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诗意想象之中。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和民族融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即如祖孙三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对于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即使科举(包括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堪称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裴行俭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槎》)。 - 24 -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让杨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唐高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部的铨选考试之后,感觉自己发挥超常,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 B. 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 C. 原有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导致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 在唐代,应募从军、立功沙场是很多文人士子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选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薛元超一例,论证了非科举及第的人生是不成功的,分析具体,有说服力。 B. 文章论证“四杰”心胸旷达,引用了骆宾王的诗句,分析紧扣第一段,结构严谨。 C. 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初唐四杰”产生壮志豪情的原因,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 文章没有否定评论家们对“四杰”缺少浑融意蕴和秀美风神的评价,分析客观中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朝代的文化环境宽松,有利于文人士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改变命运。 B. 科举制度在唐代对选拔官吏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 C. 王勃的文才、杜审言的诗名被文士看重,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已受冲击。 D. 盛唐时代的到来,与文学史上初唐士人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密切相关。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歪曲文意。文章说的是“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初唐四杰”处于唐朝初期,尚无“盛唐精神”。B项将未然说成已然。文本第二段说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有雄心不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C项强加因果。“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并非“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因。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以偏概全。原文说“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选项去掉“核心”二字,使界定成功人生的标尺仅限于科举及第,有失偏颇。举薛元超一例,说明他对自己未能科举出身颇感遗憾,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够成功,但也没有否定自己的人生。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强加因果。原文说“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可见,科举制度在唐朝是一种新兴的进步制度。但由此推断它就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错误。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来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如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4 - 人生的考题 李建 若干年前,我所在的公司招聘事务员,要求是法律专业毕业,负责公司内部法律文书的起草以及处理公司对外的各种经济纠纷。招聘启事通过人才市场发布后,收到了很多应聘人员的简历。 一天下午,天气很热,一位年轻小伙子大汗淋漓地赶到公司面试。老板看过他的简历后很满意,因为他要的薪水很低,而且又是法律专业一本毕业的高材生。 小伙子说,他家里很穷,上大学已经把家底掏空了,还借了不少债。所以他急需要一份工作,赚钱来帮家里还债。他恳求老板聘用他,他一定会努力做得很好。 老板问了他几个问题之后,就拿出了试用期合同,打算聘用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可就在这时,办公室里闯进来一个人大吵大闹起来。原来,公司试用期合同上有一个条款,新招聘进来的员工,有两个星期的无薪试用期,如果在这两个星期内的表现没有令老板满意,随时都可以辞退,公司不用支付一分钱薪水。这个人就是刚干了一个星期被老板辞退的员工,她来找老板要那一个星期的薪水,可老板以合同条款为由拒绝支付,所以吵闹起来。 老板非常生气,对正在面试的小伙子说:“小刘,你是学法律的,你说说看,我该不该支付她这一个星期的薪水?” 小刘以为这是一道面试题,便诚惶诚恐地说:“按照法律规定,你只要聘用了她,就该支付她的薪水,否则就触犯法律了。” 这时,还有一个客户在办公室里和老板谈生意,也连连点头称是,说老板违反了劳动法,试用期也应该支付薪水。 老板听到,脸色突然变了,叫来会计结算她的薪水。等客户走了之后,老板一把就将给小伙子的试用期合同扯过来,撕得粉碎。 老板冷着脸说:“我招你来,是叫你为我说话的,而不是让你和外人一起说我的不是!如果你现在是律师,就算我是一个杀人犯,你也要为我辩护,你知道吗?” 小伙子血气方刚,认为自己没错,辩解道:“我学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 老板哈哈大笑:“那就请你到别处去维护公平正义吧,我这里不需要救世主。” 小伙子一听老板说不聘用他了,顿时沉了,这才明白这并不是一道面试题。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到城市里来找工作的打工仔,他必须要找一份工作来糊口,帮家里还债。 - 24 - 可不管他再怎么苦苦哀求,赔不是,老板就是不愿再聘用他了。小伙子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办公室,在他走出房门的那一刻,老板说:“小伙子,你别怪我铁石心肠,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和残酷,等你踏上社会后,就会明白了。” 小伙子听后什么话也没说,一副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小伙子走后,这件事情成了老板教育我们的典型案例。我和同事也都明白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每次我听到老板讲这个故事,就会想起那个姓刘的小伙子,他离开公司后,会去哪里?会选择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和美丽陷阱的世界里,他还会坚持他的人生原则吗?他还会和刚出大学校园时一样是非分明,坚持正义吗? 十多年后,老板因为窃取同行公司的商业机密,被对手告上法庭。律师对老板说,这个案子多半会输掉。老板不信,他要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赢得这场官司,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法庭上,桀骜不驯的老板一直趾高气扬,他坚信这场官司不会输,因为他已经暗地里委托律师给主审法官送了一个厚厚的红包。 可当他看到法庭上那个严肃的法官时,他愣住了。这个他似曾相识,想了好久,老板终于想起这位法官竟然就是他在故事里经常讲到的那个小伙子。老板一阵眩晕,他已经感觉到这场官司要输掉了,而且还会再多一条行贿的罪名。 后来,老板果然输了这场官司,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此后,我们也再没有听到老板洋洋自得地讲起这个老套的故事。 (选自《2016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三段对小伙子的简历和家境的介绍并非闲笔,而是暗示了他的善良和责任感,这是他后来成长为正直法官不可或缺的品质。 B. “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文中没有明说,但是从上下方可以推断,老板是要员工无条件地服从于他,为公司利益着想。 C. 