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周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周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2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集权政治的趋向 B. 宗法观念的消亡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礼乐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青铜器上对生产官员及工匠姓名的记载和量器的简介”可知政府对生产领域的严格控制,体现的是集权政治的加强,A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政府在青铜器上的记载与生产力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D选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下表是关于科举制创立几段历史叙述,由此可知 依据 历史叙述 韩国磐《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房玄龄本传记载玄龄18岁“举进士”,并参照房玄龄基碑的记载,推断“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房玄龄被举为进士。"因此,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595或596年)时已经出现 毛礼锐等的《中国古代教育史》‎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期辨析》‎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书,“正式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他的结论是:“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 A.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已经创立 B. 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 C. 科举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 D. 史学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595或596年)时已经出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定十科举人……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可知,科举制从南北朝后期起,经过隋朝,到唐朝正式形成,故C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形成的过程,无法体现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排除B;D是不可知论,错误。‎ ‎3.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交流传播 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根据所学可知道这个时期,他们的交通很发达,所以可知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虽说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够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故B选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所以说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 ‎4.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 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 B. 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 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 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某学者总结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对不同企业做法,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企业类型 典型企业 清政府对企业的做法 官办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 ‎“父爱式庇护”‎ 官督商办企业 轮船招商局 ‎“亲戚式庇护”‎ 商办企业 华新纱厂 ‎“朋友式庇护”‎ A. 推动了民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B. 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政府对官办企业态度是“父爱式庇护”;对官督商办企业的态度是“亲戚式庇护”;而商办企业的态度是“朋友式庇护”,可见清政府对待近代企业因主体不同,其支持力度差异很大,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故B正确。材料中只是清政府对待三种企业的态度不同,不能看出民族企业持续发展,故A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西方列强经济与中国民族经济在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不能体现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信息,故D错误。‎ ‎【点睛】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6.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C. 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 D.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对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抗争和探索,故D正确;A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中国人如果不主动地求变、求新,西方文化再怎么冲击也无济于事,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无法体现儒家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排除C。‎ ‎7.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 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C. 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D. 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红玉是南宋抗金女英雄,花木兰是抗击柔然的民族女英雄,这些作品在抗战期间的出现,旨在传播国家民族观念,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热情,B正确;A与材料所述意思相反,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只是显示了这几部作品的出现,没有体现戏剧的大众化,D错误。‎ ‎【详解】‎ ‎8.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肉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 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D. 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C项正确;万隆会议和联合国的力量对比的改变无关,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故B项错误;中国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故D项错误。‎ ‎9.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现象 A. 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 B. 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 C. 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向参加公共活动的公民发放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正确。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不能说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戏剧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过发放补贴来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排除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伯利克里改革: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③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④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希腊政府每次发给每个公民两个"奥波尔",作为 "观剧津贴"。‎ ‎10.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 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 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状况在18世纪促使启蒙运动深入发展,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国家的发展,A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14-16世纪,不符题意,B错误。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不是启蒙运动,C错误。‎ ‎11.据统计,苏联在1928年以前建立的集体农庄中,没有马的占45.2%,没有乳牛的占34.8%,有一匹马的占38.3%,有一头母牛的占40.9%;到1930年,加入集体农庄的46.9%的农户集中了当地马匹总数的49.2%,乳牛总数的42.7%。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A. 集体农庄规模在扩大 B. 旨在推进工业化发展 C. 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D. 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到1930年,加入集体农庄的46.9%的农户集中了当地马匹总数的49.2%,乳牛总数的42.7%”可知集体农庄的规模在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业服务。据此得出该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业化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AC项,集体农庄的规模扩大、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都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排除。‎ ‎12.图1和图2分别为1956年和1970年欧洲冷战示意图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A. 美国丧失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B. 世界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C. 大国放松了对阵营内小国的控制 D. 