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时政热点:长效热点4(京津琼)专用
长效热点4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材料一 “把古诗文给唱出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演绎经典名篇,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共同组成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 节目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使得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焕发新的力量,照亮未来;选择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具有普世情感;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 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伟大。 材料二 从南湖红船出发,我们党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京……小小红船搏击潮头,始终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小小红船承载千钧,开启中国共产党跨世纪航程。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更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习总书记强调说:“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材料三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文化竞争力,就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考法突破】 1.文化生活角度 【命题方向1】以原因类题目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模拟设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红船精神”为什么能穿越时空,熔铸成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规范解答】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红船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就是因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红船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当今人们心中产生共鸣。 (3)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各种思想相互冲击、交汇,弘扬红船精神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命题方向2】以措施类题目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咏流传》是如何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的。 【规范解答】 (1)挖掘经典诗词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内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2)立足社会实践,让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融入现代元素,赋予经典诗词新的生命力。 (3)选择具有普世情感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将诗词与音乐、古典与时尚相融合,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节目走进公众视野。 【命题方向3】以措施类考查中华文化的发展。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规范解答】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2)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加强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 (4)推动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答到“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亦可) 2.生活与哲学角度 【命题方向1】以原因类考查传统文化的传承。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经典咏流传》获得成功的原因。 【规范解答】 (1)联系具有普遍性。节目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看到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尊重了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具有客观性。节目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节目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和创新传播模式,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了一切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 【命题方向2】以体现类考查革命文化的传承。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开启跨世纪航程,并取得伟大成就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规范解答】 (1)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重视量的积累。我们党从南湖出发,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党能够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方向3】以措施类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模拟设问】结合你对小诗《苔》的理解,请从价值观的角度,说明普通人何以伟大? 【规范解答】 (1)苔,虽“白日不到”“花如米小”,也不甘平庸,尽情绽放。作为普通人,主客观条件往往都不优越,但要不负青春,积极向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有限的,但我们要充分利用、努力创造条件,为社会作出独特的贡献。 (3)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作为普通人,主观条件也许不优越,但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奋斗中实现伟大。 (4)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成就伟大。普通人虽平凡,但不负青春,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尽己所能,在平凡的劳动和奉献中成就伟大。 (若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也可。) 【热点演练】 一、选择题 1.在2017年4月举行的第27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诠释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5 400多册优秀图书集中亮相,吸引大批外国读者驻足阅读。中国优秀图书吸引外国读者( ) ①反映了中国文化得到外国读者的普遍认同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内涵 ③说明了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与普遍规律 ④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2.2018年2月1日,石家庄市新华区举办非遗展演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包括永年太极拳、定州缂丝、武强年画、手工剪纸、脸谱制作、木刻等项目。文化节采取展览、展示和展销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非遗展演文化节的举办( ) ①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②坚持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展示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 C 3.(2018·天津红桥区二调)当甲骨文遇上表情包,古老的文字被赋予新的时代气息。近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队设计的一套甲骨文表情包在社交平台上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了年轻人微信中的“斗图”法宝。对这一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①积极利用当今现代化手段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②善于使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 ③激活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④借助大众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途径来传递中国符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这一做法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④错误,大众传媒是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 清代袁枚有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据此回答4~5题。 4.在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舞台上,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用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演绎出《苔》诗所蕴含的“平凡人为实现不平凡梦想而努力的精神”,让这首小诗重新传遍大江南北。这表明,传承传统文化要( ) ①保持和发扬其积极向上的内容 ②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不失本色,原汁原味地呈现 ④坚持用西方优秀文化进行改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5.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可以学习苔花( ) ①不自卑,勇于绽放生命的精彩 ②耐心等待,机会自然就会光临 ③尽能力,超越他人的社会贡献 ④砥砺自我,敢于付出与奉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6.(2018·天津西青区模拟)经典诗词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总是能深切体会其中的壮怀激烈与愁绪万端,鲜明感受到其中的柔情似水与曾经沧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经典诗词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 每一段经历也会深化与升华对经典诗词的体悟。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②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③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人们的社会实践影响人们对经典诗词认识的角度与深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本身错误,且不符合题意;②也不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传统文化与人的关系。 7.《国家宝藏》从博物馆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是一件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精神产品的创造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人艺术审美的结合 ②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物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文物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具有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8.(2018·北京密云区模拟)“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红船精神”源于历史、跨越时空,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这意味着( ) ①“红船精神”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红船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质 ③“红船精神”永恒的根源在于其革命性 ④越是源于历史的民族文化越具有永恒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9.“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因,在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中存在着。“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励着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可见“红船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②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③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④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10.“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90多年间,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这给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人生启示是( ) ①准确把握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②坚定理想与信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③以人民为中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④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实现贡献与索取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人生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材料没有体现自我价值、贡献与索取的统一,①④排除。②③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月,恶搞《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的视频蹿红网络之后,引发众多网友的愤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恶搞作品以解构神圣、拒绝崇高为思想特征,以“无厘头”的表达方式和哗众取宠的传播风格,颠覆严肃的文艺叙事和历史主题,不仅是对本国历史的漠视,也是民族文化的自我鄙弃。 出现恶搞红色经典与英雄人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一些人缺乏历史敬畏感,对红色经典缺乏正确的认知,不知道这些红色经典不只是文艺作品,还有着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关系着公众的民族情感。另一方面,一些人盲目追逐娱乐至上,迷信“恶搞有理”,盲目赚取点击量,却不知道所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指出恶搞红色经典与英雄人物现象的错误所在。 (2)结合材料,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传播红色经典应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关系。 (3)请你为如何抵制恶搞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提出两条建议。(每条不多于20字) 答案 (1)①扭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或答“否定优秀传统文化”亦可),削弱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②践踏中华民族精神,使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念产生动摇。③没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利于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易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传播红色经典,应着重抓住教育功能这个重点,让娱乐功能服务于教育功能,避免娱乐至上等本末倒置的错误倾向。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是传播红色经典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我们要重视红色经典的娱乐功能,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的教育功能。③我们在传播红色经典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又要做到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相协调。(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3)答案示例:①开展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用正能量凝神聚力。②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捍卫红色经典。(本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只要围绕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均可)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好生活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21世纪的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议题接轨,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不表示自我封闭,“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以此来互补互促、互相提高,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材料二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2017年9月起,经过全国专家编写、评审、审读,并在全国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试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将在全国使用。先认字再学拼音是这部教材的重点,也是争论较多的改革。这样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拿来主义”盛行,在语文教学中,受汉字“难学”“落后”等主张的干扰和影响,一反两千余年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不再以教识汉字为起点和基石。这种做法,不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和对学习的心理预期,容易让儿童养成不认真写汉字、随便写错别字的不良习惯;不利于中华民族年轻一代养成规范书写汉字的严肃态度,对于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也有某种消极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文化“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表示:“要的就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让他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点亮文化自信之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3)很多汉字是象形表意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汉字,解读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答案 (1)①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②要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既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④要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赋予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或答“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客体的复杂多变都会限制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编写者对汉字教学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儿童有其特殊的认知规律,汉字教学、教材编写是复杂系统的工程; 其承载的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对汉字教学多次反复认识的表现。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是人们对儿童认知规律、汉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的结果。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示例1:“恕”,如心,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这是“恕”的本意。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示例2:“人”,一撇一捺。“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中华儿女顶天立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