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1.夏、商、周三族祭祀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2.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A. 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B. 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 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D. 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反对商王是唯一可感应鬼神,受命于天观点,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B与材料无关,C项“从未”说法绝对,D项“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只有A项正确。‎ ‎【点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从神本到民本,说明政治理念的进步。‎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 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 ‎【点睛】在农业社会里,人口即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 ‎4.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A. 印刷术的普及 B. 市民文化的兴起 C. 道教的正统化 D. 书法艺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 ‎5.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 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 B.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C.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寒人地位上升,说明皇权至上,皇帝可以任命官吏,故B选项符合题意。寒人非门阀士族,A选项排除。寒人当官不是靠文化教育,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D选项排除。‎ ‎6.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A. 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B. 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促使了社会阶层固化 ‎【答案】C ‎【解析】‎ 从“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不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政治管理上的任务和目标,排除A项;“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说法绝对,B项错误;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故D项错误。‎ ‎7.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A. 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B. 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文明交融 C. 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D. 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张载主张学习要以天下为己任,王夫之认可张载的观点,说明儒学家自身有一种文化自觉,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道德环境恶劣的结论,A选项排除。材料不体现批判佛道思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性,C选项排除。‎ ‎8.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阶层。宋朝时,这种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这 A. 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完善 B. 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反映了户籍等级制度的废除 D. 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加速破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贱民人身依附性强,宋代贱民人数减少,可见其人身依附性减弱,类似职业的人员更多地来自雇佣。人身依附关系由强制束缚到契约雇佣,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B正确;贱民数量的减少与选官制度无关,选项A排除;户籍等级制度废除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选项C排除;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租佃制的发展,不会导致小农经济破产,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贱民的特征在于人身束缚,宋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依附关系,所以贱民人数减少。‎ ‎9.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 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 经济区域发展趋势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10.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动 B. 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C. 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由汉代的珠算,经历了一千多年后,才在“明代商人”的努力下逐渐推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推广珠算不能得出商人 “文化”素质提高,AB项错误,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点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11.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 A. 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 B. 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 C. 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 D. 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李贽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其思想有别于程朱理学,批判理学,具有启蒙性。根据材料,李贽童心说源自陆王心学,由此可知陆王心学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选项A正确;陆王心学强调内在反省,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特征,而实学风气更倾向于程朱理学,选项B排除;陆王心学及其演变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非颠覆,选项C 排除;三教合流局面出现于唐朝,陆王心学出现于宋明,选项D排除。‎ ‎12.公元前554年,梭伦制定法律规定: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自己属意的人,但他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允许只限于那些不在疾病、药物或监禁的影响之下,不受迫于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该法律条文旨在 A. 允许私有财产无条件的继承 B. 强调人权至上利益其次原则 C. 保护雅典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D. 通过诉讼程序关注弱势群体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律规定没有儿女的人财产继承问题,可给自己属意的人,但规定了一些条件,故在保护财产的所有权,答案为C选项。法律规定有条件限制而不是无条件限制,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人权至上,利益其次,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诉讼程序,D选项排除。‎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19世紀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1912—1949‎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网……‎ 根据材料,选取每一个阶段中的一个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 ‎【解析】‎ 从表格的词汇来看,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有涉及政治民主化的,包括民权、革命、共和、人民代表等,据此可以确定“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的论题。根据表格列举的洋布洋火、实业救国、粮票、专业户乡镇企业等词汇,可以确定“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的论题。根据表格列举的民主科等词汇,可以确定“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的论题。任选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证阐述。如确定“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民主政治制度来说明。对于本题的解答,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以确定多个论题,考生任意确定其中的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进行说明论证。对于此类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请考生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自梁建国之初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二年(557)梁亡国,56年间无中正之官,亦无中正定品之制。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措施:废除九品中正制;重用人才,不分贵贱;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制度。‎ ‎(2)影响:扩大了统治政权的人才来源;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推动了儒家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举制的产生。‎ ‎【解析】‎ ‎(1)措施:从“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青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可知其废除了旧的制度;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可知更重视才学;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 可知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从“随才试吏”可知选官的手段和依据。‎ ‎(2)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即可,如“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可知,影响在扩大了统治政权的人才来源,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促进了科举制的产生等方面的作用。‎ ‎15.材料 ‎ ‎ 八思巴,乌思藏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人。从小聪慧好学,成为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1253年,八思巴谒见忽必刻,备受崇敬,忽必烈接受其密宗灌顶。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教首领辩论,驳倒了对方。1260年,忽必烈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成为全国最高佛教首领。1264年,元世祖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命八思巴兼管总制院事务。同年,八思巴离开大都前往吐蕃;受命建立乌思藏地方行政体系。八思巴在萨斯迦修建塔庙,用金汁写造显密经典及般若等经二百余部。1269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向元世祖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元世祖大悦,随即颁行天下,诏令:“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1274年,八思巴启程前往拉萨,由真金太子率军护送,途中他向真金讲解佛教教义知识。‎ ‎(1)简析元世祖重用八思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思巴的主要历史贡献。‎ ‎【答案】(1)元世祖加强对西藏地方管理的需要;八思巴学识广博;元世祖崇信佛教,而八思巴是精通佛教知识的高僧。‎ ‎(2)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了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制蒙古文字,保存了佛教经典教义。‎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 元世祖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命八思巴兼管总制院事务”可知,元世祖重用八思巴的原因是元世祖加强对西藏地方管理的需要;根据材料” 从小聪慧好学,成为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 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教首领辩论,驳倒了对方”可知,八思巴学识广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崇信佛教,而八思巴是精通佛教知识的高僧。‎ ‎(2)贡献:根据材料” 同年,八思巴离开大都前往吐蕃;受命建立乌思藏地方行政体系”可知,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维护国家统一;根据材料” 八思巴在萨斯迦修建塔庙,用金汁写造显密经典及般若等经二百余部”可知,八思巴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思巴推动了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 八思巴回到大都,向元世祖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可知,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保存了佛教经典教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