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题 1.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 B. 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 C. 家国一体观念形成 D. 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史官流向诸侯国再到卿大夫家可知史官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下降,这正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被削弱、 旧有社会秩序被破坏的局面,故A正确。B项只是表面的表现,故错。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材料无关,故C错。D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错。 2.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 隶书的全面推广 B. 儒家思想的传播 C. 边患危机的解决 D. 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答案】D 【解析】 秦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以巩固大一统王朝。材料中“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体现了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故D正确。材料涉及称谓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故A错。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对儒家“焚书坑儒”,故B错。C项与材料无关。 3.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 等级制度的解体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可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范围,故A错。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C错。D项史实明显错误,故错。 4.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一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二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可知,李鸿章运用条约体系维护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故B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876年中日两国就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排除A;日本主张“不必尽依条约”,C错误;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之争,D错误。 5.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合。”据此可知,当时 A. 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 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 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 大一统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在国民革命运动期间出现的这场辩论会中,主张用武力统一中国的正方获胜,并且他们认为这“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合。”,由此可知,当时北伐战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意条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只能得出当时“武力统一”有一定的民意条件,无法得出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C选项错误,民族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帝,与材料中“武力统一”的内容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在统一方式上“武力统一”具备一定的民意条件,并非是在强调大一统观念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曾感叹,“世界的局面改变了,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除旧过时的信息,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望着皇帝的敕令。”材料表明塔西佗 A. 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 B.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 C. 追求公平和公正的理念 D. 维护君主敕令的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塔西佗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陈旧过时的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面对共和时代的忠勇爱国成为苟且因循,俭朴刻苦变成了奢侈浪费,而军队的勇武精神也为骄奢淫逸所取代,因此他常常带着共和时代贵族政治家的挑剔眼光,来审视已经变化的世界,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塔西佗在思想上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院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而不是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公平公正的理念,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以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在的社会,没有体现维护君主救令的权威性问题,故D选项错误。 7.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A. 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 B. 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 C. 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 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1952年”“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可知,中共在这一时期进行三大改造,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目的是通过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材料内容表明中央人民政府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问题,无法得出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故B选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注重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材料内容强调计划经济,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规划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故D选项错误。 8.古罗马的旅客服务设施包括船舶、客栈、车马店三种,公元前2世纪,裁判官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告示。它规定: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该规定 A. 维护了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B. 可直接佐证罗马长途贩运业的发达 C. 体现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D. 表明罗马人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可知,罗马法的规定维护了私有财产,故C选项正确;材料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规定,没有涉及到帝国境内的平民的利益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体现罗马长途贩运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问题,故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规定,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9.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A.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 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 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D.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体现了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开始;B选项错误,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失败的标志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C选项错误,“一边倒”政策是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的背景下推行的,中国在建国初期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绝不同美、英等西方国家来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 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D. 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涉及到生产队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人民公社化的范围,对左倾错误政策构成冲击,为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供引导,故C正确;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77年11月还没有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排除D。 11.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 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849到1911年……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则由23%上升到6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逐渐发展,故相应的税收发生变化,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属于工商业的范围,故A项错误;税收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在税收问题上只能体现为关税,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影响,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逐渐发展的角度分析税收结构的变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2.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A. 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 遏制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 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各国 D. 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美国建立的共同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太平洋国家和亚洲国家可以看出,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故答案为A项。从该体系涉及到的国家来看,不是针对苏联的措施,排除B项;该体系的主要国家不是欧洲国家,排除C项;该体系的建立不是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排除D项。 【点睛】1954年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当时国际上分成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为围堵中国,联合欧洲国家和太平洋国家、东南亚国家建立这一安全体系,目的非常明确,即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据此确定答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遣使团通商,以壮国威,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但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贸易统制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出于特殊需要,通过政治力量人为地全面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和实践。