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不少研究发现,古老的北极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据科学家测算,北极地区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1980年以来,局部升温甚至达3.5摄氏度,升温幅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目标。2016年以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使得2016~2017年北极年最大海冰覆盖范围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缩小约30%。‎ 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已经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 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在陆地上,积雪快速融化,植被覆盖增加,树线北移;在海洋里,温度和光照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等随之北上,渔业资源也北移。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这些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碳源和碳汇分别指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和吸收体。一方面,地表大量营养盐物质在冰层融化后被冲刷入海,开阔海域面积和持续时间增加,都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加强了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和埋藏,这一将碳“抽”入海底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生物泵”;另一方面,冻土层加速融化加剧了土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海域的扩张也加大了浮游生物对二甲基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见,碳源和碳汇在北极都有所增加。总体来说,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但这个“汇”涉及上述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最后,北极地区发生的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也对北半球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产生了影响。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场的变化,造成中纬度气压降低和高纬度气压升高,给北半球国家带来频繁的寒潮与暴雪,甚至影响雾霾的扩散。此外,冰层的融化也会导致海平面的升高。‎ 北极的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然而,对于北极,我们已知的还很少,未知的还太多。未来,对北极变化情况及其生态效应影响还需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各国也应立足长远,为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北极治理积极展开磋商和合作。‎ ‎(摘编自陈建芳《正在消失的北极冰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将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加速形成。‎ B. 北极地区气候变暖问题严重,近年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大大缩小。‎ C. 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引起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D. 北极的各种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比如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气候变暖为切入点,论证了气候变暖给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影响。‎ B. 本文列出让人惊心数字,论证了全球气候变暖是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的主要原因。‎ C.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显著影响,条理清晰。‎ D. ‎ 文章通过论述北极的快速变化带来的新的经济机遇,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视角,也使得文章论证更加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极地的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B. 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这个“汇”涉及一些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还是未知。‎ C. 全球气候变暖是北极冰川消失主要原因,只要解决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就能解决北极冰川逐渐消失的问题。‎ D. 北极的快速变化所带来的也并非全是危害,但北极对于我们来说,未知的还太多。