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蚌埠田家炳中学高一春季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5.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 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 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 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 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 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 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 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 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 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 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 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 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 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 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 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 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 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 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 2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 素。 C.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形成具有重要 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善用引证法,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 质。 B. 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 式。 D.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 项,“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错,原文第一段为“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 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一个 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C 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 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 3 - D 项,“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 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见原文第四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 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 项,“逐层深入”错,根据原文“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的大国 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可 知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 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 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错,原文最后一段有一个前提条件“从 总体上看”。 故选 C。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冬材 周伟 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 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娘说得若 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 毛烧,都 40 度了,幸亏来得早。 - 4 -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 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 儿子过。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 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 白线绣了字:老街 34 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 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 子一般,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我 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也许 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睁得老大,静静 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他来,又不肯 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 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 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 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 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 脑壳,是冬材。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 上,空空荡荡。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 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 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 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 5 -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 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 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 34 号冬材。 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 34 号冬材 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娘 说,老衡真老了。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刪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 式,展现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 小说中人物形象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 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 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 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 34 号冬材”。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 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5. 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傻的不见得真傻”指的是冬材,他虽然智力弱,但真心爱他的母亲, 如等候母亲挂点滴,搀母亲回家;不离开老街和老屋,等待母亲回归,还在衣服上模仿绣字。 ②“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指的是和冬材形成反差的、着墨不多的人物,如冬材的兄姐,智 力正常,但平常赡养母亲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母亲去世后又不尽心抚养冬材。③看似傻 的冬材和智力正常的兄姐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发人深省。 6. ①“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母亲打点滴, “我”在诊所内陪护,时间 一-长就坐不住;冬材在诊所外打着哆嗦,在寒冷中静静地守护他的母亲。用“我”的表现衬 托冬材。②“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突出冬材死得凄惨悲凉,渲染气氛。③第“今 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与母亲在温暖的家里,与老街的冷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化小说 - 6 - 的主旨。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 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 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 B,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 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理解有误。文中没有语言的描写。故答案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的试题,首先要认真把握句子 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对文本的把握,认真理解句子的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 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 把握,首先要弄清楚“傻”和“正常”的意思。本文中从表面上看,是冬材的“傻”,但是 冬材却能对母亲十分的孝顺,正常的是冬材的兄姐,但是他们对父母却很冷漠,所以文中用 这两种人对比,突出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及主题的特色。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 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 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 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 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考生要注意对三次环境描写的把握,第一处是写 冬材在冬日陪母亲打点滴的场景,由我坐不住衬托出了冬材对母亲的守候。第二次是写冬材 在冬日走了,体现出环境的悲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最后一处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写我和 母亲想起了冬材,进一步的深厚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7 - 材料一 城市中祖辈参与家庭教养的总体比例很高,但纯粹隔代教养的比例并不高。从儿童出生 到小学阶段,六至七成左右的家庭采取了父辈和祖辈联合教养的模式。在各种家庭教养活动 中,祖辈在对儿童生活照料方面参与率很高,而在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仅 有中等程度的参与率。祖辈的获取渠道相对封闭,以家庭内部的经验积累和传递为主,对于 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在参与教养的祖辈当中,超过半数认为参与儿童教养对祖辈 自身而言利大于弊;有 45 的城市儿童父母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养利大于弊,明确表示弊大于 利的父母为 15.6 。 