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优秀教案(共8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优秀教案(共82页)

1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 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的职能,初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历史意义,提高历史分析能力;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提高研读历史资 料的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想象。 过程与方法 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讨论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开国大典。 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来信:“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旧币)作为酬谢你对国 家的贡献…… ” 确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此次会议是在 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它的召开有什么历史作用?让我们一起步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来领略历史的风采。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史料 1 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加 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 2 代表共 622 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史料 2 下图是出版于 1949 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其中两篇新闻的标题是:《中 国人民政协开幕——毛泽东主席宣布会议任务》《【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教师: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教师: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会议的代表、性质、职权? 学生:(1)时间和地点:1949 年 9 月,北平;(2)参加会议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 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 表;(3)性质: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4)职权: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师:结合上面的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此次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学生:(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确立了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 (4)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集中体现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 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活动:讲述共和国的故事——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国旗上有很多寓意,你们能从国旗上看出哪些寓意呢? 学生:讲述国旗的象征意义。设计者是曾联松,红色代表革命,黄色代表光明;中间黄 色的金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旁边的四颗金星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 产阶级的大团结,也就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教师:哪首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作者是谁?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3 教师:当年,这首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 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今天,这歌声依然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 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万 众一心,众志成城,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史料 3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 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 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 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 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 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教师:上述史料讲述的是中国的哪一制度?它确立于什么时候? 学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体会议的召开。 二、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史料 1 开国大典。 史料 2 毛泽东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 时,在军乐声中,54 门礼炮齐鸣了 28 响。……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在尽情欢呼。 教师: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有何标志? 学生: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天安门广场,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教师:开国大典时 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 54 门礼炮吗?为什么连放 28 响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54——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 54 个民族(当时统计)。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 28 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到 1949 年革命胜利,历时 28 年)。 史料 3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这样说:“毛泽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宣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史学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教师: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及本课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成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依据教材回答,老师点拨: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 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 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4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 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来,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 学生 1: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 2:劳动人民头上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扬眉吐气,中国人 站起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是巨 大的鼓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信心。 教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5)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6)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 (7)国民党自身的腐败。 三、西藏和平解放 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领土是否已经全部解放?西藏在什么时候解放?西 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1)开国大典时,西藏宗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 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2)人民解放军在解 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 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3)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 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 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4)1951 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 萨,受到西藏各界的热烈欢迎。 教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教师:不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想把西藏从祖国的大家庭里分离出去。对此,你们有什 么看法呢?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如果有谁要将西藏分离出去,我们坚决不答应。因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的领土。元朝时,设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 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需经中央册封。1727 年,在西藏设立驻藏大 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 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 政教事务。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新中国 成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学生,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义不 容辞的责任。 教师: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而不是整个祖国的统一,同学们想一想 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回归祖国? 学生:台湾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 教师:我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祖国统一 大业的完成。 5 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确,从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的举行,再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无不显示了中国共 产党在建立和巩固新中国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睿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开端, 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 北平 2.内容:筹建新中国 3.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二、开国大典 1.盛况 2.意义: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 年 2.意义: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 2 课 抗美援朝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讲述黄继光、邱少云 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看相关视频,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材料,让学生了解获取历史信息的多种渠道,增 强提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材料、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解释历史 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理解他们不愧为 “最可爱的人”;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重点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性质。 6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路高歌奔赴朝鲜前线,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浴血奋战。他们为什么要远赴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 道,一起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背景 史料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北纬 38 度为南北分界线,分别为苏军受 降区和美军受降区。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 将于 1950 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 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 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 威胁了中国的安全。1950 年 10 月 1 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 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史料 2 1950 年 8 月 27 日,美军出动 B-29 重型轰炸机、P-51 战斗机等先后 5 批 13 架次,侵入中国东北境内的辑安、临江、安东地区上空轰炸扫射,炸死中国居民 3 人,炸伤 21 人,炸坏火车机车、客车、守护车 5 辆,炸坏卡车 2 辆。 史料 3 美国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教师:朝鲜战争初期,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侵华措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回答)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 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 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史料 4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 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史料 5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 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7 ——彭德怀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能按兵不动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重要的是为 了保家卫国。 2.经过 史料 1 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次战役是指自 1950 年 10 月 25 日入朝参战起至 1951 年 6 月 10 日期间发生的五次战役级战斗。主要作战目标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韩国李承晚政 府的军队。 史料 2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 史料 3 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五星上将布莱德利 史料 4 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教师:抗美援朝是在什么时间开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谁? 学生:1950 年 10 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 教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 年 7 月 27 日朝中方面和“联合国军”代表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史料 1 至 1952 年 5 月全国人民捐献的款项,折合新人民币为 55 650 亿元,可买飞机 3 710 架。 史料 2 1992 年 3 月 22 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 博物馆参观“常香玉号”飞机。这架米格-15 歼击机是 50 多年前,常香玉为支援抗美援朝, 用义演所得的 15 亿 270 万元(人民币旧币)购买,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史料 3 这场战争美国动用了自己全部陆军的 1/3,空军的 1/5,海军的近 1/2,直接军 费达 200 多亿美元。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先进武器,几易主帅,仍没有逃脱失败的厄 运。美国侵略者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失败”。 教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方国内人民坚决支持和拥护。全国人民“有人出人,有 钱出钱,有粮出粮”,以实际行动支援战争。 教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8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指出: (1)战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3)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4)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教师:抗美援朝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它的胜利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归纳: (1)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 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使我国建立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作战经验。 (5)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国人民由于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史料 1 上甘岭战役 敌我反复争夺阵地 59 次, 敌人共发射炮弹 190 万发, 投掷炸弹 5 000 余枚, 我军击退敌人 900 多次冲锋, 击落击伤敌人飞机 270 余架, 山头被削低 2 米, 随手抓把土, 就可以数出 32 粒弹片, 一截一米不到的树杆上, 嵌进了 100 多个弹头和弹片。 这片 3.8 平方公里的山头, 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史料 2 黄继光和邱少云。 史料 3 黄继光(1931-1952),四川中江人,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 口,掩护部队前进而英勇牺牲。 史料 4 邱少云(1926-1952),四川铜梁人,在潜伏时,为了保证战斗胜利和部队的安 全,严守纪律,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教师: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 爱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继光和邱少云身上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9 因为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为保家卫 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 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因 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950 年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率中国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战五捷,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 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 2 课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第 3 课 土地改革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 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搜集与整理历 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 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 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重点 土地改革的开展及意义。 