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学案(2)

2019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学案 专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也。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 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初,为里长。犯法亡去会赦 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 取。十三年正月,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 九月,南侵相州,河北大使淮安王神通不能拒,退奔黎阳。相州陷,杀刺史吕珉。又进 攻卫州,陷黎阳,左武卫大将军李世勣、皇妹同安长公主及神通并为所虏。滑州刺史王轨为 奴所杀,携其首以奔建德,曰:“奴杀主为大逆,我何可纳之?”命立斩奴,而返轨首于滑 州。吏人感之,即日而降。齐、济二州及兖州贼帅徐圆朗皆闻风而下。建德释李世勣,使其 领兵以镇黎州。 三年正月,世勣舍其父而逃归,执法者请诛之,建德曰:“勣本唐臣,为我所虏,不忘 其主,逃还本朝,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不诛。舍同安长公主及神通于别馆,待以客礼。 高祖遣使与之连和,建德即遣公主与使俱归。尝破赵州,执刺史张昂、邢州刺史陈君宾、大 使张道源等,以侵轶其境,建德将戮之。其国子祭酒凌敬进曰:“夫犬各吠非其主,今邻人 坚守,力屈就擒,此乃忠确士也。若加酷害,何以劝大王之臣乎?”建德盛怒曰:“我至城 下,犹迷不降,劳我师旅,罪何可赦?”敬又曰:“今大王使大将军高士兴于易水抗御罗艺, 兵才至,士兴即降,大王之意复为可不?”建德乃悟,即命释之。其宽厚从谏,多此类也。 (节选自《唐史·窦建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 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B.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 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C.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 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D.犯法亡去/会赦得归/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每平城破阵所 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答案 B 解析 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句意,再联系语法知识,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进行排除。 根据句意,“致人之死”不当,因为生性宽厚,不能“致人之死”,由此排除 A 项。“每倾身 接物”意思是窦建德常常竭尽全力待人,句意完整,后面再加上“与士卒”会造成赘余,由 此排除 C 项。B、D 两项的区别在于后半部分,“所得资财”符合表述习惯,与“并散赏诸将” 前后为一完整句意,并且符合人物宽厚的本性,由此排除 D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党既指乡里、家乡;也可指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 而称乡党。 B.古代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代改“里长”为“里正”,杜甫有“去时里正与 裹头”的诗句。 C.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秦始皇。元以前一个皇帝常有多个年号;明清 起基本用一个年号。 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有时称为太守。 答案 C 解析 始于秦始皇说法错误,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 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 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窦建德性格宽厚。在担任里长时他就体恤属下,赢得士卒的尊重;在称长乐王之后他 也心存正义,因此赢得了滑州城。 B.窦建德正义善良。在田里耕种的他听说乡里人无钱埋葬亲人,亲自前去帮助办理丧事, 由此赢得乡里人的称道。 C.窦建德有仁爱之心。他拒绝杀掉李世勣的父亲,因其认为李世勣逃回唐朝是忠于唐朝 的表现,李世勣没有罪,他的父亲就更不该杀。 D.窦建德从谏如流。国子祭酒凌敬用“犬各吠非其主”的例子平息了窦建德的怒火,劝 阻了他想杀张昂等人的想法。 答案 A 解析 “在担任里长时他就体恤属下”错,应该是在“会赦得归”以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滑州刺史王轨为奴所杀,携其首以奔建德,曰:“奴杀主为大逆,我何可纳之?”(5 分) 译文:  (2)建德盛怒曰:“我至城下,犹迷不降,劳我师旅,罪何可赦?”(5 分) 译文:  答案 (1)滑州刺史王轨被他的奴仆杀死,(这个奴仆)带着王轨的头投奔建德,(建德)说: “奴仆杀死主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我怎么可以接纳这样的人呢?” (2)建德非常生气地说:“我到城下,他们仍然执迷不悟不投降,使我的军队吃苦受累, 这罪怎么可以赦免?” 解析 (1)“携”译为“带着”;“逆”根据语境是“大逆不道”的意思;“纳”这里是 其本义,“收纳”“接纳”。另外要注意“为……所”这一被动句的翻译,并根据句意补充第 二、三个分别省略的主语“这个奴仆”和“窦建德”。大意 2 分。 (2)“盛怒”是“大怒”的意思;“迷”根据句意是“执迷不悟”的意思;“劳”是使动 用法,译为“使……受累”。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窦建德,贝州漳南县人。年幼时,常做一些重许诺的义举。曾有一个同乡亲人去世,家 中贫穷没有用来埋葬的钱物,当时建德在田中耕种,听到这件事后不禁叹息,立即停止耕地, 亲自送去帮助办理丧事所需要的全部财物,由此大为乡亲们所称道。起初,建德当里长,因 犯法逃亡,遇上朝廷发布大赦令,才回到家乡。他常常竭尽全力待人,和士兵一样干劳苦的 工作,因此能使人为他尽死力。窦建德每次平定城池攻破敌阵,所得到的资财,全都分赏给 手下的将领,自己一无所取。十三年正月,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 九月,向南攻打相州,河北大使淮安王李神通不能抵御,逃到黎阳。相州沦陷,杀死刺 史吕珉。又进攻卫州,打下黎阳,左武卫大将军李世勣、皇妹同安长公主及神通都被俘获。 滑州刺史王轨被他的奴仆杀死,(这个奴仆)带着王轨的头投奔建德,(建德)说:“奴仆杀死 主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我怎么可以接纳这样的人呢?”下令立刻杀死这个奴仆,而把王轨 的头送回滑州。滑州的官吏百姓十分感激他,当天就投降。齐、济二州和兖州的盗贼首领徐 圆朗都闻风降服。建德释放了李世勣,让他领兵镇守黎州。 三年正月,李世勣丢下他的父亲逃回唐朝,负责执法的官吏要求斩杀李世勣的父亲,建 德说:“李世勣原是唐朝的臣子,被我俘获,不忘自己的主人,逃回本朝,这是忠臣,他的 父亲有什么罪呢?”最终也没有杀掉李世勣的父亲。安排同安长公主和神通住在宾馆里,用 客礼相待。唐高祖派使者和建德和好、联合,建德就送公主和使者一同回唐朝。曾经攻破赵 州,捉住了刺史张昂、邢州刺史陈君宾、大使张道源等,由于他们袭击建德的辖境,建德准 备杀掉他们。建德的国子祭酒凌敬进言说:“狗对不是自己的主人的人总要吠叫,现在邻居 们坚持防守,因为力尽而就擒,这些人都很忠诚、刚强。如果残酷地加以杀害,用什么来劝 勉大王的臣子呢?”建德非常生气地说:“我到城下,他们仍然执迷不悟不投降,使我的军 队吃苦受累,这罪怎么可以赦免?”凌敬又说:“现在大王如果派大将军高士兴在易水抵抗 罗艺,敌兵刚到,士兴就投降,大王以为可不可以呢?”建德于是醒悟,便下令释放他们。 他的宽厚和听谏,多类似这样。 二、(2018·河北名校联盟教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 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 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 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 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 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 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 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 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 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 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 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 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 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 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 /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 /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 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 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答案 D 解析 断句既要依据文意,又要根据语法知识。