节选自 2018 年 9 月 20 日《中国教育报》《祖辈参与教养的十大发现》 材料二: 我国历来有“隔代亲”的文化,祖辈教养的比例较之西方国家明显更高。尤其是独生子 女一代成为父母后,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面临自我生存发展与抚养孩子的矛盾冲 突时,祖辈自然成为帮助甚至替代教养的重要力量。祖辈富有育儿经验,精力充沛又时间自 由,能给新父母提供心理慰藉和疏导引领,让子女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祖辈自身也 在情感付出中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从而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受自身所处时代和 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 策。研究表明,祖辈教养方式中的“行为指导”和“责罚与控制”相对较少。而抚养责任和 教育责任不清晰,和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有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 造成负面影响。祖辈和父辈要树立家庭教育一盘棋的思想,适当分工,优势互补,祖辈尤其 要注意提高教育素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校和社区应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老 年大学等,向祖辈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转变教养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 能力,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 选自 2018 年 09 月 20 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三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也称为主干家庭,即由 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 比重,在 2000 年之前一直保持在 21 左右。 2010 年直系家庭总数为 9240 万户,比 2000 年增加了 25 ,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提高到 23 。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离而不分、分而不解”的网络式家庭,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家庭模式。《报告》 - 8 - 显示,2010 年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滨五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调查发现,有 超过 12 的成年人仍与父母同住,20.3 的成年人住在父母附近,68.9 的人没有离开父母居住 的城市。 选自 2014 年 05 月 15 日《城市快报》《“中国式”家庭,你是哪一种?》 材料四 现在,很多人有了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大多只能请双方的父母代劳。但是隔代带孩子, 老人会特别宠爱,也会特别小心,心理压力特别大。孩子小磕小碰,不好好吃饭,在父母眼 里都是小事,但老人就会把它看成特别大的事,处理稍有不妥就特别难受。此外两代人在育 儿观念、方法上的冲突,也引发家庭矛盾。长此以往,老人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极大损害, 出现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抑郁症。 节选自 2017 年 4 月 23 日《惠州日报》《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 7. 下列对于材料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中国“隔代亲”的文化传统使祖辈在某种程度上乐于参与孩子养育,他们享受到生命延续 的满足感,有利于其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B. 祖辈的育儿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给父辈提供帮助和借鉴,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教 育理念和知识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C. 中国直系家庭占比在 2000 年前保持稳定,但到 2010 年已上升至 25%,工作繁忙的父母无 法照顾孩子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D. 祖辈参与儿童养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因此政府和社会需提供相应服务,以弥补 很多老人在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上的不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辈参与儿童教养有利有弊,但两代人对此看法却不统一,超过一半的祖辈认为利大于弊, 而超过一半父辈的观点则与之相反。 B. 中国家庭中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种种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共同塑 造了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 C.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父辈常常面对自我发展和教养后代之间的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其放弃 养育子女责任的借口,将其完全推给祖辈。 D. 网络式家庭具有一定的弹性,更有利于祖辈和父辈在孩子的抚养教育上发挥各自的优势, 如果操作得当,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家庭和睦。 9. 祖辈过度参与儿童教养带来了哪些问题和隐患? - 9 - 【答案】7. C 8. A 9. (1)祖辈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投入不够,影响孩子健康成长。(2)受 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3)祖辈 对孙辈的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4)两代人观念差异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 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5)两代人教育观念差异导致矛盾和分歧,给老人的 身心健康带来沉重负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于材料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数字表述有误,据材料三可知, 25%为直系家庭数字增长比例, 23%才是其占比。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项主观臆断,材料一 说有 45%的城市儿童父母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养利大于弊,不能就此推断有 55%的父辈认为弊 大于利。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 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 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 次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祖辈过度参与儿童教养带来了哪些问题和隐患。 材料一中“祖辈┄参与率很高,而在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仅有中等程度的 参与率。”可以概括为祖辈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孩子 健康成长;“祖辈的获取渠道相对封闭,以家庭内部的经验积累和传递为主,对于获取新知 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概括为不利于孩子获取新知;材料二“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 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可以 概括为祖辈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抚 养责任和教育责任不清晰,和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有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 - 10 - 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提炼出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有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 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材料四“隔代带孩子,老人会特别宠爱,也会特别小心,心 理压力特别大”“两代人在育儿观念、方法上的冲突,也引发家庭矛盾。长此以往,老人的 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极大损害,出现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抑郁症”,一方 面说明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另一方面两代人教育观念差异导致 矛盾和分歧,给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 条表述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 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 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 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相对于通过语言文字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人们更愿意通过图像等生动活 泼的形式来认知自我和世界,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视觉文化 及其特点 。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 彰显。工具创造出来的生动、形象的技术图像,( ),也就不能很好地探究隐藏在现象 背后的事物本质。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 更深刻。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 急。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 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 。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 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 的正确观点。 - 11 -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 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 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B.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 而颠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C. 如果决定人们看不看视频的仅是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 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由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 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献 B. 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 C. 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 D. 经典文献很容易被人们静心阅读 1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刻不容缓 无可非议 鱼目混珠 滴水不漏 B. 千钧一发 无可非议 泥沙俱下 滴水不漏 C. 