难点 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 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 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 10 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 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 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史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占全国 3 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史料 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 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 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 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史料 3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 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 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教师: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你能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归纳: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占全国 3 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 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教师: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 社会经济,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史料 4 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 序幕。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 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27 美元。不仅不足印度 57 美元的 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 44 美元的人均收入。 史料 5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 土地问题。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必须得到谁的支持?而要想 得到他们的支持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巩固人民政权;必须得到农民支持;必须解决土地问题。 2.开始 史料 1 1950 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950 年 6 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 史料 2 1950 年 6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 拥护。 11 教师:土地改革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学生:1950 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 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教师: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 地主一份土地?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 1: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 学生 2: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学生 3: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史料 1 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 70%-80%,农民占地 20% -30% 全国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 4 660 多万顷 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 300-350 亿公斤 粮食供应的地租 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 3 000 多万吨粮食的地 租被免除 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人 1949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 103 亿公斤,工 业总产值为 2.45 亿元 1952 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 1 639 亿公斤, 工业总产值为 349 亿元 史料 2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 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 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史料 3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 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 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 1.436 3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了 26.9%。 史料 4 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 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学生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学生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 史料 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在 1982 年至 1986 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 12 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 年至 2018 年又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 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 重”的地位。 史料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四次变革。第一次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土 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第二次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 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的确立。第三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富裕起来了,农民生活 水平改善了。第四次发生在 2006 年 1 月,农业税被废除了!是几千年来压在农民身上的重 担被彻底废除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史料 3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 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教师: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今天,三农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现代农业一定会 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教师: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在党的 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对农民的关怀,对农村的重视。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 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 1952 年底, 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 着重大的意义。 第 3 课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背景: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阻碍经济与社会 发展;农民要求得到土地 开始:1950 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束:1952 年底,基本完成 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 4 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了解“一五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3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提高归 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 本知识;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 立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在第 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课前搜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学会从多渠道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 信念。 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写于 1956 年 6 月的一首词,其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 堑变通途”指的是哪座大桥,它建立于什么时期?此时期还有哪些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 段历史,领略它的风采。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 史料 1 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全国总产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 亿元 66 元 14 粮食 1.1 亿吨 209 公斤 钢 15.8 万吨 0.29 公斤 史料 2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国民党逃跑时 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 万两 白银 1 520 万元 美钞 1 537 万元 教师: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 边缘。 史料 3 1952 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 年产量 比 1949 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钢 135 万吨 754% 46.2% 煤 6 649 万吨 105% 7.4% 棉花 130.4 万吨 193.3% 53% 粮食 1.639 亿吨 49% 79.3% 发电 72.6 亿千瓦 68.1% 21.9% 原油 44 万吨 272% 史料 4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中国 1952 年产量 印度 1950 年产量 美国 1950 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 千克 4 千克 538.3 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 千瓦时 10.9 千瓦时 2 949 千瓦时 教师:史料 3 和史料 4 中的图表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 史最高水平。 学生 2: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史料 1 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 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造。” 史料 2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 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教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学生: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 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教师:“一五”计划的重点为什么是发展重工业? 学生结合材料讨论后回答。 学生 1: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自己制造机器,就不能自 15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生 2:中国在近代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就是因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落后,要想避免历史的重演,必须发展重工业。 教师: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 能造什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样,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教师:为什么在制定“一五”计划的时候,重点发展重工业,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 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因为建国初期,一贫如洗,物质极大的匮乏,必须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 的发展其他部门,以解决百姓生活的燃眉之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史料 1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 921 个,到 1957 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 428 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 109 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 156 个建设项目,到 1957 年底,有 135 个已施工建设。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 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 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史料 2 1957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 241 亿元,比 1952 年增长 67.8%。1957 年的国民 收入比 1952 年增长 53%。1957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 21%,比 1952 年增长 128.5%。原定 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4.7%,实际达到 18%。 教师: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教师: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期间 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一 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通过课本和结合材料,讨论回答: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 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史料 1 苏联专家在中国。 史料 2 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 部到工业路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史料 3 20 世纪 50 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 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 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教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请同学们思考第一 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小组内充分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1)苏联的帮助;(2)党的正确领导;(3)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16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史料 1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建 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 1954 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这次会议是指哪次会议?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料 2 1954 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 1.5 亿人参与宪法 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 558 人,占 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 177 名,占 14.4%。提出 118 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讨论呢?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我国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民主。 史料 3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教师: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学生分析材料讨论回答: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 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史料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 史料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 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教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作 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五”计 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分别从经济和政治的方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基, 对我们国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一 百年的工业发展。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睿智的 选择。 第 4 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7 新中国工 业化的起 步和人民 代表大会 制度的 确立 第一个 五年计划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成就:1957 年底,超额完成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 会召开 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 第 5 课 三大改造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 1956 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与能力 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 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 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走访当地历史悠久的企业、走访身边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老人,了解农业、手工 业及相关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情况;在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搜集、整 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重点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难点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18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 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史料 1 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 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 年山西省对 49 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 的 718 公顷土地中,1949 年的占 3.95%,1950 年占 30.99%,1951 年占 51.15%,1952 年占 13.09%。1953 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 1.29%, 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 0.22%。 史料 2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 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 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 23 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 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 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 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人民政府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史料 3 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 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 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 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 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 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 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 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 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为了推动农业合作化采取了什么方法和怎样的方针和原则? 