“其位请择贤帅”中动宾短语是“择贤 帅”,主语应该是人,不能是“其位”,这样断句于文意不通,排除 A、B;根据语意,“亲至 边境”的人是“贤帅”,排除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 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答案 A 解析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 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 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 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 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答案 C 解析 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 不是不要和皇帝谈家务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5 分) 译文: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5 分) 译文:  答案 (1)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太平或动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 乐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 (2)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总是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 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 解析 (1)“治”为形容词,译为“治理得好;太平”;“乐”为意动用法,译为“把…… 作为快乐”;“休戚”包含两个方面,译为“喜乐哀愁”;“奉”译为“侍奉”。大意 1 分。 (2)“频严”是两个词,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译为“频繁严厉”;“辄”根据语境, 译为“总是”;“堪”译为“忍受”;“消变”为动宾短语,译为“消除祸患”。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名,任建康军签判,母亲亡故,改任昭 庆军签判,不久因公事与掌管监察的同僚意见不合,请求任宫观官,改任奉国军签判。绍定 二年,奉召入京应对,首先以“从皇帝到百姓应当首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为主 题进言:“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太平或动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乐 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第二年,在霅川等待任命,转到文阁门,请求应对,当权者 忌惮他,把他差遣到镇江府任通判,他推辞了。恰逢临安火灾,他应诏上奏:“我近来上奏 的本心外物界限之说,是想要陛下亲自掌握大权,不要退让托付给旁人,完全打破私人感情, 求得问心无愧。祖宗宗庙最重要,侍奉它应该视为他们还活着一样,但从小到大,宗庙从未 在火灾发生之前加以防备过;宰相的府第,华美的屋宇纵横连片,然而火烧得焦头烂额,唯 独宰相府则因防患未然而得以保全,这也足以看出人心堕落,仅知道有权势,不知道有君父 啊。”皇帝看后,很受感动。过了些时日,因星象变化,皇帝征求进言,蒋重珍再次申述上 次的言辞。又担心有些执政的大臣果真离职,皇帝放任,大权旁落,于是进献《为君难》六 条规戒。应召成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又兼任崇政殿说书,嘱咐不要把家务事告诉自己, 他要一心一意地使皇帝明白。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 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守边将领把《八陵图》进献给皇帝, 诏令百官集体讨论,蒋重珍说史嵩之已经失去了相位,处境比筑于帷幕上的燕巢还危险,仍 想求得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应该选派贤明的统帅,让他亲自到边境,审时度势,分条呈 报该处理的事物。丞相主张出兵关、洛,蒋重珍力争认为不可。正赶上边防的将领商议是和 是战的意见不统一,皇帝再次召集大家商议,蒋重珍上奏说:“从前乞求一心守备,不得已 就用兵应战,今天不敢改变上次的主张。”他的建议没被采纳。出兵关、洛的军队大败,又 要进军,蒋重珍说:“如果因为失败感到羞耻而想战胜敌人,内心不平而酿成愤恨,心气不 顺而变为恼怒,士兵、百姓的性命,怎么能凭借愤怒来驱使呢!”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 训练频繁而严厉,总是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他兼 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起居郎,因病请求离职。三次辞官都没被允许,诏令守刑部侍郎退休。 三、(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 杀。时五等废,炀帝嘉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 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 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 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注]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 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琎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琎罪。有诏刘 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琎。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 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合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须皆市易它境。 尝按部宿民家灯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过自畏慎,每上表疏, 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 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 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谥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注] 憸:音 xiān,奸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尝按部宿/民家灯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B.尝按部/宿民家/灯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C.尝按部/宿民家/灯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D.尝按部宿/民家灯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答案 C 解析 断句既要根据语法知识,又要联系句意。“宿民家”既符合语法知识,又表意完 整,其前后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抽佩刀断带为炷”的动作发出者应为皇甫无逸,故排 除 B 项,选 C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特指五 等爵制。 B.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 谥。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高祖、炀帝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 差的皇帝之一。 答案 D 解析 “炀帝”是皇帝的谥号,而非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杀后,他 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上路了, 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C.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所 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高祖时, 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答案 B 解析 文中“追省再三”的意思为“追回来再三检査”。“省”是“省查,检査”的意思, 而非“叮嘱”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5 分) 译文: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琎。(5 分) 译文:  答案 (1)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 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 (2)(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温彦博审查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 窦琎。 