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玉门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生物试卷 一、 选择题 ‎ ‎1.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 组织液 B. 血液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故选D ‎2.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 组织液 B. 血浆、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D. 血浆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A、C、D错误。‎ ‎【点睛】血浆、组织液、淋巴的不同点 成分 项目 ‎ 血浆 ‎ 组织液 ‎ 淋巴 ‎ 存在部位 ‎ 血管 ‎ 组织细胞间隙 ‎ 淋巴管 ‎ 成分来源 ‎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甲状腺激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钠离子、血浆蛋白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膀胱内的尿液 A. ①③⑤ B. ①③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外液,即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抗体等,据此分析。‎ ‎【详解】①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故①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CO2和甲状腺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 ‎④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错误;‎ ‎⑤钠离子、血浆蛋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⑤正确;‎ ‎⑥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有①③⑤,A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 C.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B正确;‎ C、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正确;‎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D错误。‎ 故选D。‎ ‎5.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C.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D. 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详解】A.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 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是对缺氧环境是适应,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大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机体内水、血糖、体温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6.人体血糖浓度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下列哪些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A. 胰岛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胰高血糖素 D.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激素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故选B。‎ ‎7.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细胞 B. 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则分泌物是胰岛素 C. 若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 D. 该种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广泛且反应很迅速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肌细胞;下丘脑对胰岛细胞的作用属于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详解】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作用于肌细胞,促进肌糖原的合成,A正确;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则分泌物是胰高血糖素,B错误;若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垂体;C错误;该图表示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随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的特点、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综合,需要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才能准确作答.‎ ‎8.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B.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C.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D.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中枢无关,A错误;缩手反射是由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B错误;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C正确;人类语言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与低级中枢无关,D错误。故选C。‎ ‎9.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渴觉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 脑干、大脑皮层、下丘脑、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故D错误。 所有的感觉中枢都在大脑皮层,故A、C错误。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 ‎10.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体腹泻,医生为其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 维持血糖代谢平衡 B. 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平衡 C. 提供能量 D. 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导致水盐大量丢失内环境稳态破坏,医生为其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选B。‎ ‎11.淋巴细胞起源于 A. 胸腺 B. 脾 C. 脊髓 D. 骨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的子细胞在骨髓内直接发育成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 ‎【详解】A、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而不是淋巴细胞起源的场所,A错误;‎ B、脾是免疫器官,其中分布有淋巴细胞,但不是淋巴细胞的起源场所,B错误;‎ C、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不是淋巴细胞起源的场所,C错误;‎ D、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正确;‎ 故选D。‎ ‎12.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 )结构来实现的 A. 局部电流 B. 突触 C. 反射弧 D. 树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 ‎2、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系,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故选B。‎ ‎13.人的体温的相对恒定,意味着(   )‎ A. 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 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机体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D. 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对的,两者应该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绝对的相等,A错误;‎ B、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会导致体温升高,B错误;‎ C、机体的产热量少于散热量,会导致体温降低,C错误;‎ D、体温调节的实质是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使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明确体温调节的实质是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当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 ‎14.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某种激素溶液后,该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现象,所注射的激素是:‎ A. 胰高血糖素 B. 胰岛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含量上升,不会出现嗜睡、昏迷现象,A错误; B、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降低,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现象,B正确;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不会使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现,C错误; D、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注射生长激素,不会使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现,D错误。 ‎ 故选B。‎ ‎15.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水分的流失相当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16.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17.如图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 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 B.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可能会使突触后膜兴奋性加强 C.