学生: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利”; 方法: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19 教师:阅读教材 P24【相关史实】,回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掀起有何影响? 学生:产量提高,入社社员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 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2.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 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 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史料 1 我们看,过去这几年,工商界已经有一些人觉悟程度是比较高的,他们懂得国 家的政策、方针。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 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同时,讲到成 绩并不是抹杀缺点,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 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讨论后老师点拨 (1)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抵触。 (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 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史料 2 同仁堂是我国的名牌老店,创办于 1669 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 真价实而闻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业务有了很大 的发展。1954 年,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 作为接受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以大局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带头实行 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在生产、销售规模和开发新药等方 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医药企业之一。 史料 3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 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史料 4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 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 ——荣毅仁 教师:什么是“公私合营”?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教师:“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 “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 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教师:“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是指什么方法? 学生:方法:和平赎买。 教师: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 本发给定息。国家为什么采取赎买政策呢? 20 学生:赎买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有利于实现和平过渡,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史料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 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教师:到 1956 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体的生产 资料,所以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教师:三大改造后农民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体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那么三大 改造有什么作用(意义)? 学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我国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 1956 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那 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 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 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 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 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 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 5 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建立农业、手工业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和平赎买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初级阶段 2.局限性 第 6 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1 1.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 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2.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 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 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编演历史短剧、观看音像资料、列表整理知识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类型 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 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 的经验教训;感受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 会风貌。 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主要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难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主要教训。 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 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 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 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 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 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于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我们历史发 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追溯这段历史。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史料 1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 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史料 2 我们党现阶段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 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 22 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以帮助内 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八大提出了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 何重要意义? 学生: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 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 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所以,中共八大是 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中的失误 史料 1 “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 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 ——《人民日报》 史料 2 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 还是受束缚。 ——毛泽东 史料 3 (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 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 可以讲,15 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 15 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 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 1957 年 11 月 18 日在莫斯科 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 教师:总路线强调什么?毛泽东的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速度。说明了我国经济落后及“大跃进”的发动。 教师:结合史料 1,我们不难看出总路线过分地强调了速度,而毛泽东的话也反映了当 时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普遍愿望,正因为如此,大跃进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 史料 4 1958 年 6 月 8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有 5 亩小麦亩 产量达到 2 105 斤;过了四天,又报道该社发出第二颗“卫星”,2.9 亩小麦亩产量达 3 530 斤。又过几天,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小麦试验田亩产 4 353.8 斤的报道,又传遍全国。 史料 5 《人民日报》的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 到”。 教师:你认为史料 4 的数据真实吗?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学生 1:不真实。 学生 2:这种宣传是错误的,违背了客观规律。 教师归纳:(1)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 (2)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 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 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史料 6 粮食极度短缺,以至于城乡居民和国家干部普遍营养不良,浮肿病人比比皆是, 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饿死人的现象……1958-1963 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约 2 158 万人。 23 ——《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教师: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失误造成了什么后果? 学生: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 的经济困难。 3.探索中的调整 史料 1961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李富春作了《关于 1960 年国 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 1961 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的报告》,报告肯定了 1960 年经济工 作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 1961 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 教师:此次调整取得了什么成效? 学生: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史料 1 1966 年 5 月 16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通知 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 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例 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 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史料 2 如图。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或者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28 页最后 1 段内容)。 学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教师:在“文革”中出现了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分别是哪两个? 学生: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师:阅读教材 P29 1、2 自然段,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具体状况是什么? 学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教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国家 主席刘少奇被开除出党,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2.两大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史料 1 九一三坠机现场。 史料 2 若有妖魔兴风浪,人民奋起灭豺狼。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24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天安门诗抄 教师:史料 1 与哪一事件有关?史料 2 中的妖魔、豺狼和鬼是暗指什么人? 学生: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是指四人帮。 教师: 1976 年 9 月 9 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四人帮却加快了夺取最高权力的步骤。1976 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等采取果断措施逮捕了四人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此为 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史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变化。 工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1966 2 534 亿 558.7 亿 比上年增加 17.3% 24.4% 1967 2 104.5 亿 419.4 亿 比上年下降 近 10% 25% 1968 2 015.3 亿 361.3 亿 比上年下降 4.2% 13.9% 教师: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学生:呈下降趋势。“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教师:“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动乱造成工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大批的青年学生走出学校 和工厂到城市中“闹革命造反”,以至于城市中人满为患,城市的承受力达到了极限。于是 毛泽东发出号召“全国 1 600 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数以千万计 的青少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不止 一代人。 4.“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教师: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归纳:“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在社 会主义十年的探索中,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严重的失误。虽然后来这种错 误得到了很大的纠正,但在政治上仍然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并在后来发展严重。加之毛泽 东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 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最终做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定。 三、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教师:阅读教材,找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哪些成就? 学生: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工业布局 有了明显改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首先完成人 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领先。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模范人物 25 教师: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 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 工人阶级——大庆铁人王进喜——艰苦创业的精神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 教师:正是这些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3.“文化大革命”时期 教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 学生:1967 年 6 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 年 4 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1973 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人民在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坚持奋斗所取得的成果, 这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会取得大得 多的成就。 今天我们了解了三大改造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 等错误。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昭示过去启迪未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信我们的国 家一定会越来越富强。 第 6 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2.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1-1965 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二、“文化大革命” 三、建设成就 1.成就:经济建设、科学技术 2.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第 7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26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 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 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 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难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有人说他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也有人称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77 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复出后,他是怎样领导中国逐步摆脱 “文化大革命”的阴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历史转折》,来领略这段伟大的历史。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史料 1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 渝地遵循。 史料 2 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 展开。 27 教师:史料 1 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此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什么运动? 学生:不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教师: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教师:当时,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 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 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作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做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 史料 1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悟,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 从实践到理论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 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史料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史料 3 这次会议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这个重大历史关 头而召开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后我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的新道路。