解析 (1)“横恣”为贬义词,根据句意,译为“放肆横行”;“巡抚”为两个动词连用, 应将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译为“巡视抚慰”;“承制”为动宾短语,译为“承受诏命”。第 四个分句的主语为“皇帝”,翻译时应补充上。大意 1 分。 (2)根据语境,“按”应译为“审查”;“状”是名词,译为“证据”;“黜”和罢免官职 有关,译为“罢免”。翻译时,补出第一分句的主语“高祖”,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杨谅起兵 谋反,逼迫皇甫诞而(皇甫诞)不从命,被杀害。当时五等爵制已经废除,炀帝赞扬皇甫诞的 忠心,追赠皇甫诞为柱国、弘义郡公。 皇甫无逸历任淯阳太守,政绩为天下优等,两次升任后为右武卫将军。炀帝巡视江都, 下诏命他居守洛阳。炀帝被杀后,他就同段达、元文都一起拥立越王杨侗。等到王世充篡位, 皇甫无逸丢下老母和妻子,杀出关门独自归顺国家。追他的骑兵赶了上来,皇甫无逸回头对 他们说:“我宁愿死,始终不会同你们一起谋反的。”他解下金带丢在地上,说:“把这送 给你们,不要再阻拦我了。”骑兵争着下马夺金带,因此幸免于难。 唐高祖因皇甫无逸是隋朝的旧功臣,待他非常尊敬,授他为刑部尚书,封为滑国公。当 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节前去巡视抚慰, 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到了以后,罢黜贪暴,任用廉洁良吏,法令严明,蜀民得以安宁。 皇甫希仁,是个阴险的小人,诬告皇甫无逸为了母亲暗中勾结王世充。皇上判明其中的 伪诈,斩杀了皇甫希仁,派遣给事中李公昌乘快马告诉皇甫无逸。又有人告皇甫无逸暗中与 萧铣勾结。当时皇甫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琎不合,因此上表为自己陈述,并奏明窦琎的罪过。(高 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温彦博审查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窦琎。等皇 甫无逸返回,皇帝慰劳他说:“之前有许多人诋毁诬告你,只因你正直而被奸佞小人憎恨罢 了。”皇甫无逸叩头谢恩,皇上说:“您没有辜负我,为什么要谢恩?” 授任为民部尚书,外任同州制史。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身边的人都不敢随便 出入,所需物品都从辖境以外买来。皇甫无逸曾经巡视境内,留宿民家,灯芯燃尽,主人想 要续上,皇甫无逸抽出佩刀斩断带子作为灯芯。他的廉洁正直多像这样。但自己过于小心谨 慎,每次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经上路了,还要追回来再三检查才派送。他 的母亲在长安病重,太宗让人从驿道兼程前去召他返回看望,他忧郁不安吃不下饭,路上得 病去世。皇上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王珪驳斥说:“皇甫无逸入蜀,却未能带母亲 一同前往,留下母亲一人而母亲死在京城,为子之道不足以称颂,不能叫作孝。”于是改谥 号为良。 四、(2018·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二山人传 [清]方苞 荐青山人李锴,辽东铁岭人。曾大父如梓,明宁远伯成梁兄子也,万历己未,铁岭城陷, 死其官。入国朝,三世皆盛贵,伯叔父兄弟或嗣封爵,都统禁军;或开府建钺,布列中外。 康熙四十一年,父少司寇蒲阳公卒。时西事方起,议绝漠屯极边。山人既练,自请兴屯 黑河,逾年归,母卒。再使南河,赐七品冠带。乃尽以先世产业属二昆,移家潞河,潜心经 史,凡六七年,邻里未得一识其面。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ménɡ,村民) 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其声远闻,邦工每采山石,过荐峰,独无扰 焉。暇时行游四山,必挈炉炭瓶罂,樵苏者遥望而知所在,曰:“此李山人茶烟也。”白山 石东村闻其风而慕之。 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祖都图为圣祖亲臣,每议公事,不挠于权贵。山人少豪举,好声 色狗马,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会家事屯邅,时伯兄既殁,而诸弟皆幼,独出身当之。家既 落,奉母居郭东,垦墓田以养。盎无斗储,遇无食者即罄之。久之,里中有奇邪,咸惧其闻。 母、兄殁,移家盘山,与荐青游,每严冬大雪,携手步西潭,以杖叩冰,相视愉怡,见者咸 诧而不知其何以然。会功令:禁内府人出居近畿。复挈妻子入城,僦屋授经自活。乾隆元年, 举孝廉方正。诣有司力言弱足难为仪,众莫能夺也。荐青举博学宏词,及试亦被绌。 荐青之诗,不丐于古,而必求与之并。东村则即事抒指,翛然有真意。或刻其山居五言 律二十首,遂誓不为诗,尽焚旧稿,曰:“吾幼学难补,虽殚心力,所进适至是而止耳。吾 幸以悲忧穷戚,悔曩者之冥行;今老矣,可更以詹詹者扰吾心曲乎?” 荐青中年后,以急兄之急,益窭艰;老而无子,自为生圹(kuàng,墓穴);日典衣节食, 以养戚属之穷孤。又以所著《含中集》《尚史》稿未定,矻矻不自休,而东村长子及弟之子, 同登甲科,其僚友为营室庐。少司马德济斋延东村教其兄子辅国公。众皆谓东村自是可安居。 东村曰:“吾终不以妻子故,使荐青茕茕,行当独身留盘山,俾有所资以待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 材果实/与众共之/ B.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 材果实/与众共之/ C.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 材果实/与众共之/ D.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 材果实/与众共之/ 答案 D 解析 “买田荐峰下”是状语后置句,“买田”后省略“于”。这句话也就表明了荐青山 人这个名号的由来。“其尤贫者”,指的是那些特别贫困的人,“者”字后面的内容的主语是 “荐青山人”,“者”字处要稍加停顿。故选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康熙”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满清定都北京后第 二位皇帝。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委屈自己内心,意思近于“折腰”“屈节”,如折节礼士, 折节为俭。 C.“近畿”指国都周边的地方,在汉字文化圈中,多国历史上曾有“京畿”或者“近畿” 的说法。 D.“戚属”是并列式合成词。戚,因婚姻联成的关系;属,同一家族的亲眷。这里泛指 内外亲属。 答案 B 解析 “折节”此处的意思是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改变志向,非“降低自己身份或委 屈自己内心”之意。“折节为俭”中的“折节”也不同于“折节礼士”之“折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荐青山人李锴,是明代李如梓的后人,李锴的曾祖父李如梓在明朝万历年间一次战乱 中死在官任上。 B.李锴的品格风度让石永宁十分仰慕,石永宁与之结交,为便于交游,并在后来特意将 家搬到了盘山。 C.石永宁年轻时家族比较富有,他贪恋于享乐生活,到老年时终于悔悟,乃焚烧诗稿, 以求内心安宁。 D.石永宁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又是一个孝顺儿子,家道衰落后,亲自开垦耕种坟 地来供养母亲。 答案 C 解析 后半部分“到老年时终于悔悟”“乃焚烧诗稿,以求内心安宁”不正确:第一,“悔 悟”并非是到老年时,原文中有“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的表述;第二,“焚烧诗稿”并非 因为对早年“好声色狗马”的悔悟,而是有人刻印了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之后,他为了 避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复挈妻子入城,僦屋授经自活。(4 分) 译文:  (2)吾终不以妻子故,使荐青茕茕,行当独身留盘山,俾有所资以待老也。(6 分) 译文:  答案 (1)(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 活。 (2)我终究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我将一人留 在盘山,使他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 解析 (1)“挈”为动词,译为“带着”;“僦”根据语境,译为“租赁”;“自活”为宾 语前置句,即“养活自己”,可译为“维持生活”。注意补出主语。大意 1 分。 (2)“妻子”为古今异义词,译为“妻和子”;“茕茕”可联系课内《陈情表》“茕茕孑 立”翻译,译为“孤身一人”;“俾”是动词,根据语境,应译为“使”;“资”为动词,和“所” 构成所字短语,可译为“依靠”。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荐青山人李锴,是辽东铁岭人。他的曾祖父李如梓是明朝宁远伯李成梁的兄长的儿子, 明朝万历年间的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公元 1619 年),铁岭城(被后金)攻陷,李如梓在官任 上为之而死。进入本朝以来,家族三世都显贵,伯父叔父兄弟之类的,有的继承封赐的爵位, 统领禁卫军;有的开府设署,掌握军权,势力分布在中央和地方。 康熙四十一年,李锴父亲少司寇蒲阳公去世。当时西边正发生战事,朝廷决议在边境的 沙漠地带屯兵。山人李锴组织操练军队后,自行请求到黑河一代屯兵驻守,过了一年后回来, 母亲已去世。又出使南河一带,朝廷赐予他七品的冠服和绶带。于是,李锴把祖上的产业全 部托付给两位哥哥,自己移家到潞河居住,专心研究儒家经典和史书。共六七年,连邻居都 没见过他一面。他曾经游历盘山,喜欢那里的风景地貌,就在荐青山下买了田地,并且建造 草房,和山民杂居在一起耕种。那些特别贫困的山民,他就送给他们田地而丝毫不索取什么, 蔬菜果实之类的东西,也与众人分享。他声名远播,县里的工人每次来开采山石,经过荐青 山,独独就不烦扰他。