对工矿、金融、商贸、田粮等方面实行全面的干预。贸易统制政策是战时经济政策,将平时经济纳入到战时统制的轨道,一切经济运转“都应该按照军事的需要去活动”。国民政府实行贸易统制,并按照本国的现实需要控制进出口,利于中国实现贸易自主;而战争的扩展及大国的卷入,也使得相关国家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在原有在华贸易体系被摧毁之后,或被迫或主动放弃相关权益。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和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本质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 【答案】(1)特征:朝贡贸易发达;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 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维护封建政权和彰显国威的需要;海防松弛,倭寇骚扰的加剧;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对外交往“薄来厚往”原则的影响;对外来事物的恐惧和排斥。 (2)不同点:明代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且悖于世界政府统制经济政策是国家积极主动的经济干预;统制经济政策具有暂时性的适时性。 影响:积极性:保证了战时国防的需要,对中国的持久抗战具有保障作用;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消极性:推动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私人资本的发展。 【解析】 第(1)小问的第一问,材料“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可知这一时期朝贡贸易发达;“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可得出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分析朝贡贸易发达的原因及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的原因,朝贡贸易发达的原因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维护封建政权和彰显国威的需要;原因:根据材料“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可知海防松弛,倭寇骚扰的加剧;“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可知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可知对外交往“薄来厚往”原则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 第(2)小问第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朝贡体系是为了宣扬国威,而国民时期的统制政策是为了应对抗日战争,可得出明代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且悖于世界。政府统制经济政策是国家积极主动的经济干预;国民时期的统制政策是为了应对当时抗日战争的非常措施,故体现了它的暂时性,故可得出统制经济政策具有暂时性的适时性。第二问,国民统制政策是为应付抗日时期的非常措施,故保证了战时国防的需要,对中国的持久抗战具有保障作用;通过统制政策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可以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 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 评论:族规中出现了“孝悌为人之本”、表彰“贞女节妇”体现了理学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便于封建统治;理学注重人的责任意识,强调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族规要求“人必有业,务业须正”体现了理学注重品德,强调自我调节,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族规中“分润族人”、“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等内容体现理学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族规中渗透的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族规应采取批判继承,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态度。 【解析】 材料中家训体现出儒学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其家训既有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增强责任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方面,又有压制人性和自然欲求、重男轻女等消极观念。作答过程中,需结合材料中的主张逐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山装是由孙中山设计而率先穿着而得名。1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1933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思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关重要”。 ——摘编自陈蕴莤《身体政治:中山装的诞生与流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答案】(1)特点:由局部地区到全国各省;由公务员着装到全国各行业的流行着装;由个人自由穿着到政府提倡强制行为。 (2)民族危机;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政府大力提倡;中山装中西合璧,得体美观。 【解析】 本题考查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流行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可以根据“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山装流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服……中西兼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第一小题可以确定三个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来回答。本大题的第二小题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本题中的“中山装流行的原因”有所涉及,但根据材料信息回答不完整,应当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结束以来,欧盟一直致力于建立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但英国却始终对此保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欧盟日益强烈的建立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要求,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建立欧洲安全结构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得失之后认为,所有的防务和安全问题必须严格限定在政府之间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动来保持外部的利益和国内一致。英国认为,欧盟在政治结构上必须承认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成觅国之间国家利益的自然差异。而北约依然可以按照一种灵治的万式被其他组织或指挥体系使用,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危机。英国政府在两党的一致支持下,从一开始就不赞成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宣称的发展共同防务政策和建立“实际上的共同防务”的计划,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防务政策也持基本否定态度。 ——摘编自王波《论英国对建立冷战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态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欧盟建立欧洲安全与防务体系所持消极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英国本身利益得失的量;“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深远影响;依賴北约发挥欧洲安全防务的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然差异性。 (2)影响:不利于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合作;迟滞了欧盟构筑欧洲完备安全防务体系的进程;客观上妨碍了欧洲一体化。 【解析】 第(1)小问,材料“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建立欧洲安全结构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得失”可知英国本身利益得失的量;“能保证各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动来保持外部的利益和国内一致”体现了英国推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深远影响;“北约依然可以按照一种灵治的方式被其他组织或指挥体系使用”得出依賴北约发挥欧洲安全防务的作用;“成员国之间国家利益的自然差异”可知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然差异性。 第(2)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欧洲构筑欧洲完备的安全防务体系,从而不利于英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桑弘羊出身于洛阳商人。洛阳处于汉朝中心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已发展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汉武帝时,豪商大贾们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改革。桑弘羊强调厉行法治的重要性,主张设法奸禁,也常称引儒书,饰以儒术。他认为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营工商业是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这种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就是他所说的“开本末之途”中的“开末”。但是,桑弘羊所要开的末,并非豪商大贾所经营的工商业,而是指在封建国家控制下的工商业。他认为,封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事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部门必须由封建国家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对于阻挠封建国家干预经济事务的豪商大贾,必须予以打击。他斥责豪商大贾为“不轨之民”,“困挠公利,而欲擅山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政治经济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桑弘羊政治经济思想。 【答案】背景:洛阳浓厚商业环境的熏陶,汉初大商人操纵国计民生威胁皇权,汉武帝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评价:强调儒法并用,有利于汉朝政权建设;强调本末并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强调政府对于工商业的控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也限制了民间商业活动的开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桑弘羊出身于洛阳这个著名工商业城市的商人家庭,自然会受到熏陶;材料“豪商大贾们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 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说明大商人操纵经济威胁到皇权;汉武帝雄才大略,醉心于大一统事业。 第二问评价。从材料中来看桑弘羊“强调厉行法治的重要性,主张设法奸禁,也常称引儒书,饰以儒术。”就是说儒法并重,有利于汉朝政权建设。“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营工商业是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说明他农商并重这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认为,封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事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部门必须由封建国家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对于阻挠封建国家干预经济事务的豪商大贾,必须予以打击。”说明他强调国家控制商业活动,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但是打击豪商大贾阻碍了民间商业的发展壮大。 点睛:本题紧扣材料桑弘羊的主要思想在材料中都有所体现需要仔细阅读,学会归纳也很重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