将来我们应该对它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将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文中是“很可能会”,选项变成“将进入”,或然当必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从文段内容中“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最后,北极地区发生的海一冰一气相互作用过程也对北半球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产生了影响”可分析得出,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并非“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只要解决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就能解决北极冰川逐渐消失的问题”错误,这一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只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 山 蒋子龙 党委扩大一上来就卡了壳,这在机电工业局的会议室里不多见,特别是在局长霍大道主持的会上更不多见。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一种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算算吧,“四人帮”倒台两年了,七八年又过去了六个月,电机厂已经两年零六个月没完成任务了。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全局都快要被它拖垮了。必须彻底解决,派硬手去。派谁?机电局闲着的干部不少,但顶戗的不多。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饱满的嘴唇铁闸一般紧闭着,里面坚硬的牙齿却在不断地咬着牙帮骨,左颊上的肌肉鼓起一道道棱子。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他不仅估计到第一炮很快就要炸响,而且对今天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进亭副局长更是惊诧,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这家伙,话说得太满、太绝。如今稍负一点儿责的干部就喜欢说一些漂亮的多义词,让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解释。什么事情还没有干,就先从四面八方留下退却的路。因此,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我要请石敢一块儿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有人说:“你这是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乔光朴看看手表,像事先约好的一样,石敢就在这时候进来了。乔光朴站起来:“霍局长,我先和老石谈一谈。”霍大道点点头。乔光朴抓住石敢的胳膊,半拥半推地向外走。乔光朴把自己的打算,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全部告诉了石敢,充满希望地等着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是长时间的不吭声,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石敢到底说话了,语音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 ‎“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摇头,“我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 ‎“胡说!”乔光朴见好说不行,真要恼了,你明明是个大活人,怎说是消耗完了?在活人身上难道能发生精力消耗完的事吗?”‎ ‎“我指热情的细胞消耗完了。”‎ ‎“嗯?”乔光朴一把将石敢从沙发上拉起来,枪口似的双眼瞄准石敢的瞳孔,“你敢再重复一遍你的话吗?当初你咬下舌头吐掉的时候,难道把党性、生命连同对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也一块儿吐掉了?”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碰上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乔光朴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石敢点点头走了。‎ 霍大道对乔光朴说:“刚才议论到干部安排问题,你还没有走,就有人盯上了你的位子。”‎ 徐进亭先说:“电机的冀申提出身体不好,希望能到公司里去。”接着别的委员也都说出了曾托付过自己的人。‎ 霍大道目光像锥子一样,气色森严,语气里带着不想掩饰的愤怒:“什么时候我们党的人事安排改为由个人私下活动了呢?什么时候党员的工作岗位分成了‘肥缺’‘美缺’和‘废缺’‘苦缺’了呢?冀申同志在电机厂没搞好,却毫不愧疚地想到公司当经理,我不相信搞不好一个的人能搞好一个公司。”‎ 徐进亭问:“冀申原是电机厂一把手,老乔和石敢一去,不把他调出来怎么安排?”‎ 霍大道说:“当副ㄏ长嘛。干好了可以升,干不好还降,直降到他能够胜任的职位为止。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大家还可以讨论。”‎ 徐进亭悄悄对乔光朴说:“这下你去了以后就更难弄了。”‎ 乔光朴耸耸肩膀没吭声,那眼光分明在说:“我根本就没想到电机厂去会有轻松的事。”‎ ‎(选自《乔厂长上任记》,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乔光朴放弃“美缺”,主动要求去陷入困境的重型电机厂,让与会委员震惊,也出乎局长霍大道的意料。‎ B. 从乔光朴的话中可知,石敢曾经也是一员干将,“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因此心灰意冷,“目光冷冷”。‎ C. “我根本就没想到电机厂去会有轻松的事”,这说明乔光朴是了解电机厂的现状的,对困难是有预计的。‎ D. 通过对机电局不少干部不愿作为及徐副局长的担忧等介绍,小说反映了“文革”之后改革事业的艰难曲折。‎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了事件的背景,电机厂已经两年零六个月没有完成任务,形势严峻,为改革选人做好铺垫。‎ B. “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营造了沉闷的气氛,暗示会议开得不顺,为下文乔光朴毛遂自荐破局蓄势。‎ C. “霍大道目光像锥子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反映出霍大道内心的愤怒,也凸显出他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 D. 小说的语言凝重,不拖泥带水,不铺排细节,但个性化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6. 小说的标题《出山》有什么作用?‎ ‎7.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英雄。