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电位差会增大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体现了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突触前膜通过释放Ca2+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行兴奋传递,因此,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能会使突触后膜兴奋加强,B正确; C、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外的正电荷增多,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电位差会增大,C正确; ‎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发挥作用,神经递质没有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故选D。‎ ‎18.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施加适宜的刺激,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左电极接触点,再到达右电极接触点.将电极均置于膜外,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接触点时,其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右电极接触点电位未变化,表现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右电极流向左电极;当兴奋传至右电极接触点时,其也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左电极接触点已恢复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左电极流向右电极.当两电极接触点发生电位变化时,两极之间电位差的绝对值会先增大再减小,表现为波形曲线,而兴奋先后通过两电极接触点时,电流方向相反,反映两极电位变化相对值的波形曲线则分布在横轴上下两侧。‎ ‎【详解】由分析可知,适宜的刺激是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会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过程中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B. 若手术切除Z,会引起激素a和b分泌减少 C.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 D. 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水盐、血糖调节中枢,A正确;‎ 若手术切除Z,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于X、Y器官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引起激素a和b分泌增加,B错误;‎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患呆小症,导致智力低下,身材矮小,C正确;‎ 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图,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图中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20. 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C. 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 D. 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2是T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5是记忆细胞。‎ ‎【详解】A.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项正确;‎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即细胞2、细胞3、细胞5,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项错误;‎ 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即细胞2,C项正确;‎ D.物质a是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项正确。‎ 故选B。‎ ‎【定位】体液免疫 ‎【点睛】本题以“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细胞1~5的名称,以此解题的切入点,与“所学体液免疫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1.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据此可推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获得免疫能力,由此推知物质乙为抗原。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22.免疫性不孕(存在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类型。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免疫赦免区”的存在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B. 免疫性不孕说明了某些抗体可能存在于外分泌液中 C. 人体存在“免疫赦免区”是代孕能成功的生理原因之一 D. 可以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有利于胚胎的存活,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 ‎3、用药物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 ‎【详解】A、“免疫赦免区”的存在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A正确; B、免疫性不孕说明了某些抗体可能存在于外分泌液中,B正确; C、人体存在“免疫赦免区”是代孕能成功的生理原因之一,因为可以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C正确; D、“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不能通过使用药物获得,D错误; 故选D。‎ ‎23.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免疫系统对艾滋病病毒不起作用 B. 与艾滋病人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 C. 艾滋病病毒属于RNA病毒,所以无法抑制其增殖 D. 目前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所以治疗和不治疗都一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A、HIV病毒最初进入机体,机体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将大多数抗原消灭,A错误;‎ B、与艾滋病人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B正确;‎ C、HIV病毒进入人体后,能抑制其增殖,但由于HIV病毒能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C错误;‎ D、目前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但治疗和不治疗是不一样,D错误.‎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4.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 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 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 注射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注射卡介苗预防肺结核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25. 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和在体液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 A. 浆细胞、抗原 B. 效应T细胞、抗体 C. 效应T细胞、浆细胞 D. 浆细胞、效应T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靶细胞裂解死亡,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在体液免疫中起主要作用,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 与细胞免疫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化学物质 NPA (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是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抑制剂, 下列关于 NPA 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棉花施用适宜浓度的 NPA,可以促进侧枝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 施用适宜浓度的 NPA,可以使小麦植株矮化 C. 施用一定浓度的 NPA,可以使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D. 施用 NPA 的植物其体内的生长素不能进行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化学物质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也就是抑制幼嫩部位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据此分析选项。‎ ‎【详解】A、对棉花施用适宜浓度的NPA,可以抑制生长素从顶芽向侧芽运输,生长素不能再侧芽聚集,不抑制侧枝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 B、施用适宜浓度的NPA,顶芽处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顶芽生长素过多,进而影响顶芽生长,可以使小麦植株矮化,B正确;‎ C、施用一定浓度的NPA ‎,虽然光照可以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是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因而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C正确;‎ D、施用NPA的植物,只影响极性运输,不影响非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D。‎ ‎27.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在于它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其生理过程包括促进细胞壁伸长和细胞内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相关实验指出, 用生长素处理豌豆上胚轴,三天后,顶端 ‎1cm 处的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增多 2.5 倍,RNA 含量增多 4 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壁伸长后,可以增强细胞渗透吸水的能力,随着液泡的不断增大,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B. 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可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代谢过程 C. 生长素使 RNA 和蛋白质增多的同时,细胞核内 DNA 的含量也随之增加 D. 用浓度不同的生长素处理豌豆上胚轴,实验结果可能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后,细胞中RNA和蛋白质含量比值增多,而DNA含量基本不变。‎ ‎【详解】A、细胞壁伸长后,随着液泡的不断增大,可以增强细胞渗透吸水的能力,原生质体也随之增大,细胞体积不断增大,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生长素的使用可以增加蛋白质和RNA的含量,可说明生长素可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代谢过程,B正确;‎ C、题意可知,生长素使 RNA 和蛋白质增多的同时,而细胞核内 DNA 的含量不增加,C错误;‎ D、因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因此用浓度不同的生长素处理豌豆上胚轴,实验结果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C。