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非常复杂,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内容都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D. 小说中老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文中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突出了他唯利是图、目无法纪的丑恶嘴脸。 5.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6. 小说题目为“人生的考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哪些“人生”的道理? 【答案】4. C 5. - 24 -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②“我”听老板讲“典型案例”后的思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推动情节发展,并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 6. ①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财富;②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③遇到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④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和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C项对小说主旨理解偏颇,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不健全不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叙事技巧。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首先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其次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如本文“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三是可以让文章行文通顺,娓娓道来,口语化,给人以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对于“我”的作用还可以从情节、主题等方面思考。“每次我听到老板讲这个故事,就会想起那个姓刘的小伙子,他离开公司后,会去哪里?会选择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和美丽陷阱的世界里,他还会坚持他的人生原则吗?他还会和刚出大学校园时一样是非分明,坚持正义吗?”“我”的这些思考也会带动读者思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下文就讲到了姓刘的小伙子。也暗示了坚持公平正义的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小说主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作品背景看主题。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当然本题教开放,属于启示类,只要结合文本,言之成理都可。从主人公刘姓小伙敢于坚持正义,认为老板应该支付被辞退的姑娘实习工资,并说“我学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 - 24 - 以及后来当上法官,拒收老板红包,秉公办理案件,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对于文中提到的不合理的合同条款,文中的姑娘坚持自己的权利,向老板索要,后来也是刘姓小伙运用法律知识帮助她拿到工资。这也启示我们遇到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原来,公司试用期合同上有一个条款,新招聘进来的员工,有两个星期的无薪试用期,如果在这两个星期内的表现没有令老板满意,随时都可以辞退,公司不用支付一分钱薪水。”、“老板因为窃取同行公司的商业机密”“老板果然输了这场官司,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此后,我们也再没有听到老板洋洋自得地讲起这个老套的故事。”老板的行为和遭遇也告诫我们: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财富。联系整篇小说以及生活实际,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 24 -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 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C. 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时,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或随之出现逃避、辍学甚至精神等问题。 D.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4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 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 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9. 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7. D 8. C 9. 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及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表达绝对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题中D项,“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错,根据原文“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知,是收效甚微,并非完全不适用,选项表达绝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C - 24 - 项,“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错,根据原文“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知,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选项因果颠倒。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原文“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概括出“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原文“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可概括出“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原文“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可概括出“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原文“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可概括出“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原文“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可概括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根据材料三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的内容,可概括出“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 24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B.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C.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D. - 24 -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 “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 “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此孝名远播。 B. 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皇帝一般会受左右近臣的影响。 C. 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D. 