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2.汉代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其中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唐代科举士人“怀牒自列”、 自由竞选,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从而获得做官资格。由此可得出 A.察举制评定人才列为九等 B.儒学教育逐渐官方化制度化 C.科举制开创利用考试选官 D.古代选官制度的沿袭和创新 3.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4.罗马法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二十五亚士(罗马的一种货币单位)”,概不论树本的种类质量,也不问他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规象。材料主要反映出罗马法 A.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B.以保护私产为核心 C.部分条款缺乏灵活 D.以私法裁决为主体 5.下列资料是古代雅典关于“村社”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 A.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础 B.反映了小国寡民的特征 C.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D.保护了所有人的公民权 6.下图是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美国 A.中央与地方势力均衡 B.两大政党的对峙竞争 C.参众两院间矛盾重重 D.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7.民国中学教材《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而同盟军之役次之。”并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下列论述符合该书观点的是 ①“鸦片之战”揭开近代化第一篇章②将两次战败的影响与国耻联系起来 ③“同盟军之役”指第二次鸦片战争④两次战争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C.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B.彰显朴素的民族情怀 C.反映了战术的单一性 D.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11.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12.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13.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政策筑梦”指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北伐西征 C.创立拜上帝会 D.天京事变 14.《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5.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16.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1864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失败的根本是 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B.领导者采用宗教思想 C.定都天京决策失误 D.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7.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可以算作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的反孔群众运动了。所过之处,往往焚学宫……曾国藩因此而谓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学者意在强调 A.太平天国肩负重建秩序的重任 B.反孔运动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C.过激的群众运动阻碍文化传承 D.太平天国清算了封建文化流毒 18.《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中写道:“天父上帝海底量,三十三天妖闯上。爷哥带朕层层逐,天兵天将护两旁。”颁布此诏的当是 A.英国女王 B.太平天国领袖 C.清朝皇帝 D.八国联军总司令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20.“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材料所述战争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1.有学者认为:条约大致可分为道歉、惩、修约外交改制等四方面内容,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19世纪末的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败于蕞尔小国到瓜分狂潮”、“从重农抑商变为允许民间开设工厂”。与这些变化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上述情况本应该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旨在说明 A.日本对外战争具有不义的性质 B.晚清政府忽视战争舆论的重要 C.战争结果与国际舆论的相悖性 D.战争胜负取决于双方外交理念 24.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二、材料题 25.(25分)近代的中国与西方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一位英国政论家的描述:“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材料四:清末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线路 修建年代 起点和终点 备注 京汉铁路 1898~1906年 北京-汉口 比俄法控制 东省铁路 1898~1903年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俄国修建经营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1998~1901年 旅顺-哈尔滨 俄国修建经营,日俄战争后转让给日本 胶济铁路 1898~1904年 青岛-济南 德国修建控制 滇越铁路 1904~1910年 昆明-河口 法国控制 沪宁铁路 1905~1908年 上海-南京 英国控制 津浦铁路 1908~1911年 天津-浦口 英德控制 粤汉铁路 1908~1936年 广州-武昌 英法德美控制 (1)比较材料三、四,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和内容有什么变化?(9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英国政论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关系的认识。(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重大事件 1861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75 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 1901年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改外务部为外交部 1915年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9年 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1928年 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943年 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美英放弃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特权 从上述重大事件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清晰,史论结合) 27.(15分)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 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 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6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殷、周之际”是指商朝到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变革,商朝是方国联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正确;A是夏朝时期;郡国制度是西汉时期,C错误;中央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D错误。 2.【答案】D 【解析】汉代察举制度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唐代科举士人自由竞选,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由此可得出科举制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的察举制,故D正确;九品中正制评定人才列为九等,故A错误;汉代时,儒学教育就已官方化,故B错误;察举制就有了考试,故C错误。 3.【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是罗马法的规定,阅读材料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材料本身无法看出A、B、C。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论树木的种类质量,也不问它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现象”可知,罗马法在某些条款上过于僵化,不能客观公正、结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C项正确;题干规定并不能合理保护当事人利益,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罗马法保护私产的核心与裁决案件所依据的法律主体,排除B、D两项。故选C。 5.【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雅典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小国寡民,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公民,并没有轮番而治的原则体现,排除C项;“所有人”表述错误,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由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体现的是代表民主党的“驴”与代表共和党的“象”之间的斗争,反映的是美国两大政党间的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两党间的竞争,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依据材料“辱国病民,不亦甚哉”“辱国甚矣”来看,该教材认为两次鸦片战争都给中国带来了耻辱。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之处;依据所学可知,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①④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8.