小说是如何塑造改革英雄乔光朴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 ‎6. 标题“出山”突出了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突出乔光朴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品质。 ‎ ‎7. ①形象描写。文中对乔光朴外貌的描写,凸显出乔光朴的坚毅与充满力量。‎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乔光朴的言辞掷地有声,行动沉稳有力。‎ ‎③对比手法。与石敢局里的其他干部、冀申等人的对比,突出乔光朴的勇于担当和敢于作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A项,“也出乎局长霍大道的意料”理解错误。从“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他不仅估计到第一炮很快就要炸响,而且对今天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可知,霍大道对乔光朴的主动请缨是有预料的,所以,A项中的“也出乎局长霍大道的意料”分析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C项,“也凸显出他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分析错误。根据文中的语境“霍大道目光像锥子一样,气色森严,语气里带着不想掩饰的愤怒”可知,对霍大道目光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他的内心的愤怒,重点不是对他性格的描写,也由此不能看出他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题目,它有着掲示主题、体现文章的中心内容、总括全文、吸引读者的作用。具体分析作用时可从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 、交代了描写的对象、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事件)、主要情节等角度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电机厂选拔厂长,乔光朴毛遂自荐,从而引出其他干部的不同意见的内容。“出山”比喻出仕或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种事情。本文以《出山》为标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交代了乔光朴毛遂自荐担任电机厂厂长的事件,所以以“出山”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本文主要就是围绕电机厂选拔厂长,乔光朴毛遂自荐担任厂长,标题“出山”也是贯穿本文的线索,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在重型电机厂陷入困境时,其他领导干部都往后退缩,只有乔光朴毛遂自荐,主动要求担任电机厂厂,标题“出山”突出了乔光朴的勇于担当和敢于作为的品质。还可从吸引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角度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改革英雄乔光朴的?”,这是对刻画人物方法的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本文刻画乔光朴的形象正面主要有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如:“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饱满的嘴唇铁闸一般紧闭着,里面坚硬的牙齿却在不断地咬着牙帮骨,左颊上的肌肉鼓起一道道棱子。”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刻画了乔光朴坚毅的形象。‎ ‎“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我愿立军令状。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你敢再重复一遍你的话吗?当初你咬下舌头吐掉的时候,难道把党性、生命连同对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也一块儿吐掉了?”“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这些都是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刻画了乔光朴勇于担当的形象。‎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乔光朴看看手表,像事先约好的一样”“乔光朴抓住石敢的胳膊,半拥半推地向外走。”“乔光朴一把将石敢从沙发上拉起来,枪口似的双眼瞄准石敢的瞳孔”……这些都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刻画了乔光朴行动沉稳有力的形象。‎ 文中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机电局闲着的干部不少,但顶戗的不多。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电机的冀申提出身体不好,希望能到公司里去。”通过对石敢局里其他干部畏缩退后的描写,对冀申等人申请去公司的做法的描写,是为了和乔光朴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乔光朴勇于担当和敢于作为的形象。‎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徐俭,一名众。幼而修立,勤学有志操,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妻以女。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①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元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尝侍宴赋诗,元帝叹赏曰“徐氏之子,复有文矣”。江陵陷,复还于京师。永定初为太子洗马,迁镇东从事中郎。天嘉三年,迁中书侍郎。太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高宗令俭持节喻旨。纥初见俭,盛列仗卫,言辞不恭,俭曰:“吕嘉之事,诚当已远,将军独不见周迪、陈宝应乎?转祸为福未为晚也。”纥默然不答,惧俭沮其众,不许入城,置俭于孤园寺,遣人守卫,累旬不得还。