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贵春 教师:史料 1 中“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哪年召开的哪次会议? 学生: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 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拉开 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么,全会通过了哪些重大决策呢? 学生:(1)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 史性决策。(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分组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党和国家在这三个方面政策有何不同? 28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 1:在思想路线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个人 崇拜,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 2: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学生 3:在组织路线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民主 法制被严重践踏。当时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开除出党,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人制度也开始走上正轨。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 党纪,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 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特点: (1)新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2)新领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新任务:经济建设。 (4)新时期: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 尝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二、拨乱反正 史料 1 1977 年 12 月 10 日,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长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才真 正开始起步。随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深入,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也进一步开展,从 1978 年 12 月中央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二大,进入全面纠正冤假错案工作的阶段。到 1982 年底,全 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 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 30 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了约 300 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有 47 万多 名被错误处理的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了解脱。 这样,经过 4 年大规模有成效的平反冤假错案,就解放了数以千万计的干部和群众,也解放 了数目更多地受到牵连的家属,从而调动起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 极性,巩固了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史料 2 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 教师: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学生: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 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教师: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 29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 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做好了思想准 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 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平反冤假错案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第 7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地点 内容 意义 拨乱反正 内容:平反冤假错案 典型事件:为刘少奇平反 完成: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第 8 课 经济体制改革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 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 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 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 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 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0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 里挤满了 18 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 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 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在会上, 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 年,这个 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 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 1 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 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史料 2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 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 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 1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 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 2 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 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 户的发展。到 1980 年 11 月初,全国有 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到 1981 年,中央对包 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史料 3 到 1982 年,中央的态度更明确了。中央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在多种形 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看来今后它还要发展, 31 它将从局部地区发展到几乎所有先进地区,不要再堵它了。”截至 1982 年,全国农村已有 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教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农村的土地承包给各家 各户。 教师:最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哪里?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怎样的效 果? 学生 1:安徽凤阳小岗村。 学生 2: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学生 3: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推广开来的? 学生: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 1983 年,已 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 很大提高。 3.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史料 乡镇企业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农业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件大事。它在城市经济从 计划向市场转轨之前和转轨初期,率先靠市场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进入高速增 长轨道。它在城市化发展步入正轨之前,率先打开了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从农业向非农 业转移、改善资源配置状况的通道。 教师:农村乡镇企业如何发展起来的? 学生: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哪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合 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说明生产关系变革应遵循什么规律?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教师点拨: 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 解放了生产力 开辟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社(1953) 私有制 ↓ 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 一大二公 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1978) 土地公有 包干到户 32 自主经营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 1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 不死人。 史料 2 1956 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 门申请,结果经过 11 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教师:请阅读以上材料,说一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点拨: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教师:你能开出什么“药方”让企业摆脱困境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 P40,踊跃发言。 教师点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 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从而解放了企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 有的一个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一个光辉典范。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史料 2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方向以后,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决定》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什么时间? 学生: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改革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 3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城市 的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 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 8 课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 制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增强企业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建立 第 9 课 对外开放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 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 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 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 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新华社北京 2017 年 4 月 1 日电: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 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 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深圳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区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他们开发的成功对设立雄安新区有何 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9 课《对外开放》 ,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34 史料 1 1979 年 4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 1980 年 3 月,“出口特 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 要形式之一。 史料 2 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 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 年 5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 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 7 个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 区诞生于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成长于 90 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 步发展。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 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 2.经济特区的作用 史料 1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 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 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 大试验。”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经济特区就 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 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史料 2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 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 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 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 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史料 1 中国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 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 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史料 2 对外开放的过程。 教师: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生: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 35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 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学生 2: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 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学生 3: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 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 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 主义经济的发展。 学生 4: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 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 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 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料 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料 2 加入 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 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 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学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开拓了新空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进一步推 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1992 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形成了“经济 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第 9 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36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第 10 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 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认识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用表格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梳理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等史实,了解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地位,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分析、 综合、概括、比较历史问题,在此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 代特征和基本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感悟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带领中国人民不断 奋斗、追求强国富民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重点 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 难点 中共十八大的重要内容。 37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时代》,1976 年到 1997 年邓小平共有 8 次登上《时代》 周刊的封面,其中两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他的入选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 他的名字总与中国令人称奇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追寻着伟大领袖邓小平的足 迹,共同探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 史料 1 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整个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胡耀邦在会上作“全面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政治报告。 史料 2 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系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教师:在两次会议中邓小平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 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师:史料 2 中所提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什么? 学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教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 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 1: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学生 2:中共十三大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史料 3 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 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重要讲话, 不仅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中国 90 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对 21 世纪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仍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史料 4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 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加紧解决。 