千钧一发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颠扑不破 D. 刻不容缓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颠扑不破 【答案】10. C 11. B 12. D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 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 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结构混乱,“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句式杂糅,“出于……”和“由……决定” 两种句式保留一种即可。 - 12 - B 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人们”应移到“如果”后面。 D 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水平”或把“降低”改为“影响”。 故选 C。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 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 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 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前文的语境: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 一次得到了彰显,再根据后文的语境是:人们难以静心阅读思考,所以括号里填空要谈这一 现象带来的影响。跟对对选项的把握,要注意看清填写句子的逻辑的严密性,上文的主语是 “技术图像”,下文阐述因不能静心阅读经典文献产生的结果,A 项主语是“人们”,D 项主 语是“经典文献”,都与前文不一致,可排除;C 项“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与 下文“人们难以静心阅读思考”不合。故选 B。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 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第一空: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 形容事态极其危险。语境是指: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此处用 “刻不容缓”。 第二空: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语 境是: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是对这一现状的肯定,所以用 “毋庸置疑”。 第三空: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 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根据语境: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 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此处用“泥沙俱下”较为合适。 第四空:颠扑不破: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 周密,没有漏洞。此处是指学术观点,所以用“颠扑不破”。 故选 D。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 - 13 - 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 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 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 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 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9.0 分) 阅读韩愈的《师说》,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3. 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吾从而师之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B.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 14 - C.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百工: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 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作对比,使文本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 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 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13. C 14. D 15. A 16. (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所以弟子不一定要比老师厉害,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弟子有学问,学习有先后之分,各有 专长,就是这样而已。 【解析】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 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 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 则不同。 例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A 项,代词,代指“知识”; B 项,代词,代指“他”; C 项,结构助词,的; D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 C。 【14 题详解】 - 15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 D 句中“即百官,古代官 员的总称”错,在文中“百工”指各种手艺。故选 D。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 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 项,“目 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分析错误,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从 师的必要性。故选 A。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庸:哪里;“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状语后置句;于:意为“与……相比”,在这里是与“吾(生之年)“相比。第二句得 分点:是故:因此、所以;不必:古今异义词,此处指“不一定”;如:比的上;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于”比;闻道:懂得的道理;术业:学术技艺、学业;如是:像这样;而已: 罢了。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 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 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 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 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 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 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 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 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 - 16 - 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 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 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 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 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 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 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 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 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 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 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 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 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 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 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 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 17 -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元和十二年,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虚实结合,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B. 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C. “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D. 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18.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17. A 18.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 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 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 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 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 项,“虚实结合”有误,首联都是实景, 没有虚景,所以没有“虚实结合”。故选 A。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 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 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此题既要求分析情感,也要求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表达情感的手法。此题可先概括出哪 些景,景物特点及渲染的气氛;然后根据景物描写的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标题及 注释可知,该诗歌描写了南湖早春的景色,由“暖复明”“碎红山杏发”“新绿”等景物可 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由注释可知,此时,诗人谪居江州,“年年衰病 减心情”表现了作者的衰病不堪,由此可得出,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 被贬后的郁闷心情。 - 18 -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 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四、默写(本大题共 2 小题,计 12.0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的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 ______, ______ ”。 (2)杜甫《登高》中的“ ______ ”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一句则 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感喟。