Q正传》第九章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请列举本章中体现这种反讽技巧的相关情节。 【答案】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而被枪毙;白举人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名著面广量大,考生要坚持看完、看透。阅读时要作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分析,全面把握内容,力求吃透所读小说的内容。读完后能对作品时行评价。答题时要全面审题,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回顾《阿Q正传》,哪些地方用了讽刺手法。文中有很多处,要求考生尽可能多举例,不能只举一例,因为题干明确要求“列举”,即不止一事。叙述时要注意表述清晰。 29.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与蒋干“两过江东”大有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蒋干第一次过江,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第二次过江,把庞统引见给曹操,使曹操中了“连环计”。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考查点是《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情节:蒋干中计。要求我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30. 王熙凤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协理宁国府”的?她是如何做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大办丧事。由于贾珍之妻尤氏犯病,不能料事,遂请凤姐协理。凤姐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马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一一加以整治,杀伐决断,令行禁止。此后,众人兢兢业业,不敢偷懒。表现出了凤姐的敏锐干练,严厉精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内容的记忆。要应对高考名著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1、认真阅读《红楼梦》原著。2、学会对相关知识的梳理,然后认真记忆。3、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31. 请简要分析《老人与海》中塑造男孩曼诺林形象的作用。 【答案】他是老人的徒弟和助手,但他又不时地给老人以鼓励和勇气,成为老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扮演着老人精神慰藉的角色;他年轻,象征着青春、力量和希望,是老人的精神传人,既是老人的青年时期,也是老人的未来;男孩、老人两个形象相映生辉,在性格上互为补充,互为影响,共同发展。男孩的存在,使老人更显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使老人形象更为丰满而富有立体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老人与海》内容的记忆。要应对高考名著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1、认真阅读《老人与海》原著。2 、学会对相关知识的梳理,然后认真记忆。3、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