教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 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什么影响? 学生: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料 5 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会场。 38 教师: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教师:1997 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师:读教材,分析讨论:我们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 师?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十二大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1992 年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教师:请学生列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本概况表。 提示: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1978 年底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产生 十二大 1982 年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 十三大 1987 年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初级阶段分三 步走的战略部署 南方谈话 1992 年 社会主义本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 硬道理 发展 十四大 1992 年 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完善 十五大 1997 年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确立 教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教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指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人民实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师讲述: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基本情况。 2002 年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会上作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图片展示: 39 教师提问: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怎样的建设目标? 学生:在 21 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教师:读教材,要求学生回答:党章的变化。 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师讲述:中共十七大的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2007 年 10 月 15 日至 21 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 会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 告。 教师:读教材,说说会议的内容。 学生: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史料 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 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 更加紧迫。 史料 2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 文化生活。 史料 3 如图。 40 教师:根据材料讨论:十八大召开的背景。 学生:我国正处在国际竞争、国内改革的最关键时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教师讲述:十八大的会议内容。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 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 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讲述:中共十九大的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2017 年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教师:读教材,说说会议的内容。 学生: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 教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了哪一最新理论成果? 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想。 教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与 作用。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等重 要会议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必将 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了我国历史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 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 第 10 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科学发展观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 11 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梦,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知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了解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中国近代史,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研读 材料,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表》,初步学会提炼、 分析、总结数据表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把个人梦想与祖国梦想相联系,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 斗的意识;认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以“我是中国人”为荣。 重点 中国梦及其基本内涵;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难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 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 现”。 你知道什么是“四个全面”吗?近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就让我 们共同学习第 11 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了解这一辉煌的历史。 42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史料 1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 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史料 2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渴望、共同憧憬和共同目 标,它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需要全民族有意识、有依据、有目的自觉,并用心 浇灌和接续奋斗才能实现的夙愿。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 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 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见,中国梦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2014 年《民主与科学》 史料 3 如图。 教师:2013 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 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你能说出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有哪些 吗? 学生: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 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教师:习近平主席如何评价中国梦? 学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史料 4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 易,它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持 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 在对中华民族 5 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 础。 ——习近平 教师:回顾历史,想一想,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 教师补充史料: “走西方 的路” 鸦片战争后 80 年间,李鸿章进行洋务运动、 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最终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走自己 的路”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 开创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 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 央领导集体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43 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因为中国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历史经验证明是合乎发展规 律的。因此,只有坚持中国道路,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 教师:中国梦把每个人的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共同体, 凝聚 13 亿中国人的力量。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学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 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为了更好 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如图。 教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 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教材内容,归纳这一战略布局提出的具体过程。 学生讨论归纳: (1)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3)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 (4)2014 年 12 月,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 教师:史料 2 中的两幅图分别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哪一战略举措有关? 学生:图一:全面深化改革。图二:全面从严治党。 教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教师归纳:①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 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②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 家工作的新要求。 ③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的行动纲领。 三、新发展理念 44 史料 1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总 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 一个人,10 岁至 18 岁期间个子猛长,18 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经济发展面临结 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 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 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习近平 2016 年 5 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史料 2 如图。 教师: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哪些新发展理念? 学生: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史料 3 三一重工的故事 伴随着机械产业的寒冬,以前一个月可卖出上千辆泵车,到了 2011 年底后,订单大量 下滑,企业面临寒冬。 但是,由于企业基于核心技术的创新,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终于,在 2016 年 3 月, 企业走出寒冬,泵车销售同比增长了 600%,其他产品销售同样火爆,比如压路机销量突破 200 台。 教师:从三一重工的发展中,你认识到了什么理念的重要性? 学生:创新。 教师:(补充) 发展理念 着力解决的问题 创新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协调 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绿色 改善生态环境 开放 实现合作共赢 共享 增进人民福祉 教师: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学生: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 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史料 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表。 45 教师: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学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 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教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创新宏观调控 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史料 2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 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 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史料 3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 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 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 1 000 亿美元。截至 2017 年 5 月 13 日,亚投行有 77 个正式成员国。 教师:阅读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 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教师: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补充图片史料: 46 学生结合图片合作交流。 学生: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 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从中国改革的实 际出发,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新的发展理念,开创了党和国 家事业的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 就。 第 11 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的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新发展理念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 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 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 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 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4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 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 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 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 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 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 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 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强调)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 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 分。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根据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 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③在自治区域内,民族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 1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 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 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 年) 史料 3 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表。 地区 成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 1947 年 5 月 4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年 10 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年 3 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 年 10 月 西藏自治区 1965 年 9 月 教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此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设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教师: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入法律说明了什么?宪法的哪一内 容属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学生: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各民族 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教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什么? 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 学生: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 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 藏自治区 5 个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教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 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 区发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实现了吗? 二、共同繁荣发展 史料 1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 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 3 000 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 400 万人口;处于奴隶 制的,当时有 100 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生产方式残余的,当时有 60 万人口。经过民主改 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史料 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 年 46.5 11.4 1978 年 155.6 212.1 2014 年 11 352.3 64 369 史料 3 近年来,国家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 寺和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修缮。1989 年至 1994 年,国家投入 5 500 万元,1 000 千 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2001 年开始,又拨专款 3.3 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 期维修。 史料 4 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 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 68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 71.4%。 