纥尝出见俭,俭谓之曰:“将军业已举事,俭须还报天子,俭之性命虽在将军,将军成败不在于俭,幸不见留。”纥于是乃遣俭从间道驰还。高宗乃命章昭达率众讨纥,仍以俭悉其形势,敕俭监昭达军。‎ 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寻迁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以公事免。寻起为中卫始兴王限外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又为太子中庶子,迁贞威将军、太子左卫率,舍人如故。后主立,授和戎将军、宣惠晋熙王长史,行丹阳郡国事。俄以父忧去职。寻起为和戎将军,累迁寻阳内史。为政严明,盗贼静息。迁散骑常侍,袭封建昌侯,入为御史中丞。俭性公平,无所阿附,尚书令江总望重一时,亦为俭所纠劾,后主深委任焉。又领右军。祯明二年卒。‎ ‎(节选自《陈书·徐俭传》)‎ ‎[注]陵,即徐陵,徐俭之父,南朝著名文人。‎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 重:推重,看重 B. 惧俭沮其众 沮:通“阻”,阻碍 C. 幸不见留 见: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 D. 舍人如故 故:原来的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B. 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C. 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D. 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官名,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B. 洗马,官职名,汉时亦作“先马”“前马”,为太子属官,掌侍从,太子出行时为前导。‎ C. 迁,古称官职调动,一般指升职。最早也指迁谪、放逐,《史记》有“顷襄王怒而迁之”。‎ D.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是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停职五年的制度。‎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俭素有才德,颇受认可。汝南周弘正认可徐俭的为人,把女儿嫁给他;梁元帝在宴席上也叹赏他的文采。‎ B. 徐俭临危不乱,安然脱困。徐俭奉诏出使,却被叛军软禁于城外,他从容面对,阐明形势,安然脱离困境。‎ C. 徐俭为政严明,治理有方。徐俭的仕途坎坷不顺,但他为政严肃而公正,他治理的地方盗贼都停止了活动。‎ D. 徐俭不阿权贵,坚持正义。徐俭不阿附势要,尚书令江总声威重极一时,也被徐俭弹劾,后主对他非常信任。‎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高宗令俭持节喻旨 ‎(2)高宗乃命章昭达率众讨纥,仍以俭悉其形势,敕俭监昭达军 ‎【答案】8. B 9. C 10. D 11. C ‎ ‎12. (1)太建初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反叛,高宗命令徐俭持带信节宣读圣旨。‎ ‎(2)高宗于是就命章昭达率领部众讨伐欧阳纥,还因为徐俭熟悉那里的形势,诏令徐俭监昭达军。‎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B项,句意为:担心徐俭使他的部众颓丧。沮:使……丧气、颓丧。‎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平叛结束,高祖嘉奖,赏赐奴碑十人,米五百斛,授镇北部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积累年资而升任国子博士、大匠卿,其余任职照旧”。‎ ‎“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是嘉奖的具体内容,“赐”之前断开,排除AB;‎ ‎“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是官职名称,之间不断开,排除BD。‎ 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项,“‘丁忧’是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停职五年的制度”错误,应该是“停职三年”。“丁忧”指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徐俭的仕途坎坷不顺”错误,徐俭仕途一直挺顺利,从“豫章王府行参军”一路做到“御史中丞”,没有仕途不顺。‎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持节”,带信节;“喻旨”,宣读圣旨。(2)中“悉”,熟悉;“敕”,诏令。‎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徐俭又名众。从小修养成立,勤奋好学志行操守好,汝南周弘正看重他的为人,嫁女给他为妻。梁太清初年,出仕为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作乱时,徐陵出使魏未回朝,徐俭当时二十一岁,携老带幼到江陵避难。梁元帝听说他的名声,召他任尚书金部郎中。他曾经陪从元帝宴会而赋诗,元帝赞赏说“徐家的孩子,又是有文才的”。江陵沦陷,徐俭又回到京城。永定初年为太子洗马,升迁为镇东从事中郎,天嘉三年,调任中书侍郎。太建初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反叛,高宗命令徐俭持带信节宣读圣旨。欧阳纥起初见徐俭时,排列许多卫队器仗,言语间颇不尊重,徐俭说:“吕嘉的故事已久远了些,将军难道没看到周迪、陈宝应的事吗?变祸为福还不算晚啊。”欧阳纥默然不答,担心徐俭使他的部众颓丧,不准途俭入城,把徐俭安置在孤园寺,派人守卫,几十天不能返回。欧阳纥曾经出城会见徐俭,徐俭对他说:“将军已经起事,我徐俭须回去向天子报告,我的性命虽然在将军掌握中,可将军的成败却不在于我徐俭,徐俭以不再被留为幸。”‎ ‎ 欧阳纥于是打发徐俭从小路骑马奔回。高宗于是就命章昭达率领部众讨伐欧阳纥,还因为徐俭熟悉那里的形势,诏令徐俭监昭达军。平叛结束,高祖嘉奖,赏赐奴碑十人,米五百斛,授镇北部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积累年资而升任国子博士、大匠卿,其余任职照旧。不久升任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后因公事免职。不久又起用为中卫始兴王限外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又为太子中庶子,迁贞威将军、太子左卫率,中书舍人照旧兼任。后主即位,授和戒将军、宣惠晋熙王长史,行丹阳郡国事。随后因父丧去职。不久起用为和戎将军,再调至寻阳内史。为政严明,盗贼不兴。