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2)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 (2)内史郑译曾经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 【解析】 【10题详解】 - 24 -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句中没有明显的断句标志,主要根据“主谓宾”的结构来进行断句。“除”是谓语,意思是“任命”,主语“乐运”承前省,宾语是“万年县丞”,“县丞”后面应断开。“抑挫”是谓语,主语“乐运”承前省,宾语是“豪右”。“号称强直”的不是“豪右”,而是承前省的主语“乐运”。“武帝嘉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特许”的主语是承前省的“武帝”,“通籍”是“特许”的宾语,其后断开。“事有不便于时者”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不便于时者事”,考生若能辨别此句式,就知道“者”字后面应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全国卷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将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调动出来,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知识的正确性。A项“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此称“字”为“表字”。故选A。 【12题详解】 12.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常见的错误有“混淆时间范围”“张冠李戴”“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歪曲文意”“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A项“因此孝名远播”错误,该句中的“此”应单指乐运侍奉母亲和寡嫂,不包括他为亲属赎身,原文为“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题第(1)句中“崩”,译为“去世”;“讫”,译为“结束”;“公除”,译为“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第(2)句,“托”,译为“托付”;“衔”,译为“记恨”;“不之许”为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答应他”。 【点睛】 - 24 -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清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粱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蜱),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粱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 - 24 -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于虎口。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当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滍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②端须:只该。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1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4. B 15. 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 【14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明手法,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难题,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包括的范围较广,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这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手法。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常用的手法有描写、侧面烘托、对比等。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知明而行无过 (2).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沧海月明珠有泪 (4). - 24 - 蓝田日暖玉生烟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知,省,沧,鬓,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 ,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好大喜功 南辕北辙 有的放矢 老气横秋 B. 好大喜功 格格不入 春风化雨 暮气沉沉 C. 好高骛远 格格不入 有的放矢 暮气沉沉 D. 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春风化雨 老气横秋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 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 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4 - A. 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B. 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C. 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D. 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原文中说到“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与一心为公相对应的,应为“好大喜功”,排除CD两项,“南辕北辙”指的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强调行动和目的,“格格不入”指的是两者不相融合,强调两者之间不协调,原文提到青少年要改变“陈规陋习、陈腐风气”,它们与“大气候”并不构成行动和目的,所以排除A。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项和B项省略主语,它的主语应该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C项和D项的主语是“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看,主语应该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排除C项和D - 24 - 项。“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引出对象的介词短语,它紧挨着中心语。另外“产生”和“免疫”搭配不当,“产生”的应该是“免疫力”,排除B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本段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用“从现实入手”,排除BD两项,AC两项的区别是“现实”和“深层”,填入的句子要与后面一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形成层次关系,可知应选“深层”。 故选C。 20.下面是某同学在文学社招新会上的一段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大家好,我叫邓课,是本校高一的一名新生。我热爱文学,曾荣任初中学校文学社社长一职,并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几篇大作,希望能得到你社的垂怜,敬谢不敏。 【答案】 (1). “大作”改为“作品”。 (2). “你社”改为“贵社”。 (3). “垂怜”改为“垂青”。 (4). “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同学在文学社招新会上的一段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此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得体就是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本题中,“荣任”一般称颂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大作”是敬辞,应改为“作品”或“拙作”。“你社”应改为敬辞“贵社”。“垂青”的意思是得到重视,受到优待。“垂怜”指赐予怜悯,给予同情。“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委婉说法。 【点睛】 - 24 -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一幅“校企合作办学”技术链构成图,请把这个构成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上游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人员给学院,学院将带有技术的毕业生输送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将需求和收益反馈给学院,学院再将服务和收益反馈给上游企业。