见下图。 49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 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师: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人民迈 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师: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中,有 5 个自治区、27 个自治州和 83 个自治县,此外,还有 3 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请大家谈谈西部大开发战略 有什么影响?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史料) 史料 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 学生: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 批项目,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 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 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 50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确立和实施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西部大开发 第 13 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 统一大业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地图、表格、文字材料,学习运用多种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加深对 “一国两制”的认识,同时也提高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 的坚定信念。 重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难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 播放《东方之珠》音乐。 1.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 2.东方之珠是一个城市的美称,猜一猜,是哪座城市? 3.在你的心目中,香港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教师小结:和你们想象得一样,香港是个经济发达、繁华美丽的城市。有美食天堂、购 物天堂、东方之珠等美誉,还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是全球最富裕,经济 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如此繁华的香港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饱含着中 华民族的血泪,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我们就一起重温历史,走近香港。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51 1.港澳问题的由来 史料 1 香港问题的由来。 史料 2 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假如你是港澳居民,在经历了多年的殖民统治后,你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学生:盼望国家富强,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多次被提到 议事日程上来。 2.“一国两制”的构想 史料 1984 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 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 况。”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点拨) 教师: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两种?各有何影响? 学生: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就是用武力解决,这既会影响中英、中葡 关系的正常发展,又会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平方式则可以减少阻力,有利于 港澳顺利回归。 学生得出结论:和平的方式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教师: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 学生:“一国两制”。 教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其含义是什么呢?其 中“两制”指的是两种什么制度? 学生:“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 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教师:“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和前提;“两制”指 52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教师:“一国两制”的提出,受到了港澳各界人士的欢迎,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 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史料 1 1982 年 9 月 24 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 谈。 会谈过程中,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收回香港的时机已 经成熟。应明确指出:1997 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还包括香港岛、九龙。如 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8 周年即 1997 年,中国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 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经过 3 年、22 轮的艰苦谈判, 终于在 1984 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史料 2 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史料 3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教师:结合图片总结归纳香港回归的历程。 学生:(1)1984 年 12 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2)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回归 史料 1 1987 年 4 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在北京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53 史料 2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 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教师:结合图片总结归纳澳门回归的历程。 学生:(1)1987 年 4 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2)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史料 3 第一章第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 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史料 4 第一章第五条 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教师:香港、澳门回归建立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儿?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等经济特 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教师:香港、澳门回归建立特别行政区,享有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最 大的不同是社会制度不同。 3.历史意义 教师:香港和澳门回归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教师:16 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 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港澳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收回港澳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 的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史料 1 香港回归前后 GDP 对比图。 史料 2 澳门回归十周年对比图。 54 教师: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经济继续发展,人民生活稳定,说明了什么? 学生:证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 香港、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 20 世纪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场盛事向世人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和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决心。也说明当今中国综 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 步。我们应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种分裂中国的阴谋都不会得逞。祖国的统 一是人心所望,大势所趋。 第 13 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 两制” 提出:邓小平 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实践:香港、 澳门的回归 时间: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澳门回归 意义:洗雪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 14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知识与能力 列举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意义,提高归纳知识的 能力;知道海协会、海基会,了解“九二共识”及其意义;认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 会见连战、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等史实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了解海峡两岸日益密切 的交往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文献、图片等资料,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掌握运用 不同类型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增强祖国统一必将实现 55 的坚定信念;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政策和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 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 重点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难点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56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 状况?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期 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 元朝时期 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清朝初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康熙年间 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 《马关条约》 签订后 台湾被日本占领 抗日战争 胜利后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上面的表格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如今的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台 湾与大陆分离的现状? 学生:1949 年国共内战结束,国民党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教师:所以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2.对台政策 57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 史料 3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 动……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邓小平 史料 4 1995 年 1 月 30 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 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行和平统一的八项建议和主张。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请同学们结合教 材和课下收集的史料填充下面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各个时期党 和政府对台湾采取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 学生: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间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毛泽东 武装解放 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教师:从 1979 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 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 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史料 1 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 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史料 2 台胞回家探亲。 教师:台湾当局调整对大陆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1987 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 40 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 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58 史料 3 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 年,海基会和海 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 识”。 教师:“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达成这一共识有什么意义? 学生:“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 步。 史料 4 2005 年 4 月 26 日,应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连战率领中国国民 党访问团在大陆进行 8 天 7 夜的访问。连战大陆之行被称为“和平之旅”。这标志着国共两 党告别长达 70 年的恩怨史,在新的条件下开辟了两岸“党与党”对话的新篇章。 史料 5 2015 年 11 月 7 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 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是 1949 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会面 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 教师:“和平之旅”双方达成了哪些共识?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 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教师:2015 年的“习马会”有什么突破性进展? 学生:是 1949 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教师: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点拨 (1)形成的原因不同:港澳问题是由于西方国家利用武力或欺骗的手段侵占中国领土, 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台湾问题是由于国共内战而导致暂时性的两岸分离,完全是中 国的内政。 (2)解决途径不同:香港、澳门回归是在中英、中葡之间进行谈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 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此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讨论,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 (3)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与解决港澳问题有所区别。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 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59 教师: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 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史料 1 两岸“三通”。 史料 2 2018 年 2 月 28 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 29 个部门 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自公布之日 起施行。《若干措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秉持“两 岸一家亲”理念,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若 干措施》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共 31 条具 体措施。《若干措施》的出台,将有助于台资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快转型升级,拓展 内需市场,助推台资企业在大陆扎根发展,并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 供更多便利,创造更好条件,有利于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亲情 和福祉。 史料 3 自 2018 年 2 月国台办公布“惠台 31 条”,给予台企台胞与大陆企业、大陆居 民同等待遇以来,获得各界高度赞赏,并在岛内掀起新一轮“登陆热”,尤其到大陆求学、 创业、就业的台湾年轻人越来越多。今年广州中山大学原本只招收三十名台生,结果有六百 人报读。不少台湾知名高校校长为台生到大陆读书写推荐信写到“手软”,甚至还遭台当局 调查人员问话。据台媒统计,至少有十所台湾知名高中,今年申请赴大陆求学人数从往年的 个位数激增至三十人以上。光是台南女中、台南一中学生的申请人数就比去年多六倍。另一 边厢,大陆知名高校接到台生报考申请亦成倍增长,当中不少是成绩优秀的台生。 教师: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指导方针是什么?两岸交往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表现: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 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实现“三通”,高层往来不断,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教师: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 难呢?请同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 史料 4 2017 年 12 月 25 日,据香港中评社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前所长余 克礼日前参加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时就蔡英文当局的“实质台独”政策主张发表看法,余克 礼认为,从蔡英文执政一年多来各项政策意向的观察,余克礼认为蔡英文当局的“实质台 独”基本路线已臻于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及“维持现 状”包装“台独”,为避免重蹈陈水扁急进“台独”的覆辙,采行李登辉的“实质台独”路 线,推动“台独”进程。 史料 5 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 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 学生:“台独”势力作梗和美国、日本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60 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学生讨论回答: (1)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 (2)反对外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教师: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 展的希望。请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下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 学生 1: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两岸之间的力量对比越来 越有利于大陆。 学生 2: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 3: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学生 4: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统一。 学生 5: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教师: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 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 学生:设计宣传语,如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 深”等等。 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 60 多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通过 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统 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作不懈努力。