‎ ‎28.生长素的具体作用机理是:生长素以扩散作用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被活化的质子泵可催化ATP水解将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而有利于伸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在相应腺体中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的 B. 生长素是一种信号分子,直接参与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过程 C. 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质子泵兼具酶和载体的功能 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其本身的合成不受基因组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即吲哚乙酸,分子式为C10H9NO2,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物质跨膜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植物没有腺体,A错误;生长素作为植物激素,它是一种信号分子,不会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质子泵可以催化ATP的水解,也可以将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C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但其合成要受基因组的控制,D错误。‎ ‎【点睛】注意:解决本题必须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二者都是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一旦发挥作用会被灭活或降解。但前者是植物激素,其本质是吲哚乙酸,没有特定的腺体分泌产生;后者是动物激素,其本质是蛋白质,有专门的腺体(垂体)产生。‎ ‎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只在果实中合成,并能促进果实成熟 B. 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促进细胞分裂 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效果一定不同 D. 植物茎切段中乙烯含量升高,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乙烯在植物全身各处均能合成,A错误;‎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B错误;‎ 最适浓度两侧的两个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促进可能相同,C错误;‎ 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植物激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起作用,例如低浓度生长素能促进植物伸长,但浓度过高时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0.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对这两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B. 若植物茎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 b 点所示浓度,则背光侧浓度一定在 d~e 所示浓度范围 C. 植株倒伏一段时间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c 点所示浓度 D. 该植物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不敏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茎敏感。‎ ‎【详解】A、由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生长素都能促进根、茎生长,而当生长素浓度大于一定的浓度的,对根、茎都有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对两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 B、茎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生长较快,若植物茎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b点所示浓度,则背光侧浓度为b~e所示浓度范围(不包括b、e两点),B错误;‎ C、植株倒伏一段时间后,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由根的远地侧向根尖近地侧运输,由于根对生长素反应比较敏感,故近地侧的生长受到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反而生长快,于是根就向地生长,C正确;‎ D、看图可知: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相对于根来说,茎对生长素不敏感,D正确;‎ 故选B。‎ ‎3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叙述错误的是 A.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种子发芽和促进结实 B. 植物激素也具有微量高效性 C. 环境因素能引起植物体内植物激素的合成,进而对基因组表达进行调节 D. 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种子发芽和促进结实,B正确;‎ B、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正确;‎ C、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C正确;‎ D、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激素也能影响基因组的表达,但激素不一定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基因也可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激素的合成,如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D错误;‎ 故选D。‎ ‎32.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 称为“扫帚病”,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B. 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C. 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 D. 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可见细胞分裂素可以用于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促进侧芽生长成侧枝。‎ ‎2、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植物体内产生细胞分裂素的部位主要是根尖。‎ ‎3、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并积累在侧芽位置,导致侧芽位置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生长受抑制。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用于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促进侧芽生长成侧枝,A正确;‎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产生,而该细胞分裂素由病原体分泌,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 C、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减小,C错误。‎ D、正常生长的金莲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过高,D错误;‎ 故选A。‎ ‎33. 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 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 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 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 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常见的五类植物激素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 ‎【详解】A.草莓果实的自然发育过程中有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作用,A错误;‎ B.味觉的产生是神经调节的过程,舌尖触到蔗糖刺激味觉感受器,经神经中枢分析后产生味觉,所以与激素的作用无关,B正确;‎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状主要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饥饿时人体血糖维持正常水平主要与胰高血糖四有关,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等提高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34. 为验证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理,某同学按右图进行了实验。其实验结果应为 A.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B. 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C. 胚芽鞘直立生长 D. 胚芽鞘不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右侧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只能只能在左侧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左侧的生长,使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故选B。‎ 二、填空题 ‎35.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 ‎(1)甲图中 f 表示的结构是______, 乙图中的 B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的控制。‎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若刺激图丙中 b 点,图中除 b 点外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 A 细胞合成、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______,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递质结合,引起 Cl- 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 (2).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3). 非条件 (4).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5). 神经中枢 (6). a、c、d、e (7). 流动性 (8). 抑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详解】(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题干所述现象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3)据图分析,③表示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4)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神经递质的释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但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递质结合,引起Cl-内流,膜外电位还是正电位,因此突触后膜产生抑制。