上下游企业通过学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技术输送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对这幅技术链构成图进行观察时,可根据先由左至右,再从右至左的顺序进行,要特别注意箭头的指向。本图中“校企合作办学”技术链构成图主要说明了上游企业与学院与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图看,上游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人员给学院,学院将带有技术的毕业生送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把需求、收益送给学院,学院再将服务和收益反给上游企业,认真观察图表,运用恰当通顺的语言概括图表内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4 - 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变,我国家之权威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学生名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负历史 不负使命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炮火轰鸣,当新时代来敲门,我们该如何不负历史,不负使命?勤学报国,刚毅坚卓,奉献祖国: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早已给出了答案。 书生可报国,文化胜千兵;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不仅有八百多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他们刚毅坚卓,不负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而新时代的我们应将“联大”精神薪火相传,使之弦歌不辍,方不负历史、不负使命。 增才干,需勤学,学习是报国圆梦之本。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当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南联大的师生于战火中依然心怀天下、苦学勤读。他们或成为高精尖科研项目的拓荒人,让飞船上天、航母下水;或成为重启中西交流的纽带与桥梁,重建文化自信,他们用勤学支撑起了属于时代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当我抱怨读书苦时,应当想想心忧国难、奋于战火的西南联大学子。当我抱怨高考压力大时,应想想“我要读书”的“大眼晴”女孩苏明娟、让人心疼的“冰花男孩”王福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习是报国圆梦之本,欲增才干,新时代的我们更需勤学。 历困顿、经磨砺,刚毅坚卓青春最美丽。 “壮怀难折,多难殷忧祈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西南联大的学子们生逢乱世,曾痛苦,所以更坚强;曾绝望,所以更奋起;经磨砺,所以更刚毅,这种精神更应鼓舞我们。汪国真说: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便是一片坚实的土地。当我们抱怨现实困顿,可否想到《感谢贫穷》的北大女孩王心仪和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依然在工地搬砖的云南小伙崔庆涛?他们哪个不是生活困苦而求知若渴?而今我们静享盛世荣光,有些人却迷失在网络的信息里不愿安心读书,享受着感官的庸俗文化不再仰望星空,我们可知道刚毅坚卓的青春最美丽?我们当拔出俗流,志存高远,历困顿、经磨砺方能不负历史、不负使命。 - 24 - 中兴业,须人杰,时代有召唤,青年有担当。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危亡关头,西南联大八百多学生听从时代召唤,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时代在变,使命在变,不变的是年轻人总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山村80后教师张玉滚,风雪担书梦,挑起大山的未来。东南大学本科生刘晓帆,毕业后赴山区支教,托起乡村的希望。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巨彪赴军工企业的基层车间。中山大学研究生韦慧晓毕业后申请入伍,在蓝海碧波中留下强军报国的青春纪念。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奉献给国家发展,把个人追求融入时代洪流。时代有召唤,青年有担当,兼济天下、不吝奉献,方能不负历史,不负使命。 契诃夫说:使命绝不是自我。当个体生命与恢弘的时代连结,西南联大的学子但行前路,无问西东。生逢新时代,我们当做只争朝夕的勤学者、刚毅坚卓的行动者、心存家国的奉献者,不负历史,不负使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明确交代了写作任务“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并要去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本题以“西南联大”相关材料为语料,意在从立德树人的层面考查考生的价值观,所以考生不能仅仅从认识层面肯定和褒扬西南联大的精神,还应从“我”的角度谈谈“西南联大”精神对自己的影响,表达爱国奉献、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从“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可以写西南大学坚守文化的意义;从碑文上校歌的内容可以写流难苦辛中不屈之壮志,正义必胜的信念,奋发进取的勇气,刚毅坚卓的精神等;从“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这一事实可以写爱国、血性、奉献以及危难时期的以身许国等;可从树碑的意义入手写以碑纪念英魂,更要将碑做卷,书写未来;也可以从西南联大的精神对于当下的意义入手写我辈的继承担当;既可以从碑文内容的整体入手,还可以从其中一点入手。总之,立意角度很多。从树碑的意义入手可以想到碑的灵魂深处是文化做根深埋土壤,碑的背后是负重苦辛却壮志不屈,碑的表面所传达的是对未来的期盼。从碑的内容入手可以想到南迁流难,不坠青云之志;守护文化,不灭民族之魂;投笔从戎,宁守祖国之心。从西南联大的精神对于当下的意义可以想到国之所需,吾之所赴;不负历史,不负使命;担民族大义,做时代先锋;存不忘危,兴我中华;心存家国,无问西东等。从传递的精神入手可以想到勤奋向学、刚毅坚卓、为国奉献等;从其中的一点入手,可以写传承、坚守文化的意义,大学之道等。 参考立意: 1.承联大精神,以文化兴国。 - 24 - 2.继文化力量,承不屈壮志。 3.文化不灭,民族永生。 4.铭记“史”命,投身报国。 5.苟利国家生死以,联大精神永流传 写作素材: 1.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2.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3.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4. - 24 - 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家国担当情怀。中华儿女从来就有胸怀天下的壮志,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哲圣贤们心忧天下的情怀催生了无数捍卫家国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无数舍身报国的壮丽诗篇,涓涓点点汇进我们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就是一部卫国爱国的历史,里面有积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强化报效国家的担当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5. 理性爱国,修身养性,做文明理智的爱国者。爱国不需要理由,但爱国需要理性。越是平凡的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爱国情操和理性素养。爱国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付诸实际行动。社交平台上,总有人以为自己最爱国,看不惯别人就横加指责,或者散发攻击性言论,这种行为就影响了社会和谐、人民团结;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爱国为由盲目行事,实际上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爱国是神圣和庄重的,任何失去理性的、违反道德法律的言行,都是在亵渎这种神圣,也是在玷污爱国这庄重的字眼。 写作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段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不负历史 不负使命”,然后提出增才干,需勤学,学习是报国圆梦之本;接着又论述历困顿、经磨砺,刚毅坚卓的青春最美丽;接着又论述中兴业,须人杰,时代有召唤,青年有担当;最后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