闲暇时候他出游四方的山野,就一定拿着炉子火炭和瓶瓶罐罐,打柴 割草的人远远望见了就知道是他在那里,就会说:“这是李山人煮茶的烟。”白山人士石永 宁(字东村)听说了他的风度,而十分仰慕他。 石永宁家世代资财富裕。他的祖父都图是清圣祖康熙帝的亲近大臣,每次讨论大事,都 不向权贵屈服。山人石永宁少有豪壮之举,喜欢声色狗马之类的享乐生活,到三十岁时,才 改变志向开始发奋读书。恰逢家中事务艰难,当时长兄已经去世,而各位弟弟又都年幼,他 以一身之力担当重任。家道衰落以后,迁居到了城东侍奉母亲,开垦坟地来种植维持生活。 自己的米罐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蓄,碰到没有饭吃的人就全部给他。时间长了,村里的奇邪之 人,都害怕他的名声。母亲、兄长去世之后,他迁居到盘山,与荐青山人(李锴)一起交游。 常常在严冬大雪天气,一同步行到西潭,用手杖敲击冰面,相互对视,内心欢愉,看见的人 都感到诧异,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恰逢朝廷发布法令:禁止内务府的人员离开都城居 住到京郊各地。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活。 乾隆元年,石永宁被举荐为“孝廉方正”。他到有关部门极力陈述自己腿脚不灵便(跛足),难 以有良好的仪表,众人没有谁能改变他的想法。荐青山人李锴也被推举为“博学宏词”,到面 试的时候也被刷掉了。 李锴的诗,不从古人学习,而必定追求与古人并肩。而石永宁随时随事就可以抒发胸中 意旨,无拘无束,很有真性情。有人把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刻版印行,于是他发誓再也 不写诗了,把以前的诗稿全部焚毁,说:“我幼年的学业(荒废不足),难以弥补;虽然费尽 心力,所获得的进步才到这个程度罢了。我有幸因为悲伤忧愁困顿(的人生)来为当年的糊涂 行为、盲目之举而悔悟;现在已经老了,难道可以因为这些烦琐的事情而扰乱我的心绪吗?” 李锴中年以后,因为救济兄长的急困,而变得更加贫穷艰难;年老无子,自己为自己挖 好了墓穴;每日典卖衣服,节省粮食,来供养亲戚之中的孤苦困难的人。又因为他所著的《含 中集》《尚史》书稿未完成定稿,所以十分勤勉,不肯懈怠,而石永宁的长子和弟弟的儿子, 都考中了进士,他们一同做官的朋友为他们建造了房屋。少司马德沛(德沛,字济斋)延请石 永宁教他的兄长之子辅国公读书。众人都说石永宁可以安定下来了。石永宁却说:“我终究 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我将一人留在盘山,使他 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 五、(2018·陕西西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 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 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 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 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 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 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 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 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 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 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 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 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 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 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 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 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 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 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 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答案 C 解析 断句要依据句意和语法知识,每句话都要表意完整。“惩其”后断开不当,缺少 与之相对应的宾语,造成语意不明,由此排除 A;“否则”表示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其前应 断开,排除 D;根据句意“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可知“斥是进退”的断法是不合 文意的,排除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 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 D 解析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 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 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 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 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答案 C 解析 “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5 分) 译文: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5 分) 译文:  答案 (1)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 镇城。 解析 (1)“人未之识也”为宾语前置句,应归位译;“识”根据语境,应译为“了解”; “诸”在这里是兼词,相当于“之于”;“见”通“现”,译为“显现”“显露”。句意 1 分。 (2)“黜”常用义项为“罢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移”译为“迁移”;“卫” 的宾语是“镇城”,应译为“保卫”。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 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 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 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 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 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 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 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集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 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 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 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 他。王杲更加怨恨,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 汝翼拒绝王杲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 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杲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 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 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杲,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 逃窜藏匿在山谷。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物资,归顺臣服,张学颜于是 安抚他。 当时张居正掌握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张学颜撰写了会计录用 来查考核算出纳。又上奏一条条详细地测量土地的条例,厘清两京、山东、陕西功臣皇族的 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万顷。百 姓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 最富裕,张学颜出力最大。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退休回去。在家中去世。