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 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 (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 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一夫当关 (2). 万夫莫开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 病独登台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7).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8). 齐彭殇为妄作 (9).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10).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1). 锲 而不舍 (12). 金石可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作”“诞”“殇”“锲”等字,默 写时要写准确。 - 19 -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 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 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 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 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 但得不到分数。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20.今年清明节之前,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因此要请假三天。下面是王伟 4 月 2 日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请假条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 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王伟 【答案】(1)缺乏请假对象,应加上称谓“尊敬的王老师” (2)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应去掉“乃至世界” (3)“令尊”用错,应改为“家父”或“我的父亲” (4)没有具体的请假的具体天数,应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 (5)落款缺乏日期,应在落款加上“2019 年 4 月 2 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 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 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此段文 字是王伟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假条的不恰当之处可以从格式、内容、语言表达 三个方面分析,其中内容指的是应用文必须包含的要素。据此,逐一排查,找出其中的不恰 当之处。格式方面的错误有:首先请假条要有称谓,此请假条缺乏请假对象,应加上称谓“尊 敬的王老师”;其次没有具体的请假的具体天数,应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 最后落款缺乏日期,应在落款加上“2019 年 4 月 2 日”。内容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有:“清 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中应去掉“乃至世界”,因为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令 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中“令尊”用错,“令尊”是敬辞,用于他人,说自己的父 亲,应用“家父”或“我的父亲”。 - 20 -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 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 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 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 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 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 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的春节是一个让人终生难忘的春节!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各省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我们中华儿女守望 相助、众志成城,打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84 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建议人们“没有特殊 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在他的身后,还有李兰娟、 王辰等 10 个著名院士专家团队。 国家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医疗队火速驰援湖北,截止目前,共派出 346 支医疗队、4 万多名 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敢逆行而上;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 疫情牵动人心!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捐款捐物驰援祖国;俄罗斯、韩国、日本、 法国等数十个国家提供了紧急援助。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对此,你有何感想?你可以写一篇演讲稿,把你的感受讲给你 的同学听;可以写一封感谢信,向抗击疫情的人们致敬;亦可以写一份倡议书,把你的想法 分享给大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示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21 -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我们中华儿女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让全世界感动的新 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我们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爱国之情,作为炎黄之孙,爱国是我 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该如何报效我 的祖国呢?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了报效祖国,写下了一页又一 页的辉煌。 在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把满腔的爱国热忱溶于《离骚》之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犹未悔”;宋朝爱国名将岳飞,背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伴随着他走过了多少个戎 马春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首《过零丁洋》至今还震撼着我 们的爱国之心;清朝禁烟大臣林则徐在赶赴广州虎门销烟之前留下了铮铮誓言:“苟利国家 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现代,鲁迅先生宣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秋瑾的诗,田汉 的词,聂耳的曲。多少革命老前辈用生命和青春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灯,周 总理的大衣,朱总司令的扁担。他们把自己的爱国之情表现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当下,疫情肆虐之时,84 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赶往防疫最前线。在 他的身后,还有李兰娟、王辰等 10 个著名院士专家团队,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捐款捐 物驰援祖国……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我们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知识才是力量,没 有科学文化你何以谈报国?只有在校园里学好知识,练好专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正所谓:看世间风云变幻,谁主沉浮?二十一世纪,你我都将是风流人物,九 百六十万神州任那我驰骋。 同学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业已经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由我们 来承担,明天的太阳将由我们托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这句不朽的誓言成为我们前进 的号角,让我们共同打造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要抓住材料关键句“作为一名新时代 的青年学生,对此,你有何感想?你可以写一篇演讲稿,把你的感受讲给你的同学听;可以 写一封感谢信,向抗击疫情的人们致敬;亦可以写一份倡议书,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 22 - 从这些话中可看出,关键在于提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向“白衣战士”和 爱心人士学习,要有理想,有担当,要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还要注意自己所选的“演讲 稿”“感谢信”或“倡议书”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1、少年强则国强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让青春与奉献同行 4、青春无悔,共圆中国梦 可用素材: 1、 习总书记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高中三年,在浩瀚的人生 长河中不过白驹过隙,却决定着一生的方向与成就。青春可贵当珍惜,青春当为梦想起航。 2、 五四运动的时代浪潮席卷了北京三千学生,集会游行的壮举骄傲了青春的读书之 志,辉煌了青春的报国之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彩虹氤氲了中华上千万考生,美丽了所有 学子的中国梦想。只要努力,高考就是我们的发展平台;只要上进,世界就是我们的报国 疆场;只要坚持,青春就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3、 青春是“无须扬鞭马自蹄”,青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春是“少年心 事当拿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就该志存高远,为共圆中国梦而杨帆起航。 4、 年轻的朋友们,切莫享安逸、忘责任。无数的仁人志士选择在青春时光里嗅书香, 奉壮志,谋国强!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在南开中学的身影为今天的我、 也为明天的你绘出楷模的模板。 5、 年轻的朋友们,切莫只享受不奋斗。中国女排经历五连冠,2019 世界杯再夺冠, 无不历经磨难,无不以勤为戈,也无不青春靓丽。同样,凡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们,无不闻 鸡起舞,无不发愤忘食,无不只争朝夕,当然无不十年磨剑霜刃亮,一举治国天下知。新 时代让奋斗的美酒飘出勤的香、搏的味、爱国的芬芳。 6、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 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路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 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 - 23 - 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 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 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 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 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 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