苏联在对峙中的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从1956年到1970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国家有所减少,可见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成为苏联或美国阵营里的一份子,主要是因为世界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B选项符合题意;图示信息显示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的国家减少不能表明美国丧失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A选项排除;图示信息是小国脱离大国组建的阵营,不能表明大国放松了对阵营内小国的控制,C选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美苏争锋中苏联处在优势地位,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斯德教授创立经典免疫学,在其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19世纪,“尸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摘编自林成滔《科学简史》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相较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注重构建科学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 ‎(2)不同: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得到传承;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原因:西方近代医疗制度和医学观念的传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民主意识的增强。‎ ‎(3)意义: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有利于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可知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根据材料“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可知体现的是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注重构建科学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和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根据材料“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可知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 ‎(2)不同:根据材料“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针灸治疗使用广泛。”可见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得到传承;根据材料“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可见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根据材料“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可见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需要从中外医学的交流、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及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可见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材料“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可见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经过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60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65年的10%增加到1970年的28%,彩色电视机由1965年的1%增加到1970年的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3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年3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 材料提供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启示: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说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世界市场的争夺。为了转嫁危机,美、英等国相继提高关税,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从而引发国际局势的动荡。沉重的历史教训,呼唤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其他合理启示:经济全球化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足趋势,各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等信息和美日贸易争端来看,说明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从材料中的“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从“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等信息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如果确定“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从1929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各自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来说明论证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的重要性。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说明论证,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破产。唐德宗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定制。后顺宗继位,年号永贞。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批以科举进身的新官僚发动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宦官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公开抢掠,称为宫市。充任五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革新派罢宫市、禁五坊小儿,“人情大悦”。但王叔文等将与其有关系者皆升迁重用,并收受贿赂。韦执谊等不听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 王叔文试图以名将范希朝为京西兵马节度使,夺取禁军兵权。宦官们暗中阻挠,拒不交出。王叔文又严厉打击意欲扩大地盘的藩镇韦皋。由韦皋发起,大宦官俱文珍为首,大官僚贵族郑絪等支持,迫使顺宗“内禅”,拥立太子李纯继位。新政推行一百四十六天匆匆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杀。‎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宫市五坊等危害百姓。‎ ‎(2)原因:改革派权力基础脆弱;打击面过广,急于求成;任人唯亲,涉嫌腐败;内部分裂;触犯宦官、藩镇和大官僚贵族根本利益,遭到联合反对。‎ ‎【解析】‎ ‎(1)根据“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破产”“宦官主管禁军遂成定制”“当时宦官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王叔文又严厉打击意欲扩大地盘的藩镇韦皋”概括背景。‎ ‎(2)根据“王叔文等将与其有关系者皆升迁重用,并收受贿赂”“革新党派内部分裂”“宦官们暗中阻挠,拒不交出”“大宦官俱文珍为首,大官僚贵族郑絪等支持”“迫使顺宗‘内禅’,拥立太子李纯继位。新政推行一百四十六天匆匆失败”提炼归纳。‎ ‎【名师点睛】‎ 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首先依据材料找出具体原因,然后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改革是否顺应社会潮流,是否得到统治者有力支持,措施是否全面有效,阻力大小,国际、国内形势是否有利等。‎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本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例》,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 ‎【答案】(1)美苏在朝鲜争夺势力范围;朝鲜内部政治势力未能有效整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打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平衡;美国对东亚战略的调整。‎ ‎(2)朝鲜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政治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强化中苏朝关系的同时,也推动了美韩关系的巩固,客观上也有利于日本的崛起;朝鲜战争加剧了中美之间关系的恶化,也不利于美苏矛盾的缓和,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影响深远。‎ ‎【解析】‎ ‎(1)根据“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本投降”“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概括背景。‎ ‎(2)根据“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联系材料说明朝鲜战争对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名师点睛】‎ 第(1)问,根据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依据“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回答朝鲜战争对世界的影响,联系第二段材料信息分析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卢作孚决心创办自己的航运公司,收回各国公司手里的内河航运权。1926年6月,卢作孚在重庆召开了民生公司的创立大会,确定公司的名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卢作孚信仰“三民主义”,“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靠“艰苦创业,努力改进航运服务”,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并在长江航运夺得优势。1938年初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在10月至11月的40天里,他率领民生公司抢运人员、物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干文物撤向大后方,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 ‎——摘编自刘重来《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的意义。‎ ‎【答案】(1)背景:近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 ‎(2)意义:抢运了大量战略物资,支持抗日战争战略产业建设;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内迁,保住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有利于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可见近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根据材料“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可见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根据材料“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可见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或“东方的敦刻尔克””可见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属于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需要从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保住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