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 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 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 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 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 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 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 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 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 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 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 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 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 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 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而后秦患可纾 纾:消除 B.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归罪于 C.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逆转 D.何厚于六国 厚:偏爱 答案 C 解析 逆:预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 则随父亲。 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 六国。 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对对方 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答案 D 解析 根据文意,此处的“君”指的是第一种解释。 3.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在文章开头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轼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人民遭受践踏。 D.作者认为秦统一中国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答案 A 解析 苏轼没有写作《六国论》,是苏辙和苏洵所作。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5 分) 译文:  (2)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5 分) 译文:  答案 (1)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崇尚欺诈和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 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 (2)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 忍说的地步了。 解析 (1)“图”根据“而后乃今图南”,可译为“图谋”;“尚”和“图”在相同位置上, 均为动词,根据语境,可译为“崇尚”,“特”是副词,译为“只是”。句意 2 分。 (2)“日”为名词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炽”和火有关,但根据语境应译为“严 重”;“荼毒”可根据“荼毒生灵”解释,译为“毒害”“残害”。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 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一定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来观察历史,那六国都 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 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 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 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 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 刚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 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只是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 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 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 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 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横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 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用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错。 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崇尚欺诈和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 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 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尚且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你竟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 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从春秋以来,战祸一 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 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最终被虐杀吗?它 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太强盛,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 不能达到极点,秦王没有恶贯满盈,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 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 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 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诗集自序① [明]李梦阳 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鼓而巷讴,劳呻而康吟, 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 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雅也。而风者亦遂 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悲夫!”李子曰:“嗟!异哉!有是乎?予尝聆民间音矣,其曲胡, 其思淫,其声哀,其调靡靡,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王子曰:“真者,音之发而情之 原也。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 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辨也。”李子闻之,矍然而兴曰:“大哉!汉以来不复闻此矣!” 王子曰:“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 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 焉斯足以观义矣。故曰: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李子曰:“虽然,子之论者,风耳。夫 雅、颂不出文人学子手乎?”王子曰:“是音也,不见于世久矣,虽有作者,微矣!” 李子于是怃然,已洒然醒也。于是废唐近体诸篇,而为李、杜歌行。王子曰:“斯驰骋 之技也。”李子于是为六朝诗。王子曰:“斯绮丽之余也。”于是为晋、魏诗。曰:“比辞 而属义,斯谓有意。”于是为赋、骚。曰:“异其意而袭其言,斯谓有蹊。”于是为琴操②、 古诗歌。曰:“似矣,然糟粕也。”于是为四言,入风出雅。曰:“近之矣,然无所用之矣, 子其休矣。”李子闻之,暗然无以难也。自录其诗,藏箧笥③中,今二十年矣,乃有刻而布 者。李子闻之惧且惭。曰:予以诗,非真也,王子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 多者也。然又弘治、正德④间诗耳,故自题曰《弘德集》。每自欲改之以求其真,然今老矣! (选自《空同先生集》,有删改) [注] ①这是李梦阳晚年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文中的“李子”是作者自称。②琴操: 琴曲名。③箧笥:竹箱之类。④弘治:明孝宗年号。正德:明武宗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雅也 作:创作,写作 B.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原:起源,根本 C.非雅俗之辨也 辨:分辨,区别 D.