我 们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 中国人。 第 14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2.促进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措施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两岸“三通” 第 15 课 钢铁长城 通过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海军、空军的建立,以及陆军、海军、空军发展的史实,认识我国国防和军队 实力不断提高;了解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知道导弹部队在国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 科技强军的重要性;了解新时代强军兴军事业持续推进的情况,认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 61 得的巨大成就;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历次阅兵的资料,学习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图片、视 频等资料,学习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军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发展的情况,认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的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英勇表现,理解来自 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永远是这支军队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重点 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新时代强军之路”。 难点 “钢铁长城”的理解、科技在人民军队中的作用和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隆冬的华北大地寒意正浓,训练场上生机勃发、热情涌动。开训动员大会主会场——中 部战区陆军某团靶场,7 000 余名官兵全副武装、威武列队,近 300 台装备整齐列阵、气势 磅礴。校阅台上悬挂着“中央军委 2018 年开训动员大会”横幅。“按实战要求去训练,按 训练去实战,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字样格外醒目。 同时,全军设 4 000 余个分会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设 野战化分会场。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中原腹地到万里边关, 三军将士威严伫立、集结待命。这是中央军委首次统一组织全军开训动员,是人民军队加强 新时代练兵备战的一次崭新亮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钢铁长城》,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巨大发展变化。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 教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陆军不断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 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 史料 1 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要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 62 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史料 2 1949 年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以起义的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海防 第二舰队和招商局的几艘舰船组成华东军区海军,这是人民解放军最早的一支海军。 史料 3 如图。 史料 4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教师: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 1949 年 9 月成立之前,一百多年间,中国沦落为 一个有国无防的国家。帝国主义侵略军任意横冲直撞,祖国的大好河山屡遭列强宰割。新中 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说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建立的时间、名称? 学生:1949 年初。华东军区海军。 教师:我国现代海军由哪几支舰队组成?有哪些主要兵种? 学生:舰队: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 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教师:强大的航母编队集防空、反舰、反潜以及对岸攻击的作战能力于一体,是当今海 战场上的“海上霸王”。说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名称和入列时间? 学生:2012 年 9 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教师:我国海军装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海军的逐渐强大有哪些重大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军舰逐渐增多。说 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科技对军队的更新起着决定性作用。作用:保卫祖国的海防,抵抗外 敌入侵。 学生讨论: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教师归纳:纵观新、旧中国海军的发展史,旧中国基本上是有海无防。尽管洋务派建立 过近代海军,但腐朽的封建王朝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对外奉行妥协政策,中国海军不具备 保卫祖国海疆的能力。而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 导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自行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的能力 大大加强,从而使中国海军的国防能力大为提高。 3.空军 史料 1 1949 年 11 月才成立的新中国空军,作战飞机 114 架,大多数飞行员只飞行过 60 多小时。而当时侵朝的美国各型作战飞机 1 100 余架。它们的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的达 3 63 000 小时,两军实力相差悬殊。 但中国空军不畏强敌,从 1950 年 12 月至 1953 年 7 月,共 击落敌机 330 架,击伤 F-86、F-84 等型飞机 95 架。 史料 2 现在空军的新装备。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20 世纪 50 年代初,刚刚 诞生的空军参加了哪场战争?结果如何?人民空军建立以后,其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战争:抗美援朝。 结果:取得了辉煌战绩。 发展状况:①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 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 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 机。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 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教师:比较人民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历程,说出两支军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 学生:逐渐强大;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多。 教师:(过渡)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中国一度面临两霸施压的艰 难境地:美国在中国南面侵略越南,苏联集结军队于中苏边境并多次进行武装挑衅。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对中国施以核威胁和核讹诈,包括威胁用原子弹攻击中国。 我国开始组建导弹部队。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小常识。 射程小于 1 000 公里为近程导弹 射程在 1 000—3 000 公里为中程导弹 射程在 3 000—8 000 公里为远程导弹 射程大于 8 000 公里为洲际导弹 64 史料 3 导弹种类齐全。 教师:同学们知道导弹部队建立的时间、主要任务和发展的表现吗? 学生:1966 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 年,更名为火箭军。 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是中国战 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教师:导弹部队建立之后迅速发展,其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 弹和长剑巡航导弹。 三、新时代的强军之路 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我国国防建设 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史料 1 实现强军梦想,要做到三个牢记。一是要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二 是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这是强军之要;三是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是强军之基。 ——习近平 史料 2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 供坚强政治保证,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这是党赋予我军政治工作的新使命,是政治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史料 3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 5 年间,是人民军队砥砺前行、劈波斩浪的 5 年, 从脖子以上到脖子以下,从横向到纵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重塑重构已经使我 军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军队能打胜仗的能力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党 和国家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师:十八大以来,人民解放军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学生:(1)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 强政治保证。 (2)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 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3)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形成军委管总、 战区主战、军队主建的新格局。 史料 4 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 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 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 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到二〇二〇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 65 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 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 军队。 ——中共十九大报告 教师:中共十九大上,党对军队建设提出了什么目标? 学生: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你能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吗?由新中国的“钢铁长 城”,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学生讨论。 教师:“钢铁长城”主要指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结合,构 筑了坚固的保卫祖国疆土和安全的防线。这就是“钢铁长城”。 认识:为祖国国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自豪;为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为祖国更加 繁荣而努力学习等。 国防建设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 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正向现代化迈进,筑起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体现了我国军队实力 的上升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第 15 课 钢铁长城 国防建设陆、海、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 导弹部队的发展钢铁长城 第 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 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 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 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 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66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展示旧中国外交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场景图片,指导学生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特 点。 学生:近代中国的外交特点——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 教师:这种屈辱的外交在什么时候得以改变? 学生:新中国成立后。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开了新中国外交局面,取 得了一系列外交成果,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了解老一辈外交家为新中国的外交所作出的贡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 史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 2 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 史料 3 下图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 67 的第一份国书。 教师: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告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环境? 学生: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 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教师: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外交形势,在这样的外交环境中,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 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 学生: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 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过渡):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 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展示下面表格,让学生了解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知识。 提出时间 1953 年 提出者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探究 1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究 2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学生广泛讨论后老师点拨: (1)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出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 又以“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作为一个整体,五项原则又全面概 括了国家间关系及交往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 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 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 和认同。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史料 1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68 史料 2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 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 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 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亚非会议是何时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学生:1955 年,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教师: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 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 与合作。 教师: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你知道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同与异有 哪些吗? 学生:同:遭遇相同;愿望相同。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建设道路不同。 教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智慧与杰出的外交才能,为会 议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万隆会议后,人们把万隆会议反映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那么, 究竟什么是“万隆精神”? 学生: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 神”。 近代中国的落后导致了屈辱外交,也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外 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 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 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第 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第 17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知识与能力 69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认识 20 世纪 70 年代 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事 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高。 过程与方法 研读、分析相关资料,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对中国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方面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这 一现实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综合国力 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的巨大成就,认识中国在促 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中美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全方位外交。 难点 中美建交的原因。 2019 年,是中美建交 40 周年。40 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之时,中美两国发表建交 联合公报,两国正式建交。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剑拔弩张 二十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促成了中美的破冰之旅呢? (左边是周恩来,中间是蒋介石,右边是尼克松) 看图片,这是一幅反映中美外交出现转圜的漫画,历史上将其称作“乒乓外交”。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第 17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史料 1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阻挠, 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占据。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 史料 2 如图。 70 教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间和会议是什么? 学生: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教师: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在克里米亚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 容就是战后成立联合国,美、苏、英、法、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以,中国是联合 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 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窃据。直到 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 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教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有何意义? 学生: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阅读教材 P86【问题思考】我国为什么能够在 20 世纪 70 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 学生讨论。 