升任散骑常侍,袭封建昌侯,入朝为御史中丞。徐俭秉性公正平和,不阿谀奉承,尚书令江总声威重极一时,也被徐俭纠察弹劫,后主对他非常信任。又领右军。祯明二年逝世。‎ ‎(二)‎ 文言文阅读2‎ 张耆字元弼,开封人。年十一,给事真宗藩邸,及即位,授西头供奉官。尝与石知颙侍射苑中,连发中的,擢供备库副使、带御器械。‎ 咸平中,契丹犯边,以功迁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军兵马钤辖①。边兵未解,徙镇州行营钤辖。契丹围望都,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耆与敌战,身被数创,杀契丹枭将。迟明复战,而王继忠为契丹所执。耆还,因言天道方利先举者,请大举讨之,及上兴师出境之日。帝以问辅臣,以为不可。迁昭州团练使、并代州钤辖。明年,契丹兵复入,帝欲亲征,耆奏边事十余条,多论兵贵持重及所以取胜者。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耆请行。帝喜,命为驾前西面钤辖,令至澶州候契丹远近。耆驰骑往,改东面排阵钤辖。‎ 先名旻,至是表改名耆。加尚书左仆射,历河阳、泰宁、山南东道、昭德军节度使,进兼侍中,封邓国公。章献太后崩,以左仆射、护国军节度出判许州,移襄、邓、孟、许、陈、寿六州,封徐国公。‎ 耆为人重密,有智数,真宗在东宫,尝命授以《论语》《左氏春秋》,后又赐《宸戒》二十条及《圣政记》《册府元龟》,故颇知传记及术数之学,言象纬辄中。章献太后微时尝寓其家,耆事之甚谨。及太后预政,宠遇最厚,赐第尚书省西,凡七百楹,安佚富盛逾四十年。家居为曲阑,积百货其中。御诸子严,日一见之,即出就外舍,论者亦以此多之。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谥荣僖。‎ ‎(节选自《宋史·张耆传》)‎ ‎[注]①钤辖(qián xiá):官名。宋代钤辖掌一州、一路或两路军旅屯戌、营防、守御政令。‎ ‎13. 下列句中加的“以”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功迁南作坊使 ②以为不可 ③以左仆射,护国军节度出判许州 ④尝命授以《论语》‎ A. ①凭借,用 ②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③因为,由于,表原因 ‎ ‎ ④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B. ①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②凭借,用 ③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④因为,由于,表原因 C. ①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②因为,由于,表原因 ③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④凭借,用 D. ①因为,由于,表原因 ②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③凭借,用 ④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B. 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C. 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D. 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契丹,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历史上辽朝由契丹族建立。‎ B. 团练使,官名。唐代乾元元年始置,掌军事。宋代团练使为武将兼衔。‎ C.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的称谓。崩也有崩塌、崩溃、崩裂、败坏等意。‎ D. 《左氏春秋》,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是左丘明所编。‎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耆年幼供职,射技高超。他十一岁就在真宗的王府供职,后被授任西头供奉官。曾和石知颙在御苑里陪侍射箭,接连射中靶心,得到提拔。‎ B. 张耆勇于担当,雷厉风行。契丹包围望都,他和众将领从小路去援救。皇帝命令他到澶州观察契丹的远近,他骑马飞奔而去,皇帝很是高兴。‎ C. 张耆忠于朝廷,进言献策。在契丹军队再次入侵,皇帝想亲自出征之际,张耆上奏边事十多条,大多数是论证用兵贵在持重以及取胜的方法。‎ D. ‎ 张耆为人慎重,得到厚报。章献太后曾寄居在他家,他侍奉她非常谨慎。太后参与政事后,赏给他七百间府第,使他安逸富足兴盛四十余年。‎ ‎【答案】13. D 14. C 15. D 16. B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第一句,以:因为,由于,表原因。翻译:因为功劳升迁为南作坊使。‎ 第二句,以:把……当成或动词认为。翻译:认为此举不可行。‎ 第三句,以:凭借,用。翻译:凭借左仆射、护国军节度使身份出京担任许州通判。‎ 第四句,以: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翻译:(真宗)曾命张耆拿《论语》来教授。‎ A项,第一句和第三句“以”字解释均错;‎ B项,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字解释均错;‎ C项,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以”字解释均错。‎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依据语法结构,“召还”和“入对”是两个省略同一主语的并列的谓语,中间应断开,排除BD;依据句意,“入塞”的主语应是“契丹”,中间不应断开,“如何”是一个固定结构,较独立,前边应断开,排除A。‎ 译文:召回,入朝应对,皇帝说:“你曾经请求北伐,契丹进入边塞,同你请求发兵的时间相同,后悔没有采用你的计谋。现在兼任澶州太守还没有人选,怎么办?”‎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D项,“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错,应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是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证方法,评价语言风格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重在理解文意,抓住细节。