【答案】A 【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由中国政府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收回了这项主权。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可知,领事裁判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故A项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适应了列强的侵略,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符合了时代需要等表述错误,故BC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部分国人的“天朝上国”梦,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主动解除与外国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并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等行为,彰显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B项正确;民众自发起来抵抗侵略的行动并没有改变签订不平等条约,损害国家主权的结局,即没能维护国家主权完整,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民众抵抗侵略的自发性,与战术的单一性无关,C项错误;由于阶级的对立,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这一行为最终不会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进入圆明园,放火焚烧劫掠;B项错误,五口通商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了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内容等,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项正确,从材料“惟所欲为无不可” 可以看出。所以答案选B。 13.【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定都天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实际上并没有实行,体现是“政策筑梦”,故选A;B项体现的是“战争追梦”,排除;太平天国创立拜上帝会是利用宗教迷信来麻痹群众体现的是“宗教构梦”,C错误;D选项体现的是“内乱毁梦”,排除。 14.【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A;反封建反侵略是政治革命范畴,排除B;《资政新编》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D;《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故选C。 15.【答案】B 【解析】“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并没有走向下层民众,这是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天国反封建信息,A错误;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D中根源不符合材料主旨。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即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选D;A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排除;B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非决策失误,排除C。 17.【答案】C 【解析】根据太平天国“所过之处,往往焚学宫……”以及曾国藩批判其“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所到之处破坏传统文化,说明过激的群众运动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学者强调了太平天国对传统文化的严重摧残,没有强调太平天国肩负重建秩序的重任,A项错误;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过激的反孔运动,而不是反孔运动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B项错误;太平天国只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冲击,并且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根据“天父”“天兵天将”等信息可知,颁布此诏的是太平天国领袖,故选B;ACD不可能涉及“天父”等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答案】A 【解析】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表明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材料 “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否定;故作者的观点是一分为二,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故选A;B只反映了部分材料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不符合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排除;材料反映了作者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无法体现“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排除D。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等信息可知,体现了非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且这次战争使中国进入了醒悟阶段,符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D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A项错误;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中国近代化进程在甲午战争前已开启,B项错误;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是签订《南京条约》后,C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辛丑条约》中涉及到的内容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和班列六部之前等方面,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平等条约没有相关的内容,故排除。 2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使中国败给日本,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战争爆发前,西方舆论同情中国,而日本也担心舆论的会影响到日本,但清政府没有充分把握这一有利于自己的有利因素,这对战争的结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强调日本对华战争的性质问题,排除A项;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取决于”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24.【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 ,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正确。 二、材料题 25.【答案】(1)经济方面:由商品输出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军事方面:从沿海局部进攻到侵略整个内地;政治方面:由军事进攻到政治上瓜分控制中国。 (2)不同意。英国政论家的评论反映了19世纪英国凭借着工业与科技的优势对外输出工业品与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进程的事实。但他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将英国与其殖民国家的关系比喻成“兄弟姐妹”之情是不恰当的,掩盖了殖民扩张罪恶的本质,同时用“自然法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准则也是错误的。 (3)从以上材料看出,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方差距的拉大,是遭到西方侵略的重要原因。西方殖民国家在经济掠夺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采用军事侵略的手段,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实现对中国的瓜分与政治控制最后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近代西方在华的商品及资本输出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作用,但是将中国变成西方的殖民地才是其本质目的。 26.【答案】示例论题: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奉行“朝贡外交”理念,未建立正式的外交机构;鸦片战争以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在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总而言之,中国在近代列强侵略的逼迫下打破“朝贡外交”体制,开始被动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 27.【答案】(1)特点: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 原因:挽回利权、抵制侵略的需要(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清末新政的推动;晚清重商思想的影响。 (2)意义: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商贸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迁。 局限: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1)根据“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可知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根据“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 可知中国自开商埠是为了挽回利权和抵制侵略,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是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和重商思想影响的表现。 (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自开商埠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商贸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成长、促进口岸城市近代化的作用。但局限性表现在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