‎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6.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 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____免疫,图中 b 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_____________和_____细胞的增值分化。‎ ‎(2)d 物质的本质是______,合成场所是_________。‎ ‎(3)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 d 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从免疫学的角度, 这属于______病。‎ ‎(4)若抗原物质为 HIV 病毒,则主要侵染的是人体的_____细胞;若抗原物质为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病毒必须依靠 _____与靶细胞接触并将其裂解死亡,最释放出病原体。‎ ‎【答案】 (1). 体液 (2). B细胞 (3). 记忆 (4). 蛋白质 (5). 核糖体 (6). ‎ 自身免疫 (7). T (8). 效应T细胞 ‎【解析】‎ ‎【分析】‎ ‎1、由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a为B淋巴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其中a、c、d能识别抗原。‎ ‎2、体液免疫的过程:(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当抗原经过⑤过程时,表明人体内二次免疫发生,此时免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快、数量多。‎ ‎【详解】(1)从图中分析可得:此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图中物质d为抗体,细胞b的名称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来源可以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也可以是记忆B细胞二次应答所形成。‎ ‎(2)d表示抗体,其本质是蛋白质,它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3)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与人体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结构很相似,当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不但攻击酿脓链球菌,还会对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由此可见,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4)HIV侵染人体后攻击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的功能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7.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号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_____号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_____号和____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_____号和_____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_____和_____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_____。‎ ‎【答案】 (1). 3、4、5 (2). 2 (3). 1 (4). 3 (5). 1 (6). 2 (7). 1 (8). 4 (9). 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解析】‎ ‎【详解】(二)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的玉米幼苗弯向光源生长;图2中的玉米幼苗由于没有尖端,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不生长;图3中的玉米幼苗在黑暗中能直立生长;图4中的玉米幼苗尖端被锡箔小帽套住,不能感知单侧光,所以能直立生长;图5中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玉米幼苗中央,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能直立生长;图6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玉米幼苗左侧,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以向右弯曲生长。‎ ‎(三)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对照原则。因此:‎ ‎(1)根据1号和3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1号和2号装置实验记录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1号和4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38.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取月季幼茎等长切段(无芽和无叶)平均分为 a、b、c、d 四组,a 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 结果如图 1 所示。图 2 为生长素类似物乙在 X、Y 和 Z 三种浓度下对该植物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在成熟植物组织中可通过_____(结构)进行非极性运输。‎ ‎(2)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3)图 1 中,d 组使用的生长素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实验数据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切段的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 2 可知,X 浓度的乙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__作用,X 浓度、Y 浓度和 Z 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5)为探究 3 μmol/L 的生长素类似物甲和 0.5 μmol/L 的生长素类似物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 应设计______种培养液。‎ ‎【答案】 (1). 韧皮部 (2). 防止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较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4). 促进 (5). 抑制 (6). X>Y,X>Z,Y、Z浓确定度的大小不能确定 (7). 4‎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也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如在成熟植物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的运输是非极性运输;生长素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较低浓度范围内起促进作用,在较高浓度范围内起抑制作用。‎ ‎2、分析实验一:a组用蒸馏水浸泡,属于对照组,b、c、d三组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不同,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宜浓度,在最适宜浓度条件下,促进生长作用最大,因此d组对应的浓度是最适宜浓度,b、c、d三组实验,与a组相比,平均切段的长度长,说明b、c、d三组都起促进作用。‎ ‎3、分析实验2:由题图曲线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Y、Y浓度生长快,起促进作用,属于较低浓度;X浓度生长速度低于空白对照组,因此其抑制作用,属于较高浓度。‎ ‎【详解】(1)生长素在成熟植物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其目的是防止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最适浓度下,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植物生长也是最快的,由图可以看出,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较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侧芽生长量均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切段的生长的影响是促进的。‎ ‎(4)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在促进生长浓度中有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浓度存在两个浓度(一大一小)对生长效应相同。由此可以得出起抑制作用的X浓度应该大于起促进作用的Y和Z浓度。但Y和Z浓度大小不能确定。‎ ‎(5)为探究3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种培养液。蒸馏水处理组,3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甲处理组、0.5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乙处理组、3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乙混合处理组。‎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不大。‎ ‎39.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 ‎(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_____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____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未被吸收的成分。‎ ‎(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___,排出[④]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_______系统和_____ 系统的参与。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_____。‎ ‎(3)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______才能完成。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调节网络。‎ ‎【答案】 (1). 消化 (2). 循环 (3). 氧气 (4). 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5). 呼吸 (6). 循环 (7). 尿素、水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 (8). 内环境 (9).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为消化系统,②为排泄,③为呼吸系统吸收氧气,④为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部分水,⑤为内环境。‎ ‎【详解】(1)图中[①]是消化系统;经过消化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未被吸收的物质。‎ ‎(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氧气,排出[④]二氧化碳和少量水。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参与。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尿素、水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 ‎(3)[⑤]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