异其意而袭其言 袭:因循,沿袭 答案 A 解析 作:兴起,出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 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B.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 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C.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 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D.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 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答案 C 解析 “也”“焉”这些虚词是断句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叔武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提出了“真诗乃在民间”的观点,并用孔子“礼失而求之 野”的言论来加以佐证。 B.作者认为一些具有金、元时代特点的民间歌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王叔武表示赞 同,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C.王叔武强调“比兴”的重要性,认为文人学子创作的诗大多过于直白,主要是过多考 虑用词而忽略情感造成的。 D.在这篇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认为自己的诗只是“韵言”而非“真 诗”,这种自我反省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答案 B 解析 由文中“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可知,作者肯定金、元之乐是真正意义的诗 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途鼓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5 分) 译文:  (2)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5 分) 译文:  答案 (1)如今在道路上击鼓在巷子里唱歌(或:在道路上、巷子里击鼓唱歌),劳累时吟 诵安乐时吟唱(或:劳累和安乐时吟唱),一人唱歌众人应和的,这(或:它)是真正的诗,这 就是人们所说的“风”。 (2)古时候各地有不同的歌谣,根据(或:就着)当地的风俗而形成曲调。如今的风俗已经 受胡人(的影响),这样他们的曲调怎么能没有胡地的风格呢? 解析 (1)“鼓”为名词作动词,译为“击鼓”;“讴”根据偏旁和现代汉语的意思,可 译为“唱歌”;“康”和“劳”互为反义词,译为“安乐”;“和”根据前面的“唱”可译为“应 和”,动词。句意 1 分。 (2)“风”根据文意,应译为“歌谣”;“即”为动词译为“根据”;“乌得”表反问语气, 译为“怎么能”。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曹县有个叫王叔武的,他说:“诗,是天地自然的声音。如今在道路上击鼓在巷子里唱 歌(或:在道路上、巷子里击鼓唱歌),劳累时吟诵安乐时吟唱(或:劳累和安乐时吟唱),一 人唱歌众人应和的,这(或:它)是真正的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风’。孔子说:‘礼失而求 之野。’当今真正的诗就在民间。但是文人学子,却常常写韵文,称之为诗。孟子所说的《诗 经》消亡后,孔子(借用诗经创作的精髓)编纂了《春秋》,是正确的。而风也就放弃不采集了, 不将它收列在乐官。可悲啊!”李梦阳说:“唉,不是这样呀!有这种情况吗?我曾经听到 民间的声音,它的曲子是少数民族的,它的情思很多,它的声音哀怨,它的调子迟缓,这是 金、元的音乐,为什么这是真正的诗?”王叔武说:“真正的诗,发出的声音它的本源是情 感。古时候各地有不同的歌谣,根据(或:就着)当地的风俗而形成曲调。如今的风俗已经受 胡人(的影响),这样他们的曲调怎么能没有胡地的风格呢?所以,真正的诗,发出的声音它 的本源是情感,没有雅和俗的区分。”李梦阳听到这句话,惊慌而起说:“差别大啊!汉代 以来不再听到这样的话啊!” 王叔武说:“诗有六义,比兴最重要。文人学子,比兴少但直率多,为什么呢?从真情 实感出发的少而擅长言辞的多。那些路途街巷的愚拙之人,本来没有文华词采,竟然他们歌 唱的,吟诵的,这里唱起来那里就应和着,没有哪个时候没有比呀兴呀,无处不是他们的真 情(在表露),这足以观察到(诗中的)义。所以说:诗,是天地自然之音。”李梦阳说:“即 使这样,孔子所论说的,是风呀。雅和颂不是出自于文人之手吗?”王叔武说:“这个声音, 不在世间出现已经很久了,即使有作者,也消失了。” 李梦阳在这个时候显得怅然自失,过了一会儿潇洒脱俗变得清醒了。于是废除许多篇唐 代近体诗,而写李白、杜甫的歌行。王叔武说:“这是骑马飞奔的技巧。”李梦阳于是写六 朝的诗。王叔武说:“这是华美艳丽的余音。”(李梦阳)于是写魏、晋时候的诗。(王叔武) 说:“挨近言辞而连缀大义,这称之为有意。”(李梦阳)于是写赋、骚。(王叔武)说:“与 它的意思不同却仿照它的言辞,这被称为有方法。”(李梦阳)于是写琴操曲、古诗歌。(王叔 武)说:“有点相像,但是是废弃无用的东西。”(李梦阳)于是写四言诗,入于风而出于雅。 (王叔武)说:“接近它了,但是没有地方用它了,你还是停下吧。”李梦阳听了这句话,(显 出)糊涂的样子没有什么话来责问他了。(李梦阳)自己收录自己诗,收藏于竹箱之中,(距)今 已有二十年了,(今天)竟然有人刻板发布(他的诗)。李梦阳听到这件事害怕并且惭愧。说:“我 的诗,不是真正的诗,(是)王叔武所说的文人学子的韵言,从真情实感出发的少,而擅长言 辞的多。然而又是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所以自己题名为《弘德集》。(我)每次自己想要修改 它来寻求真正的诗,但是现在年龄大了!” 八、(2017·宁夏银川一中四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 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 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 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 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 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 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 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 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 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 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 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 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 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答案 A 解析 在断句时,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及句意理解来分析。本句中,根据句子 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悟” 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 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 C 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 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 D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答案 C 解析 本题涉及科举制度(如“乡试”)、特殊称谓(如“倭”)、古代地理(如“海外”)、 官职变迁(如“乞骸骨”)等文化知识。文中“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这里 可以结合所学课文的知识加以判断,如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中所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 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 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 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 往各岛,从而使数万百姓获救。 答案 C 解析 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 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 行事”于文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5 分) 译文: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5 分) 译文:  答案 (1)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 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2)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 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 解析 (1)“遂”译为“于是”;“息肩”译为“平息”;“叙功”译为“论功行赏”;“赉” 译为“赏赐”。句意 1 分。 (2)“无何”译为“没有多久”;“明年”是古今异义词,译为“第二年”;“走避”译为 “逃走躲避”;“日”为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每天”。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 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到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 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 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 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两 次更换两次战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册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 他们的巢穴,起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 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 条船。经过彭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 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 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彭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 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韦麻郎,指 明并陈述利害关系。韦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 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将,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 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 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率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 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 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 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 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 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 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九、(2017·河北省衡水中学押题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 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北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 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 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 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 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 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 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 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 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 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 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 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 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 者/亦一二焉 答案 D 解析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表意不完整,据此排除 A、C 两项;动词“比”的主语是 苏轼,“遂与渊明比”,而非“与渊明比‘苏辙’”,据此排除 B 项。 2.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 B.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谪居”与本文意思相同。 C.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晋书·陶潜传》载:“吾不能为五斗 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D.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 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答案 D 解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 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 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 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些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 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答案 C 解析 原文中“性刚才拙”是渊明自评,张冠李戴。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5 分) 译文:  (2)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5 分) 译文:  答案 (1)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 (2)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 正奔流而至。 解析 (1)“此所以深服渊明”省略了主语“我”。“所以”译为“……的原因”;“晚节” 译为“晚年”;“师范”根据句意,可译为“效法,学习”。句意 1 分。 (2)“然自其斥居东坡”省略了主语“东坡”。“斥”根据句意和后面的宾语“东坡”,可 译为“被贬到”;“日”为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天”;“沛然”根据偏旁,可知和“水”有 关,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 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 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 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他只是喜欢写诗,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 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 的作品,却没有人唱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 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 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 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唱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 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 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 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 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世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 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 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 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 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 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 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 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 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 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 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 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读写结合 1.