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重点词语的错议,篡改原文,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B项,“皇帝命令他到澶州观察契丹的远近,他骑马飞奔而去,皇帝很是高兴”错,依据原文“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耆请行,帝喜”可知,皇帝很是高兴的原因是:皇帝问现在兼任澶州太守还没有人选时,张耆请求前往。‎ 故选B。‎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张耆字元弼,开封人。十一岁时,在真宗的王府供职,到真宗即位后,授任西头供奉官。曾经和石知颙在御苑中陪侍射箭,接连射中靶心,提拔为供备库副使、带御器械。‎ 咸平年间,契丹侵犯边界,因为功劳升迁为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军兵马钤辖。边界的战事没有解除,调任镇州行营钤辖。契丹包围望都,张耆和众将领从小路前去救援,等赶到时,城已陷落。张耆和敌军作战,身体多处受伤,杀死契丹的猛将。黎明时再次开战,王继忠被契丹擒获。张耆返回后,趁势进言说上天的规律正是对先行动的人有利,请求大举讨伐契丹,并进奏兴师出境的日期。皇帝询问辅助大臣,认为此举不可行。升任他为昭州团练使、并代州钤辖。第二年,契丹军队再次侵入,皇帝想亲征,张耆上奏边事十多条,大多是论证用兵贵在持重以及取胜的方法。召回,入朝应对,皇帝说:“你曾经请求北伐,契丹进入边塞,同你请求发兵的时间相同,后悔没有采用你的计谋。现在兼任澶州太守还没有人选,怎么办?”张耆请求前往。皇帝很高兴,任命他为驾前西面钤辖,命令他到澶州观察契丹的远近。张耆骑马飞奔而去,改任东面排阵钤辖。‎ 先叫旻,到这时上表改为耆。加授尚书左仆射,经过河阳、泰宁、山南东道、昭德军节度使,进升任侍官职,封为邓国公。章献太后去世,凭借左仆射、护国军节度使身份出京担任许州通判,调职分别到襄、邓、孟、许、陈、寿六州,封徐国公。‎ 张耆为人严密精细,有智谋和变数技巧,真宗在东宫,曾命张耆拿《论语》、《左氏春秋》来教授,后来又给《哀戒》二十条和《圣政记》、《册府元龟》,所以很清楚传记和术数之学,说星象总是说中。章献太后在没有当太后时曾在他家,张耆侍奉她非常谨慎。等到太后干预朝政之时,宠遇张耆最厚,赐给尚书省西的府邸,共700间,安逸富足鼎盛超过四十年。家住在曲径阑干楼宇,积百货在其间,张耆管理子女很严谨,每天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即便是出到外舍,议论者也因此赞扬他。张耆一直到太子太师的职位方才退休。死亡以后,追赠官居太师兼侍中,谧号荣僖。‎ ‎(三)诗歌阅读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郎 陈与义 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 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 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 尾联说自己“踏破九州”仍壮志难酬,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18. 诗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黑暗现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7. C 18. ‎ ‎①为官有高远的志向,行遍九州大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十年时光过去却依然一事无成,揭露了朝廷昏庸,不重视人才的现象。②行事需要钱财方可成事,揭露社会的腐败,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③“恶风”比喻当时的社会黑暗,皇帝昏庸,奸臣当道。‎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现了诗人的自负”这个地方有误。颈联,“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须使鬼钱”这里主要是通过写自己空有才华但壮志难酬,来揭示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而不是“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黑暗现象。从“拄笏看山了十年”等诗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朝廷昏庸,不重视人才;从“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须使鬼钱”可看出社会的腐败,唯利是图;从“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等可以分析出: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无所事事的嘲讽。‎ ‎(四)诗歌阅读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9.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写荆吴两地位置相接相邻,人们以水为乡。‎ B. 第二句写友人离去之时正值春季,江水浩渺苍茫。‎ C. 第三句写友人于日暮出发,不知他会停留在何处。‎ D. 第四句写诗人放眼天涯,却不见友人,肝肠寸断。‎ ‎20.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为乡”点出了荆、吴人对漂泊生活的排斥和厌恶。‎ B. “君去”“春江渺茫”是眼前事、眼前景,饱含深情。‎ C. “征帆”之渺小与“春江”之阔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D. “断人肠”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答案】19. C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C项,“友人于日暮出发”理解错误,作者的朋友才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并非有人日暮才出发。‎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项,“‘水为乡’点出了荆、吴人对漂泊生活的排斥和厌恶”理解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故选A。‎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五)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一词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从形、声两句方面勾勒赤壁壮景。‎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总角之宴 (3). 