教师:第三世界的崛起使世界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亚非拉独立国家加 入联合国,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第三世界在联合国成员国总数中已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席位,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操纵。同时,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与援助的立场,也赢得 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加之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已是大势所趋。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史料 1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 7 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 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 史料 2 中苏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1969 年 3 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 珍宝岛,中苏军队激烈交火。这次事件后,中苏两国在边境陈兵百万,中苏关系降至冰点。 ——整理自《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教师:中美建交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 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教师:关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这是 70 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从美国一方来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此外,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军事、经济实力受到削弱。苏联趁机与 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利益及自身安全,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 71 对付苏联的资本。 从中国一方来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其考虑有三:一是改善中国 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 要作用。 教师:中美两国是通过什么方式首次接触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 在 1971 年 4 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访问中国, 这是美国代表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访问中国,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小球影 响大球”的“乒乓外交”。 教师:紧接着 1971 年 7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 周恩来举行了会谈。 教师:1972 年 2 月,尼克松正式访华, 与周恩来在上海举行会谈,双方签署并发表了 《联合公报》。 史料 3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公报》 教师:中美两国哪一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如何? 学生: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 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中日建交 史料 1 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史料 2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 刻的反省。 ——中日政府《联合声明》 教师:中日两国结束了近百年来的不正常状态,为两国关系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中日 是在何时建交? 学生: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教师:你认为现如今应当怎样看待中日关系,我们对日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民族复兴 道路上的中国不仅要有大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还要具备怎样的大国心态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态度:①中日两国应当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处理好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 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日两国应当加强合作,推动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共同 发展等。 心态:不卑不亢不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非动辄抒情。对本 国有充分的自信,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欺压别国,也绝不接受挑衅。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 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2 三、全方位外交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如图。 史料 3 如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教师:改革开放后,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 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 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教师:我国是如何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的? 学生: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 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 系。 教师:如今我国已与多少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请你评价一下我国的外交成就。 学生:截至 2019 年 9 月,中国已与世界上 180 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 100 多个政府间 国际组织的工作。 评价: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师: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73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显著,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 年,尼克松访 华,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外交实现了新 的突破。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 立体化的外交活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 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 17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外交事业的发展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 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突破全方位外交→21 世纪外 交发展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第 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 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 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 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 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 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 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 “两弹一星” ;文化事业的发展。 难点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74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 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 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8 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史料 1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史料 2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 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 的鼓舞。 史料 3 如图。 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③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 4 如图。 史料 5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75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 年零 4 个月 4 年 4 年零 7 个月 2 年零 8 个月 教师: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 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 习的。 教师:“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 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学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教师: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学生: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 际地位。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漫步太空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如图。 教师: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 就? 学生:①1999 年 11 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②2003 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③2008 年,神舟 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史料 1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 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76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史料 2 如图。 教师: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何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他被称为什么? 学生:20 世纪 70 年代。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教师: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 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 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 意义? 学生: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 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青蒿素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 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 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 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教师:20 世纪 60 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 研究。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学生:屠呦呦。 教师:20 世纪 70 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学生: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 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教师: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科技大大落 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试分析一下旧中国科 技落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育 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原因: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7 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落后导致科技落后。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中央政府又重视科技,所以发展很快。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史料 1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 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 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 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 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师:“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 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教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类别 名称 长篇小说 话剧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电影 教师:“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整个文艺园地百花凋零。直 到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 春天。 史料 2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 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 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史料 3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 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 量仅有 194 起、3 035 人次,2006 年为 3 745 起、46 778 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 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 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 145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 800 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 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史料 4 2012 年 10 月 11 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教师:结合上述史料,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78 学生:(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3)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 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 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这 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第 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成就 “两弹一星” 漫步太空 →增强国防实力 籼型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 青蒿素→健康事业保障 文化事业的发展 “双百”方针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 19 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了 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 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与人们生活变化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讲述人们衣、 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理 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 念。 重点 7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人们生活的巨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 难点 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 指的是电脑、手 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 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 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 1 改革开放前。 史料 2 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 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 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 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 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80 2.食 史料 1 野菜窝窝头。 史料 2 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 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 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 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 1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史料 2 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 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住”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现在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 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81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总量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不断优 化,人们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更进一步提高了。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如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 通条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学生:①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②全国铁路营运效率大大提高,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④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教师: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有哪些? 学生:除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任人选择。 2.通信 史料 1 如图。 史料 2 如图。 82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 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 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教师: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 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学生: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 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和通信方式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中国逐渐赶上了世界的潮流。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 19 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 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衣、食、住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 交通设施改善 通信事业发展 第 20 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