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1 任务3 概念理解题——群文通练 Word版含解析
- 1 - (限时 35 分钟) 导读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 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艺术审美鉴赏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艺术审 美鉴赏有其特有的性质和特点。文学欣赏与审美鉴赏方面的文章,内容契合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 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 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 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 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 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 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 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 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 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 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 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 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 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 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 2 -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 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 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 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 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 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 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 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 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 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 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 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 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 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 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 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 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 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 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 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 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 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 - 3 - 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 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 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 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 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 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 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 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 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大。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 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 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D [A 项,“如实”错;B 项,“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C 项,“作者所 见所历”错。]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 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 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 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 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 4 - C [C 项,“因此十分流行”错,从文中可以看出,这是强加因果。]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3 分)( ) A.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 天雪地里。 B.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 自刎而死。 C.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 人的赞誉。 D.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夜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 反抗的道路。 B [B 项所说的内容并不是“文学的真实性”,而是“历史真实”。]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严谨周密;③运用了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 的。(6 分) [答案] 《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 双双殉情,化鸟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 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 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19 分)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 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 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 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 - 5 - 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 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 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 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 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 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今天我们探讨未来 AI 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 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 AI 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 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 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 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 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关于 AI 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 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在不断 拓展。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 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 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 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是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 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 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 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 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 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 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 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 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 AI 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 如今的 AI 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 仍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 - 6 - 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 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 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 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 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 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 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 时间很长。因此,AI 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 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 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 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 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 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 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 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AI 时代,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更 多可能性,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 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 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 产品与服务,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 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AI 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 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 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 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继续发展,AI 时代艺术发展 - 7 - 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材料二认为,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 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创造更多二者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 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D.三则材料都认为 AI 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 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C [A 项,“AI 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与材料一末段文意不符;B 项,“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与材料二末段文意不符;D 项, 以偏概全。]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 AI 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不 会被 AI 取代。 B.材料一提到的“反向思维”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避开科技的影响,而 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艺术与科学都反映客观世界,但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 AI“艺 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不会影 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D [D 项,“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错,原文是“AI 的出现,也可以 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 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 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 成为无限可能。 D.如果 AI 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 AI 艺术的突破,而是人 类运用 AI 的突破与延伸。 - 8 - B [材料三的观点是“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B 项说的是科技为 艺术提供了新的载体,符合此观点。而 A 项错误在于这句是说科学家、艺术家应 该具有独具的观察视角、敏锐的洞察发现能力;C 项说的是艺术对科技发展的作 用;D 项说的是 AI 艺术发展边界的问题。] 9.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①运用例证法。第一段运用达·芬奇绘画涉及解剖学,印象派代表人 物雷诺阿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的实例,论证“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 形”的观点。②多用疑问句拓展论证思路。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最后一段用问 句开头,自问自答,既引发思考,强化了下面的论述内容,又拓展了论证思路。 ★10.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简要说明“艺术供给”的内涵和主要形式。(6 分) [答案] ①内涵:一是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二是为艺术创作、收藏、 传播、展示等提供多元形式和手段。②形式: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数 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打造数字艺术馆 (或美术馆、博物馆),让艺术品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 家万户。查看更多