言笑晏晏 (4). 乱石穿空 (5). 惊涛拍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困苦催生白发”是提示,注意“繁”“鬓”的书写;‎ ‎(2)“青梅竹马”是提示,注意“宴”“晏晏”的书写;‎ ‎(3)“从形、声两句方面勾勒赤壁壮景”是提示,注意“涛”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 着世界的目光。中国陶瓷图案,记录着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反映出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艺术理想。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中国陶瓷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 )。中国传统故事画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与国内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欠缺,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中国学者有责任深入开展研究,跟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目共睹 吸引 隔膜 张冠李戴 B. 耳熟能详 吸引 隔阂 张冠李戴 C. 耳熟能详 聚焦 隔膜 南辕北辙 D. 有目共睹 聚焦 隔阂 南辕北辙 ‎2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 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C. 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D.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B. 随着“中国风”传到异国他乡,瓷器也开始大量出口。‎ C.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风”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D. 随着中国传统故事画传到异国他乡,瓷器也开始大量出口。‎ ‎【答案】22. B 23. C 24. A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耳熟能详:听得熟悉,乃至能够详细地复述出来。有目共睹: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语境说的是陶瓷艺术作为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全世界都很熟悉它,所以此处选用“耳熟能详”。吸引: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语境中“聚焦” “世界的目光”搭配不当,所以此处选用“吸引”。隔阂:多指思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或外行,不通晓。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用“张冠李戴”更恰当。‎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本题中“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主语与宾语不能构成判断关系,故排除A、B;“减法”不能做“抓住”的主语,故排除D。‎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陈述主体应为“中国传统故事画”故排除B、C、 D。‎ 故选A。‎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严格说来,所谓“瘟疫”或者Pandemic(流行病),其实是对一系列曾在较大地理范围内传播开的感染症流行病的统称。按照目前WHO采用的标准,它必须①______:病患数量在较短时间内呈现指数级增长(流行性);有感染症存在(传染性);扩散范围不限于一地一国(跨地域性)。按照上述条件,我们可以把季节性流感、癌症以及战术性化学武器袭击引发的伤亡剔除出大流行疾病的清单。大部分流行病②______,而地球上平均每平方米空间存在8亿个病毒,并且从未停止复制和突变。要逐一罗列出可能导致大流行的病原体③______。因此,人类很难开发出类似广谱抗生素的疫苗,以提前消灭未及爆发的流行病病原体。‎ ‎【答案】 (1). 同时满足三项条件 (2). 都由病毒导致 (3). 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一空,依据下文“按照上述条件”,确定此空关键词为“条件”,再依据标点符号“分号”的使用,提示是三项并列,所以此空可填:同时满足三项条件。‎ 第二空,依据下文“而地球上平均每平方米空间存在8亿个病毒,并且从未停止复制和突变”可知,此空关键词为“病毒”,再依据后文“要逐一罗列出可能导致大流行的病原体”可知,此空的句意应该是导致大流行病的原因,所以此空可填:都由病毒导致。‎ 第三空,依据上文“而地球上平均每平方米空间存在8亿个病毒,并且从未停止复制和突变”可知,病毒之多,依据下文“人类很难开发出类似广谱抗生素的疫苗”可知,困难之大,然后此空的前提是“要逐一罗列”,所以综合理解,此空可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注前后文在语意和结构上的照应。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文段脉络,理清句子关系。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前后文的关键词,注意合理推导。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字数合规。‎ 五、写作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59分钟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其人其诗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介绍给西方世界。‎ 纪录片刚一播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人说:“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 学校要举办一次演讲活动,主题是“中华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品味古诗词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杜甫,惊艳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文人墨客多钟情诗词,常常为之倾注毕生心血,也就结下大量精美绝伦的华彩篇章。