《窦建德传》 窦建德是隋末河北起义军前期领袖。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 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 12 年之久,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窦建德不仅性 格宽厚、有仁爱之心;而且正义耿直、从善如流。他帮助同乡,不惜把耕牛送出助办丧事; 他体恤士卒,赢得士兵敬重;他杀死不义奴仆,用道义感动百姓;他善于倾听,释放来犯之 人……虽然他也有缺点,但他的风范,仍然长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 2.《蒋重珍传》 蒋重珍有才有德,一心为国。他曾上疏提醒君王亲揽大权,不要使朝臣“知有权势,不 知有君父,如有他变,何所倚仗?”直言:“保全功臣之道,可厚以富贵,不可以权也。” 他的一片忠心最终感动君心。 蒋重珍任职勤勉,事必躬亲。他每次起草奏章,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 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 3.《皇甫无逸传》 皇甫无逸“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的誓言落地有声,他“以与尔,无相困”的脱身 计谋让人佩服,他斩断带子作为灯芯的做法发人深省,他对奏折“读数十”的行为让人瞠目, 他对母亲的孝心让人唏嘘。皇甫无逸的细致谨慎、严于律己、卓越才能,无不在历史的舞台 上熠熠闪光。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精神滋养,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 息。 4.《二山人传》 李锴专心研究儒家经典和史书,其间连邻居都没见过他一面,他对学问的痴迷可见一斑。 他曾在荐青山下买田地,和山民杂居在一起耕种;而且对贫困的山民,他怀着仁爱之心。他 的风度,赢得许多人仰慕。 石永宁到三十岁才改变志向开始发奋读书,可谓大器晚成;家道中落,他以一身之力挑 起重任,可谓有责任敢担当;他随时随事就可以抒发胸中意旨,无拘无束,可谓有真性情; 他一人留在盘山,使李锴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的做法,可谓有节操。 5.《张学颜传》 张学颜能适应环境,并能临危不乱。赏识他的官员说,越是在复杂环境中,他越能显露 杰出的才能。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 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他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他敢于 揭发行贿的赵完,维护国家的利益。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与张居正相交颇深, 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是值得庆幸的。 6.《六国论》 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但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 的偏颇之论。他认为六国和秦一样,都是暴虐无异。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 为秦所为;要想免于灭亡,只有行仁义。六国之君都想称帝,只不过秦得天助以成功罢了。 那么,天意为什么要助秦呢?春秋以来,兵连祸结;迄乎战国,百姓更受其荼毒。苍天是爱 民的,不愿再任其下去了,这是其一;如果让六国之君也称帝,那么百姓头上就有六、七个 君主肆虐于其上,那是更加不能忍受的,这是其二;不让秦国极强,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 帝;秦王不称帝,就不能让其恶贯满盈,加速灭亡,这是其三。作者从这三方面代天立言, 认为秦灭六国是天意,也是秦与六国各自行为的必然结果。 7.《诗集自序》 《诗集自序》是李梦阳最重要的文论之一,其中阐述的“真诗在民间”等观点,在批评 史上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李梦阳在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时候,认为自己写的诗只是“韵言” 而非“真诗”,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在 评述此文时就曾经认为这是李梦阳的“晚年悔悟”之作,是对他以往的复古文学主张的反思 和否定。 8.《沈有容传》 在沈有容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数十年是镇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这期间,他 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群岛,歼倭寇,驱荷兰,成功地保卫了台湾。其中第二次是在万历三十 二年(1604),荷兰东印度公司韦麻郎等拥三艘巨舰,趁明军换防之际,占领了马公岛(澎湖 岛)。他们以互市为名,企图像葡萄牙占领澳门一样永远占领澎湖列岛。沈有容在福建八闽军 心思遁的危殆情势下,经过严密部署,不顾自身安危,单舟驰往荷兰舰船,指陈利害,严正 晓谕,不费一枪一弹便迫使韦麻郎退兵。韦麻郎临去之时,请画师为其画像,以示尊敬。沈 有容三次保卫台湾,其功于国于台,殊非浅显。 9.《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写这篇文章时苏轼已经六十岁。苏轼早年喜欢杜甫的诗,晚年喜欢陶渊明的诗,这 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变化。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引用原文主要是 想说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渊明自己说,“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苏轼也认为:“半生出仕,以犯世患。”苏轼实际上借和陶渊明的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苏辙直接引用苏轼的书信来表明苏轼的态度,让苏轼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 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孔明忠义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把“伏 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汉室统一上,最后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 人永远将佳话围绕在了他身边。《二山人传》中的李锴安心研究儒家经典和史书,六七年间, 邻人都未曾见过他一面。他的风度,被当时人仰慕。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智者,必先安心。曾经疑惑,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宠辱不惊任庭 前花开花落,做得到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 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文学家;也许学富五车,也许家财万贯,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 懂得安心的人,绝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 敢,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 哲人说:“不知反省的人生是盲目的人生。” 文学家写道:“我们经常把内心遮得严严实实,把外表包装得漂漂亮亮,苦心经营着算 计,用心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醉心营造自己灵魂的城堡。然而,每每夜深人静之际,我们 总是用良知来拷问灵魂。” 请以“反省自我”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300 字。 要求:文字中必须出现以上“素材积累”中的一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有人说,反省能使一个人变得完美。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能够“三 省吾身”,还能够“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明朝大文学家李梦阳认为自己写的诗只是“韵言” 而非“真诗”,从而让自己去寻求真正的诗。日复一日,长期如此,便会逐步走向完美。 有人说,学会反省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在这竞争如云的社会中,实力相当,如何才能 鹤立鸡群呢?一个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而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失败是一次新的机会。 掌握这次机会,反省自己的失败原因,然后改正,必能重新走上这铺满鲜花的红地毯和充满 掌声的舞台。这便是人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堂课。 携反省一起上路吧,它会帮你走完这布满荆棘的人生路! 携反省一起上路吧,它会指引你通向胜利曙光的方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