走进古诗词,一篇篇杰作把人引入或惆怅或深沉或婉转或壮丽的丰富意境,品之被陶醉,被感染,心中起涟漪,胸臆有抒发,甚至出口惊四座,落笔露才华。‎ 读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我们能够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品味古诗词,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 ‎ 品味古诗词,就像浏览四季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往返。阳光灿烂的春日,吟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你会立刻被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百鸟争鸣的热闹、生动的景象所感染;月朗风清的夏夜,看惊鹊别枝,听蝉鸣蛙唱,嗅稻花芳香,是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如诗如画的田园;秋风萧瑟的日暮,望断小桥流水,穿越古道西风,一匹老马,一抹夕阳,羁旅归途的游子,该是怎样的思乡情切,柔肠寸断,是马致远把我们带到秋天的悲凉之中;银装素裹的严冬,朗读一首《白雪歌》,你会惊讶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想象。 ‎ 品味古诗词,你会领略到古仁人的兼济苍生、忠心效国的情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张养浩对黎民百姓痛苦命运的辈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誓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情怀。品味古诗词,就像瞻仰烈士陵园,让你懂得风骨、品格和人生的价值。 ‎ 品味古诗词,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交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你懂得,时光易逝,青春难再,只有珍惜寸阴,才能皓首无悔,不负生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懂得,虽然看似眼前困难重重,但是翻越崇山复水,你就会迎来美好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懂得,坚持的可贵,理想的价值。 ‎ 中华诗词的魅力恒久,价值无限。人生乐事,莫若读书,读书之乐,莫若读诗。今生有诗相伴,其乐无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将杜甫放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上,评价其和其诗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部纪录片中,杜甫被定义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和杜诗也第一次被如此详细地的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以前我们从未想过,我们过去最多在李白和杜甫,或者其他诗人和杜甫之间比较。而该片将杜甫和但丁、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的诗人。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杜甫不仅是中国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通过这部纪录片,在时隔1000多年的今天,杜甫和他的诗歌跨越了国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我们再度看到了杜甫的一生和杜诗的精美。这部纪录片让我们重温杜甫的诗,重温杜甫的诗中的人格魅力。写作任务是围绕“中华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写一篇演讲稿。通过杜甫,认识中华诗词,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和价值。围绕“诗词魅力和价值”来写。‎ ‎【立意】我爱古诗词;徜徉在诗词中;诗词的魅力;中华诗词魅力恒久等等。‎ ‎【结构】标题一目了然“品味古诗词”,首段联系材料。第二段是读古诗词的感受,以下三段并列式论述,“品味古诗词,就像浏览四季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往返”“ 品味古诗词,你会领略到古仁人的兼济苍生、忠心效国的情怀”“ 品味古诗词,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交谈”。最后强调“中华诗词的魅力恒久,价值无限。人生乐事,莫若读书,读书之乐,莫若读诗。今生有诗相伴,其乐无穷”。文章语言优美,文采飞扬。‎ ‎【素材】1.少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山河处处充满热爱。继而读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懂得了品味探究获得哲理的启迪。一首首诗词让我眼界开了,境界宽了,追求高了,素质提了,不再鼠目寸光患得患失,乐观豁达只求做好事业,告别私心回归本性之善。高的境界有美的结晶,不再于平庸中默默无闻了,不知不觉中培养的灵秀之气有了刮目相看。直接的表现是诗人创造的诗情画意不但让心田总是阳光灿烂,更使生活有了落英缤纷,落笔生花,潜移默化中竟被影响成了文化人。‎ ‎2.生活有了色彩,却也有纷繁复杂的矛盾令人伤神,仍是古诗词给了我一片新天地。倍感孤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顿有眼前一亮,高度发达的今天举手沟通无限何必自寻烦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再只是宽慰;诸多不公吗说明心系社稷便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留取丹心照汗青”,“出淤泥而不染”方是人生的至高至纯。常以诗词解脱分分秒秒就多了惬意,工作热情倍增成绩有人人称赞,闲暇便读诗书兴致所致再结下一行行心旷神怡的优美文字,随时有的是报刊送来的意外惊喜。‎ ‎3.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点睛】‎ 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